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堂极简物理课》读书笔记
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笔记

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笔记◆ 第一课最美的理论>> 牛顿试图解释物体下落和行星运转的原因。
他假设在万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他称之为“引力”。
>> 牛顿想象物体是在空间中运动的,他认为空间是一个巨大的空容器,一个能装下宇宙的大盒子,也是一个硕大无朋的框架,所有物体都在其中做直线运动,直到有一个力使它们的轨道发生弯曲。
>> 英国的两位大物理学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和麦克斯韦(James Maxwell)——为牛顿冰冷的世界添加了新鲜的内容:电磁场。
所谓“电磁场”,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真实存在,它可以传递无线电波,可以布满整个空间;它可以振动,也可以波动,就像起伏的湖面一样;它还可以将电力“四处传播”。
>> 引力场不“弥漫”于空间,因为它本身就是空间。
这就是广义相对论的思想。
>> 其实,牛顿的那个承载物体运动的“空间”与“引力场”是同一个东西。
>> 空间不再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而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一种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
>> 我们不再身处一个看不见的坚硬框架里,而更像是深陷在一个巨大的容易形变的软体动物中。
>> 无论是行星绕着太阳转,还是物体下落,都是因为空间发生了弯曲。
>> 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已经写出了描述二维曲面(比如小山丘的表面)的公式。
>> 黎曼论文的结论是,任何一个弯曲空间的特征都可以用一个数学量来描述,如今我们称之为“黎曼曲率”,用大写的“R”来表示。
>> 后来爱因斯坦也写了一个方程,将这个R与物质的能量等价起来,也就是说:空间在有物质的地方会发生弯曲。
>> 爱因斯坦的方程还指出,空间不可能一直保持静止,它一定是在不断膨胀的。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七堂极简物理课》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为大众撰写的科普读物,全书不到 90 页,却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和直观的图示,阐述了现代物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大爆炸等。
这本书不仅适合对物理感兴趣的读者,也适合对科学和哲学有兴趣的读者。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奇妙的冒险,它让我摆脱了日常的琐碎和纷扰,沉浸在物理的奇妙世界中。
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扇通往不同维度的门,带领我探索了微观世界和宏观宇宙的奥秘。
然而,这本书的阅读也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我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很多概念和理论对我来说都非常陌生,需要不断地查阅资料和思考。
但正是这种挑战和探索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乐趣和力量。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于 1915 年完成的,它描述了物质间引力的相对作用。
这一理论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引力场描述为空间的弯曲,而不是传统观念中的弥漫在空间中的力量。
这一观点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也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例如,书中提到的“时空弯曲”让我对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原来,时间和空间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一观点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时间的流逝、距离的远近等等。
量子力学是 20 世纪物理学的另一大支柱,它描述了微观世界的行为。
与广义相对论不同,量子力学的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和概率的。
书中提到的“量子跃迁”和“不确定性原理”让我对微观世界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来,微观世界中的物体并不是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那样,它们的行为是不确定的,而且这种不确定性是由概率决定的。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计算机和量子通信技术,它们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除了介绍这些重要的物理概念,作者还探讨了物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物理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更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七堂极简物理课 读后感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作者:卡洛·罗韦利在本书中,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用诗一般简洁优美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20世纪以来现代物理学的伟大理论发现。
相对论,量子力学,宇宙的结构,空间的颗粒,时间的本质……在这七堂简单明了的物理课里,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奇妙的物理学的世界,也带我们轻盈地飞过重重障碍,窥见科学的深刻与美丽。
没有繁琐的方程,只有诗意的讲述,即使没有科学背景的人也能轻松读懂。
七堂极简物理课在线阅读地址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第(1)篇一本关于物理学的小册子,本不打算读,很多内容都已经读过很多版本,不太相信还能读到新的内容。
然而,我真的读到了新的内容。
作者作为一位物理学家,专业人员的几句话与非专业人员的大厚本还有更多的信息量。
所以一定不能小视专业的力量。
以下将我得到的震撼简单理一下,看看你是否也真的了解了:一、万有引力提升到“广义相对论”,我们了解了黎曼几何、空间弯曲的概念,大体知道空间弯曲与万有引力是等价的。
然而,爱因斯坦的意思好像是说,空间就是引力场,好像有点出乎意料。
二、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从发现量子力学到反对量子力学,说明量子力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速度大约是历史上其他理论的若干倍。
我之前总有一种幻想,觉得现代量子力学一定漏掉了某个隐藏的变量或者缺乏某种让人恍然大悟的视角,但经过爱因斯坦以及与其同时代的物理学家的努力,我逐渐开始相信没有easy answer。
量子力学在现在的人类能力层次上所能达到的极致,但我们已经快速吃下了比较容易啃的部分,而留下的则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答案。
或许人类要在广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基础上纠结相当长一段时间。
三、我们确切地知道,我们目前知道的不是终极真理。
未来有可能在影影绰绰的黑洞、暗特质、大爆炸、全景时间的周围,也可以隐藏在某个我们还不知道的犄角旮旯。
但我们的发现让我们自己了解到,我们的狂妄自大是多么可笑与无聊。
但人类总是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向前探索。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_5500字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_5500字《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5500字爱因斯坦的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绚丽多彩而又令人惊奇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发生爆炸的宇宙,有坍塌成无底深洞的空间,有在某个行星附近放慢速度的时间,还有像大海扬波一般无边无际延展的星际空间……我那本被老鼠咬破的书把这一切一一呈现在我面前,这并非痴人在犯傻时随口编的故事,也不是卡拉布里亚那地中海的骄阳让我晕头转向,更不是那粼粼的海水让我产生幻觉。
这些都是事实,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对事实的惊鸿一瞥,比我们平日里模糊庸常的见解要高明一点。
这样的事实看似和我们的梦境由同样的材质构成,但无论如何的确比我们平日那些云雾般的梦境更为真实。
——[意]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1、“两种文化中,人们对美、知识和探索的痴迷是一样的”在我小的时候,中国对西方来说还是个遥不可及的所在。
我读过老子、李白、曹雪芹和毛泽东的作品,深深地痴迷于这一遥远又丰富神秘的文化。
后来,我开始到中国访问,结识了中国的合作伙伴、朋友,以及中国学生。
我渐渐意识到,中西方的差异远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巨大,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却远比我想象的多。
两种文化中,人们对美、知识和探索的痴迷是一样的。
我们处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世界上不同的文化正彼此融合,成为更加丰富多彩的全球文明。
这本小书正是我对这种融合的微小努力:一个科学家眼中的宇宙,它的广袤无垠,它的奇妙瑰丽,它的神秘莫测。
2、“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曾度过一年无所事事的时光。
很可惜,现在很多青少年的父母经常会忘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那时候,爱因斯坦因为受不了德国高中的严苛教育而中途辍学,回到了他位于意大利帕维亚的家中。
那个时候正是20世纪初,意大利工业革命刚刚开始,他的工程师父亲正在波河平原上建造第一批发电站。
而爱因斯坦则在阅读康德的著作,偶尔去旁听帕维亚大学的课程——他听课只是为了好玩,既不注册学籍,也不参加考试。
七堂极简物理课摘抄及感悟

七堂极简物理课摘抄及感悟海森堡想象电子并非一直存在,只在有人看到它们时,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有和其他东西相互作用时它们才会存在。
当它们与其他东西相撞时,就会以一个可计算的概率在某个地方出现。
从一个轨道到另一个轨道的“量子跃迁”是它们现身的唯一方式:一个电子就是相互作用下的一连串跳跃。
如果没有受到打扰,电子就没有固定的栖身之所,它甚至不会存在于一个所谓的“地方”。
似乎上帝设计现实时没有重重地画上一笔,而只是用点隐约描出了轮廓一样。
在量子力学中,没有一样东西拥有确定的位置,除非它撞上了别的东西。
为了描述电子从一种相互作用到另一种相互作用的飞跃,就要借助一个抽象的公式,它只存在于抽象的数学空间,而不存在于真实空间。
更糟的是,这些从一处到另一处的飞跃大多是随机的,不可预测。
我们无法预知一个电子再次出现时会是在哪儿,只能计算它出现在这里或那里的“概率”。
这个概率问题直捣物理的核心,可原本物理学的一切问题都是被那些普遍且不可改变的铁律所控制的。
这是不是很荒谬?爱因斯坦也这么认为。
一方面,他提名海森堡参选诺贝尔奖,承认其探究到了世界某些最本质的东西。
但另一方面,他只要一有机会就抱怨,说这实在太不合理。
哥本哈根那帮意气风发的年轻科学家们非常沮丧:为什么偏偏是爱因斯坦反对他们呢?他们的这位精神之父,曾有勇气思考那些别人想都不敢想的问题,如今却退缩了,害怕这迈向未知世界的崭新一步,这条道路难道不是他亲自开辟的吗?为什么偏偏是爱因斯坦呢?是他教导我们时间并不是普适的,空间是可以弯曲的,但现在他又说时间不可能如此荒诞离奇。
玻尔耐心地给爱因斯坦解释了这些新的想法,可爱因斯坦并不认同。
为了证明这些新想法是自相矛盾的,爱因斯坦设计出了一些思想实验:“想象一个充满光的盒子,我们允许一个光子瞬间逃逸……”“光子盒”思想实验就这样开始了,这是他一系列著名例证中的一个。
但最后玻尔总能成功驳斥爱因斯坦的观点。
通过演讲、信件往来和论文,两位科学家的对话一直持续了好多年……在交流的过程中,两位伟大的人物都不得不做出让步,改变看法。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有幸读到《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本书的作者卡洛·罗韦利是前沿理论物理学家,他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了现代物理学的几个重要领域的发现:相对论、量子、宇宙的构造、粒子、空间的颗粒、概率时间和黑洞。
有时换个角度,观察的世界就大不同。
通过《七堂极简物理课》的描述,什么是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答:引力场不弥漫于空间,它就是空间本身。
当有了这样的解释框架和视角,试图理解一点相对论就相对容易了很多。
这一点也能够带给我们启发,如果遇到一个问题难以解决,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去推进。
物理与经济。
物理理论的重要性在于一旦揭示了事物的道理,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去利用理论成果,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满足人类生活的需求。
工业革命正是在牛顿力学基础上展开,机器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此之后,无数的发明创造都是伴随物理理论的发展发现而不断涌现。
尽管我们人大多数的工作都与物理毫无关系,但我们却在一直享用。
小到晶体管,大到火箭,无论工艺还是材质,都离不开物理理论的发展,它对我们十分重要但又如此深藏不露,我们大多已经忽略了它。
即使我们并不清楚手机的内部科技和制作工艺,但并不影响我们对手机的使用。
量子理论属于前沿物理理论,其理论预见不断在现实观测中得到验证。
在《量子之谜》一书中,其作者表示量子理论已成为全球经济三分之一生产力的基础。
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离不开经济的繁荣,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等自然学科的进步发展。
正是有杰出的人不断追求世界的真相,分享他们的成果,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好。
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再拥有探知的欲望时,惰性就会使我们退化。
物理与意识。
书中作者描述到“我们是观察这个世界的主体,是这幅科学的世界图景的创作者,但我们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物理的发展史中充满了新发现、新理论与人类直觉意识的矛盾,但最终都是物理理论胜利了。
比如地心说、日心说。
由于篇幅所限,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展开关于意识的深刻话题,但量子理论发展到今日,已经遇到了意识问题。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600字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600字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永远好奇,永远充满诗意。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直接而源源不断地表达着我们炽烈的热爱。
我们好奇生命的起源,于是我们追溯物种进化的历程。
我们好奇植物的模样,于是我们记录花开花落的瞬间。
我们好奇风雨的方向,于是我们飞上天空去远方寻找。
我们好奇脚下的泥土,于是我们漂洋过海跟随板块的踪迹。
我们好奇大海的神秘,于是我们追寻他的广袤探究他的深邃。
我们好奇空气,我们好奇水,好奇一切固有的存在为什么理所当然。
我们好奇时间,时间为什么会流逝?好奇宇宙,宇宙究竟是什么物质,究竟怎么形成,而黑洞又是什么?好奇什么是引力波,好奇相对论和爱因斯坦,好奇空间和时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好奇为什么热会变冷,冷又能被加热,空间如何弯曲……而这一切的好奇心都值得被尊重,这一切的好奇心都可以被这一本书来满足。
为了珍惜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我要认真地、热泪盈眶地安利这一本简洁而美丽的书。
这是一本被称为继《时间简史》之后最成功的大众科学读物,用仅仅98页的简洁文字,将量子力学、相对论、粒子物理学、热动力学以及其他领域的科学精粹,以叙述性的语言浓缩到七堂课中,出人意料且短小精悍地阐释了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对于物理学的认知。
然而不仅仅是简洁,作者将这样对大众读者过于复杂和头痛的理论知识表达地充满诗意。
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用文学作品一样笔触带着我们置身于宇宙的浩淼浪漫之中,用优美的物理理论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于时间、空间、天地造物的本能的概念。
随着我们阅读的深入,我们会发现更多的不同,比如空间的弯曲、时间的伦理,原来现实其实和我们的认识相去甚远。
甚至这场阅读体验像是一次冒险、一场伟大的旅行,这是我们好奇心带来的巨大的满足感。
1/ 1。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书笔记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书笔记
《七堂极简物理课》:探索宇宙奥秘的启蒙之旅
《七堂极简物理课》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次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之旅。
作者卡洛·罗韦利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引领我走进了物理学的殿堂,让我这个对物理一窍不通的人,也能领略到物理学的魅力。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从大爆炸到黑洞等众多物理学领域。
每一堂课都以一个简单的主题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将复杂的物理概念和公式娓娓道来。
尽管每堂课的内容都很简短,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物理世界。
我感受到了牛顿力学的精确之美,见识到了相对论的时空弯曲,理解了量子力学的神秘之处。
书中并没有使用过多的数学和公式,而是通过比喻和实例,使得复杂的物理概念变得容易理解。
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让非物理学背景的读者感到亲切,也让物理学爱好者重新认识了这门学科。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物理学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宇宙观”。
这正是我想要传达给大家的观点。
物理学不仅仅是公式和定理,它更
是一种对宇宙的理解和探索。
通过学习物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宇宙。
《七堂极简物理课》是一本非常优秀的科普读物。
它不仅让我对物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激发了我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如果你也对物理感到迷茫或好奇,不妨阅读这本书,它会带给你一次奇妙的物理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一种快速、轻松的方式接近真实
——《七堂极简物理课》
最前沿的物理学离我们的生活其实并不遥远,那些看似晦涩高深的理论也并不枯燥。
当你仰望星空,或者思考人生甚至试图解开宗教的奥秘的时候,物业学都会给你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以外的种种。
《七堂极简物理课》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物理学科普书籍,这本书篇幅不长(真的是极简)安静认真地看完大约1—2小时。
第一课和第二课分别是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第三课讲宇宙结构、第四课讲粒子,为我们构建出了宏观和微观的世界,分别对应广义相对论(宇宙)和量子力学(粒子);第五课空间的颗粒试图建立一个思考世界的概念框架,来兼容上述两种理论;第六课概率、时间和黑洞的热,这是物理学另有一座与众不同的伟大城堡;最后讲我们,如果世界是一大团转瞬即逝的空间和物质的量子,一幅由空间和基本粒子组成的巨大拼图,那我们是什么?
书中所描述的世界会大大颠覆你的认知,首先你所理解的空间“将不再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而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一种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
我们不再身处一个看不见的坚硬框架里,而更像是深陷在一个巨大的容易形变的软体动物中。
”这是物理学家眼中的真实世界。
“我们身边的所有物体都是由电子、夸克、光子和胶子组成的,它们
就是粒子物理学中所讲的“基本粒子”。
……这些少量的基本原料,如同大型乐高玩具中的小积木,靠它们建造出了我们身边的整个物质世界。
”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存在的每样东西都是不稳定的,永远都在从一种相互作用跃迁到另一种相互作用……世界是物体连续的、永不停歇的涌动,是稍纵即逝的实体不断地出现和消失,是一系列的震荡,就像20世纪60年代时髦的嬉皮世界,一个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的世界。
”
对热量的描述“只有存在热量的时候,过去和未来才有区别。
能将过去和未来区分开来的基本现象就是热量总是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
”……
还有很多我们以前从不知道的知识,让我们开始对自己认知的真实世界产生怀疑,比如时间究竟是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死就是时间本质,日升日落是生物的起居劳作习惯,其它都是参照(年月日时分秒)。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历法、节气是为了农业生产,精确到日就已经很精细了,其实节气的划分只精确到15日的范围内,就足够满足农业生产了。
时分秒的产生,为了适应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一步一步更加精细化了。
人是很奇怪的生物,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我们很难相信非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东西(或者概念)。
人依靠自身的器官看不到微观世界、看不全宏观世界,也无法依靠想象去构建。
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过于宏大的物理世界对普通人的生活来说毫无意义,现代人甚至很少在夜里静静地凝望夜空,即使偶尔看也有90%的人是疏解情感问题,而非对太空的好奇。
即使你根本不懂得太阳系、恒星、行星等概念,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
微观世界对于普通人来讲一样意义不大,与宏观世界一样,微观世界里电子、质子、夸克……与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关系也不大,我们可以享受纳米科技带来的新产品,但完全不必搞懂纳米是怎么回事。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思考、理解这些问题呢?
没错,如果仅仅只是为了生活,我们无需去了解这些知识。
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充满未知和新奇的世界已经为我们展露出一丝真容。
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看完之后会产生研究物理学的冲动,也会有一种没有认真学习物理并从事相关研究是一种遗憾的感觉。
我想假如我12岁以前读过这本书的话,是否会选择物理学作为我的理想?也许不会,仅仅这一本书还无法让一个厌恶理科的少年作出根本性的转变,但至少产生了一些兴趣;假如再有类似的几本书呢?至少会对数理化有一个新的认识,也许就不再厌恶理科了,说不定还会慢慢喜欢上呢。
这其实是教育中非常重要但是缺失的东西,我不知道该如何准确定义,姑且称为素养教育。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一直以致用为重,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认为工科比理科有用,应用比理论有用。
我们从小所学就是为了应用吗,当然应用并没有错,但是学认字就要组词、造句、看图写话……算数就与应用题挂钩,然后十几年的教育几乎都是为考试而设臵,学生难免会有种种的逆反心理。
我们为什么不先用上一年左右的时间讲讲各种故事,去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比如:讲讲汉字的故事和象形文字,让孩子体会到汉字之美;讲讲音乐和音乐家的故事,让孩子想学一门乐器;讲讲科学史和科学家的趣闻,让孩子建立科学思维等等。
兴趣会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在以后的
学习之路上也许依然困难重重,但起码不会单调枯燥,不会在高考之后撕书发泄。
你当然可以认为《七堂极简物理课》是一本科普读物,其实这就是物理学的素养教育,对成人来说不必一定要从书里懂得什么,它只要能让你产生兴趣,让你在闲暇之余对宇宙、时间、物质多了一点疑问、多了一种看世界的角度、甚至多了一丝小烦恼就够了。
推荐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要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大于功利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就是给他们创造一种可能,给他们种下一粒种子,未来也许会收收获一个奇迹。
推荐的相关科普图书:
《无中生有量子力学外传》吴京平(著)
《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汪洁(著)
《费马大定理:一个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的谜》西蒙•辛格(Simon Singh) (著), 薛密(译)
《物理世界奇遇记》乔治〃伽莫夫(George Gamow) , 罗素〃斯坦纳德(Russell Stannard) (著), 吴伯泽(译)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G.伽莫夫(George Gamow) (著), 暴永宁(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