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50-70年代的小说

合集下载

1950-70年代非主流小说

1950-70年代非主流小说

发表时被认为“不合时宜”。
小通讯员的性格: 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怯于与异性交往。
新媳妇的形象: 活泼可爱,热情,真诚。
对人性美、人情美的表达: 作家的创作目的 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 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 的人际关系, 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 人性美和人情美。 是通过对小通讯员性格和新媳妇形象的刻划来表 达的,而景物和往事则作了烘托。 (要注意把握普通人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
人物形象: 刘世吾 有着比官僚主义更为可怕的东西,即对党的工 作、对现实的冷漠。他的口头禅“就那么回事” 可以概括他的性格。刘世吾象征着现实对理想 的冲击,或者说理想对现实的妥协。 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 似是而非的理论。
林震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 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 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这个形象渗透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理 想。
艺术特色: 1、细节描写。 2、笔调:从轻松到凝重。
女性视角(“我”)的作用: 1、在女性意识表达上。 2、在故事情节发展上。 3、在清丽风格形成上。
《红豆》 宗璞介绍:
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1928年7月生于北京。主要作品有:《红豆》、 《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 选》、《丁香结》等。
小说对革命与爱情关系作了回答:爱情属于革命 生活的一部分,爱情服从于革命。
提出革命与人性问题:革命(阶级性)无法彻底 压制住人性,因而流露了作者内心的矛盾。
艺术特色:
诗意化的意 境和散文化的笔法,形成了作品独 有的艺术风格,而温馨浪漫的情调 和浓郁含 蓄人情味则形成作品独特的文人韵味。因“红 豆”而引发的怀旧情绪和情不自禁的泪水,则 使作品带有一种温情脉 脉的“感伤美”。

当代文学阅读书目

当代文学阅读书目

当代文学阅读书目
第二章50年代,60年代小說
柳青《创业史》
杨沫《青春之歌》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第三章50年代,60年代詩歌、戏剧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
老舍《茶馆》
第四章50-70年代台港文學
金庸小说任选
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永远的尹雪艳》《孽子》
第五章50-70年代台港詩歌,戏剧,散文
余光中《乡愁》(诗集)
第六章80年代小說
王蒙《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布礼》
陆文夫《美食家》
高晓声《陈焕生上城》
谌容《人到中年》
汪曾祺《受戒》
张贤亮《灵与肉》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第八章90年代小說
王朔《玩的就是心跳》《一点正经没有》《动物凶猛》
王安忆《小鲍庄》《长恨歌》
陈染《私人生活》、
王小波《黄金时代》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陈忠实《白鹿原》
第九章80年代,90年代詩歌
张承志《心灵史》
《朦胧诗选》
第十章80年代90年代散文
巴金《随想录》
余秋雨《文化苦旅》
第十三章2000-2013年小說(一)
第二节精英寫作的堅守
贾平凹《废都》《腊月正月》《浮躁》。

50-70年代小说2

50-70年代小说2

二、艺术性(P173) (1)艺术构图宏伟广阔。 (2)艺术描写细腻多姿。
(3)抒情议论深沉精辟。
浩然
作者简介
浩然(1932—2008 ),原名梁金广。天津宝坻人。1946年参加革
命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 1954年至1964年先后任《河北日报》、《友好报》(俄文)记者, 《红旗》杂志编辑。后在北京市从事专业创作。处女作是1956年 冬发表的短篇小说《喜鹊登枝》。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主 席,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四 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艳阳 天》(共3卷)、《金光大道》(共4册)、《苍生》、《乐土》;中篇 小说《弯弯的月亮河》、《浮云》等;中篇小说集《嫁不出去的 傻丫头》、《碧草岩上吹来的风》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 《杏花雨》等;儿童文学集《幼苗集》、《机灵鬼》等;《浩然 文集》(2卷),《浩然选集》(5卷)。
《李双双》电影海报与剧照
农民作家赵树理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1925年就读于陕
西省立第四师范。1942年毛泽东《讲话》发表后,他 的《小二黑结婚》被认为是实践《讲话》方向的代表 作品。50年代后曾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和 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文革中受到残酷迫害,被 殴致残致死。代表作还有《李有才板话》《登记》 《锻炼锻炼》,长篇小说《三里湾》等。他是一个来 自民间,回归民间的作家,写农民的生活给农民看, 自称“地摊”作家。他的语言通俗有趣,情节引人入 胜。他的农村小说不同于其他来自知识分子作家的农 村题材作品,而总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实实在在地反 映农村的现实问题。
《李双双小传》作品分析

李双双的形象融合了 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 主义的时代精神,凸 显了其勤劳善良、豪 爽泼辣的个性。这是 一个在社会变革过程 中争得了平等地位和 独立人格的农村青年 女性的典型,在一定 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劳 动妇女的解放过程。

1950-70年代主流小说

1950-70年代主流小说
• 其他:贾湘农——农民领袖,朱老明,伍 老拔,朱老星,老驴头,老套子——进步 或贫困农民。陈贯群——保定卫戍司令, 镇压学生运动的执行人;张嘉庆、夏应 图——学生运动领导人……
《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1)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
• 朱老忠:是小说刻画最成功的一个农民英 雄形象,他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 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 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 环境中形成的。性格特点是:嫉恶如仇、 刚正不阿;行侠仗义、爱憎分明;有胆有 识,深谋远虑;勇猛刚毅,风趣乐观。
• 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得 非常生动。这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 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 “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
• 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
• 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
• 姚士杰:阴险狠毒、诡计多端。
杨沫与《青春之歌》
作者简介
•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 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08月生 于北京。
• 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 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 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 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
杨沫的作品:
• 中篇小说《苇塘纪事》 • 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
• 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 华之歌》
• 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 • 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杨沫散文
• “重大”指当代的政治运动、中心工作, 如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
• 工业题材、农业题材、部队题材的作品地 位比较高,知识分子题材、“家务事、儿 女情”类作品地位低。
三、当代小说体裁状况
• 在小说体裁上,5、60年代的趋向是关注 “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不管在 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重视。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长篇小说第一节:概述革命历史题材军事战争类: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描写农村革命: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冯德英《苦菜花》传奇类小说:曲波《林海雪原》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红色经典都具有一定传奇色彩,这类传奇性更加强烈,政治化色彩被小说的娱乐性稀释了)表现知识分子成长:杨沫《青春之歌》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李劫人《大波》李六如《六十年变迁》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一代风流》的第一部,第二部《苦斗》)姚雪垠《李自成》现实题材:反映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周立波《山乡巨变》城市社会主义改造: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工业题材:周立波《铁水奔流》艾芜《百炼成钢》萧军《五月的矿山》草明《火车头》第二节:《青春之歌》自1958年1月出版以来,除了个别文章外,绝大部分文章给予充分的肯定。

为什么?格的《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一小说是一个那个时代标准的革命战士的成长叙事:主人公的出身、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蒙蔽、困境,脱胎换骨,终成正果,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讲述话语的年代”有关英雄成长的规范——血海深仇、离家出走,在共产党人引导下追求革命,克服自己的种种局限、不足,被捕入狱经受严峻的政治考验,最后成为共产党员。

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民族寓言”,一部20世纪现代革命背景下的“天路的历程”。

二知识分子改造叙事(主题):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何不仅反抗封建家庭、同时也背弃个性解放、个人主义的思想,自我改造,与工农相结合,走向革命的过程。

被看成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改造手册”),这是对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的补充与丰富,并事实上构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新的类型——这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并正面塑造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

基于上述原因,小说得到主导意识形态的认可,还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的认可。

当代文学考研简答题论述题

当代文学考研简答题论述题

当代文学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文学思潮一.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起点。

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二、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三、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四、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胡风的文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切中我国国情的,至今还葆有它的生命力。

而1955年推向GC的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这次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五.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以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解放浪潮。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正当文艺界贯彻双百方针,初步出现活跃局面的时候,从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与反右斗争,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偏差。

政治领域的反右斗争,波及文艺领域。

从而践踏了双百方针,断送了贯彻”双百“方针的成果,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想的膨胀,又一次把文艺问题、思想问题等同政治问题。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进入六十年代,为了纠正“左”的文艺倾向,周恩来等领导人对文艺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极大的鼓舞了文艺工作者。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现当代文学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二、《黄河东流去》 1、情节梗概: 2、内容及其思想: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 前途的信心而创作,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 族,任何性质,任何强度的困难都不能使他们屈服, 使他们一蹶不振,他们可以战胜任何困难,生存下 去,繁殖下去,强盛下去。 1) 在空前浩劫的背景下,揭示难民赖以生存和延续 的生命力。如李麦、徐秋斋、海长松、蓝五、王跑、 海老清、春义等。作家以严峻的目光、以史学家的 笔法,不仅真实地写出了他们的苦难,不是在为逝 去的岁月唱挽歌,而是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民 族赖以生存的生命力量。历史不单是痛苦,牺牲的 记录,而且给人们坚强、信心、勇敢。
3、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 李麦:着力刻画的人物,突出特点:刚强 (1)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大伙绝望时,给大家找出路。 (2)有强者的精神气质,不信神、命运,只信自己。 (3)具有超越农民旧观念的新见识,在长期的流浪中, 磨练出刚强、勤劳、爽朗的性格。 徐秋斋:农民知识分子形象,出身贫寒,当过教书先生, 学过算卦,受民族历史文化熏陶,与农民有相通之处,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农民。说话半文半白,脑中古今混 杂,行为雅俗共有。 (1)具有民族的正义感,是农村中的“智多星”。 (2)见多识广,通晓人性世故。 (3)有民族最传统的道德观念,但好吃嘴,爱面子
第三章 建国以来的小说
《保卫延安》:“三红”:曲波的《林海雪原》 (1957);冯志的《敌后武工队》(1958);刘流的 《烈火金刚》(1958);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1954) 2、反映社会主义时期建设题材的作品丰富多彩: 农村题材:赵树理的《三里湾》; 柳青的《创业史》 工业题材: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艾芜的《百炼成 钢》;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历史题材:姚雪垠的《李自成》 知识分子题材:杨沫的《青春之歌》 3、为我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增添新形象: 正面人物:朱老忠 杨子荣 江姐 许云峰 林道静 梁生宝 李双双 中间人物:严志和 梁三老汉 常有理 小腿疼 吃不饱 反面人物:姚士杰 郭世富 郭振山 于永泽 冯兰池 张灵甫 座山雕 徐鹏飞

第三章 小说(1977——1984)

第三章 小说(1977——1984)

的。《班主任》(刘心武)、《最宝贵的》(王
蒙)。
(4)、表现知青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和不
幸命运的。《在小河那边》(孔捷生)、《蹉跎岁
月》(叶辛)。 (5)、表现十年动乱对农村经济和农村生活摧 残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月兰》 (韩少功)。
(6)、表现“文革”期间监狱“大墙”内生活
和斗争的。《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神圣
意识流小说最突出的特征:
(1)、以人物的心理结构作为小说的通体
结构; (2)、语句之间大幅度跳跃; (3)、大量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 征、暗示等手法。
王蒙对意识流手法的借鉴 1、借鉴西方意识流手法,以心理活动结
构改造小说旧的结构形式。
2、将现实主义与意识流技巧结合起来,
创造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的还在了吗?现在在宇宙的一个遥远的角落,
也许仍然能清晰地看着她吧?……”
Hale Waihona Puke 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为了收获》等,
多表现知青的悲剧或生活的崇高和悲壮。
2、80年代中期出现的通过知青生活的反思来 表现人生的小说,代表作有陆天明的《桑那高地的 太阳》、阿城的《棋王》,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等。 3、90年代出现的第三次知青文学浪潮,代表 作有梁晓声的《年轮》、邓贤的《中国知青梦》, 叶辛的《孽债》,郭小东的《青年流放者》等。他 们以强烈的理性眼光审视了知青生活与知青返城后 所面临的种种困境,探讨了知青生活到底在现实中 和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称为“后知 青小说”。
第三章 小说
(1977——1984)
(一)、伤痕小说 1、什么是“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文革”后出现的第一股小说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双双的性格特点
• • • • 干活积极 急性如火 举止粗鲁 刚正不阿 强与弱 反抗与妥协 民主与独裁 无私与投机
疑问:这些是女性的特质吗? 疑问:这些是女性的特质吗?
是“解放”,还是“异 化”?
“解放了,男女都一样”是那个时代的时尚话语。 解放了,男女都一样”是那个时代的时尚话语。 解放了 那时代的女性似乎急于摆脱就是男尊女卑带给她们的不 公与“耻辱”,提到“解放她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与男人 一样”。 这是她们自愿的结果,也是一种必须的选择。“泯灭性 别以后的所谓‘男女平等’,对妇女而言,便是无视其生理 和心理特点,在主观控制上片面强调妇女要跟男人们完全一 样,在思想和体力行为模式上,消除了妇女选择的自主权, 实则是在传统的尊卑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妇女所承受不起的负 担。” 而说到底,李双双进入历史的方式却是泯灭性别,什么 都要达到和男人一样,无论智力还是体力上的。自然,李双 双改变了孙喜旺的看法:“女人家,懂什么!”男女间智能的差 异遭到了彻底否定,但在各种建筑工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 雄性化的“铁女人”。试问我们该如何理解“男女平等”?
(3)、作家的创作自觉与艺术追求 、
柳青的三篇创作谈:《二十年的信仰和体会》《美学笔记》《延 柳青的三篇创作谈: 二十年的信仰和体会》 美学笔记》 安精神》 安精神》
(4)、 艺术局限性
作者对农民的历史境遇和心理情感的熟悉、弥补了这种观念论 证式的构思和展开方式可能出现的弊端,但反过来这种写作方式 还是极大的限制了作者生活体验敞开的程度。
• 一、关于50-7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 1、乡土文学的深厚传统 鲁迅式启蒙主义的忧患与批评:《闰土》《祝福》 《阿Q正传》 • 沈从文式的诗意想象背后的沉忧隐痛:《贵生》 《丈夫》《边城》 •
2、 农村题材小说的特征与中心作家群的文化性格
立场、视野、情感、方法的转变 描写对象、作品主题、艺术手法 语言风格等多方面的转变。
1、柳青的生平与创作。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 抗战时期开始文学生涯,主要作品有短 ~ 柳青 ,原名刘蕴华, 抗战时期开始文学生涯, 篇小说集《 牺牲者》 长篇小说《种谷记》 铜墙铁壁》 篇小说集《地 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 创业史》 第一 二部),中篇小说《狠透铁》 散文特写集《 第一、 、《创业史》(第一、二部 ,中篇小说《狠透铁》,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 柳青小说散文集》 年》和《柳青小说散文集》等。
这个主题上还蕴涵着更加重大的东西,那就是这一对普通农 民夫妻中的关系变化,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变化。……从写人 出发、从写性格冲突出发,把这两人人换到什么地方都可以。
——李准《向新人物精神世界学习探索——〈李双双〉创作上的一些感想》, 《人民日报》1962年12月
电影《李双双》 电影《李双双》(1962年)鲁韧作品 年
三、关于“革命历史小说”
1、概念 1960年 1960年 80年代 80年代 茅盾使用了“革命历史题材” 这一概念。 茅盾使用了“革命历史题材” 这一概念。 黄子平提出“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概念。 黄子平提出“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概念。 【《革命.历史.小说》 牛津大学出版社】 【《革命.历史.小说》 牛津大学出版社】 革命
中国当代文学
人文与传媒学院 任茹文

第四章 50-70年代的小说创作 年代的小说创作 参见课本第六、 十章) (参见课本第六、八、十章)
第五章 转换时期的戏剧
第三节 革命样板戏
本章目录: 本章目录:
• • • • 一、关于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基本问题 关于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基本问题 50 二、农村题材小说代表性作家作品 三、关于“革命历史小说” 关于“革命历史小说” 四、在主流之外的小说
开头: 开头:
天黑定了。汤河丸石和沙子混合着的河滩上, 天黑定了。汤河丸石和沙子混合着的河滩上,挺神秘地出现了一粒豆大的 灯火光。五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冷得簌簌发抖,在那里聚齐了。 灯火光。五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小孩,冷得簌簌发抖,在那里聚齐了。 梁三树根一般粗糙的大手,小心翼翼地捧着早晨从镇上买来的一尺红标布。 梁三树根一般粗糙的大手,小心翼翼地捧着早晨从镇上买来的一尺红标布。 他感激地说: 他感激地说: 众位乡亲,为俺们的事,受冷受冻……” “众位乡亲,为俺们的事,受冷受冻 “甭说了,甭说了。俺们冷一刻有啥呢?” 甭说了,甭说了。俺们冷一刻有啥呢? 甭说了 但愿你两口,白头到老,俺乡党也顺心…… “但愿你两口,白头到老,俺乡党也顺心 “就是这话。对,说得对!” 就是这话。 就是这话 说得对! 天星全了,快动手吧! “天星全了,快动手吧!”
说理的首先一个方法,就是重重的给病患者一个刺激, 向他们大喝一声,说“你有病啊!”使患者为之一惊,出 一身汗,然后好好地叫他们治疗。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B、 当时文学界对表现农村生活变革重要性的强调。 我国农村人口有五亿多,而十年来从土地改革, 我国农村人口有五亿多 , 而十年来从土地改革 , 经过劳动互 合作化高潮而发展到了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 助,合作化高潮而发展到了人民公社的普遍建立,从个体经济占绝 对优势到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态势, 对优势到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态势,从消灭剥削阶级残余到消灭 资产阶级残余的斗争,几乎是几个世纪的变化,在我国是短短十年 资产阶级残余的斗争,几乎是几个世纪的变化, 间就实现了。这种迅速急遽的变化, 间就实现了。这种迅速急遽的变化,必然突出地要求在文学上得到 反映。 反映。 ————邵荃麟在《文学十年历程》1958 邵荃麟在《文学十年历程》 邵荃麟在
“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 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在这部小说里,是因为有了党的正 确领导,不是因为有了梁生宝,村里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浪潮.是梁 生宝在社会主义革命中受教育和成长着.小说的字里行间徘徊着一 个巨大的形象---党,批评者为什么始终没有看见它?”
------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1963《延河》8月号
历史地位与评价论争: (2)、 历史地位与评价论争: ԁ ԁ 反映农村广阔生活的深刻程度 创作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 创作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
从阿Q 朱老忠、 梁生宝身上, 【 从阿 Q 、 朱老忠 、 梁生宝身上 , 看到中国农民的人生道路和历 史变迁】 史变迁】
姚文元: 从阿Q到梁生宝-----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中 姚文元:《从阿Q到梁生宝---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中 国农民的历史道路》 国农民的历史道路》 严家炎: 创业史> 中梁三老汉的形象》 严家炎 :《 谈 < 创业史 > 中梁三老汉的形象 》,《 文学评 论》 作品里思想上最先进的人物,并不一定就是最成功的 作品里思想上最先进的人物, 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形象, 创业史》 艺术形象。作为艺术形象,《创业史》里最成功的是梁三 老汉。这样说,我以为并不是降低了《创业史》的成就, 老汉。这样说,我以为并不是降低了《创业史》的成就, 而正是为了正确地肯定它的成就。 而正是为了正确地肯定它的成就。梁三老汉虽然不属于正 面英雄形象之列, 面英雄形象之列,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特有的艺术 价值。 价值。作品对土改后农村阶级斗争和生活面貌揭示的广度 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 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个形象的完成。
(见《柳青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创作主旨 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和这次革命的必然历史趋势。 和这次革命的必然历史趋势。通过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 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这个主题思想。 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这个主题思想。
无意识的男性中心视角
互为因果、互相渗透的双重意图
一篇小说的两面: 一篇小说的两面: A面:女性群体借用政治话语完成自身性别身份的改造 面 B面:政治话语借用女性身份改造的需要完成对民众的 面 政治话语借用女性身份改造的需要完成对民众的 改造
且为女儿身,怀藏男儿情。 情夜燃忧思,孤灯映蝉鸣。 露晨入社去,迟暮归家来。 不合淑女妆,且留豪情心。 ——金子轶
结尾: 结尾: 梁三老汉提了一斤灯油,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一辈子生活 梁三老汉提了一斤灯油, 庄严地走过庄稼人群。 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 的奴隶,现在终于带着生活主人的神气了。他知道蛤蟆滩以后的 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骇怕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事儿不会少的,但最替儿子担心骇怕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所有上述的问题,如果离开了作家的思想、个性、才能和气 作家的思想、个性、 作家的思想 质, 无论怎样也不能从根本上说清楚。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者 不承认天生的作家:作家的思想、个性、才能和气质,是在社会 生活和艺术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这就不能不归结成一个作 家的生活道路问题了。 ——《二十年的信仰和体会》
3、农村小说兴盛的原因:
◆A、“讲话”之后解放区文学传统的直接传承; “讲话”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雄辩地颠倒了鲁迅一代“弃 医从文”故事中的医生与病人、精神洁者与精神污者、启 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角色分配。
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 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 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都干净。
以一种突破语言束缚的方式,准确地勾画人物心理、 传达时代气氛方面是一种勇敢的探索。
2、李准
《不能走那条路》:
传统的父子冲突主题在新社会形态的新模式。
《李双双小传》:
采取了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二人”对戏模式,即一个 心直口快、活泼大胆、纯洁乐观的旦角和一个自私胆小、 好心善良、趣味横生史内涵的观 念,是带着西方无政府主义和中国古代井田制度 理想的混合物。 ——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 ‘ —— 革命话语考论》 ,上海古籍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