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乡土小说史(正)

如沈从文 、师陀 、萧红、汪曾祺等的小 说。 师陀的《果园城记》十八篇作品的短 篇小说集,主要通过一个还乡的知识者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了小城 在衰落过程中出现的人、景、物、事。 由于作品凸现了复杂的情感体验与生命 意蕴、含蓄深沉的美学理想,文笔优雅明 快,诗意盎然,使‚果园城‛成为中国现代 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城。
①乡土文学不仅具有恬静怡人的意境,而且 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和黄狗 亦给人带来一种诗性的记忆。它时常作为 一种文学的典型背景,昭示着乡土文学可 能具有备的某种美学特征。
例:
废名在二、三十年代写下的《竹林的故 事》,《桃园》、《菱荡》及长篇小说《桥》 等,以平淡、悠远的抒情笔调,开了乡土抒 情小说之先河。
第二、茅盾政治学视角的乡土文学理论 茅盾在1936年2月1日《文学》第6卷,第 2号的《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说: ‚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有了特殊 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象看一幅异域的 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 只是好奇心的餍(yan)足。因此在特殊的风 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 的对于命运的挣扎。一个只具有游历家的眼 光的作者,往往只能给我们以前者;必须是 一个具有一定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 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
哈代早期作品描写的是英国农村的恬静景 象和明朗的田园生活,后期作品则主要反映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农村后造成的不幸和灾 难,基调明显变得阴郁低沉。 《还乡》是哈代 中期作品,小说发表十七年后再版时,哈代开 始对农村里古老传统的消失表示关注,(还乡) 的自然环境有了一种新的意义。他强烈地意识 到作为小说家,自己有责任在小说中保存正在 或即将消失的农村古老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和自然面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年代乡土小说

海 海 里 了 。 花“ 荷 。 “ ” 将善 花 ” 我 长男 微 将 在子 笑 永 你, 道 不 的 : 爱
花 ,
—
出亭 水亭 妙玉 善立 , —
我 望立 那在 一池 朵岸 好,
海
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1929年出版的《竹林
的故事》是他的第一 本小说集,属乡土文 学。其田园牧歌的风 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 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他的小说也往往被称 为田园小说。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早期代表作品,
作者以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娴静淑雅的三 姑娘,作者写菜园,写竹林,写三姑娘, 总是一派牧歌似的青春气息。给五四退潮 的时候苦闷和感伤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 的空气 。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 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 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 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 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 姑娘低头过去。‛
-------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
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 又真正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 蓄与敦厚的美。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 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 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 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 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 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 他的影子。
灯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买 了一个油条,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 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屌事!” 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 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 居然他俩个弄起来了!”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 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好像摆花生摊的 小金从后面这样说。汪二的爹爹没有听见, 低着头还是默默地喝他的酒。”
20世纪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探析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何谓“乡土文学”?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最早使用“乡土文学”这一称呼,并立即为文学界所接受。
他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但这又非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炫耀他的眼界。
许钦文自名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故乡》,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自招乡土文学的作者。
……”“乡土”,即故乡。
鲁迅所举的这些作家的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里面,自然带着地方色彩。
但乡土文学不能仅局限于民俗的描写。
茅盾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关于“乡土文学”,我以为单只有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
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对于命运的挣扎。
一个只具有一定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作者方能把后者作为主要的一点而给与了我们①。
正如法国的文学思想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所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的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②“五四”新文化高举“民主”、“科学”两面旗帜,本质上是一场狂飙突进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提倡的“人的自觉”、“人的解放”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的心灵。
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蔡元培“劳工神圣”口号的倡导,表达了对社会底层全新的认识和态度,把人们关注的焦点、作家创作的中心引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黎民百姓,芸芸众生。
之后《新青年》、《晨报》等刊物相继发表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
在政治思想界的极力倡导下,“尊重劳工”、“关心农民”的思想风起云涌。
广大知识分子获得新的启发与感悟,这给他们的创作带来潜在的影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三种理论视角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三种理论视角
罗关德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撰文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作人、茅盾和鲁迅,从振兴民族文化的立场,提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乡土文学理论。
周作人从民俗学视角提出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建设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的关注。
他对乡土文学地方特色的推崇,抓住了乡土文学的一个基本因素,他对“土气息,泥滋味”的提倡,从地方风景、地方风俗、地方风情的角度强调了乡土文学的现实主义内涵,客观上也纠正了当时文艺界创作的抽象化、概念化的倾向。
茅盾从政治学视角提出的乡土文学理论,体现了他对民族政治前途,特别是农民命运的关怀。
他的乡土文学理论,在30年代对社会剖析派的乡土文学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40年代的赵树理模式的乡土文学,应当说更多地接受的也是茅盾的乡土文学理论;至60年代后,它逐渐演化为农村题材小说的最宽泛意义上的乡土文学概念。
鲁迅从文化学视角提出了乡土文学理论,鲁迅的文化学理论,使他超越了单纯的风土描绘和对农民现实政治命运的展示,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
鲁迅对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和作为被启蒙者的农民的双重描绘与双重批判,勾画了沉默的国人的灵魂,从而具有民族文化上的高度概括性和象征性。
鲁迅对民族文化建设“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主张,使他抓住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问题,并对20世纪的乡土文学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
【精选】第三节 乡土文学

2,具有的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民俗学、社 会学价值。 给未婚夫“冲喜”——许杰的《出家的 前夜》。 台静农《拜堂》小叔子与寡妇结合。 黎锦明《出阁》大姑姑坐轿。
3,促进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的深化。
②作家本身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有 的是农村破落的中小地主或有产者。
③鲁迅的影响。鲁迅是乡土文学开拓 者。
《阿Q正传》《故乡》《社戏》 鲁迅的学生。
二、乡土文学的内容:
1.农民的种种痛苦。 王任叔(1901—1972) 《疲惫者》运秧驼背,类似阿Q的雇农,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被准寄住在三 圣殿中,被诬告偷窃而坐了牢。
《为彼祈求》 陈四哥,幼年丧亲,以乞讨为生,后在 教堂做工并死在教堂。
2.给予受欺压最深的妇女们更多的关注。
描写农村妇女的不幸和苦难。
许钦文《疯妇》 双喜外出谋生,其媳妇被婆婆逼疯而死, 丈夫不知。
废名(1901—1967)
《浣衣母》 李妈名声本来很好,只因儿女或走或亡,
与中年汉合伙开饭馆,几被视为罪人。
他悲愤地质问:“你们说我偷也好,就 算是我偷吧!但我要反问一句,我的钱可 是谁偷了。”
彭家煌(1898—1933)
《陈四爹的牛》 周涵海,妻子偷汉,无可奈何,被乡民 取笑 ,“猪三哈”、“黑酱豆” 陈四爹只准他一餐吃两碗饭,后因丢了 牛怕责难而投水自尽。放牛人的下落无人 问起。
台静农(1903-1990)
4,涉及到农民的觉醒和反抗。
高世华《沉自己的船》 不堪军阀部队压迫的船主和船工们,宁 与船上的大兵们同归于尽,唱着号子沉自 己的船。
5,乡村地主阶级和小有产者的败落。
王鲁彦:《自立》、《阿卓呆子》 兄弟相争,子弟堕落而至家庭破败。金 钱所造的罪恶。 《怂恿》有宿仇的两家富户的争斗。
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述评

时期 , 国家经 济 凋 敝 , 人 民生 活 朝不 保 夕 , 并 且 是 在 五 四新 文化 运动 以后 形成 的 , 新 旧思 想交 替 , 思 想 动 荡 不安 。 因此 乡土小 说 中 , 大 多为悲 剧题 材 。 存 在 着
浓 厚 的悲剧 意蕴 。另 外 , 鲁 迅是 乡土 小说 的先行 者 , 他 创作 的的小 说 对 乡 土小 说 的形 成 有 重要 意 义 , 乡 土小 说作 家 大多受 鲁 迅影 响 。 因此作 品 中对 “ 国民性 “ 的反思 成 为作家 创作 作 品的 主题 。
的 课题 。 它 所创 造 的 小说 散 文 化 倾 向 也 为 小说 样 式 的发 展做 出 了不 可磨 灭 的贡 献 。
【 关键词 】 乡土小说 ; 2 0世 纪 2 O年代 ; 悲剧意识 【 中图分类号】 I 2 7 0 .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1 — 5 1 0 1 ( 2 0 1 5 ) 0 2 一 O 1 1 8 — 0 4
断 的联系 。无 疑 , 中 国是 一个 古老 的 国度 , 长期 的小
影 响下 , 农 村题材 小说 大量 进入 现实 主义 小说 中 。 对
今 后农 村题 材小 说有 重大影 响 。 其次, 乡 土小说 形成
农经 济模 式 , 山海 阻隔 的地理 环境 , 扎 根 于土地 的 文 化 民俗 , 不 断积 淀 的文化 , 使 乡土成 了中 国人心 中一
难以协调乡土情结与都市文明的矛盾长久的思维模式农村的生活经历早已固守在他们的心中正是情感的依恋与理智的对抗使乡土小说应运而生也使乡土小说表现出浓郁的悲剧与苍凉的氛围其中渗透着难以言说的苦闷抑郁伤感情调现代意识给知识分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农村与农民农民的价值与生存受到关注与肯定于是农民与农村这一题材成为小说的主角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378fc47375a417866f8fef.png)
[浅析中国乡土文学内涵及其叙事传统]乡土文学的特点中国在几千年文明史中形成了稳固的乡土社会。
乡土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积淀之所在,抓住乡土也就抓住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命脉。
乡土是我们的物质家园,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学意义上的乡土,既是一种客观物质存在形态,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文化象征与文化信念的组合。
乡土文学有其特定的含义,指的是表述人类普遍的乡村情感、以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眼光审视特定乡土历史文化的民族文学形态。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格局中,“乡土文学”(包括“乡土小说”和“乡土散文”,下文不再标注引号)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成为20世纪汉语言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领域。
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它开创了新文学现实主义感伤文学的先河,首次推动农村和农民题材大量进入现代小说领域,开启了从政治学层面批判“国民性弱点”的文学主题,追求小说的散文化抒情风格,确立起现代小说样式。
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与种类,世界乡土文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
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初,乡土小说已经用“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奠定各国乡土小说创作的基本风格和最基本要求。
“这种基本的风格和要求,虽没有成为世界性的理论经典,但已成为各国乡土小说自觉和不自觉的约定俗成的理论精义,它不能不影响着中国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20世纪乡土小说的理论与创作实践。
”在外来资源(外国乡土小说及其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相互砥砺中,中国乡土文学终于在20世纪20年代初应运而生。
提及乡土文学,我们必然要将视角伸向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重量级人物――周氏兄弟。
开乡土小说理论风气之先的是鲁迅的胞弟周作人,他最早提出“乡土文学”主张并对其概念进行了厘定,对乡土文学理论探索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周作人对乡土小说概念阖定包括:第一,体现地域特色;第二,体现民风民俗中具有“个性的土之力”;第三,体现人类学意义上的“人”。
周作人构建的乡土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即地方主义、自然美、个性、风土),“大都是世界范围的乡土文学理论基本概念的转译,但其内涵又注入了周氏个人政治的与美学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绘上了周氏文学理论的趣味主义色彩”。
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研究

20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研究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乡土文学,以现实主义的笔融展现了中国乡村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悲惨命运。
它在风俗描写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20年代的乡土文学对后来的乡土文学的创作影响深远。
关键词:20年代乡土文学现代视野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国古代文学对农村生活的叙事早已汇成江河,源远流长,但“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始自鲁迅。
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蹇先艾叙述贵州,斐文中关心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虽然说中国古代就有大量的写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但我们并不称之为“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近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文学概念。
本文所言“乡土文学”即是这种狭义意义上的表现中国乡村生活、地域文化的文学。
一、回首故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乡土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是鲁迅。
他以小说《故乡》、《社戏》、《祝福》、《风波》、《孔乙己》等创作实绩,奠定了他在中国乡土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他的乡土小说思想深刻,内蕴丰富,耐人寻味,己非“乡土文学”可以涵盖。
因此,文学史上在谈及鲁迅的这些作品时,一般将它们单独提出,称之为“呐喊小说”。
基于此,本文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不作展开评价。
毫无疑问,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为后来起的乡土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范。
“五四”运动之后,一些思想受到启蒙的热血文学青年从穷乡僻壤走出来,来到他们心仪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北京。
他们渴望投入到时代的激流中,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然而,这时“五四”已经退潮。
失望再所难免。
生活的窘迫,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使他们苦闷、寂寞。
游子漂泊,乡愁难免。
在鲁迅的影响、鼓励、扶持、奖掖下,这批文学青年开始了以故乡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这批文学青年主要有:鲁彦、许钦文、许杰、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徐玉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RECOMMEND
简论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文学 1
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
乡土文学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热潮,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这些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表现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封建的陈规陋俗。
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等。
代表作有彭家煌《怂恿》,王任叔《疲惫者》,许钦文《疯妇》,台静农《地之子》等。
这一作家群具有大致相同的追求:
续写鲁迅的国民类型。
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命名人,也是实际的开拓者。
在鲁迅的影响下,乡土文学作家们从启蒙主义的创作目的出发,继续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写出了许多乡间国民的类型:如阿 Q 型、祥林嫂型、“看客”型。
这些形象,或只能在精神麻醉中讨生活,或成为封建道德的牺牲品,或以他人的不幸丰富自己乏味的生活。
在他们身上无不寄予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寻民族悲剧根源的深层思索。
鲜明的地域特色。
乡土作家群的作家们大都描写自己熟悉的故乡,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他们在地域里找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创作题材,找到了艺术个性之源,找到了文化之根。
如彭家煌常写的湖南农村士绅们的闹剧, 台静农擅写的安徽乡间宗法制度笼罩下的生生死死,蹇先艾笔下那“贵州道上”的野蛮习俗……这一切无不是性格生动、画面鲜明、风景传神。
这批作家在表现地方特色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在重新认识故乡的同时,重新认识了自己。
“真气”中的乡愁。
这些作品注重对乡土生活原汁原味的真实录写。
那充盈于作品中的乡土情韵和泥土气息,使人无法怀疑其真实性。
“乡土文学”作家不仅追求“真”,而且追求“深”。
他们试图在对乡情乡音的精细描绘中展示真诚的乡思乡愁,进而在对乡思下乡愁的展示中透露出自己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的忧患。
因此,“乡土文学”作家虽然所写的地域不同、风格各异,但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悲剧品格。
乡土小说出现的意义:
乡土小说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了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清新的乡土气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题材:它拓展了小说的题材领域,使小说从主要描写知识分子的狭隘生活转向更广泛地反映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使作家的目光从自身转向以农民为主的下层劳动者,使新文学与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系更加紧密。
创作方法:题材的变化又影响了创作方法的变化,“乡土小说”的作家们一般运用的都是客观写实手法,作品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弥漫着浓郁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因此,“乡土小说”的出现,促使作家的艺术表现由主观抒情转向客观写实,
由情绪展示转向性格刻画和环境描写,发展和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在艺术上,要纠正旧小说遗留下来的凝练叙事风格,加紧田野描写,加强场景和人物的细节描写。
小说的重心从情感和情节的展现转移到以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