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

开平碉楼与古村落介绍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开平碉楼是明清时期为了防范海盗而建造的一种高大的砖木结构的建筑,高达四层以上,外形宏伟壮观,内部装饰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开平碉楼分布在开平市区和周边的乡村,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开平市区的村落,包括有三层、四层、五层和六层的碉楼,共有183座,构成了开平碉楼的主要景观。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外观雄伟,内部精美,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包括明清两代的不同风格,如明代的平顶式、宝顶式、砖顶式和清代的圆顶式、拱顶式等。
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平顶式的碉楼外形简洁大方,内部装饰简单而精致,是明代碉楼的代表之一;宝顶式的碉楼外形华丽典雅,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是明代碉楼的另一种代表;砖顶式的碉楼外形稳重大气,内部装饰雕刻精美,是明代碉楼的又一种代表;圆顶式的碉楼外形独特奇妙,内部装饰华贵典雅,是清代碉楼的代表之一;拱顶式的碉楼外形古朴典雅,内部装饰繁复精美,是清代碉楼的另一种代表。
开平碉楼的内部装饰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碉楼的内部装饰丰富多彩,包括了绘画、雕刻、木刻、砖雕、石雕等多种艺术形式。
碉楼的一楼通常是厅堂,用于接待客人和举行活动,装饰较为简单;二楼是起居室,用于家庭生活,装饰比较丰富;三楼及以上是卧室,用于家庭休息,装饰更加精美。
碉楼内的各种装饰都是由手工制作而成,具有极高的价值和艺术价值。
除了开平碉楼,开平市还有许多古村落,如鹤山镇的古城村、大沙镇的麻步村、沙堆镇的梅塘村等。
这些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建筑风格与开平碉楼相似,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价值。
这些古村落保存完好,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乡村风情。
总之,开平碉楼和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旅游价值。
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形式多样,外观雄伟,内部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 古建筑的探索之旅

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古建筑的探索之旅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古建筑的探索之旅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碉楼是中国稀有的古代民居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带领读者展开一次精彩的探索之旅,探寻开平碉楼的独特魅力。
一、碉楼的历史背景开平碉楼建立于明朝时期,是当时地方士绅为了保卫家族和财产而修建的防御性建筑。
由于当时的广东一带经常受到倭寇的侵袭,居民为了自保,建造了这些独特的碉楼。
随着时间的推移,碉楼不仅仅具备防御功能,还成为了家族居住和经商的场所。
二、碉楼的建筑特点1. 外观独特:开平碉楼外观雄伟壮观,多为砖木结构,高度往往达到四至五层楼。
外立面用砖砌成,并装饰有精美的壁画、浮雕等艺术元素,展示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风貌。
2. 结构稳固:由于碉楼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因此碉楼的建筑结构非常牢固。
楼体采用了坚固的木质框架,内外墙面使用了厚实的砖石材料,具备优秀的抗震性能。
3. 内部布局:碉楼内部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一楼通常用作商铺或集市,二至四楼是居住空间,顶层是观景台。
不同楼层的使用方式为碉楼的居民提供了灵活的居住和经商环境。
三、探索碉楼的奥秘1. 游览开平碉楼:参观开平碉楼是了解其独特魅力的最佳方式。
游客可以欣赏到碉楼的壮丽外观,近距离感受其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
2. 欣赏壁画和浮雕:开平碉楼的外立面装饰有丰富多样的壁画和浮雕,反映了地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仔细观赏这些艺术元素,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艺术作品,还可以了解地方文化的内涵。
3. 感受碉楼的居住环境:游客可以进入碉楼内部,参观不同楼层的布局和功能。
在逛碉楼的过程中,可以想象当年居民在这里生活和经商的情景,感受碉楼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4. 了解碉楼的历史变迁:通过参观陈列馆或博物馆,了解碉楼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碉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四、保护和传承碉楼文化1. 加强保护措施:对于古建筑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加大保护力度。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碉楼的维修、防火和抗震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其长期保存和传承。
开平碉楼论文: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演变与空间营造研究

开平碉楼论文: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演变与空间营造研究摘要: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本文以空间营造的角度,以时间序列,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演变与场所营造进行研究。
关键词:开平碉楼;族群迁徙;演变;空间营造abstract:the buildings of kaiping watchtowers and villages are a special type of chines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and place making of these old architectures in the sequence of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creation.keywords:kaiping watchtowers;migration of ethnic groups;evolution;space creation1前言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长期动乱的社会环境与兴盛的移民文化所催生的产物,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开平市是碉楼分布的中心、也是数量最多的地区,据普查,开平的18个乡镇现存碉楼1833座,俗称“中国碉楼之乡”。
据记载,开平市的历史建制沿革,可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立郡县,岭南历史上首次形成了与中原相关的制度文化。
开平属于当时的南海郡番禺县地,后南朝、隋朝、唐、宋时期均属义宁县,后经历史变迁,明万历元年,岭西兵备佥事李材督师镇压陈金莺等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后,在现今开平的大沙、马冈、龙胜、苍城、金鸡一带,设置了18个屯,其中在仓布村设置的开平屯,其名有“开同敉平”之意,是希望通过设屯驻兵,保一方太平。
这便是开平立屯之始。
开平碉楼与村落

开平碉楼鼎盛于二十世纪初,最高峰时达三千多座,1940年代后,曾经默默无闻半个多世纪。
在珠江三角洲五邑地区集防卫、居住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的开平碉楼,是在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也是地域性历史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
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移民文化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相互影响、交融、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具说服力的历史见证。
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际第一个有关“移民文化”的世界遗产。
开平碉楼群形成的时期,正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排华浪潮高涨时期。
华侨抱着“叶落归根”的思想,寄回大部分血汗金钱赡养家眷,殚心积虑地经营家人和自己年老归乡的家园。
由于开平侨乡多为聚族而居的族姓村落,宗族亲朋与海外关系稳定持续,海内外宗亲社团组织活跃,守望相助,凝聚力明显比一般外国侨民强。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
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是珠江三角洲乡村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
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精神守望地。
当地泥水匠设计建造碉楼时,不拘泥固定的法式,潜心追求形式美。
“集体无意识”把中国传统乡土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的杂拌。
加之楼主不同的审美观和经济实力,使开平碉楼汇聚、移植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式样。
文艺复兴时期和十七世纪欧洲建筑造型等在这块平原上可以找到嫁接后的身影。
因防御的功能,碉楼在中下部通常造型简约实用,而“衣锦还乡”、“出人头地”和攀比斗富的心理导致不约而同地在碉楼上部造型最为着力。
根据上部造型式样,开平碉楼大致可以分为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混合式四类。
碉楼为点式建筑,注意向空间发展,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墙体比传统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窗户比民居开口小,有铁栅铁窗铁门。
多建有突出悬挑的角堡,开设射击孔,可以形成全方位的控制。
浅析广东省开平碉楼与村落

浅析广东省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年6月28日,广东省开平市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
开平碉楼与周边村落成为了当地及广东省的地方形象代表,成为了新的地方明信片。
开平碉楼是广东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碰撞的一个支点,申遗成功使其成为广东在文化上的一个世界品牌。
碉楼的定义与相关历史传承“碉”指的是军事上用于防御的坚固的建筑物。
“楼”指的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
“碉楼”即是把楼的建筑形体与碉的防御功能相结合的建筑物。
开平碉楼的形式并不是突然产生,它能从国内外的传统建筑中找到所传承的原型(图1)。
在中国古建筑中就有望楼、角楼的竖向、挺拔的建筑形制,人们能够登上望楼、角楼远眺、视察,以达到防御的效果。
望楼和角楼是中国建筑中传统的防御性建筑类型。
因此,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碉楼或类似碉楼的建筑形制,如西藏、四川、云南等地有多种形式的碉楼(图2),但开平的碉楼与其他地方的碉楼形制及建筑特点上都有极大的不同,而且像开平那样拥有极大数量和密集度的碉楼或碉楼群在中国境内极其罕见。
图1 安平逯家庄东汉幕壁画中的望楼图2羌族碉楼开平碉楼的主要分布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主要分布在15个镇(街道),集中分布在塘口、百合、赤坎、蚬冈和长沙五镇(街道)。
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
(图3)图3 碉楼群开平碉楼的源起(1)开平的地理环境及社会治安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2)开平的人口结构开平是有名的侨乡。
最迟在16世纪中叶,开平就有人乘木帆船远渡大洋,到东南亚谋生。
到十九世纪中期,开平出现大规模国际移民现象。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状调查

2018·09截止2017年底中国的文化遗产入围世界遗产名录已达到了53处。
作为一个文化大国,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不仅传承了一批优秀的文化,还增强了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世界文化遗产也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密切关注,主要是从遗产申遗前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修复角度出发,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建议。
如单霁翔的《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2006年)通过介绍工业遗产的概念、历史进程、注意事项等为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余子骅,龚德才《文物修复的可识别原则探讨———以青铜文物修复为例》(2016年)从文物修复角度对文物修复提出过许多可行性建议。
殷力欣的《祁阳重华学堂大礼堂:一座特殊的抗战纪念殿堂》(2016年)着重对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挖掘。
目前国内对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的遗产现状调查文献研究较少,吴丽云《真实性、完整性原则与泰山世界遗产资源保护》(2009年)调查了泰山的保护现状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这是因为泰山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严重破坏了遗产本身的价值。
一、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现状及调查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
开平碉楼与村落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其中有35座造型精美的碉楼和西式别墅散落分布在马降龙、自力村、三门里、锦江里四个分散的保护区内。
1996年在“世界自然遗产的总体原则与提名评估标准”的研讨会上,专家“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状调查殷付正超张超张万胜摘要: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多用于旅游开发,但旅游开发中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情况也时有发生。
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整理分析,发现开平碉楼与村落存在一些保护不到位情况,大众的遗产保护意识不足,提出保护为主、教育为先、管理制衡、利用多样建议。
关键词: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保护表1四个遗产核心区35座核心建筑问题分类汇总表表2各碉楼存在问题数量汇总表建议将完整性原则同时应用于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共3篇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共3篇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1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碉楼是粤西地区的建筑特色,而广东开平以其数量很多,分布广泛,类型种类繁多的碉楼而尤为出名。
一直以来,各位文史爱好者对碉楼都有着很高的研究热情,而对开平碉楼的历史研究则进行得更深入更细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开平碉楼的历史研究:基本情况、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
一、基本情况广东开平是碉楼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碉楼数量超过10万座,是全国碉楼数量最多的一个地区。
开平碉楼的种类也相当丰富,大致分为楼、桥、楼桥、街衢、楼街、台楼、斗拱、四馆等多种类型。
开平碉楼一般由砖石、木材、岩石等材料组成,高低错落,雄伟壮观,具有非凡的古建筑价值和美学价值。
二、历史背景广东开平碉楼建筑的兴起,源于明末清初。
明朝中晚期,广东开平一带屡遭海盗侵扰,人民生活备受摧残,为了保卫家园,一些土豪地主便开始在自家庄园内建立碉楼或水塘城池以供自卫。
清朝时期,更多的开平人建造碉楼,因其具有前后视野宽广,防卫能力强大的特点,广受人们喜爱。
特别是在清朝中期及以后,由于各种外来侵略和自然灾害的持续摧残,国家政治和经济局势的动荡不安,开平碉楼的建造达到了顶峰时期,数量激增,形制更为复杂,同时也成为各种文化艺术的综合博物馆,展示着开平历史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
三、文化特色广东开平碉楼是南粤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在广东,开平碉楼已成为浓缩了地方文化、传统民俗、历史遗产的重要象征。
在广东民间传说和诗词歌赋中,开平碉楼被赋予了高深的意境和文化内涵,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情感的象征。
开平碉楼不仅是一种住宅,更是一份凝聚了开平百姓智慧和良善心灵的文化遗产。
这种文化遗产之于开平地区,不仅是一种精神财富,更是一种可贵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广东开平碉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其历史文化价值深刻影响着广东历史文化的发展,同时也通过各种文化周边产品和旅游资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开平碉楼与村落]广东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与村落]广东开平碉楼](https://img.taocdn.com/s3/m/c274c3a4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e.png)
[开平碉楼与村落]广东开平碉楼广东开平碉楼篇(一):开平碉楼阅读答案①位于珠江三角洲西部的开平市,是个著名的侨乡。
那里碉楼林立,星罗棋布,平均每一个村庄都有一座碉楼,有的村庄有几幢碉楼,甚至整个村庄均由碉楼组成。
开平碉楼是一种多层塔楼,过去当地人通称它为“楼仔”或“众人楼”。
碉楼一直不为外人所知,当它成功被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时,它才为世人所了解。
②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
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当时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后来,华侨纷纷集资汇款回乡,为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于是,碉楼在开平遍地开花,碉楼林立逐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从而形成了“无碉楼不成村”的乡间景象。
碉楼最多的时候有3000多座,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1833座。
③开平碉楼具有防卫、居住两大功能,可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众楼建在村后,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集资共同兴建,每户分房一间,为临时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
其造型封闭、简单,外部装饰少,防卫性强。
在三类碉楼中,众楼出现最早,现存473座,约占开平碉楼的26%。
居楼也多建在村后,由富有人家独资建造,它很好地结合了碉楼的防卫和居住两大功能,楼体高大,空间较为宽敞,生活设施比较完善,起居方便。
居楼的造型比较多样,美观大方,外部装饰性强,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之上,追求建筑的形式美,往往成为村落的标志。
居楼数量最多,现存1139座,在开平碉楼中约占62%。
更楼主要建在村口或村外山岗、河岸,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多配有探照灯和报警器,便于提前发现匪情,向各村预警,是周边村落联防需要的产物。
更楼出现时间最晚,现存221座,约占开平碉楼的12%。
④ 开平碉楼建筑汇集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又与开平乡村生活结合,正是这样的“不土不洋”,成就了开平碉楼的独特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综述近年来,对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步增多,尤其是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工作的展开,本文系统地收集近年来关于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文献,从建筑单体景观、遗产地社会历史背景、村落整体布局、村落保护与管理、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五大方面归纳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遗产;研究综述1 前言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以广东省开平市华侨兴建的、集居住防御于一身的特殊乡土建筑——雕楼而著称,展现了中西建筑和装饰形式复杂而灿烂的融合,反映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复杂而完美的融合。
2001年开平市人民政府成立“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 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研究是和“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报文化遗产工作紧密联系的。
据统计,2001年之前涉及到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研究文章寥寥可数。
其中1983年,开平市政府组织了第一次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其中对碉楼进行了重点普查,积累了一批宝贵的资料;1985年原开平博物馆馆长阚延鑫发表了《开平碉楼建筑与华侨》一文,概述了开平碉楼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碉楼建筑艺术价值以及开平碉楼与海外华侨的关系等,为开平碉楼研究积累了最基础的资料[1];之后,张国雄、梅伟强等学者在研究开平当地华侨华人史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关于开平碉楼的历史资料,对开平碉楼的起源、分布、类型特征以及开平碉楼所体现出的中国近代侨乡民众对西方文化的主动接受和利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2];梁晓红阐述了“文化混杂”对当地建筑发展的影响,并探索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当地建筑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途径[3]。
2001年之后,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学者对其研究给予了关注,从建筑单体景观、遗产地社会历史背景、村落整体布局、村落保护与管理、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除了论文发表之外,基础性的研究著作和资料集也开始出版。
2 主要研究内容笔者通过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时间为2001年至2017年中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关键词,匹配模糊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章270余篇,尤其是开平碉楼与村落在2007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遗产之后,对其研究的文献大幅度上涨(图1)。
这些研究成果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2.1开平碉楼建筑从建筑景观角度分析开平碉楼,首先是研究碉楼的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然后深入探讨碉楼建筑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其中对于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研究占绝大部分,例如彭少波将开平碉楼从建筑风格上划分为中国古代硬山顶式、中西结合式、古罗马式、欧洲式、英国式等[4]。
张国雄把开平碉楼与世界范围和中国范围内的碉楼进行比较分析,将中国碉楼定义为“以防御性为主的多层塔楼式乡土建筑”[5]。
不仅如此,张国雄还把研究方向从外在的碉楼建筑形式,转向对碉楼的内部陈设家具、生活用品等,以及修造碉楼时所遗留下的建筑设计图、档案记录[6]。
王立明从开平碉楼整体建筑形态特征,碉樓的形态发展模式和建筑形式类型来详细探讨开平碉楼中西混杂、或融合建筑风格[7]。
其他学者对建筑外在形式的研究也大同小异,主要是归纳总结碉楼建筑整体和局部建筑要素的各种类型和应用形式,从具体层面探讨开平碉楼中蕴涵的中西交融的建筑形式,在此不再详述。
其次,透过建筑的外在形式,分析其存在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内在蕴含的文化审美。
这一方式,是目前开平碉楼研究的主要方式。
张国雄认为,开平碉楼建筑是近代中外文化在中国传统乡村交流的历史见证。
碉楼在村落中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格局;碉楼造型的繁复简陋和装饰的浮华粗糙,反映了楼主人的经济实力、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碉楼的名称,寄予建造者的希望,表现主人的文化品味和情趣爱好[8]。
吴招胜从防御性、炫耀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兼容性论述开平碉楼的历史文化特征,指出碉楼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审美价值,是开平侨乡的一种独特的建筑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开平民众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9]。
2.2 遗产地社会历史背景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开平碉楼与村落,首先是探讨开平碉楼产生的历史背景。
对于开平碉楼的历史背景,大部分分析开平碉楼的论文多有涉及,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是开平碉楼的产生与近代开平社会治安状况混乱,安全得不到保障、政府的不管不顾以及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直接的关系[10-11]。
其次,将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和华侨文化研究相联系。
开平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发展与华侨历史背景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开平碉楼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定有会涉及到当时的华侨历史背景,例如郭瓅指出华侨文化的兴盛和发展,造就了侨乡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和民俗风情,对碉楼建设不仅提供了充实的经济支持,而且带来的西方近代建筑材料和技术[12];邱镇尧分析美加两国近代对华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与开平碉楼发展轨迹的相关性,探讨华侨大量回乡建筑碉楼的内在机制,认为美、加对华移民政策对开平碉楼的兴盛有着重要作用[13]。
2.3 村落整体布局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传统乡村田园景观,是当地村民世世代代以自然为本,辛勤劳作,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亲密共存关系的体现。
也有学者研究开平村落的发展和探讨其特殊的人文景观,但是资料不多。
陆元鼎分析了包括开平在内的侨乡村落景观,表现在三个方面依山、面水、前祠后楼的村落布局住宅串联,道路成网,密集的建筑群体组合,一明两暗,天井居中,三间两廊的民居类型[14];以及张国雄以塘口镇潭边院的东明里,庚华村为例,分析了开平传统村落的发展历史、规划设计、建设原理中带有共性的方面[15];梁志健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有着深厚的侨乡文化内涵及中外交融的建筑艺术,形成如今独特的碉楼与村落景观。
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布局、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体现出独特的景观及园林艺术。
2.4村落保护与管理自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开始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保护管理越加重视。
例如陈耀华在分析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保护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和借鉴其他村落遗产地保护利用经验,提出了整体保护、统筹规划、区域联动、统一形象、各显特色、纽带连接等保护和发展的对策;张国雄等认为“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一个“文化空间”,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所以基于属性分析的保护管理,就应该针对遗产的不同属性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王继远则是从法律的角度探讨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的保护,建议加强对开平碉楼的整体保护,完善公益信托制度,拓宽筹资渠道,构建公、私法层面立体化的管理架构。
2.5村落旅游资源开发随着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申遗成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旅游资源的开发,部分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对于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分配、公共管理、开发价值潜力以及可持续化发展。
王纯阳等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借助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对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为实现各自利益诉求所实施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博弈均衡,剖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从而揭示村落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的形成机理;林丹彤等指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管理应该实行“托管制”与民间“参与式”并举,对碉楼本体以及村落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同时认为制度约束和规范管理也是旅游开发的必要保障;陈辉认为需要保持开平村落文化景观的原生环境,避免同质化的现象,打造独一无二的特色旅游品牌,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旅游文化载体建设措施来保持其开发价值潜力;陈水生则论述了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遗产地的旅游价值和开发的现状,并提出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23]。
3 研究不足与展望开平碉楼的研究虽已经历20 多年历程,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针对这些不足,笔者也提出了一些展望:首先,重碉楼轻村落。
目前的研究普遍将重心放在对碉楼的研究上,却忽视了碉楼与村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应将碉楼与村落当作一个整体空间进行研究,这即符合“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内涵,也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之一“整体性”。
同时,“开平碉楼与村落”还包含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对语言、宗教、民俗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次,研究多从整体性出发,忽视个体的独特性。
目前的研究在发掘碉楼的历史文化内涵时,大多数是把所有的碉楼与村落作为一个宏观整体研究对象,容易造成了所有碉楼的文化内涵千篇一律的假象。
往后的研究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建立开平碉楼与村落文化空间完整的图谱和空间模型,把所研究的景观节点网络化,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遗产信息系统数据库。
最后,在保护管理方面,许多学者都只是对开平碉楼与村落保护进行静态的横向研究,例如关注保护和发展中产生的矛盾,探究村落保护的效果,提出村落保护的方法和途径等,从而忽视了动态的纵向追蹤研究。
仅仅就该传统村落或文化遗产区域进行当下的静态研究固然重要,可以比较全面地描述具体的现象,发现具体的问题,但是在分析影响因素,概括该现象发展规律时,探索保护与发展内在联系的时候,就会遇到阻碍。
因此,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应对每一个民居建筑、民俗文化等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研究,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保护方法和技术,让每个村落之间的保护形式因地制宜并保持个性。
参考文献:[1]阚延鑫《开平碉楼概述》,载于张国雄编著《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8.[2]张国雄,谭伟强,周一渤等. 1833 座碉楼中的“四大代表”[J]. 中华遗产,2007(6):68-85.[3]梁晓红. 开放·混杂·优生[D].清华大学,1994.[4]彭少波.《开平碉楼的发展渊源》,载于张国雄编著《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8.[5]张国雄. 中国碉楼的起源、分布与类型[J]. 湖北大学学报,2003,(04):79-84.[6]张国雄. 试析开平碉楼的功能——侨乡文书研究之三[J]. 五邑大学学报,2004,(04):51-56.[7]王立明. 开平碉楼中西交融建筑形式探讨[D].浙江大学,2008.[8]张国雄. 《开平碉楼》,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9]吴招胜,唐孝祥.从审美文化视角谈开平碉楼的文化特征[J].小城镇建设,2006(04):90-93.[10]张复合,钱毅,李冰. 中国广东开平碉楼初考——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乡土建筑研究[J].建筑史,2003,(02):171-181+265.[11]杜凡丁. 广东开平碉楼历史研究[D].清华大学,2005.[12]郭瓅.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J]. 城乡建设,2007,(08):84-87.[13]邱镇尧. 开平碉楼文化成为华侨文化遗产[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09-24.[14]陆元鼎. 粤中侨乡传统民居的特色和展望[J]. 南方建筑,1995,(04):29-34.[15]张国雄. 广东开平塘口镇潭溪院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开平碉楼文书研究之一[J]. 建筑史,2003,(03):147-157+287.龙彩婷(199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广东深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