1950-70年代主流小说

合集下载

50-70年代小说1

50-70年代小说1

茹志娟小说的艺术风格(P161):
在选材上,一般不从正面描写时代的重大题材好曲折复杂的斗争,
而喜欢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描写大时代的一朵小浪花,以 小见大,折射时代的巨大波澜。 多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方法,不仅使小说带上了个人化的叙事特征, 而且也带上了明显的女性色彩。同时也影响甚至决定了小说的叙 述视野和叙事内容。 一般不写高大完美、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常常关注普通群众 和小人物。写人时也不把人物放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 而喜欢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表现人物,尤其擅长以细腻的笔触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善唱高亢激昂、雄壮豪迈的音调,而依靠充满字里行间的委婉 优美的诗情,拨动读者的心弦。

《红旗谱》 《红日》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红岩》 《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革命历史小说研究专著推荐: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李杨《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蓝爱国《解构十七年》,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董志林《旧梦新知:“十七年”小说论稿》,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年版 郭冰茹《“十七年”小说的叙事张力》,岳麓出版社,2007年版 郭冰茹《革命叙事与现代性:中国大陆“十七年”文学研究》, 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版
通过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
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 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 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 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了“九一 八”-----“一二九”这一特定历史 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 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 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 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 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 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 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 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 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 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青春。

50-70年代小说2

50-70年代小说2

二、艺术性(P173) (1)艺术构图宏伟广阔。 (2)艺术描写细腻多姿。
(3)抒情议论深沉精辟。
浩然
作者简介
浩然(1932—2008 ),原名梁金广。天津宝坻人。1946年参加革
命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 1954年至1964年先后任《河北日报》、《友好报》(俄文)记者, 《红旗》杂志编辑。后在北京市从事专业创作。处女作是1956年 冬发表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 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四 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艳阳 天》(共3卷)、《金光大道》(共4册)、《苍生》、《乐土》;中篇 小说《弯弯的月亮河》、《浮云》等;中篇小说集《嫁不出去的 傻丫头》、《碧草岩上吹来的风》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 《杏花雨》等;儿童文学集《幼苗集》、《机灵鬼》等;《浩然 文集》(2卷),《浩然选集》(5卷)。
《李双双》电影海报与剧照
农民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1925年就读于陕
西省立第四师范。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后,他 的《小二黑结婚》被认为是实践《讲话》方向的代表 作品。50年代后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和 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被 殴致残致死。代表作还有《李有才板话》《登记》 《锻炼锻炼》,长篇小说《三里湾》等。他是一个来 自民间,回归民间的作家,写农民的生活给农民看, 自称“地摊”作家。他的语言通俗有趣,情节引人入 胜。他的农村小说不同于其他来自知识分子作家的农 村题材作品,而总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实实在在地反 映农村的现实问题。
《李双双小传》作品分析

李双双的形象融合了 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 主义的时代精神,凸 显了其勤劳善良、豪 爽泼辣的个性。这是 一个在社会变革过程 中争得了平等地位和 独立人格的农村青年 女性的典型,在一定 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劳 动妇女的解放过程。

1950-7070年代的小说

1950-7070年代的小说
1950-70年代的小说
一、题材对于50-70年代小说的意义
1、何谓“题材”: “指的是可以作为写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社 会现象的某些方面”(1961年第3期《文艺 报》专论《题材问题》,张光年执笔 2、50-70年代题材的分类: 按社会生活空间来分,工业,农业,军队, 学校; 按时间来分,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
农村题材:赵树理的《登记》、《三里湾》;(山 药蛋派诸作家如马烽、西戎等)周立波的《山乡巨 变》、柳青的《创业史》、李准的《不能走那条 路》、《李双双小传》;浩然的《艳阳天》、《金 光大道》; 工业题材:艾芜的《百炼成钢》、草明的《乘风破 浪》、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等。 56年打破“禁区”的题材:王蒙的《组织部来了 个年轻人》、李准的《灰色的蓬帆》、刘绍棠的 《田野落霞》等—— “干预生活”题材;宗璞的 《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 〈〈小巷深处〉〉等——爱情题材作品。
3、赵树理的《三里湾》 比较原生态体现作者对农村的观察和思考 1)结构上,不是全景式 秋收、扩社、整社、开渠 支书王金生的工作本:高、大、好、剥、拆、 公、畜、欠、配、合 2)没有把所谓农村两条道路的斗争写得很 尖锐,营垒分明

四个家庭的复杂情况: 马多寿 范登高 袁天成 王金生
二、赵树理等的农村题材小说
1、以反映“农村合作化道路”为主的农村 题材长篇小说: 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1957 柳青的《创业史》1960 浩然的《艳阳天》1965 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李准《李双双》,马烽 《三年早知道》,西戎《赖大嫂》
2、农村题材小说的政治使命: 为农村社会主义运动做宣传 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互助组——初级 社——高级社——人民公社 作家书写此题材的资源: 一是政策,而是深厚的农村生活体验

50-70年代小说2汇编

50-70年代小说2汇编

《三里湾》:我国第一 部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特点 (P117):
首先,是始终如一地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其次,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和创新。 最后,是喜剧讽刺手法的创新。
山药蛋派(P118):
主要指赵树理及其创作风格影响下的马烽、西戎、孙 谦、束为、胡正等一批作家。他们的小说多取材于山 西农村生活,注重民风民俗的描写;强调文学的社会 功能,有“指导现实的意义”;坚持从生活本来面貌 出发反映现实;善于塑造中间人物和社会主义新人; 主张“为农民”写作,以农民的审美心理和民族形式 为美学目标;追求故事叙述的完整性和语言的大众化、 通俗化。由此形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即“山药 蛋派”。
《铁木前传》
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 最具艺术风采的作品
1、通过铁匠傅老刚与木匠黎老东的一段情感 变化历程,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 各阶层的精神状态、思想感情以及复杂的人 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当时历史的身 影。
2、一部诗化的小说。情节单纯明净,将叙事 融入描写之中,呈现了一副副充满乡土气息的 农村生活画卷,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注重将 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特别是九 儿的心理刻画尤为细腻、精彩。
孙犁
孙犁
孙犁(1913—2001):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高 中毕业。1944年到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事研究 和教学。这时发表的《荷花淀》等作品受到广发赞誉。 1949年随军到天津,在《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 50年代初期出版长篇小说《风云初记》。1958年出版 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1959年出版中篇小说 《铁木前传》。曾任中国作协理事,天津作协副主席、 主席。1977年后主要以散文创作为主。“文革”后出 版有《芸斋小说》、《秀露集》、《尺泽集》、《老 荒集》、《陋巷集》等散文集。早期作品明净质朴, 勾勒乡土民风,继承了现代乡土小说抒情的一脉。晚 年作品由清新而入平淡,在简洁中蕴藉丰富。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经历了70年的风雨历程。

在这七十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文学创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各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中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既是时代的见证,又是人民的心灵寄托。

本文将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70部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值得收藏和传承。

1. 《红岩》《红岩》是中国作家小说家曾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青年党员赵辛楣在运动学院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最终英勇牺牲的故事。

该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革命的浩然正气和英勇奋斗的精神,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围城》《围城》是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围在城里的人和渴望进城的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的局限性。

作品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深入剖析了人们在浮躁的社会中的无奈和迷茫,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3. 《家》《家》是老舍的代表作,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民国时期普通百姓的生活和苦难。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复杂的家庭关系,从而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互动。

4. 《白鹿原》《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农村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变迁。

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节构建,深入刻画了不同时期农民的艰辛和困境,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反思。

5.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讲述一个中国农村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揭示了中国农村的封建传统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深入剖析了封建传统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

……70.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三代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和人们的命运。

作品以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刻画,让人们对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50年代 ——70年代小说

50年代 ——70年代小说

第三节现实生活题材




一农村题材的小说:主要以农村生活为主线,描写农村改革 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和农村面貌的变化。 1代表作家: “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等)、 “山药蛋派” 也就是山西作家群指的是以活跃于20世纪 50.60年代文坛的赵树理,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 人称“西李马胡孙”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体。这批小说家以 《人民文学》《火花》为阵地发表了一批趋向相似,风格相 近的作品。作品多以山西农村生活为描写的对象。追求生活 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走的是一条民族化,大众 化的道路,艺术上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法和口语化的写作 特点。语言朴实,清新,风趣。代表作品:马烽的《一架弹 花机》、赵树理的《登记》 《三里湾》 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等)、 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杨沫 《青春之歌》——知识分子 的成长史

1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 小说以 “九·一八” 事变到 “一 二· 九” 爱国学生运动这一历史时 期为背景,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 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 民族矛 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 子的觉醒与分化,表现了中国一代青 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 革的青春。
2林道静的成长道路
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像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
a受五四启 蒙思想影 响 父母之家 b遇到余永 丈夫之家 泽 c卢嘉川的启 蒙
走向革命成为共产党员 d江华的指 引
3、 林道静成长过程的政治意蕴

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卢嘉川知识分子型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英雄) 江华中国化工人型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英雄)
2《红日》结构主线

我军涟水战役受挫 莱芜战役大捷 孟良崮全歼国民党七十四军

50-70年代小说3

50-70年代小说3

王蒙
• 王蒙(1934--- ):生于北京。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 学习。1948年入党。50年代后任青年团干部。1953年着 手写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因受“反右”斗争影响, 二十多年后才得以发表。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 来的青年人》,引起轰动,后因此被划为右派。1963年举 家赴新疆伊犁。1978年调回北京。1983—1986年任《人 民文学》主编。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 主席,书记处书记。同年6月任文化部部长。1990年卸任。 出版有小说集《深的湖》、《冬雨》、《木箱深处的紫绸 花衣》、《在伊犁》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 变人形》、《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 季节》等。他的创作一直求新求变,经常领风气之先。是 一个在国内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分析
• 1、借助林震的视角,矛头直指新政权中的旧官场 的种种陋习。小说最引人注目之处,就是表现了 反官僚主义的主题。 • 2、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是塑造了刘世吾这样一个 革命意志严重衰退的领导干部的复杂灵魂。“就 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这既是一个世故圆 滑的官场游戏规则的执行者,同时也反映出了政 治对人性的磨损或者异化。 • 3、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主人公林震,他充满青 春的激情,代表了理想对现实的批判和改造冲动。
历史小说
• 60年代初,由于各种现实原因,一些作家 选择以历史人物和故事为题材创作小说, 不触及现实社会,而在历史故事取材中隐 寓作家的现实生存体验和评价。比如陈翔 鹤《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 《杜子美还家》,冯至《白发生黑丝》等。
陈翔鹤
• 陈翔鹤(1901---1969):四川重庆人。1920年 入复旦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1922-1925年参 与发起浅草社和沉钟社,开始发表作品。抗战爆 发后到成都,曾参与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 都分会领导工作多年。1954年到北京,任中国科 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理事等职。短 篇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发表后影 响广泛。两篇作品都有借古喻今的意思,影射了 当时知识分子艰难的生存环境,借高风亮节、正 直狂傲的古人来映照现时的知识分子,寄托了他 对现实的批判,同时也是他在感时伤世中对知识 分子如何安身立命的一种关照。1964年,作者受 到严厉批判,并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第二章50-70年代的小说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 —《创业史》
一、柳青(1916~1978),陕西省吴堡县人。
二、《创业史》:
1、主要人物:

梁家——梁三老汉、梁生宝、梁秀兰

“蛤蟆滩三大能人” ︱郭振山

︱姚世杰

︱郭世富

贫苦农民——高增富、任欢喜、徐改霞

落后农民——高增荣、栓栓
2、《创业史》主题
心灵上逐步转变的艰难历程。 蛤蟆滩“三大能人”: 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为“能人”,但由于各人身份
性格不一,“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郭振山:阳奉阴违、 装腔作势。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阴险 狠毒、诡计多端。
(2)宏大结构与精细描写、心理刻画、哲理性议论 相结合
①全书结构严谨细密。
子,可也志气了一辈子。”(激越慷慨、豪放倔强) 严志和:“咱什么也别朴摸,低着脑袋过日子吧!”(朴
实本分、胆小懦弱) 洪子诚:“对这一地区民间语言的运用,也加强了小说
表现的生活的历史连续性,而多少缓和了观念、主题阐 释上的坚硬、紧张的程度。”
民族风格:
第一,在情节内容方面:描写的是我们居住的这 块古老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朱老巩大闹柳树 林”、“反割头税”、“保定二师学潮”;运涛 与春兰的爱情描写也具有时代性、地域性。
第二章 50、6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50、6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农民革命的历史画卷—《红旗谱》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力作—《创业史》 第四节 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成长的长
篇小说—《青春之歌》 第五节 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李准 第六节 “清新、俊逸”的《百合花》 第七节 “百花文学”—《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红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他:贾湘农——农民领袖,朱老明,伍 老拔,朱老星,老驴头,老套子——进步 或贫困农民。陈贯群——保定卫戍司令, 镇压学生运动的执行人;张嘉庆、夏应 图——学生运动领导人……
《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1)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
• 朱老忠:是小说刻画最成功的一个农民英 雄形象,他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 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 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 环境中形成的。性格特点是:嫉恶如仇、 刚正不阿;行侠仗义、爱憎分明;有胆有 识,深谋远虑;勇猛刚毅,风趣乐观。
• 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得 非常生动。这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 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 “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
• 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
• 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
• 姚士杰:阴险狠毒、诡计多端。
杨沫与《青春之歌》
作者简介
•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 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08月生 于北京。
• 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 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 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 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
杨沫的作品:
• 中篇小说《苇塘纪事》 • 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
• 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 华之歌》
• 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 • 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杨沫散文
• “重大”指当代的政治运动、中心工作, 如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
• 工业题材、农业题材、部队题材的作品地 位比较高,知识分子题材、“家务事、儿 女情”类作品地位低。
三、当代小说体裁状况
• 在小说体裁上,5、60年代的趋向是关注 “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不管在 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重视。
选》《杨沫文集》
《青春之歌》的主题:
• 小说以“九 一八”事变到“一 二九”运动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 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青 年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及形形色色的知识 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 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 命的青春。
1950-70年代主流小说
一、当代小说发展的轨迹
1、1949~1956年,探索阶段。 • 小说数量不多,质量也不高。主要原因就
是,面对新生活、文艺新方向,作家们需 要有一个适应、熟悉的过程。
• 孙犁《山地回忆》(1949),赵树理《登 记》(1950),峻青《黎明的河边》 (1954),王愿坚《党费》(1954)。 另外,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1949)
• 短篇小说受重视主要因为:它能迅速、敏 捷地反映生活,能及时配合社会政治运动。 短篇小说侧重表现现实,关注当前政治、 经济生活状况。赵树理、李准、马烽、王 汶石、峻青、王愿坚、茹志鹃等都被称为 短篇小说作家。
• 长篇小说受重视主要因为:(1)长篇能够 “反映这个伟大的时代”。(2)不少作家 有写作“史诗式”作品的情结。长篇小说 侧重表现历史,表现“逝去的日子”(激 情燃烧的岁月)。英雄传奇、战争史事都 如此。
河北文联,成为专业作家,曾担任过全国 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河北省文联副 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 195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红旗谱》,使他 一举成名,接着1963年出版了长篇小说 《播火记》,197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翻 身纪事》(上部),1980年出版了《烽烟 图》。被称为梁斌多卷本长篇小说。
徐改霞 • 落后农民——高增荣、栓栓、白占魁
• 梁生宝:小说的主人公,是作家着墨最多、 倾注最大热情塑造出来的一代社会主义新 型农民形象。
• 梁三老汉是小说塑造得最精彩的形象。他 是一个老一辈农民,善良、勤劳、倔强、 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共产党,给他带来土 地、带来创业希望,但又不理解、不能接 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 了矛盾。最后,在事实面前,他心悦诚服 并愉快走上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大道。
孙犁与荷花淀派
• 作家群又被称作白洋淀派作家群。它指的 是以孙犁为代表的小说创作群体,并以孙 犁的小说成名作《荷花淀》为其命名。这 个作家群的代表人物有孙犁、刘绍棠、从 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维舟等。
• 这批小说家多生活在京津冀(河北)水乡 地区,其作品以写白洋淀、冀中平原、冀 西山区以及运河两岸的农村生活见长,往 往通过家务事、儿女情之类的日常生活, 显示时代生活和历史足音,挖掘农村生活 的自然美和人情美,颇具诗情画意。
(2)《红旗谱》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
• 在章法结构上,虽然扬弃了章回体,但是 继承了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
• 在语言上,小说具有民族化、地域化、大 众化特点。
柳青与《创业史》
作者简介
• 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 1952年任 陕西省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 甫村落户长达14年。1978年6月13日因病 逝世,终年62岁。历任第四、五届全国政 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 事,作家协会西安分会副主席等职。
• 这批小说家以《人民文学》、《火花》为 阵地,承《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的格调,发表了一批趋向相似,风格相近 的作品,代表作有赵树理的《三里湾》、 《锻炼锻炼》,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 级》、《三年早知道》,西戎的《赖大 嫂》,束为的《老长工》,孙谦的《伤疤 的故事》和胡正的《两个巧媳妇》等。
• 林道静 • 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关系 • 林道静与卢嘉川的关系 • 林道静与江华的关系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 “山药蛋派”作家群
也就是山西作家群。指的是以活跃于五、六 十年代文坛的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 孙谦、胡正为代表的山西籍小说家群体。 共同性是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从农村各 类运动诸如土改、合作化、人民公社中取 得素材,写作的多是问题小说。
• 主要作品 • 短篇小说集《地雷》 • 中篇小说《咬透铁锹》 • 长篇小说《种谷记》 • 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 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第二部上卷、
第二部下卷
• 《创业史》
• 梁生宝——“蛤蟆滩三大能人”郭振山、郭 世富 、姚世杰
• 梁家——梁三老汉、生宝妈、梁秀兰 • 贫苦农民——高增富、冯有万 、任欢喜、
• 其代表作有孙犁的《荷花淀》、《山地回 忆》、《村歌》、《铁木前传》和《风云 初记》,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 的桨声》、《蒲柳人家》、《蛾眉》,从 维熙的《七月雨》、《南河春晓》,韩映 山的《瓜园》、《鸭子》、《水乡散记》, 房树民的《一天夜里》、《引力》、《渔 婆》等。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荷花淀派作品选》。
四、当代小说的成就
1、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物形象 (1)英雄形象:朱老忠、梁生宝、林道静、
江姐、许云峰、杨子荣等。 (2)“中间人物”形象:严志和、梁三老汉、
常有理、吃不饱、小腿疼等。
2、当代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专业作家队伍
(1)跨时代的作家:赵树理、周立波等。
(2)革命者,积累了大量素材的作家:杨沫、 峻青等。
二、当代小说的题材
• 当时“题材”被认为是,关系到反映生活 本质的“真实”程度,也关系到“文学新 方向”的确立问题。
• 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
(1)空间上:工业题材、农业题材、部队题 材、知识分子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等。
(2)时间上:历史题材(主要指革命历史题 材)、现实生活题材。
• 出现了“主要题材”(重大题材)、“次 要题材”(非重大题材)的概念。
• 1957年:曲波《林海雪原》、吴强《红日》
• 1958年: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 歌》、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 巨变》、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冯德英《苦
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 1959年:柳青《创业史》(第一部)、欧 阳山《三家巷》
• 1961年: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 1962年:欧阳山《苦斗》 • 1963年:姚雪垠《李自成》(第一部)
• 2、1956~1957年,是短篇小说短暂而 有光彩的阶段。
(1)“干预生活”小说,代表作有:王蒙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田野 落霞》,李国文《改选》,李准《灰色的 帆篷》。
(2)“爱情小说”, 代表作有:宗璞《红 豆》,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 巷深处》,丰村《美丽》等。
3、1957~1966年,是长篇小说创作的繁 荣期。
(3)和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作家:王蒙、 刘绍棠、陆文夫、邓友梅、茹志鹃等。
3、有些作家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 赵树理:纯朴幽默; • 孙犁:明快甜美; • 茹志鹃:细腻俊逸; • 峻青:雄浑悲壮; • 王愿坚:含蓄凝练; • 李准:质朴明朗。
梁斌与《红旗谱》
作者简介 • 梁斌,河北人,1914年生,1955年调到
内容简介
• 小说主要描写两家三代农民和一家两代地 主矛盾斗争。
• 《红旗谱》一共分三卷:第一卷写朱严两 家同冯兰池的斗争;第二卷写“反割头税” 运动;第三卷写保定二师学潮。
• 朱老巩——朱老忠(贵他娘)——朱大贵、 朱二贵;严老祥(老祥奶奶)——严志和 (涛他娘)——严运涛(春兰)、严江涛 (严萍);冯兰池(冯老兰)——冯贵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