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合集下载

谈非遗文化资源的再设计与利用

谈非遗文化资源的再设计与利用

谈非遗文化资源的再设计与利用一、非遗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和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非遗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传承久远,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承载了数千年的文明传统。

非遗文化资源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表演、传统节庆等多个方面,包括中国曲艺、传统绘画、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这些非遗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成为了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非遗文化资源的独特魅力还表现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上。

非遗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智慧,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比如四川地方的非遗文化资源中,蜀锦、蜀绣等代表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川剧、川曲等则是当地的传统表演形式,这些非遗文化资源均体现了四川地方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

非遗文化资源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承载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成为了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源泉。

非遗文化资源的再设计是指对非遗文化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再设计,以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再设计就是将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改造和提升,让其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和文化创意产业。

非遗文化资源的再设计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产品设计、艺术表演、文化创意等,通过再设计,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当代生活和创意产业,实现非遗文化的再生和传承。

产品设计是非遗文化资源再设计的重要方式之一。

非遗文化资源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的方式,被重新诠释和打造,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

比如蜀绣、蜀锦等传统手工艺品,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的方式,打造更多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服装、家居用品、工艺品等,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实现非遗文化资源的价值再生。

非遗文化资源还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利用3D打印、数字化设计等方式,推出更多新颖的文化产品,让非遗文化资源焕发新的活力。

艺术表演是非遗文化资源再设计的另一重要方式。

传统曲艺、戏曲表演等非遗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再设计和创新,打造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艺术表演作品。

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策略研究

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策略研究

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策略研究摘要: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较大的威胁,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价值观和身份认同。

本文旨在探讨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策略,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确保它们能够得到传承和再利用。

第一章:引言背景介绍:传统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瑰宝,它们通过语言、艺术、建筑和习俗等形式将历史、价值观和身份传递给后代。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第二章: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2.1历史价值: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它们是了解过去、研究历史的重要途径。

2.2价值观的传承:传统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它们是塑造社会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2.3经济价值:传统文化遗产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带动经济发展并创造就业机会。

第三章: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的策略3.1法律保护: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明确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

3.2物质保存: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实物的保护,建立专门的文物保护机构,采取科学的保存和修复方法。

3.3数字化保存:将传统文化遗产数字化,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保存,同时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和宣传。

3.4教育传承:加强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教育,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第四章: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策略4.1教育培训:培养传统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传授传统技艺和知识,确保这些技艺不断传承发展。

4.2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参与到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建立社区文化传承机构,组织相关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4.3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共同推动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

第五章:案例研究以中国的京剧、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和泰国的佛教艺术为例研究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综合以上研究,传统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传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专业机构、社区和公众的积极参与。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无价的财富,它代表了一个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各种文物、古迹、传统技艺和人文景观等,这些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及文化价值,更在于它们与当地经济文化的联系,成为了某种产品或旅游目的地。

因此,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应该是文化遗产的必然选择。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维护文化传承的关键。

在过去的几十年或上百年中,我们的世界遗产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许多文化遗产受到了不同的损坏或毁坏,这一切都威胁到了文化遗产的传承。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要做到三点:一是保护历史建筑,其实与文物保护如出一辙,可以运用传承和拒绝两种方法,这就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牵头进行政策实施,积极控制建筑修整工程。

而对于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老建筑,则应进行有机更新和改造,换言之,应该更加注重“故宫在边上”?的旅游概念,促进古建筑文化的珍视和推广。

二是保护文物,文物的种类很多,比如古籍文献,文字、图案等传统工艺品、瓷器骨器、乐器、织锦等,这些古代物品的质地都是历史文化人类创造的,现在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则不仅会失去它们的价值,而且会因水土、磨损等原因而减少、损坏或丧失。

三是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民间文化遗产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如节日文化、传统技艺、民俗景观等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保护民间文化能够保护其方式、媒介、底蕴、精神,起到增进当地市民的文化自信心,扩大交流交往,增进民族认同和民族自胜心等作用。

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种独特的资源,一般情况下,利用其发展经济和旅游业都是有可能的。

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是保护其的另一种方式。

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它也为当地创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

一种简单的方式是将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相结合,比如推出文化景点,这样可通过各种文化景点的推出,促进经济空间和旅游空间的双重发展。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导语:历史文化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着各种保护与再利用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现状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历史文化建筑的再利用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文化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它们不仅代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艺术成就,更是人们情感认同的重要象征。

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不仅能够传承历史文化,还能够推动城市发展,吸引游客与投资者,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经济效益。

二、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现状1.保护现状: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工作涉及政府部门、学术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合作。

通常采取的保护手段包括物理保护、法律保护以及社区参与等。

例如,故宫博物院和中国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联合保护项目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2.再利用现状: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建筑的再利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再利用可以通过文化创意产业、酒店和商业设施等途径实现。

然而,再利用涉及到保护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保护、经济效益和社会需求。

三、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研究方法1.综合研究方法: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需要综合考虑历史、人文、建筑和市场等多个因素。

因此,需要采用综合研究方法,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建筑结构分析、市场调研等方法。

2.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具体的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案例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实践经验和成功模式。

例如,英国的波特兰石岛再利用计划以及中国的杨家村案例都是成功的范例,值得借鉴和研究。

四、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经济效益:历史文化建筑的再利用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吸引游客和投资。

例如,某些历史文化建筑通过改建成酒店或商业街,成为旅游热点,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2.社会认同: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能够增强人们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进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广州“三旧”改造中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

广州“三旧”改造中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研究
城市更新改造研究J—■■一
“■ _ ’ ● ■’ l — _ ■ 1 ■ _ … 一 广 州 三 旧 改造 中历 史 文化 与 保 护 利 用研 究
◎ 曲少杰
摘 要 :通过 回顾 和 分析 广 州 “ 旧” 改造 的历 史进 程 和政 策 演 变 ,对广 州的城 三
市风 貌 和历 史 文化保 护 的现 状 和 处境进 行 了整体 分析 和研 究 ,提 出 了广 州在 “ 旧” 三 改 造 建设 中 ,要 先 致 力于 历 史文化 遗 产的调 查考证 、探 讨具 体界 定标 准或评 估 体 系, 深入 进 行 “ 再创 造 、再 开发 、再利 用” 的理论 研 究 与工 程 实践 ,建 设 “ 象 广 州”的 印
府主导 的前提下 ,允许引入社会资金。政
回顾 广 州 旧 城 改 造 实 施 的 政 策 ,参 府 做好 居 民拆迁 安置工 作后 ,由有信 用 的
与主体 上 ,经历 “ 拒绝 开发 商一接 受 开发 房 地产 公 司提 出建设方 案 ,经政 府 审批 后
商一再 拒绝 开发商 一再 接受 开发 商” 的过 交 由开 发商 建设 。从此 , “ 先安 置 、后 改 程 ,体 现 了政府 、开 发商 、居 民三方 的反 造 ”成 为新 一轮 旧城改 造 的首要 原则 。土 复博弈 。 旧城改造 ,由于政 策原 因 ,部 分 地 出让 也从 原来 没有完 成拆 迁补偿 就卖 的 被 拆迁 户并 没有得 到好 处 ,许多 家庭遭 遇 拆 迁烂尾 ,有家 不能 回 。 1 9 年 前 ,广 州 城 市 改 造 在 政 府 主 92 “ 生地 ” 让 步 人 了政 府拆 好地 块再卖 的
《 城市观察》2 1年第2 { 5 01 期 9
Ur n / i ba nsght No 2 1 . 2 0t

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文化遗产建筑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些建筑物的保护与再利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涉及到历史、文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讨论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的重要性,同时探讨可行的方法和挑战。

一、文化遗产建筑的保护重要性文化遗产建筑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代表了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保护这些建筑物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1. 传承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建筑是连接现代社会与过去的桥梁,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历史和文化。

保护这些建筑物可以确保历史的传承,并为后代提供了解过去的机会。

2. 保护人类创造的杰作:许多文化遗产建筑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杰作。

它们是我们文明和建筑技术的见证,体现了人类的工艺和建筑技巧。

保护这些建筑物可以保留人类智慧的珍贵遗产。

3. 促进旅游与经济发展:文化遗产建筑通常是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保护这些建筑物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

此外,这些建筑物也可以成为文化旅游和教育的资源,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二、文化遗产建筑的再利用方法将文化遗产建筑重新利用是其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再利用方法:1. 文化艺术中心:将文化遗产建筑转化为艺术展览馆、剧院或音乐厅等文化艺术中心。

这样的再利用可以提供一个展示和推广艺术的场所,同时保持建筑物的原有风貌。

2. 博物馆:将文化遗产建筑用作博物馆,用于陈列和展示艺术品、历史文物等。

这种再利用方法不仅能够保护建筑本身,还能够传播历史和文化知识。

3. 酒店或度假村:将文化遗产建筑改建成豪华酒店或度假村,为游客提供独特的入住体验。

这种再利用方法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同时为建筑物的维护和保护提供资金来源。

4. 创意产业园区:将文化遗产建筑用作艺术工作室、设计公司或创意产业孵化器等创意产业园区。

这样的再利用可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有效地保护建筑物。

三、文化遗产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挑战保护和再利用文化遗产建筑并非易事,面临以下挑战:1. 资金问题:保护和再利用文化遗产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维护、修复和改建的费用。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研究题目: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历史建筑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建筑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自然灾害、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等,导致其保存和再利用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为进一步完善相关和指导提供理论基础。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两个方面。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对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

其次,结合实地调查,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性历史建筑进行详细调查,包括建筑本身的历史背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保护与再利用的相关等。

并且,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进行深入分析。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数据分析阶段,首先,对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编码,采用内容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其次,对实地调查的定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历史建筑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图表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

最后,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并以论证的方式呈现出来。

结论与讨论: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讨论:1.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需要领导、专家、民众等多方合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2.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和法规应更加明确和具体,确保其落地实施;3.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需要充分考虑其历史价值、功能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协调;4.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应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平衡。

通过本研究,我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仍有一些局限性,例如调查范围有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样本选择等。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和范围,进一步深入分析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以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文物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范文(三篇)

文化文物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范文(三篇)

文化文物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范文如下: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瑰宝,它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化文物,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文化文物的开发利用方面,我们将推动文化文物资源的深度开发,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文物信息数字化保存,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展示。

同时,我们将鼓励文化文物的创意利用,通过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挖掘文物的商业价值,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文化文物的保护方面,我们将加强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建立健全文物保护体系,加强对文物的监管和维护。

同时,我们将推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大对文物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形态。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化文物,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物事业的发展。

文化文物开发及利用保护方案范文(二)文化文物是一座国家的历史记忆,是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文化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变得尤为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案来开发和保护文化文物,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文化文物的保护力度。

文化文物的保护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要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建立健全的文物管理机制,加大对文化文物的投入力度,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的保护工作,形成多方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文化文物的利用价值。

文化文物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它们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要积极开展文化文物的宣传推广工作,提升公众对文物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同时,加强文化文物的展览、研究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高文物的利用率,推动文物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三、注重文化文物的活化利用。

文化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不仅仅是为了保存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更要注重文物的活化利用。

要鼓励文物的复原修复工作,还要积极开展文物的再利用和再开发工作,让文物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5月May 2007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第9卷第3期Vol.9 No.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梁航琳1,杨昌鸣1,梁 亮2,杨 叶3(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2.广西南宁市建筑设计院,南宁530012;3.廊坊市继方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廊坊065000)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保护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原则,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保护方法;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要和保护协调统一,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取向;全面保护;动态保护中图分类号:TU -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7)03-0233-05收稿日期:2006-05-26.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050056039).作者简介:梁航琳(1978) ),女,博士研究生./文化遗产0是指具有历史学、科学、艺术或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如文物、建筑群、遗址等;/自然遗产0则指具有地质学、地貌学、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地域空间,如九寨沟等;/自然文化遗产0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综合体,如黄山、泰山等。

本文所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0,即等同于上面的/文化遗产0。

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合理利用,达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协调统一。

一、遗产保护的历史发展及现状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内容也在不断地增添和丰富。

首先,从保护对象上看,过去只有杰出的、在历史上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的建筑作品和艺术品才得到考虑。

而现在,许多由于时光的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各历史时期的构造物及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物的对象也被列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其次,从保护范围上看,作为保护的对象已不再限于建筑本身。

从大的方面来说,开始扩大到它周围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1];从单纯的建筑艺术作品扩大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区和城市。

也就是说,从点的保护扩大到地段乃至城市的/全面保护0。

从小的方面说,延伸到环境中的各个组成元素,包括公园和街道的装饰小品和标志物等。

再次,从保护深度上看,文物建筑、历史地段和城市的保护规划,其内容原来都局限于物质方面,保护历史遗存及其环境。

但正如5马丘比丘宪章6所指出的,/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体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结果0,因而,除了物质环境以外,现在人们也开始认识到还需要保护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典型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发掘城市精神文明方面更广泛的内容。

也就是说,从单纯建筑实体的保护演进到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都加以保护的综合概念。

此外,在保护方法及手段上,亦由过去单纯文物考古和建筑修复,演进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行为,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更具有多学科、综合性和多样化的特点。

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从建筑师、规划师、文物保护者单方面的参与行为转化为更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群众参与(见图1)。

图1 文化遗产保护涉及学科简图二、遗产保护的价值取向原则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规定,文物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三大价值,但这些价值指的都是文物自身固有的特征,基本上都属于历史的价值。

而当文物特别是不可移动的文物日渐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它们的社会价值便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

世界潮流也是如此,早在1964年,国际文物保护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简称IC OMOS,我国为成员国)发布的5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6(简称5威尼斯宪章6)规定的保护宗旨是/把它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0,因此特别强调保护与修缮的目的是保存文物的历史真实性,即我国5文物保护法6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0的原则。

但30年来的实践,对何谓/真实性0,何谓/原状0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理解,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例如,5威尼斯宪章6规定:/对任何重建都应事先予以制止0,/任何添加均不允许0。

我国5文物保护法6规定:/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重建。

0但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非洲许多国家就把残毁的原始草棚泥屋重建起来作为文物保存。

我国在江西、福建也重建了不少被毁的革命纪念建筑,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俄罗斯把古迹的重建视为保护的最高标准,莫斯科、圣彼得堡重建了大量的宫殿、教堂。

日本甚至把掩埋地下一千多年的奈良时期宫殿寺庙遗址发掘出来加以重建。

这就说明,各个国家、民族对文物保护都存在各自的价值取向。

因此,1994年11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日本奈良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制定了一份具有重大意义的文件)))5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6。

这份文件的主要理念是:首先要承认并尊重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其次要尊重所有国家、民族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并用以检验各种文化遗产的真实性;第三,确定文化遗产价值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

总之,/不可能按固定的标准来判断价值和真实性0;/真实性判断取决于文化遗产的性质、文化遗产的背景及它的时代演变,可以同多种多样信息来源的价值联系起来0。

我国新修订的5文物保护法6及相关法规也规定,/因特殊情况0,经过必要的审批,文物建筑也可以重建、迁建[2]。

根据上述的实践和认识,当前应当明确一些新的保护理念:第一,保护文物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其文化价值,这种价值既有自身存在的历史价值,也有可能发挥的社会价值;第二,保护措施取决于价值取向,只要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社会价值,只要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可以相容,无论加固、防护、修复、迁建、重建,都是合理的选择;第三,价值的取向来源于价值判断的信息。

文物的真实性或文物的原状主要体现在其信息的真实性,并由此决定了价值取向的合理性。

三、从大树到森林)))全面保护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谢辰生先生曾提出:/以往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关注点总放在一座庙、塔等文物保护单位上,但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这些,需要保护得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环境风貌,这些往往是历史文化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集中体现。

0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只停留在一个个具体的物质形态上,那么,在改造后的新城市中,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就被割断,沦为/文化孤岛0。

散布在新城市中的这些/孤岛0,在常人看来就只能是一个被/崭新的0混凝土、森林包围着的古建筑或旧房子,那么渺小,那么不协调。

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中,这些渺小又不协调的/孤岛0,又将成为绊脚石、拦路虎。

因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必须遵循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保护历史环境,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确保文物古迹、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相关历史环境风貌,保存历史原址、原物、原状。

此前不久在绍兴举行的/全国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论坛0上,绍兴在古城保护中将名人故居保护发展为名人故里保护,从保护/文物大树0发展到营造/文物的森林0,恢复文物的原生态,专家称此为/绍兴模式0,此模式值得全国各地学习。

1./文物孤岛0现象绍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城,历史上曾是越国和南宋小朝廷的国都。

在历史的演化中,绍兴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城市#234#天 津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个性、清晰的历史文脉。

但是,自半个多世纪以来,绍兴古城已受到严重破坏,仅1952年至1978年间就填掉河道17条,拆除桥梁百余座,许多文保单位也曾成为文物孤岛。

即便是鲁迅故居,周边的环境也惨遭破坏。

1972年将周家新台门拆除,建鲁迅纪念馆,一座现代建筑极不协调地矗立在鲁迅故居旁。

20世纪80年代的鲁迅路拓宽工程,宽仅6米、两边屋檐隔窗相望的鲁迅路被拓展成25米宽的大马路;咸亨酒店南新建了百草园公园,公园旁挺拔的小区楼群俯瞰着鲁迅故居。

建设性破坏现象在古城中普遍存在,一个个文物孤岛在现代化建设中岌岌可危。

/绍兴模式0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2.从/故居0到/故里0本世纪初,绍兴开始做鲁迅故居保护规划。

此后有专家建议,扩大保护范围,将鲁迅少年时代生活的环境也保护起来,恢复鲁迅当年生活的原貌,建议将鲁迅故居保护扩大成为鲁迅故里保护,并进而保护整个历史街区。

2002年8月,由清华大学和绍兴市设计院共同完成的规划方案终于通过了评审。

在这个方案中,保护范围已从故居扩展到故里,保护面积从14公顷扩增到51157公顷。

鲁迅故里2003年9月25日对外开放后,马上引来好评如潮。

保护名人故里并不仅仅是保护一两幢建筑,还需要保护建筑周围的环境,营造出历史人物的成长生活环境。

3.从大树到森林绍兴模式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从保护/文物大树0到营造/文物森林0,以恢复文物的原生态。

/森林说0源于著名学者吴良镛教授提出的保护历史街区的概念。

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露天博物馆,市区有74处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79处文物保护点。

绍兴古城是个整体,是一片森林,鲁迅、秋瑾、蔡元培等名人故居都是一棵棵大树。

但是这些大树如果孤立地存在,那就成不了森林,要营造大树周边的环境,恢复其历史风貌,把文物的大树连成森林,产生森林的生态效应,恢复文物的原生态。

绍兴历史街区的修复把一棵棵文物大树连成文物的森林。

鲁迅故里、仓桥直街等历史街区,以粉墙黛瓦、竹丝台门、乌黑柱廊、棕色油漆为基调的绍兴传统民居和谐淡雅,江南历史文化古城的原生态气息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四、科学、动态的保护观1.现代科学的保护观科学地保护文化遗产是通过对具体保护对象的分析研究,探索符合客观规律的保护方法的过程。

古建筑、石窟寺、近现代建筑等借助于物质的实体传达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生存的信息,保护即是现代人对这些物质实体实施的干预,其目的是延缓物质实体的蜕变,从而使历史文化信息更真实完整、更长久地传递下去。

各学科的综合、分化、再综合体现了科学技术进步的轨迹。

新的科学突破和学科生长点往往发生在学科交叉点上。

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需要科学技术的手段和多学科的合作。

但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界仍然存在着学科割裂现象,参与遗产保护的学科门类较少,且多是单兵作战,这种现象制约了保护技术的提高和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