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菖蒲赞》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亦若是则已矣B. 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D. 今夕是何年(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 困于心,衡于虑D. 其人舍然大喜(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1)B(2)B(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 A 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三句中的“ 是”的意思都是: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
D是:表判断,故选D。
⑵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C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D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释然。
谓疑虑隔阂顿消。
舍,通" 释 "。
B 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⑶来自于本文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
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⑴B;⑵B;⑶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后习题:古诗词诵读(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古诗词诵读一、名篇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欣赏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3)有战争就会有别离,甚至是生死离别。
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
(4)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之情。
(5)初唐时期,在战场上建立功业是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奔赴边塞为国建功也一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高适的《燕歌行》中的“”一句就是很好的证明。
此外,对于敢于为国效力的人,最高统治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这就直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
(6)在高适的《燕歌行》中,“”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7)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的凄凉与悲壮。
(8)李广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王昌龄在《出塞》中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对其仰慕与赞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也提到了李广,这两句是“,”,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带兵出塞边疆打仗的将军的不满。
扌从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4)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5)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6)校尉羽书飞瀚海胡骑凭陵杂风雨(7)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四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②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A.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B.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C.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D.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答案】C【解析】C.第二处的“守仁”属于后句的主语整体为“守仁因俗化导” 排除A、B 是“伐木为屋”的状语意思为“纷纷伐木造屋” 句子翻译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龙场万山丛生草木苗夷人欢喜让王守仁居住【答案】B【解析】B.“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错文中指征调福建【答案】C【解析】C.“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错误尽出金宝犒士”指王守仁拿出全部金宝犒劳将士正确表述应为“趁宁王正在晨朝他的群臣时【答案】①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俘虏斩获七千多人②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参考译文王守仁余姚人因而取名云有个不寻常的人抚摩他于是他就能说话了王守仁访游山海关二十岁乡试中举更加喜好谈论军事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王守仁条列八件事奏上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刘瑾发怒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苗、僚杂居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纷纷伐木造屋正德十一年前巡抚托病避去知道左右多有贼寇的耳目仆隶不敢隐瞒令他暗中侦察贼寇于是传檄令福建讨伐贼寇假装退兵俘虏斩获七千多人平定为患数十年的大寇贼正德十四年王守仁急往吉安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再次战斗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叛贼又大败拿出全部金银珠宝犒劳将士朱宸濠正在晨朝他的群臣王守仁用小舟装载柴薪焚毁朱宸濠的副船仓促换船逃跑叛贼被平定众大臣震惊担心被王守仁知道强迫王守仁射箭三发三中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日晏时坐在僧寺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王守仁后来病得很重走到南安就去世了灵柩经过江西王守仁天资十分聪明在阳明洞中建筑房屋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专以培养良知为主世上于是有“阳明学”的说法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文臣用兵【解析】①佯假装捣进攻句子翻译为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出其不意发起进攻②胶浅搁浅仓卒仓促句子翻译为朱宸濠的船搁浅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作简要分析A. 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内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词人内心的孤寂B. 词中的“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多情寒冬腊月太孤单而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C. 下阙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 皆因词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D. 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用笔轻灵奇思妙趣最后浅浅着笔卒章显其志【答案】A【解析】(1)A项“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词人内心的孤寂”错误词人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自己孤寂的情怀【答案】(2)①运用拟人(衬托、用典)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词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②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情感变得悲凉与伤感【解析】(2)辛弃疾的这篇词作感情充沛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最后两句中“入”“听读”赋予青山、明月人的情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画面在这幽静、和谐的情境中词人的内心无比平和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正所谓“敛雄心” 作者诵读《离骚》寂静的夜晚似乎只有月亮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他画面温婉柔和正是“变温婉” 宋孝宗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被诬陷罢官此后他长期闲居在信州上饶城北带湖边上西岩是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首词作便是辛弃疾闲居西岩时的纪游之作词人巧用屈原被放逐写成《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蕴含着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所以“成悲凉”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在访谈中舒晋瑜是如何逐步深入地对叶永烈进行采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关于小时候读什么书及读书对创作的影响的问题叶永烈表示他中学时代爱读科普书籍所读的这些科普书籍对大学时代的创作有益处B. 被问到是否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时叶永烈大致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脉络并指出其两个高峰都与社会背景有关C. 面对中国科幻小说影响巨大的问题叶永烈主要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民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等外部因素给出了答案D. 关于科普作品选入教科书的问题叶永烈表示非常支持但他特别强调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编造但一定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答案】D【解析】(1)D项“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编造”无中生有叶永烈只是强调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并没有说科普读物内容可以虚构编造【答案】C【解析】(2)C项叶永烈反感被称为“科幻作家” 并不是因为他谦逊而是因为他已经彻底离开科幻小说【答案】(3)①舒晋瑜首先问叶永烈小时候读的书从而引出科幻小说的话题②接着回顾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③然后引出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响力的话题④最后引出了在教科书中选入科普作品的话题所提问题是步步深入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的话题到专业领域【解析】(3)在访谈中舒晋瑜的提问步步深入刚开始是一个宽泛的问题问叶永烈小时候读的书从这个简单问题引入到叶永烈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的回顾接着舒晋瑜聚焦中国当今科幻小说影响力的提高引出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从而联系到科普作品引入教科书的问题舒晋瑜的采访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的话题到专业的领域体现了一位优秀记者的提问技巧4.(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今传统手工工匠不重要了而需要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了B. 工匠精神包括劳动精神、奉献精神等多个内涵其中创新精神是其核心C. 庖丁精神蕴藏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使其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D. 只要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就能深刻把握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答案】B【解析】(1)A项“传统手工工匠不重要了” 把原文中不确定的内容理解成确定的原文为“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C项“使其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有误应是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D项表述绝对化故选B【答案】A【解析】(2)A项“先阐述新工匠的种类”分析不正确应是先阐述形势的发展需要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第一段的重点是第二句【答案】C【解析】(3)C项原因分析不合文意原文是“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5.(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答案】B【解析】第一空“凝望”指目不转睛地看而“仰望”指抬头向上看或敬仰而有所期望应选“凝望”第二空“吊”有悬挂之意“挂”指借助于绳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即将脱离枝条飘落到地上的形态第三空“兴高采烈”是指兴致高情绪热烈“兴高采烈”更能写出春天万木争相吐绿第四空“转化”“变化”都有“改变”之意但“转化”只能作动词可作名词故选B【答案】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幼芽比作珍珠、晶莹“缀满”更能突出幼芽之多【解析】先看改写后的句子是直接描写了幼芽也没有在词语上有突出的特点使用比喻的修辞、晶莹从而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幼芽既多、密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答案】寒风猛吹吹不散你对春天的思念尘封不了你对春天的记忆冻结不了你对春天的热情【解析】本题中能作为基准句的句子是第一句“寒风猛吹然后分析另外两个句子可知“地冻三尺” 则是地冻三尺大雪纷纷因此可得答案答案(1)B(2)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幼芽比作珍珠、晶莹“缀满”更能突出幼芽之多(3)寒风猛吹吹不散你对春天的思念尘封不了你对春天的记忆冻结不了你对春天的热情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下面这份邀请函的正文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对应语句序号并给出修改意见亲爱的校友你好!①2020年是母校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年②在这一年我们将迎来母校三十诞辰③为了弘扬××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总结办学经验分享成功喜悦④学校决定于2020年12月26日(周六)上午10点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建校三十年校庆庆典活动请你务必准时参加⑤昔日你以母校为荣今天母校以你为傲我们真诚地邀请你届时莅临⑥你将荣幸地受到我们的热情接待××学校2020年9月6日【答案】②修改将“诞辰”改为“华诞”④修改删去“请你务必准时参加”⑤修改将“莅临”改为“光临”⑥修改删去“荣幸地”【解析】②诞辰一般用于所尊敬的人这里指学校应用“华诞”④这是邀请函不能说“请你务必准时参加” 并且与后面的“邀请你届时莅临”的语意重复所以删除⑤莅临一般用于长辈、上级的光临这里是回母校用“莅临”不恰当应用“光临”⑥荣幸谦辞用于自己表示谦虚不能用于他人所以删除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在经典艺术作品中寻求精神共鸣②用自己独特又有创意的方式守护着历经时光沉淀的人类精神财富③是当下很多青年人热衷的事④然而当下市场提供的传统电视剧或网播剧精品内容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⑤同时经典电视剧故事、人物有重新激励大家共鸣的特质⑥网友有发言欲望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剧⑧具备故事性和文学性⑨观众看后能留下思考和启发⑩能提升自己的生活与文学审美【答案】④将“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修改为“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⑤将“激励”修改为“激发”⑥在“网友”前加上“让”或“使”⑩在“文学审美”后加上“能力”【解析】④“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句式杂糅应修改为“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⑤“激励”与“共鸣”搭配不当将“激励”修改为“激发”⑥偷换主语在“网友”前加上“让”或“使”⑩成分残缺在“文学审美”后加上宾语“能力”。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2019)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3分共计3分)1.下列句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兵刃既接(接触、交锋)B. 金石可镂(雕刻)C.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喜爱)D.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 传授)【答案】C【解析】C项爱吝惜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②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2.(5)文中高祖给予秦琼什么赏赐?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A. 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B. 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C. 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D. 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答案】B【解析】(1)“贼营”是一个词指敌人的营寨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斩关”意思是砍断门闩“关”作“斩”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故选B【答案】A【解析】(2)A项“擢指授予官职”错误擢为提升官职【答案】B【解析】(3)B项“秦琼与程咬金商议之后一同策马西去归降于秦王”错误从文中“于是来降高祖俾事秦王府”可知秦琼与程咬金归降的是高祖而非秦王【答案】(4)①李密和宇文化及在黎阳打仗李密中箭落马快要死了追兵到唯独(他因为)秦琼的保护得以幸免②如果我的肉可以吃就应该割下来给你吃何况是男女奴隶、美玉锦帛呢!【解析】(4)①滨通“濒” 接近快要免逃避灾难免于死亡②使如果表假设啖给……吃使动用法【答案】(5)①高祖赐予他黄金瓶②原因有二其一为秦琼不顾念妻子儿女而来归附他其二为秦琼打败尉迟敬德立有战功【解析】(5)从文中“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可知文中高祖给予秦琼黄金瓶的赏赐这是因为秦琼不顾念妻子儿女而来归附他同时打败尉迟敬德立有战功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2)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A. 第三句作者写景抓住了物象——凫读者由此物象的描写可品出作者的情怀B. 第四句写岸边老树着花此亦常见之景“老”与“丑”往往相连但诗人说它“无丑枝” 构思新颖C. 颔联和颈联意新语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蕴涵着浓郁的情趣D. 尾联写诗人虽然不厌烦东溪之景但归来后筋疲力尽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心中难以排遣的愁绪【答案】D【解析】(1)D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心中难以排遣的愁绪”错误“厌”是满足的意思“不厌”即不满足没看够还想看结合中间四句所描写的东溪美好风光来看尾联流露出来的是诗人对东溪之景的喜爱和留恋“住不得”表达出了诗人不得不回去的无奈【答案】(2)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首联、尾联都写到了因对东溪之景的喜爱而久久不愿离去②闲适恬淡之情描写了东溪“野凫眠岸”的悠闲和“短短蒲茸”“平平沙石”清新淡远的景象寓情于景③老当益壮之情“老树着花”句写虽为老树却春花绽放、生机盎然这是作者虽暮年但壮心不已的写照【解析】(2)首联中的“坐临孤屿发船迟” 写作者因贪恋东溪的美景而迟迟不愿上船离开而尾联中的“情虽不厌住不得” 写作者虽然喜爱东溪美景但又不得不回家两句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东溪之景的喜爱与留恋之情“野凫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平平沙石” 捕捉住水乡春日最具特征的景物用简淡的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寓情于景流露出作者的闲适恬淡之情“有闲意”“无丑枝”则写出了作者对野凫眠岸和老树着花的独到感受、新鲜发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至暮年但壮心不已的气概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4.(1)“虽然了解上述指标很重要但我们的目的要比这些宏大得多”福斯特所谓的“宏大目的”主要是指什么?4.(2)简要分析第3、4段的论述层次4.(3)大学为未来承担责任的核心是培育一种变化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哪些基本作用?4.(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也谈到了对大学的一些看法中外两位校长的很多观点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福斯特“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身的学问”“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过是允许自己去自由自在地探索这类根本问题的一个插曲而已”结合他们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答案】对永恒做出承诺追寻传统对未来承担责任【解析】【答案】本文作者把问题放在历史中去看从而提出观点本文第三并坚定地指出其历史使命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接着从学问入手分析一所大学关乎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并点出追寻传统的目的所在最末一句“因此……‘大学是于什么的’之核心所在了”呼应第三段开头的“精神所在” 层次分明【解析】【答案】改变个人改变世界【解析】【答案】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们对大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不应该片面地注重分数的高低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崇尚这也为教育者指明了一个方向要远离繁杂的利益纷争倘若教育者们拥有这样的理念与追求?何愁发现不了真理的光芒?【解析】5.(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史记》扩张了史学研究视野使非政治、非军事的卓越人物得以大量进入史书B. 《史记》创立的“书”这一体例至今仍然是史学研究的核心可谓是超越时代C. 《史记》既吸收了编年体的优点也吸收了国别体的优点体例多样内容繁杂D. 《史记》创立的纪传体体例能包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案】B【解析】(1)B项原文为“《史记》所创造的‘书’这一体例使这些既难从事中反映、亦难在传人时体现却又无比重要的内容终于在史书中有了依凭其体例为班固《汉书》继承改名为‘志’ 对后世正史影响极深远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与‘人’的淡出这部分内容更成为当今史学研究的核心”【答案】A【解析】(2)A项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把纪传体体例同其他史书体例进行对比【答案】D【解析】(3)A项错误原文为“《史记》为后世史家崇奉影响深远除了司马迁超凡的史识和文笔之外其创立的纪传体体例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一体例更为全面地包罗了人类历史的诸多侧面顺应了史学的发展”B项错误说法太绝对原文为“而分布在中原地区周围的匈奴、两越、西南夷等诸少数民族的历史也终于有了系统的记载”C项错误原文为“此法不可用之太过如后世欧阳修所著《新五代史》即有重笔法而轻史实之讥”故选D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6.(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6.(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6.(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容乐观一定不易汗牛充栋席卷天下B. 危在旦夕一定不易汗牛充栋接踵而至C. 不容乐观一成不变卷帙浩繁席卷天下D. 危在旦夕一成不变卷帙浩繁接踵而至【答案】C【解析】(1)不容乐观指实际现况不允许往好的方向想用来形容事情事态发展不好凶多吉少不利因素很多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结合语境选用“不容乐观”一成不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形容连一点变化都没有一定不易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结合语境选用“一成不变”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篇幅很长结合语境选用“卷帙浩繁”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席卷天下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结合语境选用“席卷天下”故选C【答案】D【解析】(2)“无尽”应放到“历代圣者”后“开阔”与“视野”的搭配及语义最为恰当故选D 【答案】B【解析】(3)“它”指代前一句的“数字阅读” 放在句首衔接紧凑陈述对象与前面保持一致故选B。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
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
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
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
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
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
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Ⅰ【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__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________之意。
Ⅱ【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Ⅲ【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________之意。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C. 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D. 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2019年岳阳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版)

2019年岳阳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版)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运用(20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b īng )纷和谐、相得益章.的局面。
B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ch ĕn ),而是冷冷清清,莫.不关心,麻木不仁。
C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m ĭ)坚,越坚,钻得越契.而不舍。
D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w ù),便敬。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质量,往往取决于这个民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愿望、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_______因为穷,我们就在心理上_______了美,它的后果无非两个:一是对美的麻木,二是对美的误判。
对美的误判相当可怕,很可能拿心机当_______;拿愚昧当坚忍…… A .如果 删除 聪明B .即使 剔除 聪明C .如果 剔除 智慧D .即使 删除 智慧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我国首次在海上进行航天发射,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为我国进入快速太空提供了新的方式。
B .2019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宣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标识的所有权属于国务院新闻办。
C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约占在美留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D .一座大型冰川湖一夜之间突然干涸,通过对湖床进一步地勘察,使科学家认为裂缝是湖水巨大的压力造成的。
4.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段后的问题。
(3分)①一年,两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
②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那辆车是他的一切挣扎与困苦的总结果与报酬,像身经百战的武士的一颗徽章。
石菖蒲赞苏轼原文及注释

石菖蒲赞苏轼原文及注释以石菖蒲赞苏轼原文及注释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石菖蒲,又称菖蒲石,是苏轼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称赞的一种植物。
这种植物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作为象征,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的诗词中常常运用各种花草树木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其中石菖蒲就是他非常喜爱的一种植物。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苏轼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述了原野上的草木,其中就有石菖蒲。
我们来看一下苏轼是如何描述石菖蒲的。
他将石菖蒲与其他草木一起描绘,表达了它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两句诗中,苏轼用“一岁一枯荣”来描绘草木的生命循环,而石菖蒲的坚韧性则体现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中。
苏轼还将石菖蒲与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句诗中,苏轼用“远芳”来形容石菖蒲的香气,将它与古代道路相连,表达了它的广泛分布和对人们的影响。
“晴翠接荒城”则表达了石菖蒲的美丽和它在城市中的存在。
苏轼用石菖蒲作为送别的象征。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句诗中,苏轼将石菖蒲与离别的情感相联系,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通过苏轼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石菖蒲的喜爱和对它象征意义的认同。
石菖蒲作为一种植物,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生命力顽强,能够在困境中生存和繁衍。
同时,它也具有广泛的分布和美丽的外表,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享受。
在古代文化中,石菖蒲还被赋予了送别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离别的情感和对别人的思念。
石菖蒲在苏轼的诗词中被赞颂为一种具有坚韧生命力和美丽外表的植物,同时也象征着离别的情感和思念。
苏轼通过他对石菖蒲的赞美,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感悟。
石菖蒲的存在和意义超越了它本身的形态,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
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
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
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
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
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
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注释: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濯.去泥土/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C.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及.郡下(《桃花源记》)
D.置.盆中/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A.濯:洗涤/洗涤。
B.遗:给予/给予。
C.及:赶得上/到。
D.置:放置/放置。
23.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石盆养之
A.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D.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的能力。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内容,要特别注意重点虚词的用法。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把握“之”的基本用法,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例句和D项中的“之”,意思都是代词;A项中的“之”,意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中的“之”,是动词,意为“去、往”;C项中的“之”,意为“助词,的”。
故选D。
24.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余游慈湖山中
【答案】余/游慈湖山中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
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
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
本句中可借助句意、句子结构来断,这是一个主谓句,“余(我)”是主语,“游慈湖山中”是谓语。
依此分析断开即可。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答案】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苍然,苍翠的样子;几案,桌案。
26.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等等。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要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写其生命力顽强;“至于忍寒苦,安澹泊”写其能忍寒苦,安于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写其生长条件简单,易养;“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写其能入药,有延年益寿的功用。
“可数十年不枯”“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意甚爱焉”表达了作者对石菖蒲的喜爱、赞美之情。
【译文】
凡是生长在石头上的草木,必须有少量的土附着在它的根部。
比如石韦、石斛这一类,即使不需要泥土,然而除去它的根部的泥土,它就会干枯而死。
只有石菖蒲,将它和石头一起拔出来,再洗去泥土,用清水泡着,放在盆中,可以几十年不枯朽。
虽然不是很茂盛,但是它的枝节和叶子坚硬细小,根须都连结在一起,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时间一长就更加喜人了。
它的延年益寿的功效,已经不是昌阳能比得上的了。
至于它能忍受寒苦,安于淡泊,与清澈的泉水、白色的石头在一起,不需要泥土就能生存,又岂是昌阳能与之相比的呢?我在慈湖山中游玩的时候,找到了几棵(石菖蒲),用石盆养起来,放在船上。
用文石,石英夹杂在中间,光彩鲜明,香气浓郁,我心里很是喜爱它啊。
回头又害怕陆上之行不能养好它们,就把它们送给九江道士胡洞微,让他好好照顾。
我再到这里的时候,将要问问它们是否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