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文化遗产综述

合集下载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3.24•【字号】郑政文[2008]58号•【施行日期】2008.03.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一批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郑政文[2008]5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市人民政府批准市文化局确定的第一批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7项),现予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为加快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做出新的贡献。

二○○八年三月二十四日第一批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7项)一、民间文学(11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火烧秦桧传说巩义市2 洛神传说巩义市3 毛潭毛延寿的传说新密市4 祝英台梁山伯传说新密市5 中牟西瓜的传说中牟县6 孔子回车庙传说中牟县7 黄帝传说新郑市8 郑风新郑市9 楚河汉界--象棋文化的传说荥阳市10 嫘祖的传说荥阳市11 潘安的传说中牟县二、民间美术(10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2 黄河澄泥砚惠济区13 炭精画艺术二七区14 砖雕惠济区15 蛋雕惠济区、二七区16 烙画惠济区17 新密洪山庙戏曲壁画新密市18 嵩山木版年画登封市19 嵩山木雕登封市20 嵩山根雕登封市21 剪纸惠济区、管城回族区、二七区三、民间音乐(5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2 超化吹歌新密市23 民间歌谣二七区24 狮子鼓上街区25 玉门号子荥阳市26 古荥对花鼓惠济区四、民间舞蹈(5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7 小相狮舞巩义市28 荥阳狮舞荥阳市29 笑伞荥阳市30 独脚舞登封市31 猩猩怪登封市五、戏曲(1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2 常香玉豫剧唱腔艺术巩义市六、民间手工技艺(8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3 影雕技艺二七区34 香包技艺二七区35 猴加官管城回族区36 泥塑管城回族区37 新郑三里岗李家菜刀新郑市38 新郑八千刘家钢勺新郑市39 新密麻纸手工造纸技艺新密市40 中牟香稻酒酿制技艺中牟县七、生产商贸习俗(2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1 新郑枣树栽培技艺新郑市42 荥阳石榴栽培技艺荥阳市八、消费习俗(3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3 蔡记蒸饺郑州市饮食公司44 合记烩面郑州市饮食公司45 葛记焖饼金水区九、民俗(1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6 摸摸会登封市十、民间信仰(4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47 中岳庙会登封市48 郭氏家祠祭祖二七区49 李堂药王庙庙会新密市50 新密天爷洞拜祖庙会新密市十一、民间知识(2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1 张杨贵皮肤科中牟县52 鸭李正骨中牟县十二、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4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3 少林功夫登封市54 苌家拳荥阳市55 太乙拳管城回族区56 七巧板游戏二七区十三、文化空间(1项)序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7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新郑市。

郑州历年考古大发现概览

郑州历年考古大发现概览

郑州历年考古大发现概览2016-05-18郑州文物郑州市是我国开展文物考古工作最早的地区之一,自中国考古学起步,以荥阳成皋广武区的考古调查和《河南石器时代之着色陶器》的出版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重要标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郭宝钧为代表的第一代考古学家对荥阳青台、巩义塌坡等遗址的发掘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关于郑州考古的大发现接二连三,令人震撼。

自1990年新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以来,郑州已经获得13项,同时还有4项入选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

老奶奶庙遗址揭示了距今3—5万年前中原地区已有繁荣的旧石器文化与复杂的栖居形态;李家沟遗址,清楚地展示了中原地区从旧石器时代之末向新石器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

裴李岗文化石磨盘、磨棒等生产工具及家畜骨骼的出现,将中国氏族社会发展史由六千年前的仰韶时代上推二千余载;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时期大面积居住基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郑州地区裴李岗文化的内涵,居住基址分区、分片布局,从社会学角度为探讨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家庭组织的出现提供了重要资料。

西山古城的横空出世,让人们领略了五千年前中国最早板筑城池的雄浑身姿;历经了四千余年风雨仍磅礴屹立于地面之上的古城寨城池体现了使用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严,更为人们寻求祝融之墟带来希冀;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面纱的悄悄揭去,引发人们对夏王朝变迁的更多遐思,使人们看到了寻找夏王朝的曙光;大师姑夏代城址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城址,填补了我国夏代城址考古的空白,为进一步研究夏代的城市发展、社会结构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里岗商代遗址的赫然发现为中国殷商文明找到了源头;望京楼遗址更是发现了夏商两重城址和迄今最完整的商代城门,城门设施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成为我国较早形制较为完备的瓮城。

小双桥遗址具有都邑遗址的规模和性质,接郑州商城而繁荣,为仲丁迁隞提供了探寻的轨迹。

娘娘寨城址为全国发现甚少的西周城址增添了新的资料,是郑州地区乃至整个河南地区西周考古的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西周文化遗存几近空白的缺憾。

郑州元素_精品文档

郑州元素_精品文档

郑州元素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之一。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现代化城市。

在郑州的街头巷尾,可以感受到浓厚的郑州元素,它们是郑州独有的特色和标志。

本文将从郑州的历史、地理、文化和风俗等方面介绍郑州元素。

一、历史元素郑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5000多年前,就出现了属于其他文化区域的文明遗址,如战国晚期的马家寨遗址和东周时期的庙南冶遗址等。

郑州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中原王朝——商、周、汉、魏、晋等的都城所在地。

在这些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中,可以感受到郑州丰富的历史元素。

二、地理元素郑州位于黄河南岸,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拥有独特的地理元素。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而郑州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城市,具有丰富的水资源。

黄河流经郑州的北部,不仅为郑州带来丰沛的水源,还形成了郑州平原的肥沃土地。

此外,郑州还有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嵩山,使郑州充满了神秘的地理元素。

三、文化元素郑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元素。

作为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心,郑州融合了多种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混合文化。

郑州的曲艺文化非常有名,曲艺是郑州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而其中的豫剧更是闻名中外。

此外,郑州还是书法和绘画的重要发源地,培育了众多的文化艺术家。

这些文化元素让郑州的艺术氛围浓厚,成为文化交流的热土。

四、风俗元素郑州拥有独特的风俗特色,这些风俗元素展示了郑州人民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郑州人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人们可以品尝到各种地道的特色美食,观看到传统的民俗表演,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此外,郑州还有独特的婚俗、丧俗等习俗,反映了郑州人民的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总结:郑州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拥有独特的郑州元素。

从历史、地理、文化和风俗等方面来看,郑州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郑州元素是郑州人民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形成的,它们体现了郑州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群贤毕至,会师中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论坛综述

群贤毕至,会师中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论坛综述
并重 点研 究 物质 载体 背 后 的文 化 内涵 , 中 国 民 使
21 0 0年 1 1月 6日 , 逐 鹿 中原— — 中 国 非 “
物质 文化 遗 产 郑 州 论 坛 ” 中 国郑 州举 行 。 坛 在 论 由河 南 省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研 究 基 地 —— 郑 州 轻 工 业 学 院 主 办 , 自北 京 、 海 、 安 、 京 、 来 上 西 南 苏 州 、青 岛 等 地 以及河 南 省 各 高 校 的众 多 专 家 学
物质 文 化遗 产 保 护 与 政 府 的 责 任 等 问题 ( 图 见
2 4)在 磋 商 和 交流 中取 得 共 识 , — , 以推 动 和 促 进 河 南 省 、 中原 地 区 乃至 我 国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研 究 与 保 护 工作 。论 坛 热烈 、 由的 学术 氛 自
景、 理论 参 考 与 学理 支持 。 [ 关键 词】 非物 质 文化 遗产 ; 间艺术 ; 民 高等教 育 ; 文化 遗产 学
[ 中图分类号1 2 16 0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 编 号]0 9 3 2 (0 0 0 - 0 1 0 1 0 — 7 9 2 1 )6保 护 与 民 间艺 术
根据 联合 国教科 文 组织 通 过 的《 护 非物 质 保
经过 我 们 弘 扬 发展 的 处于 虚 拟 状 态 的文 化 蕴 涵
文 化 遗产 公 约 》 的定 义 , 物质 文化 遗 产 是 指 被 非
各群 体 、 团体 、 时 为 个人 所视 为其 文 化 遗 产 的 有 各种 实践 、 演 、 现 形式 、 识体 系和技 能及其 表 表 知
艺 术 t ・ ・ - ・ 设 计 与 文 化
矗张下 ORI N Su ZO m No 1 6

郑州的特色

郑州的特色

郑州的特色
郑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很多特色。

以下是一些郑州的特色:
1.郑州烩面:郑州烩面是郑州的特色美食之一,选用优质高筋面粉制作,经过和面、扯面、煮面、配料等工序,搭配丰富的佐料,口感鲜美,是郑州人的最爱。

2.胡辣汤:胡辣汤是郑州的传统名吃,以牛骨高汤、香料和淀粉等原料制作,口感麻辣可口,是很多郑州人早餐的首选。

3.烤羊肉串:郑州的烤羊肉串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工艺而闻名,选用优质的羊肉,搭配特制的调料和烤制技巧,味道鲜美,是很多人的最爱。

4.大玉米:郑州地处中原地区,盛产玉米,因此也有很多与玉米相关的特色美食,如烤玉米、玉米粥等。

5.豫剧:豫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郑州的重要文化特色之一。

郑州的豫剧表演团队在国内外都有着很高的声誉。

6.黄河文化:郑州地处黄河之滨,有着丰富的黄河文化。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黄河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7.嵩山文化:嵩山是郑州的名山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嵩山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了解嵩山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总之,郑州是一个充满特色和魅力的城市,有很多值得探索和了
解的文化和美食。

河南郑州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河南郑州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河南郑州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郑州作为中国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河南郑州的历史背景、文化遗产和对中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探讨郑州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

一、历史背景河南郑州地处中国中部地区,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郑州周边地区就有人类的活动痕迹。

随着历史的演变,郑州逐渐成为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是中原地区的重要诸侯国,这为中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遗产1. 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而郑州的龙山文化遗址是开展龙山文化研究的主要地点之一。

这里的遗址保留了大量的文物和出土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等,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2. 北京洛阳古代运河郑州位于中国古代运河的交汇处,这一运河系统是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干线,也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沿线的文化遗迹众多,其中包括许多历史悠久的村落、古老的码头和运河桥梁等,这些都见证了中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3. 郑州古城郑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内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中,二七纪念馆、黄河风情园、郑州博物馆等都是重要的文化景点。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原文化的魅力。

三、对中原文化的贡献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郑州对中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巨大的贡献。

首先,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使中原文化得以延续。

其次,郑州积极开展中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中原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郑州还相继建成了许多文化设施,如郑州图书馆、艺术中心等,为中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总结:河南郑州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河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河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河南的历史文化遗产河南位于中国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现代,河南的历史文化可谓是层出不穷,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文明在这里得以孕育并发展壮大,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河南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郑州遗址群郑州遗址群是河南省研究中原文化和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的重要区域,集中了距今6000年至3000年的古新石器文化、龙山文化与三线文化时期的遗存。

其中以二里头遗址最为著名,是中国黄河流域文化早期、龙山文化晚期、河南省文化最高峰的一个重要考古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有重要的历史学和社会学意义。

二、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南郊鸡冠山上,是中国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龙门石窟是古代佛教艺术的杰作,始建于北魏,历经1000多年的修缮与扩建,至唐代达到高峰。

石窟内雕有佛像、菩萨像、神仙像及历史人物等,雕刻技术精湛,艺术价值极高。

三、赵州桥赵州桥位于河南省的临汝县赵城镇,是中国唐代最著名的古桥之一,自唐朝盛世至今已有1400来年历史。

赵州桥全长近500米,由50多个石拱组成,拱形精致,大小不一,其中的最大石拱跨度达37.04米,是古代桥梁建筑中的震撼之作。

四、马跑泉马跑泉位于河南省滑县西南部山区,是我国七大泉群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泉群之一。

马跑泉共有七十二处喷涌口,涌出的泉水每年约有150亿立方米,泉温恒定在12摄氏度左右,水质清澈,长期持续喷涌,飞溅如马蹄飞跑,因而得名马跑泉。

五、小浪底小浪底是黄河三峡中的一段险滩,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黄河前后流过这里,留下了许多有关黄河文化、地理、气象、历史和河岸堆积物的宝贵信息。

小浪底以其险峻奇特,历经千年的地质变化与巨流冲刷,形成了一个壮美的江山风光,被誉为黄河的天然净土。

六、韩愈故居韩愈故居地位于河南南阳市西部的邓州市韩愈镇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故居和纪念馆。

金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金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金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表现,是各国和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水区将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名录,以便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传承。

二、金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 龙舟节龙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

金水区的龙舟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每年端午节,金水区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赛,体验我国传统节日的乐趣。

金水区政府高度重视龙舟节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开展龙舟比赛、举办龙舟文化展示等活动,不断弘扬龙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

2. 古典音乐金水区有着悠久的古典音乐传统,这些音乐作品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其中,金水古筝、京剧音乐等都是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水区注重对古典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古典音乐音乐会、组织传统音乐表演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古典音乐,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古典音乐的传承者。

3. 传统手工艺金水区的传统手工艺包括剪纸、泥塑、刺绣等多种形式,这些手工艺作品代表了金水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手工艺,金水区设立了多个手工艺培训基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学习传统手工艺,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同时也为传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4. 民间舞蹈金水区的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深受人们喜爱。

通过举办舞蹈比赛、开展舞蹈培训等活动,金水区保护和传承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间舞蹈。

5. 传统节庆金水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文化,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节庆,金水区政府每年都会组织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传统节庆文化。

三、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金水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来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组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和表演等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文化遗产综述
摘要:在中国秦汉以后两千余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郑州或为州,或为县,不曾有过耀眼辉煌。

因此,在不少现代人的心目中,郑州似乎是中国历史上一座无甚谈资的小城。

然而,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关于郑州地下考古大发现的新闻却接二连三,令人炫目,使人震撼。

After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in China two thousand years of written history, Zhengzhou or for the state or county did not have a dazzling brilliant. Therefore, in the minds of many modern, Zhengzhou seems a little small town talk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However,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fifties of the last century, the news on the Zhengzhou underground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after another, dazzling people shocked.
关键词:郑州文化遗产文明历史Zhengzhou, culture, heritage, civilization, history
距今15000年前至9000年前,被称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明的种子在这一时期播下。

人们开始制造陶器,磨制石器,驯养家畜,栽培稻子,这种创造力所迸发的文明之火最早在李家沟、南庄头、仙人洞、甑皮岩等地开始引燃,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面积三万平方米、出土两百多片陶片的郑州李家沟遗址在同类遗址中面积最大,出土陶片最多,是同时期遗址中地层关系最清晰、年代延续最长、内涵最丰富的遗址。

其标志着人们从洞穴生活走向平原生活的历史存在具有极其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距今9000年前—7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文明种子开始萌发,这一时期住房已经出现,聚落已经形成,新出现的玉器、彩陶和白陶,反映了先民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契刻龟甲、陶祖、骨笛的出现,表明这一时期的人们已开始初步有了精神追求和文化生活。

在裴李岗、大地湾、磁山、兴隆洼、彭头山、上山、后李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于郑州的裴李岗文化区域分布和影响最大,发现的遗址已有一百七十多处,其中的唐户遗址面积即达三十多万平米,彰显了这一时期郑州在全国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蓬勃之势。

距今7000年前—5000年前,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的种子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迅速破土,茁壮成长。

各个文化区都以自己的方式建立各具特色的文明,发展之势犹如百舸争流。

这个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出现分工,部落成员开始分化,一些中心聚落筑起了防卫性
的壕沟和城墙,到处都有战死者或非正常死亡的乱葬坑,社会开始了变革。

在这些灿若星辰的文化遗墟中,三门峡西坡的庞大墓葬、甘肃秦安的原始殿堂、西安姜寨的向心式聚落布局、浙江河姆渡的雕刻艺术等标志了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最新成就,而被称为中华第一城的郑州西山古城、被称为中国最早天象记录的郑州大河村天文绘图、被称为中国最早丝织品实物的郑州青台丝织品遗存等则是这些成就中引人瞩目的亮色,标志了郑州人不同凡响的开创性贡献。

距今5000年前后,新石器时代进入末期,氏族社会发展到了顶峰,原始的刻文、初级的国家组织形态、金属冶铸等元素的出现,特别是各地城池的构筑,表明文明已经悄然到来,中国开启城邦国家时代。

东北红山文明的庞大神庙、雄伟祭坛将氏族社会的庙堂大典推向顶峰。

江浙良渚文明的恢弘城池、精美玉雕谱就了邦国时代无与伦比的绝唱。

然而,这些在不同土壤和环境中萌生、成长的文明由于发展模式不同,导致了不平衡的发生。

在血与火的较量中,一些部落城邦迅速强大,一些部落氏族瞬间衰亡,演绎了一幕幕群雄并起、英豪悲歌的大戏。

考古发现表明,约在距今4500百年以后,孕育了近万年的多方文明元素开始汇聚、碰撞、蝶变,积蓄着向大一统文明迈进。

在这一关键时期,良渚文明消失了,红山文明不见了,而中原地区的华夏文明在融会各地文明后涅槃再生,强势发展,迅速将自己的文明推向高峰并强烈辐射外邦。

终于,公元前21世纪前后,生活在郑州地区的夏部落凭借先进的文化、雄厚的实力和优越的区位在众多邦国中脱颖而出,成为“邦国共主”。

以夏部落统治中原并控御周边地区为标志,邦国时代退场了,王国时代开始了,邦国时代各区域的“多元文明”也随之被王国时代夏王朝的“一体文明”所主导,“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最终在郑州完成奠基。

王国文明作为跨越广袤地域的文化核心,使中华文明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随后中华大一统国家政权的基石.
二千年王国时代开创了中华文明,而郑州在这一时期二度为夏、商王朝担当开国立都之重任,使其成为中国古都群中殊荣独享之创世王都。

中国大一统国家历史自夏禹开创,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十一个大的历史时期,绵绵四千余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而这一伟大发展历程的开端是从郑州起步的。

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在郑州诞生,拉开了中国国家文明时代的帷幕。

公元前17世纪,商王朝在郑州建国立都,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高峰。

两周战国,管、虢、郐、郑、韩等先后建都郑州,逐鹿天下。

在中国国家文明史的前两千年历程中郑州七次为都,时逾千载,
书写了中国国家和都城发展史的开篇之章。

文献记载的缺失使人们曾经认为夏王朝只是传说,20世纪初叶,甲骨文的破译和近代考古学的引进为历史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

先是安阳殷商遗存及其年代的确定,后又有早于安阳殷墟时代郑州商城的发现,随之又有洛阳二里头遗址、郑州王城岗遗址、郑州新砦遗址、郑州花地嘴遗址、郑州大师姑遗址、襄汾陶寺遗址等一系列更早遗迹的面世。

这些大发现助推人们对夏王朝的研究出现新突破,夏王朝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无比辉煌。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历经多年研究认定,夏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王城岗遗址(公元前21世纪前后)、新砦遗址(公元前19世纪前后)、二里头遗址(公元前18世纪前后)是这一年代框架内具有都城规模的夏代早、中、晚遗址。

六十年的追寻,传说中的夏王朝有了模糊的身影,夏王朝从郑州王城岗立都建国,开创中国发展之始。

在郑州新砦成长强盛,谱写中华文明发展融合新篇章,在洛阳二里头走完辉煌之路,孕育华夏变革再迈新征程。

公元前17世纪,商汤起兵推翻夏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高峰。

在对已发现的商代遗址长时期研讨后,学术界确认,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是商王朝早期遗存代表,郑州小双桥遗址、安阳洹北商城是商王朝中期遗存代表,安阳殷墟为商王朝晚期遗存代表。

在这五处遗存中,郑州商城是规模最为庞大的遗址,拥有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城格局。

城内出土数以万件商代文物,青铜重器雄浑,金饰宝玉璀璨,牙雕骨珍天工,青瓷灰陶拙巧,甲骨朱书旷世,兵刃利器精锐,无不使人慨叹肃然,反映了新生商王朝蓬勃向上的生机和独霸天下的威仪。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经过多方面、多学科综合研究后认为,郑州商城为3600年前商王朝灭夏之后商汤所建立的第一个国都——亳。

公元前11世纪,以天子独尊、封邦建国宗法统治为基础的周王朝诞生,天下被分为数百个诸侯国。

管国、郐国、虢国、郑国、韩国等先后在郑州立都建国,这些诸侯国都非等闲之辈,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演绎了让后人难以忘怀的大戏。

管国受旨于监理殷商遗族之职却书写了让新生周王朝颇感震撼的反叛传奇;虢、郐作为王族近亲,则演绎了骄横逞强惹兄弟侧目、被亲朋所灭的悲剧故事;郑国在春秋初年铸刑鼎、兴商贸,成为“小五霸”之一;韩国凭借天时地利,以“战国七雄”的英姿驰骋中原,助推天下九九归一。

二千年王国时代开创了中华文明,而郑州在这一时期二度为夏、商王朝担当开国立都之重任,使其成为中国古都群中殊荣独享之创世王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