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0课 竹丨浙美版 (1)
《10 竹》(教案)2022-2023学年美术六年级下册

10 竹 (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竹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2.掌握用画笔表现竹的基本形态和气势;3.增强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材料:竹子图片、画笔、颜料、画纸等;2.班级准备集体备课时间,学生平时练画的时间;3.教师掌握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竹子构造以及竹子的摆法,可以参考专业书籍。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教师可以从竹子图片的外观和气势入手,引导学生观看与感受。
例如:竹子笔直挺拔、叶子细长柔韧、竹子之间的距离不同等。
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竹子,感受竹子所带来的美。
2. 认识竹教师让学生了解竹的生长环境与特点。
竹多分布于亚热带、热带地区,因其强壮的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喜爱。
竹子是有联轴部、节部和叶片组成的。
3. 实践练习教师可以老师现场画竹子,让学生感受画竹子的过程。
学生选取一两只比较笔直的竹子进行观察和描绘。
描绘时要突出竹节和竹子的弯曲。
在完成传统描绘中的笔简墨韵之后,增加生动性和表现性,注重特点,增加细节。
4. 交流分享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画的竹子,让大家欣赏和对比,可以通过逐一讨论、群体讨论或者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5. 作品展示班内最佳作品一般在班内展示,而班间最佳作品可以在学校美术展或者班间展示。
四、教学时长单元预估教学时长为四个课时,根据班内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五、教学建议1.让学生保持专注,善于观察,全身心地描摹;2.鼓励学生提前思考和准备,例如预习、画画作计划、画画功课完成时间等;3.学习竹子的同时,可以渗透到生活中。
例如:在冬季为家中养上几串绿色的竹叶,使家居变得更加生机盎然。
六、教学评估针对孩子们的作品的复眼评估,以及学生布置的练习作业的评估。
同时也可以选择学生自传;观察学生在课程中是否能准时完成画;观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等。
七、教学反思1.教学中多采用小组讨论和单独辅导的方式,有利于个别学生找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方法和练习时间,让学生自由,松懈地练习,最终达到目标。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0课 竹丨浙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0课竹丨浙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画中常用的竹子形态和构图方法。
2.掌握中国画线条的基本构造方法,能够熟练使用毛笔画出竹子各种姿态。
3.通过实践、感悟自然景色,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1.竹子线条构造的学习和掌握。
2.竹子造型的规范。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通过感悟自然,创造出个人风格的作品。
2.如何掌握竹子的线条构造,形成竹子的质感。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 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为中国画中常用的竹子形态、构图和线条的构造方法,通过画竹子来锻炼学生的艺术技能和审美能力。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以艺术品欣赏、故事讲解等形式导入,让学生进入竹子画的氛围中。
第二步:讲解竹子的构图和形态1.讲解竹子的基本形态、构图。
2.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出竹子的不同形态。
第三步:线条构造的讲解和练习1.讲解毛笔画线条的基本构造方法。
2.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竹子的线条构造,如何画出竹子的质感,如何掌握竹子的节奏。
3.让学生进行练习,画出不同形态的竹子,并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进行修正。
第四步:自由绘画和课堂展示1.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发挥创造力,创作属于自己的竹子画。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交流,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自我练习和自由创作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审美能力。
4. 教学评价该课程通过对竹子的形态、构图、线条构造等方面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中国画技能,并通过自由绘画和课堂展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课程评价中,可以从学生的自由绘画作品、课堂展示情况、学生对课程的反馈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这堂课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画竹子的形态和构图,并通过实践锻炼了学生的中国画线条技能。
在课堂上,部分学生排斥毛笔,影响了课程效果,需要后续加强对毛笔的使用教学。
在课后,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自由绘画,让学生尝试创作出更加贴近自己的作品。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3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10 竹》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学习画竹子的基本技巧和表现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特点,掌握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竹子的图片和作品,供学生参考和欣赏。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但是,对于画竹子这一课题,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比如对竹子的结构理解不深,画竹子的技巧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竹子的特点,逐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特点,掌握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绘画的乐趣,增强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表现竹子的结构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实践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竹子的图片和作品,提前了解学生的绘画水平,准备好绘画工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学生自带绘画工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竹子的图片和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引发学生对竹子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竹子的结构和特点,展示画竹子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竹子的线条和色彩,理解竹子的生长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开始绘画竹子。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竹(教案)浙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

竹(教案)浙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本课以“竹”为主题,围绕竹子的生态特征、文化内涵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进行教学。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竹子的观察与认识,包括竹子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等;二是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态特征,增长自然科学知识。
2. 培养学生对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3. 引导学生掌握竹子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手法,提高艺术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竹子的生态特征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手法。
2.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在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竹子实物、竹子图片、竹子相关的美术作品、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绘画工具、纸张、颜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竹子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形态特征,引发学生对竹子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竹子的生态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竹子。
3. 演示:演示竹子在美术创作中的表现手法,如水墨画、素描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 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竹子的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板书设计1. 板书竹2. 板书内容:竹子的生态特征、文化内涵、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绘画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进行竹子的绘画创作。
2. 研究性作业:学生选择一个与竹子相关的文化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演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竹子的生态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挖掘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创作出更具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4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竹》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竹子的美感。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竹子图片和绘画技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竹子的画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线条、色彩有一定的认识。
但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绘画技法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学会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竹子的美感。
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竹子的生长特点及绘画技法。
2.如何表现竹子的美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评价法等,以教师引导为主,学生实践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竹子的图片、绘画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竹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外形、颜色、生长环境等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竹子的生长特点,如竹子的种类、生长环境、竹叶、竹节等,并进行绘画示范,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绘画技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技法,自己动手绘画竹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指出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竹子作品,可以加入其他元素,如鸟、虫、山水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竹子的生长特点和绘画技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幅竹子绘画作品,要求表现出生长环境、竹叶、竹节等特点,下周课堂交流。
8.板书(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整理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仅供参考,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竹》说课稿2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10 竹》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竹子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教材通过详细的步骤解析和图片示例,引导学生学习竹子的画法,包括竹子的结构、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调配等。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竹子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借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手绘竹子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竹子的绘画技巧。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观察和实践,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画法,掌握线条的运用和墨色的调配,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竹子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自然美,培养对美术的热爱和对手绘竹子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竹子的结构、线条的运用、墨色的调配。
2.教学难点:竹子的立体感的表现、墨色的变化和线条的流畅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践、合作和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竹子作品,提供详细的步骤解析和图片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竹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竹子的结构和画法,包括竹子的线条运用和墨色的调配。
3.实践: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按照步骤尝试画出竹子,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4.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竹子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共同总结和提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竹子的结构图示、线条运用和墨色调配的要点,以及学生的作品展示。
通过板书设计,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竹子的绘画技巧,并且能够直观地欣赏到其他学生的作品。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0课 竹丨浙美版(2012) (1)

学
准
备
表现竹的有关美术作品或图片、音乐。
重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的寓意。
难点: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用竹子制作工艺品,掌握构图方法。
教学预设
备注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墨汁。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表示作者希望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竹叶)的过程。
4.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水墨形式表现竹子。
5.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教后记
课题
竹(二)
授课日期
第 周
课型
综合探索
节次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欣赏图片或实景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竹子,学习水墨竹子的画法并尝试制作有关竹子的手工作品。
7.教师及时指导,对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制作进行讨论并鼓励。
8.学生交流作品并自由表达制作感想,可自评、互评。
教后记
1.认识竹子。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欣赏竹子。
(1)展示、欣赏课本中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讨论介绍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
(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题
竹(一)
授课日期
第 周
课型
综合探索
节次
教
学
目
标
1.通过欣赏图片或实景观察,让学生初步认识竹子,学习水墨竹子的画法并尝试制作有关竹子的手工作品。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1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0 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竹》这一课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竹子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材通过详细的步骤讲解和丰富的图片示例,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画竹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踊跃,乐于尝试新事物。
但同时,部分学生对竹子的结构和绘画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竹子的结构和特点,掌握画竹的基本技巧。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竹子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竹子的结构及绘画方法。
2.竹子的线条处理和墨色运用。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老师通过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竹子的绘画方法。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绘画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图片。
2.画纸、毛笔、墨汁、水等绘画材料。
3.竹子的实物或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竹子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竹子的特点,如竹子的形状、线条、颜色等。
2.呈现(10分钟)老师通过课件展示竹子的绘画步骤和技巧,如如何画竹叶、竹节等。
同时,老师进行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老师示范的绘画方法,自行尝试画竹。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老师挑选几名学生作品的进行展示,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拓展(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竹子与其他元素结合,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路。
6.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竹子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
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
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
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关系等要素。
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师)毛笔、墨、宣纸、水、临摹范本等与画墨竹相关的材料。
教学过程
1.提问导人:
(1)“竹”字的演变
教师谈话导入活动:
我常常为我前面的一个个方块字而动情,它们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嘻戏,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愉悦你的眼睛,这时我真不忍将它们框在方格里,真想叫它们离开格子去舒展,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欢乐。
真的,它们可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你看吧,每个字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风韵。
比如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的“竹”,聪明的你猜一猜:它们长什么模样?
甲骨文象形文字金文隶书
甲骨文
教师解说:“说文解字“像两根细枝上垂下的六片叶子
篆书文字:
教师谈话:加强叶子下垂、堆叶成簇的形象。
隶书文字:
教师谈话:在没有纸张的时候,竹用以记载文字有了竹
素、竹书、竹简,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人们皆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像《论语》《尚书》等经典都写在竹简上。
由于竹简的利用,汉字的保存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
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也因竹简而被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
板书课题:《竹》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竹,画画竹,和竹交朋友。
2.深入感知。
(1)、举行“咏竹大会”,让学生说说关于竹子的诗句、词语及故事等。
词语:胸有成竹势如破竹
句子: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仰面花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教师谈话:竹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称,与”梅、松、竹“有岁寒三友之一的美誉。
大画家郑板桥更是留下了大量与竹有关的绘画与诗句,”最是虚心留劲节,久经风雨不知寒“。
大诗人苏东坡更是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
竹空有节,襟怀若谷;竹叶低垂,低首虚心。
竹姿昂扬,正直高节。
引导学生谈论竹子的品格并作一个总结,依次分组板书。
教师谈话:文人用诗词来歌颂竹子,抒发心志,历代画家们也喜欢表现竹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竹子具有顽强、无私奉献、坚强不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素面朝天,卓尔不群,顶天立地等精神。
梅兰竹菊“四君子“
教师总结:竹子不仅具有优秀品格的寓意,也是中国花鸟画基础练习方法之一,所以中国画画家都会来几笔墨竹。
(2)看一看
以文同《墨竹图》为切人点,讲讲《胸有成竹》的故事,强调学生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
出示竹叶与柳叶,让学生观察两者之间的区别。
技法体验。
学一学
①出示真实的竹子,引导学生观察。
②第一次尝试画,浓墨中锋画竹节。
画竹节时我们要注意浓淡变化、粗细变化、长短变化,
由上往下上,由下往上画。
(上抱“乙”字,下抱“八”字。
)
并以吴镇《墨竹图册》为例,边示范边讲解竹子的画法。
③第二次尝试画,竹节前后长竹枝,前后穿插要注意,要有空缺。
(画竹叶)
中锋用笔画竹枝。
(用笔参照竹竿,可从不同的方向开始画。
)
④第三次尝试画,浓墨中锋画竹叶。
(藏锋起笔,速度稍快,有大
有小有转折,与柳叶有别。
)选择两到三个地方,画一组竹叶的组合。
1、竹叶结构“一”“一叶横舟
2、“人”“个”“介”的组合,方向的多变性,组合也可以重叠,
师可以示范画
教师谈话:在尝试画的时候注意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⑤最后添加画
竹中锋淡墨画竹竿。
(中锋用笔,一波三折篆书法,稳中求圆。
)⑥构图的选择
出示几幅有画面构图问题的作品,请学生分析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理由。
(“经营位置”虚实对比,疏密对比,留白飞白!同时提及落款和竹子表达画家的一些清高、高风亮节等情感寄托)
⑦教师提示注意的要点:
1、画多根竹时要注意每根竹子的竹节位置要错落有别。
2、忌三根竹竿或竹节相交于一点。
3、画多根竹竿时要注意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
临-临
发下墨竹范本,学生临摹,并提上诗句。
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构图方式,尝试画一幅竹子图,注意画面的有效处理,最好能加上一句诗句寄物言志,表达自己的心情心境!
评一评
让学生根据对竹子品格的理解或喜好,将自己的作品贴到板书中的竹子品格分组上(再次感悟竹子品格,见第2步)并相互点评。
4.课后拓展。
竹子浑身是宝,它在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
教师谈话:竹子全身是宝,主干可以做房梁,枝干可以用来加工成笔杆和扇子,既精致又美观。
竹片能做许多生活用品,如扁担、凉
席、竹椅等,竹叶可入药或泡茶,竹根可以做根雕等工艺品。
可以说竹子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绿色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