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50——70年代文学概况
合集下载
50-70年代思潮

!
英 雄 的 人 民 站 起 来 了
是 我 们 亲 爱 的 家 乡 。
宽 广 美 丽 的 土 地 ,
跨 过 奔 腾 的 黄 河 长 江 ;
越 过 高 山 , 越 过 平 原 ,
从 今 走 向 繁 荣 富 强 。
歌 唱 我 们 亲 爱 的 祖 国 ,
从 今 走 向 繁 荣 富 强 。
革命,反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基本政策(如 工业化、统购统销等);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的成就;坚持资本主义立场,宣扬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 剥削。
(2)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民主集中制。攻击反 帝国主义的斗争和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攻击肃清反 革命分子的斗争;否定“五大运动”的成就;反对对 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攻击共产 党和人民政府的人事制度和干部政策;要求用资产阶 级的政治法律和文化教育代替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和 文化教育。
教训:
此次讨论首开以政治斗争、群众运动的 方式解决文艺问题,给当代文学的此后的 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关于《红楼梦》的印象 ●关于新旧“红学”
★早先着眼于影射的索隐派,称为“旧红 学”。
★以胡适为代表的考证派,称为“新红学”。
1、俞平伯对《红楼梦》研究的贡献
(1)打破了“五四”以前《红楼梦》 研究中“索隐派”的猜谜式的方法, 把这部伟大的古典现实主义小说还原 为文学现象 加以探讨。
3、文革宣传画
文革宣传画
主要参考书目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课后练习:
请借阅《武训传》的电影剧本,思考我们 应当怎样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 关系。
《当代文学史》(上)50年代-70年代文学

他们认为俞平伯 在《红楼梦》研 究中的错误主要 有:
21
1、以自然主义的唯心观点分析和评价《红 楼梦》,断定《红楼梦》是作者的“自 传”,说《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 作。俞平伯认为《红楼梦》主要风格是 “怨而不怒”,对人物无所谓肯定和否定。 这个观点主要表现在对黛玉和宝钗的分析 上,提出“钗黛合一”论 。
33
长篇小说《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 一部描写解放后农村 生产合作化潮流的优 秀长篇。它的发表, 显示了赵树理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与忠于现 实生活的创作态度。
34
《三里湾》成功地塑造 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 形象。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三里湾》在揭示农业 合作化初期农村的生活 矛盾时,没有有意去设 置一条地主、富农破坏 的情节线索,人为地去 制造一种敌我矛盾的气 氛;即使写合作化中两 种思想对立的人“摆开 阵势”,也不故意地将 矛盾推向两个极端。
18
二、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对《红楼梦》研究 中主观唯心论的批 判,是新中国成立 后第二次大规模的 文艺运动和文艺思 想斗争。
19
俞平伯
俞平伯一生研究古典 小说《红楼梦》,学 术上有许多开创性的 贡献,是继胡适之后 的“新红学派”的代 表人物。
俞平伯 20
首先发起这一论 争的是两个青年 人——李希凡、 蓝翎。
批判者以社论的精神为基调着重从三个方面 对《武训传》进行了批判:一是认为《武训 传》宣扬历史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批判者承认武训传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 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 压迫,反映了旧社会广大贫苦农民饥寒交迫、 牛马不如的生活。但他们又认为……。二是 认为作品美化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 三是认为作品贬低农民革命的作用,歪曲历 史发展的面貌。这些批判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而也是错误的。
21
1、以自然主义的唯心观点分析和评价《红 楼梦》,断定《红楼梦》是作者的“自 传”,说《红楼梦》“是一部自然主义的杰 作。俞平伯认为《红楼梦》主要风格是 “怨而不怒”,对人物无所谓肯定和否定。 这个观点主要表现在对黛玉和宝钗的分析 上,提出“钗黛合一”论 。
33
长篇小说《三里湾》
《三里湾》是我国第 一部描写解放后农村 生产合作化潮流的优 秀长篇。它的发表, 显示了赵树理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与忠于现 实生活的创作态度。
34
《三里湾》成功地塑造 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民 形象。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三里湾》在揭示农业 合作化初期农村的生活 矛盾时,没有有意去设 置一条地主、富农破坏 的情节线索,人为地去 制造一种敌我矛盾的气 氛;即使写合作化中两 种思想对立的人“摆开 阵势”,也不故意地将 矛盾推向两个极端。
18
二、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对《红楼梦》研究 中主观唯心论的批 判,是新中国成立 后第二次大规模的 文艺运动和文艺思 想斗争。
19
俞平伯
俞平伯一生研究古典 小说《红楼梦》,学 术上有许多开创性的 贡献,是继胡适之后 的“新红学派”的代 表人物。
俞平伯 20
首先发起这一论 争的是两个青年 人——李希凡、 蓝翎。
批判者以社论的精神为基调着重从三个方面 对《武训传》进行了批判:一是认为《武训 传》宣扬历史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批判者承认武训传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 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 压迫,反映了旧社会广大贫苦农民饥寒交迫、 牛马不如的生活。但他们又认为……。二是 认为作品美化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 三是认为作品贬低农民革命的作用,歪曲历 史发展的面貌。这些批判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而也是错误的。
第一章 50-70年代文学概述

2、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频繁的政治运动 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
文坛三公案” “文坛三公案” ● ● ●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 年对电影 1954年对 红楼梦》 年对《 1954年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 参见课本第32 35页 32(参见课本第32-35页)
《武训传》出品年代:1950 武训传》出品年代: 出品单位:昆仑影业公司 出品单位: 编剧: 编剧:孙瑜 导演:孙瑜 导演: 演员:赵丹、 演员:赵丹、黄宗英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
1、采用政治运动和群众斗争的方式开展文艺思想斗争 是不正确的。 是不正确的。 混淆了学术观点、文艺思想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2、混淆了学术观点、文艺思想与政治问题的界限。 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上的极端化错误。 3、在文学思想和文学批评上的极端化错误。
——[美]R 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编: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 麦克法夸尔、 革命的中国的 兴起(1949—1965 1965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兴起(1949 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文学评价与教育的管理模式
【关于“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 关于“第二次文代会” 1953年
A、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作家群的大规模 、作家文艺队伍发生大的变化,出现了作家、 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更替和位置上的转移; •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如沈 一部分作家文学写作的“权利” 从文、朱光潜、废名、萧乾、师陀、李健吾、穆旦、郑敏; •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 意识到自己的文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方法与新的文学规 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 范的距离和冲突,或放弃继续写作的努力,或呼应“时代”的号 召,适应和追赶形势;现代作家在这一时期存在着广泛的自我反 省行为。 •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 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在四五十 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力。 •
第十六章50——70年代文学概况

(八)1976年4月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安
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 动。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 眉剑出鞘。
四、 50年代、60年代矛盾冲突和文 学运动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 模的文艺批判运动。 1951年针对电影《武训传》的 讨论,实质上是建国后政治上 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上的 反映,是一次反对所谓的“资 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 艺思想斗争。
武训——被称为武圣人。伟大的平民教育家。
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
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 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 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 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 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年7月孙瑜拍摄,赵丹主演。 1950年12月,《武训传》公映。 毛泽东在1951年5月20日的《人民日 报》上发表了一篇在历史上分量很重 的社论,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 传〉的讨论》。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
1、作家构成成份的变化:作家出身从长江三
角洲向黄河流域转移 2、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被看作是服务 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3、作家文化素养的变化:学历普遍下落,文 化与知识背景趋向乡村文化和本土知识,古 代文化修养、西方文化修养和城市文化修养 严重缺乏。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 批判
毛泽东发动《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的主
要目的是要开展“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 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 争”但牵涉到的则是阐释文学经典的合法性 问题,是如何通过经典的阐释去规范当下文 学创作的问题。
1950-70年代主流小说

• 其他:贾湘农——农民领袖,朱老明,伍 老拔,朱老星,老驴头,老套子——进步 或贫困农民。陈贯群——保定卫戍司令, 镇压学生运动的执行人;张嘉庆、夏应 图——学生运动领导人……
《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1)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
• 朱老忠:是小说刻画最成功的一个农民英 雄形象,他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 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 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 环境中形成的。性格特点是:嫉恶如仇、 刚正不阿;行侠仗义、爱憎分明;有胆有 识,深谋远虑;勇猛刚毅,风趣乐观。
• 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得 非常生动。这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 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 “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
• 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
• 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
• 姚士杰:阴险狠毒、诡计多端。
杨沫与《青春之歌》
作者简介
•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 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08月生 于北京。
• 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 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 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 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
杨沫的作品:
• 中篇小说《苇塘纪事》 • 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
• 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 华之歌》
• 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 • 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杨沫散文
• “重大”指当代的政治运动、中心工作, 如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
• 工业题材、农业题材、部队题材的作品地 位比较高,知识分子题材、“家务事、儿 女情”类作品地位低。
三、当代小说体裁状况
• 在小说体裁上,5、60年代的趋向是关注 “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不管在 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重视。
《红旗谱》的艺术成就 (1)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农民形象
• 朱老忠:是小说刻画最成功的一个农民英 雄形象,他是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人 物,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中国从旧民主主义 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特殊的历史 环境中形成的。性格特点是:嫉恶如仇、 刚正不阿;行侠仗义、爱憎分明;有胆有 识,深谋远虑;勇猛刚毅,风趣乐观。
• 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得 非常生动。这三个人虽都因精明强干被称 为“能人”,但由于各人的身份性格不一, “能”的特点就各有千秋。
• 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
• 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
• 姚士杰:阴险狠毒、诡计多端。
杨沫与《青春之歌》
作者简介
• 杨沫(1914~1995),当代女作家。原 名杨成业。祖籍湖南湘阴,1914年08月生 于北京。
• 1958年出版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青春之 歌》,是一部描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 学生运动的优秀长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识 青年林道静这一艺术典型。
杨沫的作品:
• 中篇小说《苇塘纪事》 • 短篇小说选《红红的山丹花》
• 长篇小说《东方欲晓》《芳菲之歌》《英 华之歌》
• 长篇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 • 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记》《杨沫散文
• “重大”指当代的政治运动、中心工作, 如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等。
• 工业题材、农业题材、部队题材的作品地 位比较高,知识分子题材、“家务事、儿 女情”类作品地位低。
三、当代小说体裁状况
• 在小说体裁上,5、60年代的趋向是关注 “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不管在 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重视。
50至70年代文学

3)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a、抒情主体以“阶级”、“人民”一类 集体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表达对与当代 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 应; b、强烈情感宣泄与政论式观念叙说的结 合; c、长诗;排比句式的渲染、铺陈;节奏; “楼梯体”与传统对偶、排比修辞法。 4)诗人
二、小说的题材与形态
1) 地理上的转移 2)文学观 3)文学素养
三、文学规范的具体实施
1、批判运动对写作个体与个体性写作的摧 毁 2、左翼队伍内部的冲突与纯洁化 3、非主流文学 1)五十年代初期:路向转换中的“出格”与 被纠正,萧也牧与路翎
2) 1956到1957的“百花时代”:干 预现实与艺术探索
a、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组织部新 来的青年人》 b、钱谷融等人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论探讨和 陆文夫等南京作家、《星星诗刊》的艺术尝试 c、1957年夏的文艺界“反右”
3、当代文学的起点:第一次文代会
1)召开 2)内容 a、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 b、确定各种文学力量在新的“当代文学”格局 里的实际地位与价值等级。其中,延安文学的 创作与解放区文学的组织与管理实践,被作为 最重要的文学经验被继承 c、文学管理机构的成立,为文学的规范化、一 体化在组织上提供了保证 3)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1、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化 1)题材的严格分类所显示的阶级背景和 公共政治生活的根本区分依据(无产阶级 的公共政治生活题材内部的行业划分) 2) 题材的价值等级 2、文体:侧重于表现“历史”的长篇与关 注、配合“现实”的短篇 3、形态、风格的单一化
三、赵树理与农村小说
1、“山西作家群”(山药蛋派或火花派) 1) 以赵树理、马烽、西戎等山西作家为代表的一个小说 群体。 2) 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3)在写作中,强调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要 求小说对农村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取消小说的艺术自足 性; 4)主张写出生活的“本来面目”,即一个具有先进思想 的农民的所见、所闻、所感; 5)在艺术表现上重视故事叙述的完整和语言的通俗。
50年代 ——70年代小说

第三节现实生活题材
一农村题材的小说:主要以农村生活为主线,描写农村改革 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和农村面貌的变化。 1代表作家: “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烽、西戎等)、 “山药蛋派” 也就是山西作家群指的是以活跃于20世纪 50.60年代文坛的赵树理,西戎、李束为、马烽、胡正、孙谦, 人称“西李马胡孙”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体。这批小说家以 《人民文学》《火花》为阵地发表了一批趋向相似,风格相 近的作品。作品多以山西农村生活为描写的对象。追求生活 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走的是一条民族化,大众 化的道路,艺术上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法和口语化的写作 特点。语言朴实,清新,风趣。代表作品:马烽的《一架弹 花机》、赵树理的《登记》 《三里湾》 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等)、 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杨沫 《青春之歌》——知识分子 的成长史
1杨沫(1914--1996),原名杨成业 小说以 “九·一八” 事变到 “一 二· 九” 爱国学生运动这一历史时 期为背景,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 子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 民族矛 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 子的觉醒与分化,表现了中国一代青 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 革的青春。
2林道静的成长道路
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像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展
a受五四启 蒙思想影 响 父母之家 b遇到余永 丈夫之家 泽 c卢嘉川的启 蒙
走向革命成为共产党员 d江华的指 引
3、 林道静成长过程的政治意蕴
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 卢嘉川知识分子型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英雄) 江华中国化工人型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英雄)
2《红日》结构主线
我军涟水战役受挫 莱芜战役大捷 孟良崮全歼国民党七十四军
50-70年代小说1

《百合花》
1、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
不写重大事件。 2、“家务事,儿女情”,通过生活的侧面塑造伟大而 又平凡的普通人。小战士的形象,是本时期英雄形象 的一个突破。 3、结构细致严密,剪裁得当,一气呵成,而又首尾呼 应。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呈露,有层次感。 4、独具匠心的细节,对于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刻画起 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被子”,“野菊花”等。
。
(1)视野开阔而层次分明,
场面宏大而结构紧凑,以共 产党的“一支常胜英雄军” 与国民党的精锐74师之间展 开的一系列殊死战斗(涟水 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 役)为核心,将笔触从军、 师、团一直延伸到连、排、 班,从高级将领写到普通战 士,从部队写到地方,从前 线战场写到后方日常生活情 景,表现了对社会生活和斗 争的整体把握的趋向。
《红旗谱》:农民革命的壮丽史 诗
梁斌
梁斌(1914---1996):原名梁
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考入 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著名 的“二师学潮”。曾任《武汉日 报》社长、中央文学讲习所党支 部书记、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 国作协理事等职。后在天津从事 专业创作。1953年开始创作长篇 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 影响广泛。被当时评论家称为概 括了中国农民的“苦难史、斗争 史、革命史”。艺术上也有自己 的特色。第二部《播火记》 (1963)、第三部《烽烟图》 (1983)出版,但艺术高度都不 及《红旗谱》。
《红旗谱》 《红日》 《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红岩》 《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革命历史小说研究专著推荐: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年轻作家: 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 赵振开的中篇小说《波动》。 .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 潮诗歌第一人 《相信未来》、《海洋三部 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了心胸。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的文艺观与毛泽东的文艺观有较大分歧 胡风突出的理论是: 1“主观战斗精神”就是主观(创作主体——作家本 身)和客观(创作对象——材料)的相互突进、相克 相生 强调艺术真实 毛泽东要求:文艺直接为政治目的(消灭日本侵略 者,最终夺取全国政权)服务。在毛口号的号召下 九出现了很多犯了客观主义 ,主观公式主义错误的 作品。这些作品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般不能真实 的反应客观现实,也不是作者真实的体验传达。 2“精神奴役创伤说” 反对将工农理想化 毛泽东《讲话》:贬低知识分子,抬高工农、强调 知识分子自觉改造,向工农看齐
步伤害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1966年5月-1976年9月的文化大革命,“是
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 乱”。 (《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 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文化大革命思想根源探究
(二)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导火索: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 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1966年2月2日至20日,林彪委托江清在上海召开部 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纪要》推助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纪要》主要内 容:即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1966年5月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并通过了由康 生、陈伯达起草,经毛泽东修改的《五一六通知》 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毛的“无产队级专政下继续革 命的理论”,“文艺黑线专政论”被正式写入其中。 《五一六通知》成为百分动文化大革命的纲领性文 件。三个月之后,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 《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文革正式开 始。
(八)1976年4月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安
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 动。 "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 眉剑出鞘。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 批判
毛泽东发动《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的主
要目的是要开展“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 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 争”但牵涉到的则是阐释文学经典的合法性 问题,是如何通过经典的阐释去规范当下文 学创作的问题。
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
1948
总结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认为其错误主要 是三点:一是宣扬历史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 主义思想,二是美化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 义,三是贬低农民革命的作用,歪曲了历史发展 面貌。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就是为了统 一政治口径,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我们党发动人民 战争、以武装夺取政权这段历史合理性的深切认 识,希望通过一场文艺批判借以澄清知识分子观 念上的“混乱”,以便把人们迅速引导到正确的 思想轨道上来,确保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贯彻执行, 确保社会主义文学方向的健康发展 。 《武训传》批判的影响: 开权力介入文学批评的先河,文学被政治粗暴干 涉。
四、 50年代、60年代矛盾冲突和文 学运动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 模的文艺批判运动。 1951年针对电影《武训传》的 讨论,实质上是建国后政治上 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文艺上的 反映,是一次反对所谓的“资 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和文 艺思想斗争。
武训——被称为武圣人。伟大的平民教育家。
革命战歌
“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谁要敢
说党不好,马上叫他见阎王。 出身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
(三)革命样板戏等文革文学 1革命样板戏 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 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2样板小说:炮制了图解政治纲领,煽动造反派与 走资派斗争的阴谋文艺:小说《初春的早晨》、 《虹南作战史》《西沙儿女》(浩然)等。 电影《欢腾的小凉河》、《春苗》、《决裂》等, 话剧《盛大的节日》等。
“贬斥作家”:
就是被排斥于当代新文学创作之外逐渐流失 消隐了的作家群体。 这些作家主要有胡风、路翎、鲁藜、牛汉、绿原、 吕荧、冯雪峰、艾青、丁玲、萧乾、萧军、吴祖 光、李长之、穆旦、徐懋庸、施蛰存、傅雷等。
“中心作家”:
就是当代新文学的主流主体作家群体。 进入50年代之后,一批更切合并体现文学 主潮的作家,主要是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 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是 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成为文学创作 的主要力量,并居于中心位置。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特征:
1、作家构成成份的变化:作家出身从长江三
角洲向黄河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转移 2、作家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被看作是服务 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3、作家文化素养的变化:学历普遍下落,文 化与知识背景趋向乡村文化和本土知识,古 代文化修养、西方文化修养和城市文化修养 严重缺乏。
是作者“感叹身世”、“情场忏悔”、“为 十二钗作本传”的记实;《红楼梦》的“主 要观念”是“色”、“空”、“最大手段” 是“写生”,作品的风格是“怨而不怒” , 作者的理想是“钗黛合一”。 因此俞平伯得出的结论是:《红楼梦》是一 部自然主义的记录作者自身经历的情场角逐 的才子佳人小说。
俞平伯认为《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叙传”, 是“感叹自己身世”、“情场忏悔”、“为十二钗 作本传”的纪实之作。批评者认为这种观点是“自 然主义、唯心主义”的,否定了这部伟大的现实主 义名著鲜明的反封建主题。 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主要观念是“色”和 “空”,作者的理想是“钗黛合一,平等对待,无 所褒贬”。批评者认为这些看法并不符合作品实际, 是背离了作品的思想倾向的。 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风格是“怨而不怒”, 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个性之所在”。批 评者认为,这种观点与作品的主要内容不符,也抹 杀了作品强烈的反封建斗争倾向。
第十六章50——70年代文学概况
第一节 50年代、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一、50年代、60年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被看作是 “当代文学”的开端 。 实现了解放区与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
确认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
文艺事业的总方向 确定新中国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 的总方针
二50年代、60年代文学特征:
1文学的意识形态化:文学自觉地为政治服务 2创作方法的单一:革命现实主义,革命浪漫
主义 3美学追求 :强调崇高
三50年代、60年代作家与创作
三种情形作家的境况:“边缘作家”、“贬斥作 家”和“中心作家”。 “边缘作家”:就是被徘徊于当代文学主流之外的 作家群体。 废名、沈从文、钱钟书、萧乾、李健吾、师陀、 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冯至、艾青、田间、 臧克家、夏衍、田汉、张天翼、周立波、沙汀、 艾芜、卞之琳、骆宾基等。
五 双百方针(“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提 出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 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理论探索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探索,以是对人性人情 在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的探索。
六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七文艺政策的调整 八左倾思想升级和阶级扩大化对文艺的进一
(四)文革文艺理论的出台 文革阴谋文学的理论依据:“根本任务论”,(努 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 本任务。 “三突出”创作原则:林彪提出,在所有人物中突 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 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 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打倒”。 “三结合”、“三陪衬”创作方法:领导出思想、 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三结合);以成长中的 英雄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以其他正面人物来 陪衬主要英雄人物,刻画反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 人物(三陪衬)。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一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
快快乐乐。一生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 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公无靠背, 朋友无多。未受教育,状元盖过。当众跪求, 顽石转舵。不置家产,不娶老婆。为著一件 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年7月孙瑜拍摄,赵丹主演。 1950年12月,《武训传》公映。 毛泽东在1951年5月20日的《人民日 报》上发表了一篇在历史上分量很重 的社论,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 传〉的讨论》。
(五)文革文学的特征
1、文学思维极端化 2、文学主体缺失化 3、文艺政治化 4、文艺批评简单化 (六)文革的非遵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