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政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柳宗元观后感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柳宗元观后感
摘要:
一、介绍柳宗元及其作品《宗师列传》
二、分析《宗师列传》中的唐宋八大家特点
三、阐述观后感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正文:
【提纲】
一、介绍柳宗元及其作品《宗师列传》
柳宗元,字子厚,是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文学之士”。
他与韩愈、苏轼等七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宗师列传》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史为鉴、论述道家思想的作品。
【提纲】
二、分析《宗师列传》中的唐宋八大家特点
1.文学造诣: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文字简练,寓意深刻,展现出高超的文学才华。
2.道家思想:作品中,柳宗元倡导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道教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
3.史鉴意识:柳宗元以史为鉴,关注社会现实,作品中透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切。
【提纲】
三、阐述观后感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1.文学价值:阅读《宗师列传》,深感柳宗元等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思想启迪:作品中倡导的道家思想,如“无为而治”、注重个人修养等,对现代人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3.现实意义:关注社会现实,以史为鉴,提醒现代人要关注社会问题,积极为民请命,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
4.弘扬传统文化:通过对《宗师列传》的阅读,进一步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总之,柳宗元的《宗师列传》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还传递了丰富的道家思想和历史智慧。
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唐宋八大家的魅力,还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现实启示。
《柳宗元》古诗解读

《柳宗元》古诗解读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古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而闻名。
本文将对柳宗元的古诗进行解读,探索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柳宗元的古诗充满了哲理和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触觉。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例如,在他的《江雪》一诗中,他以婉约而凄美的笔触描绘了江雪的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理解。
同时,柳宗元的古诗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在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他通过对古原草的赞美和对战乱和离散的描绘,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柳宗元的古诗在艺术上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他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在短短的数语之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和情感。
例如,在《即事》一诗中,他运用对比手法将人生的苦乐、荣辱进行对比,通过揭示人生真实的本质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此外,柳宗元的古诗也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创新。
他借鉴了唐代早期的诗风,并且在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
他既受到文人雅士的欢迎,也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他的诗歌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柳宗元的古诗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成为唐代古诗的瑰宝。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也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创新。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诗歌中汲取智慧和灵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从才学品行政治文学方面分析柳子厚

从才学品行政治文学方面分析柳子厚简单说,柳宗元是一位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儒释道思想溶于一身(佛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仕途坎坷、命运多舛、有责任心使命感、执政有方的文学家、思想家。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
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
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
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
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
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
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
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
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
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
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
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
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
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
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
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
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柳宗元的主要政治思想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
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祖上世代为官, 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世人称之为 “柳河东”、 “河东先生”。是我国唐朝著名的 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二、柳宗元主要的政治思想
(一)天人不相干预论 (二)国家起源及政体论 (三)赋税制度革新 (四)用人制度革新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一)天人不相干预论——提倡重人明道,反 对推天引神
(二)国家起源及政体论——提倡郡县 制, 反, 反对苛政
(四)用人制度革新——崇德赏功, 唯贤是 举
试论柳宗元的主要思想.

试论柳宗元的主要思想柳宗元作为中唐时期的进步思想家、优秀丈学家和革新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融合了先秦以来各家政治学说其中儒家“圣人之道”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色调,同时兼融合了当时的佛道学说,是传统政治道德中不可多得的宝责遗产。
一、儒家“圣人之道”的主色调柳宗元从小受到的是儒家传统教育.在柳宗元的信念和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精神,正如他在《寄许京兆盂容书》中写说的那样:“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
在柳宗元看来,“兴尧、舜、孔子之道”就是行“圣人之道”,就是要以“利安元元为务”——进民生,以民为本。
柳宗元在儒家“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圣且贤”的主张。
在这里,“圣”指的足德性方面,“贤”则指个人的才能。
“圣且贤”要求每个行“圣人之道”的人不仅应当既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正直无私、心存国家与人民,而且又要具备较好地为国为民服务的才能和本领,做到德才兼备。
正是柳宗元心中对儒家“圣人之道”的无限憧憬与执着,才使得柳宗元积极地入世,努力实践“励才能,兴功力,敛太康干民,垂不灭之声”的报负。
二“统合儒释”思想中的释家色彩柳宗元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以行“圣人之道”为己任的儒学名士,在他的思想中,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同时,他又是一位思想开阔,具有开放精神、能够兼收并蓄的大方之家。
柳宗元并不把儒学看成唯一的思想源泉,他主张吸取其他各种学派、宗教的思想为儒学所用,从而达到“皆有以佐世”的目的。
因此,在此基础上,柳宗元提出了“统合儒释”的思想。
柳宗元认为儒、释并非人们所想像那样截然不同,它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点,能够互相辅助。
,宗元认为佛教也讲求孝道,在性善论上,柳宗元认为儒与释也是相同的。
正是因为佛教也提倡性善论,才有了禅宗所说的人性即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之说。
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不但对中唐时期儒学的复兴起了积极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宋明理学家从“统合儒释”出发,提出了“援佛入儒”的阳号。
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论

柳宗元的天人不相预论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散文和哲学思想被后世广泛传颂。
其中著名的《天人感应论》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档将从柳宗元的哲学角度,探讨他的“天人不相预论”的思想,以及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天人感应论的背景柳宗元的《天人感应论》是其著名思想体系之一。
《天人感应论》是针对唐代佛教、儒家、道家等学说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路。
其基本思想是: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协调,处于一种宜人的状态。
这一思路对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天人不相预论的思想在柳宗元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天人不相预论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柳宗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它们之间的发展和变化也存在本质差异。
自然界的变化,是依靠一定的自然规律进行的,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则是人的主观意志导致的。
这样一来,人类社会既不可能预测自然界的变化,也不可能在自然界变化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柳宗元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自然界中存在的规律和现象并不一定适用于人类社会。
同样,人类社会中的规律和现象也不一定适用于自然界。
因此,各自应该按照自己的规律和实际情况去进行发展和变化。
天人不相预论的意义天人不相预论是柳宗元思想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路。
这一思路需要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方面,天人不相预论的思想告诉我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本质差别。
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套用到人类社会中。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不能随意侵犯自然。
这一思路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天人不相预论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以人的意志为中心。
社会制度、政策等应该符合人类需要和本性。
这一思路对于我们今天制定社会政策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语柳宗元的《天人感应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
柳宗元民本思想对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启示

然 而 , 体 现 出 的 民本思 想 对 中国 的现 代化 民 其
主建设 有着 相 当 的启 示 作用 。今 天 , 中国 的社 会 主 义建设 正在 如火 如荼 的进 行 着 , 离 现代 化 建 设 的 距
宏 伟 目标 也越 来越 接 近 , 与 国家 的 正确 政 策 抉择 这 是 分不 开的 。我们 倡 导 “ 谐 社 会 ” 倡 导 “ 学 发 和 , 科
昏暗吏 治 , 出 “ 为 民役 , 以役 民” 其 职 责 是 提 吏 非 ,
“ 司平 ” 民 , 百姓公 正办 事 , 于 为 而不是 去 “ ” , 役 民 让
的启示 作用 。 主要 体 现在如 下 四个 方 面 :
1 “ 受命 于 生人 之 意 ” 的启 示
柳宗元 之 “ 生人 之 意 ” 是 由众 人 之愿 望 所 造成 , 的客观趋势 。柳宗 元藉 “ 之范 畴 以解释 历史 之演 势”
关 键 词 : 宗元 ;民 本 思 想 ; 政 能 力 ; 示 柳 执 启
中图分类号 :0 2 I 9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0 9—30 (0 1 0 09 — 3 10 9 7 2 1 ) 3— 0 1 0
封建社会 民本思 想 的主要 内容 , 括 民为邦 本 、 包 立君为 民以及一 些 “ 民主” 的成 分 。民本 思想 的核 心 是爱 民利 民 , 站在 君 主立场 , 它 表达 的是一 种 道德 诉 求, 旨在限制和约 束君 主行 为 , 重在 对 君 主和官 吏 的 品德 培养 和人格塑造 。其所 要解决 的问题 , 如何 巩 是
摘
要 : 宗元的政 治思想基本上是儒 家的民本 思想 。他认 为官 吏是 人 民的仆役 , 民并 非是 官吏的奴 仆。他 指 柳 人
柳宗元《晋问》解析

柳宗元《晋问》解析柳宗元(1139-1210),宋代文学家,也是《晋问》的作者。
《晋问》是《古文观止》中第四组书籍,收录了柳宗元78篇文章,其中含有大量思想和文化内容。
《晋问》共分为四卷,覆盖了政治、宗教、伦理、文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很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晋问》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
柳宗元以唐宗室的政治理念为基础,将其理论运用到晋宗室的政治活动中。
他认为,只有遵循儒家的理论,才能正确地治国,在实践中发挥儒家的功能。
因此,他对晋宗室的整体政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政府应当在政治上推行孔子的“尊贤”,鼓励人们重视修身、学习,努力实现自我完善。
另外,他强调宗教观念,主张“师承”一位真正的宗法,保证统治者的执政力量来自社会的宗教信仰。
他同时认为,遵循宗法不仅是一个政治的义务,而且是一种宗教的责任,应当用心去学习儒家的宗法,用心去实践儒家的教义。
此外,他还强调了道德观念。
他认为,一个统治者不但要具备政治才能,还需要遵守道德原则,才能得到民众的尊敬和支持,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
他在《晋问》中提出“四法”,即“智慧,仁慈,勇敢,勤奋”,以此唤醒人们对道德素养的重视,以此为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道德准则。
另外,他还认为要实施文化的改革,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他继承儒家传统,注重培养学生,加强文史教育,丰富文学文化,推广各种文学作品,丰富社会文艺生活,以此来促进人们文化的提高。
总之,柳宗元是宋代文学家,也是《晋问》的作者,他以唐宗室的统治思想为基础,通过实践,发挥了儒家的功能,通过宗教观念,强调宗教信仰的重要性;主张“尊贤”,鼓励人们修身学习,追求真理的追求;着重于道德观念,强调“四法”来增加人们对道德的重视,以及实施文化改革,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宋代文学史,也为今天的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殷艺琳)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被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
1200 年前,唐代思想、文学的宗师柳宗元,同时亦是卓越的革新政治家,他的“生人之意”的民生政治思想和“官为民役”的民权政治思想,闪耀着政治文明的光芒,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柳宗元生活的社会背景出发,阐述他主要的政治思想,展现其与时代主流相背的政治勇气。
并对柳宗元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借鉴。
一、柳宗元的概述(一)社会背景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以一种成熟的气象弥漫在历史河床之上。
内政德刑调用得心应手;外交文武张弛得心应手;三省六部奠定政治基础;科举考试全面吸纳人才;诗赋、艺术涌现了出神入化的人物;均田、租庸成就了殷实的社会。
所有的一切,汇成了无以伦比的综合国力,于青史居了巅峰,在东方执了牛角,给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模本。
辉煌!黄金般的大盛世。
然而,在正极成熟之际,各种负极因素,在汲取了恶的历史经验后,继之也成熟了。
野草般的藩镇割据、毒瘤般的宦官专权、逐浪般的朋党之争、戏剧般的昏君故事、酱缸般的贪官群体,恶的因素如蛀虫一样将帝国大厦蛀空,正常社会生活遭到了大破坏,民不聊生。
(二)个人生平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
出身在官僚家庭,于宦官专权的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步入官场。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1顺宗年间,与同科生刘禹锡一同参加了二王为首的永贞革新。
报国报民心切可鉴,却给长安笼罩了恐怖的气氛,仅持续八个月,新帝宪宗登位后便立即对革新集团全面开刀。
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继又谪为柳州刺史。
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百姓,看到劳动人民遭受苛政迫害的凄惨情景,更加坚定了他追求政治革新的信念。
期间写了大量揭露社会弊端、抨击时政的文章,使得他在政坛上日益潦倒,文坛上声名显赫,人敬称“柳柳州”。
元和十四年(819)十月,逝于柳州刺史任所。
何曰:“子厚已矣,不复能伸其志矣。
庶几以待后之人乎?”○2(三)历史评价柳宗元的后半生虽“抱非常之罪,居夷獠之乡”,环境十分险恶,却仍以“抑诡类、拔正道”为己任,以屈原的高风亮节为己喻,“穷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感激愤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一再表达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对唐王朝的忠贞。
其作《天说》、《天对》、《封建论》等都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著名篇章。
二、柳宗元主要的政治思想(一)天人不相干预论——提倡重人明道,反对推天引神自先秦以来, 历代思想家都以“究天人之际”为己任, 探索天人关系,天命论始终作为官方哲学而受到历朝统治者的推崇。
到唐代,儒、道、法思想流派相争相融,韩愈等天命论者“穷异以为神,引天以为高”,把人们自己应当作的事, 寄托于天神的赐予, 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面对这种情况,柳宗元大胆坚持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坚决反对天有意志、赏善罚恶的天命观,并集中批判了天人感应论,在哲学上发展了天道自然论的观点。
柳宗元认为,宇宙起源于元气的不断运动,天地万物皆由元气自然形成。
元气的运动推动着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功之人自己立功,有祸之人自己闯祸,欲上天对人间施赏罚是荒谬的,而呼喊及怨恨以期得到上天的怜悯和恩赐更是愚人之举。
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根本就是两个各不相同的领域。
柳宗元列举大量史实批判“君权神授”思想,他认为董仲舒以及“司马相如、刘向、扬雄、班彪、彪子固,皆沿袭嗤嗤,推古瑞物以配受命,其言类淫巫警史,逛乱后代,不足以知圣人立极之本。
”○3警告世人:“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详,于其仁。
”○4国家兴亡,吉凶祸福,取决于人事。
中肯的鞭挞表现了他重人明道、“以政不以怪”的政治家思想境界,高度的理论勇气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
(二)国家起源及政体论——提倡郡县制, 反对分封制柳宗元认为,君主与国家的出现时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
人类最初没有文化,同禽兽一起生活在森林里,为了生存必须利用外物,利用外物求生就必然引起争夺,众人争夺不息必寻那能判断是非之人而听从他的命令,对于不服这辩是非的明智之人的,就必须对其加以惩罚以使其畏服,“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因此,实行“封建”不是出于圣人的意志,而是客观形势所决定的。
从对于“势”的理解出发,柳宗元将整个社会历史看做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
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宣也。
然犹莱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
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5分封制暴露出种种严重弊端,而新的郡县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优越性和进步性,因而柳宗元极力支持郡县制。
朝廷的当务之急是把兵权和州县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三)赋税制度革新——关心民生, 反对苛政唐中期以来,出于弱势地位的广大贫民承受了过重的负担而生活极度困苦,赋税不均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富豪之家通过贿赂官方得以逃税;另一方面,土地兼并导致土地不均、经界不定,很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并为富人所役使,承受双重负担。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6,蒋氏的命运让柳宗元对赋税制度展开深刻思索,他主张从两个方面解决问题:一是要修改时行的两税法,除工商税以外应一律只凭人丁占有土地而不是按财产多少来计税。
二是要认真整顿吏治,用严格的法律约束官吏。
大呼“夫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
柳宗元不仅在情感上关心民生,反对苛政,而且在行动上为推行清明政治, 身体力行。
“一靡出守,惠此南方。
龙城虽远,毋敢怠慌。
动以礼法,率由典常。
公无负租,私有积仓。
居处有室,济川有航。
黄柑绿柳,至今满乡……农歌于野,士歌于库……生能泽民,死且不亡。
”○7(四)用人制度革新——崇德赏功, 唯贤是举柳宗元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德治思想,特别提倡崇德赏功,重用贤能。
在他看来, 一个国家的兴亡治乱, 诚然有许多因素构成,而其起决定作用者,乃是道德教化。
在《晋问》这篇著名论文中,他指出山河之险,刀兵之利,士马之强,林木之丰,鱼盐之美,都不一定能安民治国,而要安民治国,必须以“德”为本。
“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一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以常行者也。
”○8这表明柳宗元所推崇的道德规范基本上是儒家的思想成果。
唐代腐朽势力尊奉古训“六逆之说”,即“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9。
而柳宗元则认为,只要是贤者,不管其门第出身,都应当大胆运用。
所谓“贱防贵,远间亲、新间旧”,非但不属于逆,而且完全合乎理,顺乎道。
他指出,从择嗣之道来看,若贱者为“圣”为“贤”,则贱妨贵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从任用之道来看,若远者、新者的为贤为圣,则“远间亲、新间旧”又是理所当然的了。
由此可见, 柳宗元是主张任人唯贤, 反对任人唯亲的。
在他看来, 任命官员, 不应当以姓以族, 而应当以贤以能。
其贤且能者,出自异族可也其无才无德,即使出于同姓,弃之可也。
这都表明了柳宗元的唯贤是举,唯才是用的政治主张。
三、柳宗元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转眼看向当前的中国,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异月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之路地位突出,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现身。
1200年前,柳宗元针对唐王朝的弊政而发的政治主张,对于医治当时的社会弊端,可以说是一剂剂良好的对症药方。
虽然存在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却也不无启发意义。
首先,柳宗元重“势”的社会发展观强调“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一重要命题。
他看到了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并非某些圣人想当然的结果,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圣人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主张君主治世应当遵循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时而变。
正迎合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基础之一——与时俱进。
客观社会总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只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国家在激励的国际竞争中不被淘汰。
其次,柳宗元极重儒家的民本思想,在贬谪期间对社会的腐朽统治进行了猛烈抨击,反对贪官污吏扰乱民生。
而今的和谐社会体系中,基层民众的生活还得不到保障,无经济基础的人民在街头摆摊以维持生计,却遭遇到城管的严厉打击。
政府到底是为人民大众而建,还是为城市建设而建。
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无疑在大唐时期便给予我们一个确切答案。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
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必然要海纳百川,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政治成果。
柳宗元民生和民权政治思想的精华,凝聚了其经国利民的家国情怀,蕴含着深邃的政治智慧,体现了历史的发展必然,既是过去黑暗中的火炬,也是今天百花中的奇葩,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资弥足珍贵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