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70年代小说创作
合集下载
1949—1976年小说创作概述(1)

长篇小说代表作: 长篇小说代表作: 徐光耀的《平原烈火》 孔厥、袁静的《 徐光耀的《平原烈火》、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 雄传》、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柳青的《铜墙 雄传》 马加的《开不败的花朵》 柳青的《 铁壁》 孙犁的《风云初记》 陈登科的《 铁壁》、孙犁的《风云初记》、陈登科的《活人 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杜鹏程的《 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杜鹏程的《保卫延 安》
(4)显示了新的艺术探求与创造 创业史》 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社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社 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的长篇作品 三里湾》 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俗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俗 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的长篇作品 红旗谱》 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生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生 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的长篇作品 林海雪原》 红岩》为代表的以革命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以革命 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赵树理的《 锻炼锻炼》 、 李准《 李双双小传》 、 赵树理的 《 锻炼锻炼 》 李准 《 李双双小传 》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西戎的〈赖大嫂〉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西戎的〈赖大嫂〉等是本 阶段革命现实题材的短篇佳作。 阶段革命现实题材的短篇佳作。
二 、 50 年代中期的探索阶段 : “ 干预生活 ” 、 写真实” 潮流影响下小说题材内容的开拓—— “ 写真实 ” 潮流影响下小说题材内容的开拓 “百花小说”(双百小说) 百花小说” 双百小说) 百花小说 一方面是反映与社会政治有关问题的政治小说: 一方面是反映与社会政治有关问题的政治小说:王 是反映与社会政治有关问题的政治小说 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李国文的《改选》 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李国文的《改选》、白 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耿简的《 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 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短篇小说。 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等短篇小说。 另一方面,以爱情为题材的爱情小说。 另一方面,以爱情为题材的爱情小说。诸如宗璞的 爱情小说 红豆》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陆文夫的《 《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 等小说,都张扬了人道主义精神。 处》等小说,都张扬了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章1949-1976小说创作概说

(二)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 《红旗谱》对农民英雄典型的刻画, 突出地体现在作者对朱老忠的创造上。 朱老忠是作者向当代文学贡献的一个跨 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 典型。 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
朱老忠的性格特征: ①嫉恶如仇,勇敢刚强的反抗性格。 ②慷慨仗义,正直无私的英雄精神。 ③深谋远虑,坚韧不拔的个性特征。 超越了一般的农民,具备了现代农民英雄 的性格气质。 ④老一代农民中的最先觉悟者。 待他“扑摸”到共产党,接受了党的 教育后,个人的复仇决心,便上升为阶级 的革命觉悟了。
保持现实主义的基本面貌: • 黎汝清的《万山红遍》、李心田的《闪闪 的红星》、孙雄飞的《难忘的战斗》、克 非的《春潮急》、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 》、姚雪垠的《李自成》 • 文革“地下文学”小说 小说以手抄本形式在地下流行 当年在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手抄本 小说就是《梅花党》 和梅花党故事有关 的《一只绣花鞋》。 故事情节以恐怖诡谲著称 。
五、小说创作的总体特点 (一)同步反映时代的发展
题 材 和 主 题 与 现 实 同 步
刘白羽《火光在前》 解放战争: 柳青《铜墙铁壁》 杜鹏程《保卫延安》 杨朔《三千里江山》 抗美援朝: 陆柱国《上甘岭》 巴金《团圆》路翎《初雪》 李准《不能走哪一条路》 农村合作化 赵树理《三里湾》 刘树德《桥》 经济 草明《原动力》 工业化 周立波《铁水奔流》
(三)军人题材 • 战争历史为题材的作品: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 吴强的《红日》 曲波的《林海雪原》 刘流的《烈火金刚》 • 短篇小说主要有 孙犁《嘱咐》 茹志鹃的《百合花》 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王愿坚的《党费》
• (四)知识分子题材: 杨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的《三家巷》 • (五)另一条战线的共产党传奇: 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
1949-1976革命战争小说创作(2)

第二节
革命战争小说
中国 当代 文学 的红 色经 典
↗革命战争小说——《保卫延安》、《红日》 →革命传奇小说——《林海雪原》、《红岩》
↘革命成长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
( ) 作 家 吴 强
↓
(↑)1979年杜鹏程摄于西安东木头市
一、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
——《保卫延安》《红日》 1、战争叙事共同点: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 战争;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 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 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与革命乐观主义英 雄基调。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 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 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 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 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 的历程。
——《百合花》 (一)在内容上: (1)通过普通平凡的一面表现了人物的人情美和人 性美,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①从人物入手切入主题,人物有三:“我”、通讯员、新 媳妇。而“我”是叙述角度,故从其余二人入手。
②通讯员——英雄(舍己救担架员)。性格:内向;能力: 欠缺(借被失败)。木讷(畏女战友)。普通平凡(异于以往文 学中英雄的自信、高大、智勇双全,如《林海雪原》、《烈火金 钢》中的英雄茹志鹃自述源于一个英雄排长之普通)——人性美 (爱生活、爱美:绑腿、树枝、野菊花)——人情美,关心他人 (战友:馒头;新媳妇:被子;担架员:生命)
少女新婚的甜蜜——害羞——愧疚带来的 心理失衡
(三)在结构上:
1、情节的淡化 2、双线结构 外在情节线:竞走——借被——牺牲——献被
内在情感线:
“我”:生气——喜欢——爱上——思念— —痛悼 新媳妇:玩笑——后悔——自责——忏悔
革命战争小说
中国 当代 文学 的红 色经 典
↗革命战争小说——《保卫延安》、《红日》 →革命传奇小说——《林海雪原》、《红岩》
↘革命成长小说——《青春之歌》、《红旗谱》
( ) 作 家 吴 强
↓
(↑)1979年杜鹏程摄于西安东木头市
一、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
——《保卫延安》《红日》 1、战争叙事共同点: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 战争;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 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 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与革命乐观主义英 雄基调。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 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 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 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 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 的历程。
——《百合花》 (一)在内容上: (1)通过普通平凡的一面表现了人物的人情美和人 性美,是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①从人物入手切入主题,人物有三:“我”、通讯员、新 媳妇。而“我”是叙述角度,故从其余二人入手。
②通讯员——英雄(舍己救担架员)。性格:内向;能力: 欠缺(借被失败)。木讷(畏女战友)。普通平凡(异于以往文 学中英雄的自信、高大、智勇双全,如《林海雪原》、《烈火金 钢》中的英雄茹志鹃自述源于一个英雄排长之普通)——人性美 (爱生活、爱美:绑腿、树枝、野菊花)——人情美,关心他人 (战友:馒头;新媳妇:被子;担架员:生命)
少女新婚的甜蜜——害羞——愧疚带来的 心理失衡
(三)在结构上:
1、情节的淡化 2、双线结构 外在情节线:竞走——借被——牺牲——献被
内在情感线:
“我”:生气——喜欢——爱上——思念— —痛悼 新媳妇:玩笑——后悔——自责——忏悔
3.1950、60年代的小说创作-概述

掀起的农村社会主义革 命和建设高潮在小说创作中的艺术反映。主要展现了1950、 1960年代中国农村所经历的一系列巨大历史事件,发生的一 系列巨大变化。如土地改革运动、农村合作化运动、人民公 社、大跃进等;农民是如何从土地的奴隶变为土地的主人, 农村、农民精神面貌究竟发生了那些历史性的嬗变。这类小 说是革命历史小说的补充和延续,主要功能是为新生活立言。
“探求者”是1950年代中期由高晓声、方之、陆文夫等江苏籍青年作家在 “双百”方针指引下自愿组织的一个文学社团。建团之初,便明确提出 “打破教条束缚,大胆敢于生活,严肃探讨人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创作 宗旨。但遗憾的是,该社团还未来得及发展,就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 被解散,成员全部被打成右派。当时,高晓声有作品《解约》,陆文夫有 《小巷深处》等。
1950、1960年代,一方面是“左”倾思潮愈演愈烈,一方面 是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创作取得重大成就,原因何在? 1)“左”倾政治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毕竟属于两 个范畴,前者对后者有影响,但不总是或绝对地决定后者的 全部状况。 2)“左”倾思潮本身有一个萌发、演进、膨胀的过程,一 方面它不断恶化,一方面又在国家意识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下,不断被纠正、调整。 3)一些作家采取各种方式抵制“左”倾思潮,在创作实践 中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自觉地抗衡。比如有些作家就有意 识地与现实题材保持一定的距离,沉入对历史题材的精心构 筑。 4)小说创作自有规律,经过长时间的艺术提炼,到1950年 代后期1960年代前期,正是到了收获的季节。
•代表作:赵树理的《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柳青 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康濯的《水滴石穿》 《春种秋收》,浩然的《艳阳天》,陈登科的《风雷》,李 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马烽的《一架弹花 机》《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谷峪的《新事新 办》,高晓声的《解约》,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茹 志鹃的《静静的产院》,西戎的《赖大嫂》等。
“探求者”是1950年代中期由高晓声、方之、陆文夫等江苏籍青年作家在 “双百”方针指引下自愿组织的一个文学社团。建团之初,便明确提出 “打破教条束缚,大胆敢于生活,严肃探讨人生,促进社会主义”的创作 宗旨。但遗憾的是,该社团还未来得及发展,就在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 被解散,成员全部被打成右派。当时,高晓声有作品《解约》,陆文夫有 《小巷深处》等。
1950、1960年代,一方面是“左”倾思潮愈演愈烈,一方面 是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创作取得重大成就,原因何在? 1)“左”倾政治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毕竟属于两 个范畴,前者对后者有影响,但不总是或绝对地决定后者的 全部状况。 2)“左”倾思潮本身有一个萌发、演进、膨胀的过程,一 方面它不断恶化,一方面又在国家意识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下,不断被纠正、调整。 3)一些作家采取各种方式抵制“左”倾思潮,在创作实践 中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自觉地抗衡。比如有些作家就有意 识地与现实题材保持一定的距离,沉入对历史题材的精心构 筑。 4)小说创作自有规律,经过长时间的艺术提炼,到1950年 代后期1960年代前期,正是到了收获的季节。
•代表作:赵树理的《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柳青 的《创业史》,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康濯的《水滴石穿》 《春种秋收》,浩然的《艳阳天》,陈登科的《风雷》,李 准的《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马烽的《一架弹花 机》《我的第一个上级》《三年早知道》,谷峪的《新事新 办》,高晓声的《解约》,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茹 志鹃的《静静的产院》,西戎的《赖大嫂》等。
十七年小说定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 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 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 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 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 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结局:1957年孙犁病倒,从维熙被错划为 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 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 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 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等。
总体特征:单一。(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第二节 农村小说
一、概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 最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 重视。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政治运动 和斗争;作家立场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 致。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 “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 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 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代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50至70年代文学

3)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a、抒情主体以“阶级”、“人民”一类 集体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表达对与当代 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 应; b、强烈情感宣泄与政论式观念叙说的结 合; c、长诗;排比句式的渲染、铺陈;节奏; “楼梯体”与传统对偶、排比修辞法。 4)诗人
二、小说的题材与形态
1) 地理上的转移 2)文学观 3)文学素养
三、文学规范的具体实施
1、批判运动对写作个体与个体性写作的摧 毁 2、左翼队伍内部的冲突与纯洁化 3、非主流文学 1)五十年代初期:路向转换中的“出格”与 被纠正,萧也牧与路翎
2) 1956到1957的“百花时代”:干 预现实与艺术探索
a、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新 来的青年人》 b、钱谷融等人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探讨和 陆文夫等南京作家、《星星诗刊》的艺术尝试 c、1957年夏的文艺界“反右”
3、当代文学的起点:第一次文代会
1)召开 2)内容 a、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 b、确定各种文学力量在新的“当代文学”格局 里的实际地位与价值等级。其中,延安文学的 创作与解放区文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践,被作为 最重要的文学经验被继承 c、文学管理机构的成立,为文学的规范化、一 体化在组织上提供了保证 3)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1、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化 1)题材的严格分类所显示的阶级背景和 公共政治生活的根本区分依据(无产阶级 的公共政治生活题材内部的行业划分) 2) 题材的价值等级 2、文体:侧重于表现“历史”的长篇与关 注、配合“现实”的短篇 3、形态、风格的单一化
三、赵树理与农村小说
1、“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或火花派) 1) 以赵树理、马烽、西戎等山西作家为代表的一个小说 群体。 2) 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3)在写作中,强调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要 求小说对农村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取消小说的艺术自足 性; 4)主张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一个具有先进思想 的农民的所见、所闻、所感; 5)在艺术表现上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
第十六章50——70年代文学概况

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就是为了统一政治口径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我们党发动人民战争以武装夺取政权这段历史合理性的深切认识希望通过一场文艺批判借以澄清知识分子观念上的混乱以便把人们迅速引导到正确的思想轨道上来确保文艺思想的贯彻执行确保社会主义文学方向的健康发展
第十六章50——70年代文学概况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50年代、60年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被看作是 “当代文学”的开端 。 实现了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
(五)文革文学的特征
1、文学思维极端化 2、文学主体缺失化 3、文艺政治化 4、文艺批评简单化 (六)文革的非遵命文学
(七)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
1老作家的创作 丰子恺《缘缘堂续笔》
。“今世许多人外貌是人,而实际很不象人, 倒象一架机器。这架机器里装满着苦痛、愤 怒、叫嚣、哭泣等力量,随时可以应 用。”“我觉得这种人可怜,因为他们毕竟 不是机器,而是人。”
“贬斥作家”:
就是被排斥于当代新文学创作之外逐渐流失 消隐了的作家群体。 这些作家主要有胡风、路翎、鲁藜、牛汉、绿原、 吕荧、冯雪峰、艾青、丁玲、萧乾、萧军、吴祖 光、李长之、穆旦、徐懋庸、施蛰存、傅雷等。
“中心作家”:
就是当代新文学的主流主体作家群体。 进入50年代之后,一批更切合并体现文学 主潮的作家,主要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 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是 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成为文学创作 的主要力量,并居于中心位置。
步伤害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1966年5月-1976年9月的文化大革命,“是
第十六章50——70年代文学概况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50年代、60年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被看作是 “当代文学”的开端 。 实现了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
(五)文革文学的特征
1、文学思维极端化 2、文学主体缺失化 3、文艺政治化 4、文艺批评简单化 (六)文革的非遵命文学
(七)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
1老作家的创作 丰子恺《缘缘堂续笔》
。“今世许多人外貌是人,而实际很不象人, 倒象一架机器。这架机器里装满着苦痛、愤 怒、叫嚣、哭泣等力量,随时可以应 用。”“我觉得这种人可怜,因为他们毕竟 不是机器,而是人。”
“贬斥作家”:
就是被排斥于当代新文学创作之外逐渐流失 消隐了的作家群体。 这些作家主要有胡风、路翎、鲁藜、牛汉、绿原、 吕荧、冯雪峰、艾青、丁玲、萧乾、萧军、吴祖 光、李长之、穆旦、徐懋庸、施蛰存、傅雷等。
“中心作家”:
就是当代新文学的主流主体作家群体。 进入50年代之后,一批更切合并体现文学 主潮的作家,主要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 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是 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成为文学创作 的主要力量,并居于中心位置。
步伤害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1966年5月-1976年9月的文化大革命,“是
上编第二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2、《创业史》:
1)、主要内容:故事发生在陕西渭 河平原一个叫蛤蟆滩的村子。第一部 写梁生宝互助组的建立和发展,第二 部写试办农业合作社(未完)。
2)创作意图:“这部小说要向读者 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 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 的。” 两条阵线:梁生宝--郭振山、郭世 富、姚士杰 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现实道路 的小说。 ?社会功利性的写作。历史局限性。
?十七年作家的集体追求。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 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2)“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 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 “提出问题--分析矛盾--解决方法--指导工 作” ?政治意图明显的功利性写作。但文本中间也有意 图空隙和裂缝。 如《“锻炼锻炼”》:“我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 事佬的思想问题。” 但实际文本透露的信息要丰 富得多。
3、作品分析: 短篇创作:《荷花淀》、《山地回忆》等。 多是回忆追记之作。女性形象突出。风格 清新,柔美。 《铁木前传》:?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前 奏,但实际突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地位、 关系、情感的变化。 《风云初记》:抗日战争题材小说。“用 诗写的小说”,有抒情风格,色调明快, 成功的女性人物刻画。
林道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旧 家庭旧社会的反抗。对爱情的软弱缠 绵。对革命的狂热。在革命者的引导 下,逐渐克服自身弱点,告别“旧 我”,成为一名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 革命战士。 “林道静不是我自己,但有我个人的 生活在内”
4)艺术特点:
结构上,以林道静为中心,全面展示 了当时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复杂 的社会关系。
2 峻青,王愿坚的小说 峻青:山东海阳人。1940年参加革命。代 表作《黎明的河边》等。 1)以亲历战争为背景:选取战争中最艰苦 的时期,最险恶的环境,最惨烈的情节, 突出革命的艰难。 2)突出英雄人物,歌颂英雄形象,充满了 理想主义的激情 3)美学风格:悲壮、激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体裁:短篇、长篇创作突出,中篇成绩有限
A.“短篇小说家”是50、60年代独有概念 代表作家:赵树理、李准、马烽、王汶石、峻青、
王愿坚、茹志娟、林斤澜、陆文夫、唐克新
B.50年代末60年代初长篇比较繁盛
四、类型单一化趋势 A.创作内容 B.人物处理 C.风格(心理描写)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2.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
《三里湾》、
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3.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 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 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 的 、曲波的 、吴强的 、冯德英
的
、梁斌的
、欧阳山
的等。
的以及稍后出
50——70年代小说创作
主讲人:李艳葳
第六章 小说的体裁和形态 一、“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遇
1.疏离:茅盾、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废名
2.转向:巴金、艾芜、沙汀 3.受挫:丁玲、萧军、路翎 4.新生: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赵树理、柳 青、吴强
二、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1.“题材”的概念:
2.左翼作家眼中的“题材”=文学的“性质”
1.第一次文代会: 2.50-60年代主要的文学批评有哪几次? 3.请列举6位山西派作家。 4.请列举6部赵树理的作品。
5.“革命历史小说”概念;并列举6部此类长篇小
说及作者。
Eg:知识分子、工农兵 3.1949.8.1,上海《文汇报》开展了“可不可以写小 资产阶级”的争论 Eg:胡风、茹志娟、周扬
4.题材等级划分: A.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 带有群体性特征 B.不同题材是具有不同等级的 强调政治生活性质,因此“农村题材”≠“乡土小 说”
5.题材分类、分级的影响:P92
三、当代的小说样式
现的罗广斌、杨益言
4.50年代前期,文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
主要有关于电影
的批判,对
的批判,对
文艺思想的批判。
《红楼梦》研究
5.朱老忠是梁斌的长篇小说 6.
中的主要人物。
是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的标志。
7.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小 说是( )。 发表的《不能走那条
8.1953年,青年作家
三、赵树理的“评价史”
1.40年代周扬评价及“赵树理方向” 2.50年代的犹豫、60年代的翻案、文革批判、90年代现 代性批判
四、柳青的《创业史》 1.《创业史》的成就
2.60年代关于《创业史》的评价 关于《创业史》的论证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一、革命历史小说 A.概念: B.作品: 2.革命历史小说写作的目的:P117 二、“史诗性”的追求 1.“史诗性”特征 2.《保卫延安》(杜鹏程) 缺点: 3.《红日》(吴强) 较比《保卫延安》,《红日》的进步性表现:p120 4.《红旗谱》(梁斌)、《三家巷》(欧阳山)等 A.“忆苦思甜”的原型 B.《红旗谱》中朱老忠的“成长” C.民间叙事
三、“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1.“新感觉派”小说的当代境遇
2.50年代被批评的原因
A.价值观
B.“腐蚀性”特征
3.工业题材小说
A.被强调但佳作不多
解读《五月的矿山》(萧军)
B.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4.《三家巷》及其评价
1.1949年, 开始,一般称为
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 文学。 的
、曲
等等。
是十七年中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在
动荡的社会生活中成长的优秀长篇小说。 14.地主冯兰池与冯贵堂两父子都是梁斌的小说 人物。 15. 1956年5月2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 “ ”的“双百方针”。 中的
1.新中国;当代 2.赵树理;柳青 3.《青春之歌 》;《林海雪原》;《 红日》;《苦菜花》 《 红旗谱》;《 三家巷 》;《红日》 4.《武训传》;俞平伯;胡风 5.《红旗谱》 6.第一次文代会 7.《保卫延安》 8.李准 9.茹志娟 10.赵树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11.《红日》、《红旗谱》、《红岩》、《创业史》 12.《 红旗谱》;《林海雪原》;吴强;《保卫延安》 13.《青春之歌》 14.《红旗谱》 15.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 的概念。
9.女作家
的作品善于以小寓大,从细
节上深入开掘,《百合花》正是突现这种风格的 代表作。 10. 的《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 的
长篇小说。
11.十七年期间曾产生了许多文学经典,如著名的
“三红一创”,它们分别指 。
12.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 波的 13.杨沫的 、 的《红日》、杜鹏程的
三、《红岩》的写作方式 1.《红岩》的传播 2.成书过程 3.叙事影响
四、革命的“另类”记忆
1.回忆“幸福的路”:峻青、王愿坚 2.抒情性讲述:孙犁、茹志娟、刘真等
五、《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被压抑的小说
1.对通俗小说家的态度 2.通俗小说家的选择 3.大陆、香港通俗小说状态 二、寻求新的代替 1.旧瓶装新酒/新瓶装陈酒 2.“革命英雄传奇”小说 A.《林海雪原》(曲波)及其独创性:P143 B.《林海雪原》的批评
1.表现农村题材
A.现实斗争事件、运动
B.与农民一致的立场、观点、情感
2.革命历史地理:北方(晋、陕、冀、鲁)
3.创作体:
A.赵树理、马烽为代表的山西作家 B.柳青、王汶石陕西作家 C.李准、周立波、
二、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1.共同性:P104-105
2.山西派及主要成员: 3.赵树理60年代前后创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