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性格分析
阮籍嵇康简介及作文材料

【稽康简介】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
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
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
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
1、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
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
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
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
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
”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2、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
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3、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
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4、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
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
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
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
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
”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
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5、嵇康服药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
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
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
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
嵇康:一个有颜有才气质如仙的人

嵇康:一个有颜有才气质如仙的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一个成语,叫做“鹤立鸡群”,用来形容一个人站在寻常人中间显得很突兀很优秀。
它出自晋代戴逵的《竹林七贤论》,言曰“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
’”意思是说嵇绍在洛阳的时候,有人对王戎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了嵇绍,他体态魁伟气宇轩昂,就如同野鹤立于鸡群之中。
”王戎呵呵一笑,就对那人说,那是你没见过他老爸。
那嵇绍的老爸是谁呢,竟比鹤立鸡群的嵇绍还要俊美挺拔?他就是晋代著名美男子,竹林七贤排名第一位的嵇康。
1他有颜值相传嵇康容貌非常,气质出众,有仙人之姿,说他是竹林七贤的门面担当和精神领袖也不过分。
好友山涛评价他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意思是说嵇康这个人啊,平时孤高挺拔如同松木,而他喝醉的时候,就如同一座玉山缓缓倾斜一样。
想象一下玉山是怎样的?玉自然是洁白温润和晶莹剔透的,山则是峻拔挺立巍峨高耸的,这就说明嵇康的皮肤白皙润滑有光泽,而且他长得高大挺拔,如同高山。
《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七尺八寸就是一米八几,身形挺拔,放在现代也是足以进军模特行业的完美身形。
古人常用“温润如玉”来比喻君子,玉山之赞对于嵇康可以说是很高的评价了。
哥哥嵇喜在《嵇康别传》说他: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风姿,天质自然。
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
就是说嵇康他虽然总是放浪形骸不修边幅,可是由于他自身颜值高有资本,就是不修边幅也能看出他出类拔萃,非同寻常。
也许有人要说,这也可能是山涛和嵇喜对自己好友和弟弟进行的鼓捧和吹嘘。
然而事实是,称赞嵇康天人之资的并不只有他两人,相传有一次嵇康去山中采药,兴致高涨,到了黄昏也还没回家。
路过的樵夫无意中看到了他,一时惊为天人,以为自己是看见了神仙。
确定是自带仙气buff的美男子无疑了。
2他有才华作为偶像实力派选手,嵇康当然不仅有颜值,他的才华横溢也让人称赞不已。
《2024年嵇康之名士性情及其哲学趋向》范文

《嵇康之名士性情及其哲学趋向》篇一一、引言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的名士,他的生活与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性格独立,哲学思想鲜明,因此吸引了无数后人对其进行研究与解读。
本文将就嵇康的名士性情以及其哲学趋向展开论述,探究其生活态度和哲学理念。
二、嵇康的名士性情1. 独立不羁嵇康的性格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
他敢于挑战权威,不畏强权,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这种独立不羁的精神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如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坚定立场,以及他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
2. 直率坦诚嵇康的另一大特点是直率坦诚。
他言辞犀利,直抒胸臆,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这种直率坦诚的性格使他在当时社会中显得格外突出,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个性色彩。
三、嵇康的哲学趋向1. 自然主义哲学嵇康的哲学思想以自然主义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这种哲学思想在嵇康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他的《声无哀乐论》等作品都表达了这一思想。
2. 无为而治嵇康的哲学思想还体现在他对社会政治的看法上。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社会应该回归自然状态,减少人为干预。
这种思想反映了嵇康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他对人性自由的追求。
四、嵇康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嵇康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自然主义哲学和无为而治的观念为后来的文人墨客提供了思想源泉,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
同时,嵇康的直率坦诚和独立不羁的精神也成为了后世文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五、结论综上所述,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的名士,他的名士性情和哲学趋向都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独立不羁、直率坦诚的性格以及自然主义哲学和无为而治的观念都体现了他对人性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反思。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嵇康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思考。
总之,嵇康作为一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的性情与哲学思想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嵇康

嵇康:含道独往,弃智遗身一、嵇康档案: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州)人。
“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
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
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嵇康的父亲嵇昭,曾担任治书侍卿史职务。
嵇昭早亡,嵇康靠母亲和兄长嵇喜抚养长大。
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的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非长渊博。
二、成就概说1、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的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
2、嵇康的书法也很有名。
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
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
”3、他的诗的水平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4、嵇康不但才华出众,而且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晋书—嵇康传》称他“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人以为龙章凤姿,天然自成。
”这个可以说嵇康是个美男子了,见到他的人都说:嵇康风度潇洒,清朗挺拔。
还有人说:潇洒的像松林中的风,清高而舒缓绵长。
朋友山涛说:嵇康的为人,刚正如孤松独立,他的醉态如玉山崩塌。
三、生活背景:嵇康二十岁的时候,被曹操的儿子曹休看中,曹休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此嵇康成了魏朝皇室的宗亲,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嵇康的仕途非常顺利,不久就做了郎中后来又做了中散大夫。
入京为官,令嵇康非常兴奋,他知道,理想壮志的实现只有通过仕途才能实现。
但是不久他就失望了。
当时,魏明帝曹睿已死,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曹芳,典型的浮华派公子哥何晏当了吏部尚书。
曹爽和这些人混在一起,把朝廷搞的乌烟瘴气,为所欲为。
嵇康看清楚了,此时的曹魏集团,已经失去了早年的雄姿英发,变得飞扬跋扈。
他更明白,司马懿决非庸碌之辈,而是一个老谋深算,内藏祸端的人物。
他预感到一场撕杀将不可避免。
为了避开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
正始十年,司马懿突然发动了“高平岭之变”摧垮了曹爽集团,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嵇康留下的精神品质

嵇康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他留下了许多令人钦佩的精神品质。
以下是一些嵇康所展现的精神品质:
1.追求自由:嵇康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他反对虚伪的礼教和
封建制度对人的束缚,倡导自然、真实的生活。
2.坚守原则:嵇康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和价值
观,不为权势和利益所动摇。
3.博学多才:他通晓文学、音乐、玄学等多种学问,展现了
广博的知识和才华。
4.率真洒脱:嵇康性格率真,不拘泥于世俗的规矩,他的诗
文和行为都透露出一种洒脱的气质。
5.刚正不阿:嵇康面对权贵的压迫和不公,毫不退缩,敢于
直言,表现出坚定的正义和骨气。
西晋竹林七贤之嵇康:自由洒脱不畏权贵、桀骜不驯豪气长存

西晋竹林七贤之嵇康:自由洒脱不畏权贵、桀骜不驯豪气长存嵇康幼年时父亲就离世,是母亲和哥哥将他抚养长大。
他爱好广泛从来不偏科,博学洽闻而且是样样精通。
据记载他身高七尺八寸有余,面如冠玉容貌出众,可谓是才貌双全。
用现在的话说那是典型的高富帅。
对这位大帅哥的描述史料中有记载,大概的意思是说,在人群中看到嵇康的话,他俊朗的外表会让你过目难忘。
音乐方面最为人称道的是嵇氏四弄,分别是《长侧》、《短侧》、《长清》、《短清》,此四弄与大文豪蔡邕的蔡氏五弄并称为“九弄”。
隋唐时期“九弄”曾一度成为开科取士,选拔人才的条件之一。
艺术领域他还精通书法和绘画,其中草书流传于世的仅有两篇,同是与友人的绝交书。
《与山涛绝交书》不管是从内容文笔还是书法造诣上看,都堪称绝佳。
当时山巨源离任时想让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写下此文与其绝交。
此篇散文称得上是嵇康的代表作。
虽说嵇康对山涛写下了绝交书,但他真正的用意绝不是针对山涛本人。
山涛也清楚叔夜也只是想发泄一下心中的不快而已。
更何况嵇康在临死前,还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
这显然是嵇康对他这位知己,有无比的信任才能做出的举动。
山涛对嵇康之子嵇绍视如己出百般呵护,嵇绍长大后山涛便请奏司马炎,推举嵇绍入朝为官。
这让九泉之下的嵇康也得以欣慰。
汉末晋初时期盛行玄学,嵇康从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中领悟很深,对玄学理论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且非常信奉老庄的思想。
他提倡人要是修养得法,也可以长寿。
但神仙是自然天成,人不管如何努力修身也无法触及。
他的著作养生论中也提到内心和精神上的平静,才能保身。
可他的言行中却多少掺杂着对世俗的怒火和易得罪人的性格,这不免让人觉得有些矛盾。
尤其是对当局者司马氏的不满,在他的著作中都有体现。
当时司马昭想结交拉拢嵇康为己所用,可嵇康偏偏对强权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
而且态度极其的强硬,这就遭到司马氏对他的憎恨。
被嵇康视为不忠之臣的钟会,也曾想方设法靠近嵇康,却也遭到冷嘲热讽。
钟会便借机想除掉嵇康,司马昭也正有此意,便下令处死嵇康。
嵇康:打铁的名士

嵇康:打铁的名士魏晋时期,山阴县郊外有一片大竹林,有七位名士常聚会于此。
他们痛快地喝酒,尽情地畅谈,潇洒随性,超凡脱俗,为当时一大奇景,人们称之为“竹林七贤”。
七贤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其中嵇康名气最大,也最为桀骜不驯。
嵇康长相英武,清朗挺拔,史载他身高有七尺八寸,走路步步生风。
他风姿秀伟,看到他的人都耳目一新,心情气爽。
魏晋人崇尚阴柔之美,男人也爱涂脂抹粉,所以看起来都比较漂亮。
但这样一来,男人身上带着女人气,少了许多男子气概。
可嵇康不一样,他从来都不喜欢修饰自己,他的帅是纯天然的。
嵇康绝不娘气,人说他有龙的威严,有凤凰的姿仪,可谓天生丽质。
嵇康的朋友山涛夸嵇康说:“嵇康站在那里,巍峨气派,像一棵孤松,笔直严肃;他要是喝醉了,摇摇晃晃,就好像一座玉山要塌了一样。
”可见嵇康非常高大,气质卓尔不群。
嵇康的哥哥嵇喜夸自己的弟弟说:“嵇康相貌气质出众,就算站在千万人之中也会被一眼看出来,就算瞎子也知道他是个能成大器的人。
”有一次嵇康去山上里采药,被一个樵夫看见了,樵夫见嵇康仙风道骨,一身白衣,举止轻盈从容,气质恬淡脱俗,二话不说,倒头就拜,搞得嵇康一头雾水。
一问才知道,原来樵夫以为嵇康是神仙下凡呢!嵇康是个音乐家,琴技一流,且自己能作琴曲,表达自己的高洁志操,著名的有《风入松》《广陵散》。
竹林七贤聚会的时候,喝得兴起,嵇康就抚琴一曲,仿佛天籁之声,使竹林顿似人间仙境。
居中弹琴者为嵇康嵇康是个名人,还是大文豪,是当时的偶像人物,自然很多人都想拜见他。
钟会出身名门,二十九岁就已经封侯,为人很傲,但是他很崇拜嵇康,是嵇康的粉丝。
一次他写好了一篇文章《四本论》,想请嵇康指点指点。
他拿着稿子去见嵇康,心情十分紧张。
走到门前心跳加速,小心肝差点没从嗓子眼冒出来。
最终他还是没敢敲门,只把稿子往嵇康家门缝一塞,然后一溜烟就跑了,好像干了什么坏事似的。
嵇康对钟会这小子很不屑,心想这家伙怎么这么猥琐,文稿更是看都没看。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学生:马会兰指导教师:王彩蓉【内容提要】魏晋时代,礼崩乐坏。
儒家正统思想失去了约束力。
魏晋名士开始思考生命个体的意义。
嵇康是其最杰出的代表,在魏晋统治者大力提倡虚伪的名教以维护其统治的时候,他意识到个人主体的价值,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
他“不识时务”地对礼教加以否定,从周孔圣人到儒家经典,甚至全部的儒家传统教育,消解了儒家整体价值对个性的束缚,追求独立的人格。
与此同时,嵇康也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构想出一种于名教中得逍遥的理想人格,即“至人”,并身体力行的实践着,他力求于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理想人生,于人际关系中得以自由发展个性,这不同于老庄的消极避世。
尽管他的理想人格在失道的魏晋时代难以实现,他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追求依然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人充满了启示意义。
【关键词】“越名教而任自然”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至人”嵇康(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1],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
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2]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
《晋书》有云: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
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
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理。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
长好老庄。
”[3]显然,嵇康实在是庄学派一放情肆志之人。
魏晋之际,嵇康也许是最具魅力的文化人,虽然论思想锋芒,阮籍更使当时礼法之士“疾之若雠”;论玄学修养,向秀当在嵇康之上;论另类,刘伶嗜酒狂放,阮籍阮咸与群豕共饮;论文采,钟嵘《诗品》将阮籍列于上品,而嵇康只在中品;当然论官位、财富就更别提嵇康了;然而在“竹林七贤”中,嵇康几乎是偶像式明星。
这是为什么呢? 余秋雨认为: “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题目:嵇康性格分析——以《世说新语》为例学院:文学院专业年级: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学生姓名:李佳芯学号:20130502182指导教师:何亮职称:副教授2016年 3 月20 日全日制本科生学年论文成绩评定表嵇康性格分析——以《世说新语》为例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李佳芯 20130502182指导老师:何亮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
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礼崩乐坏,人们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于是当时的文人之士们标新立异,我行我素,凡事不因循守旧,放荡不羁,因此长期受压抑的人性、人情张扬开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解放和释放个性的运动。
处于这种历史关头的知识分子、人士大夫们,或深陷社会政治运动的漩涡,不能自拔;或寄情于山水之中,远避灾祸;或悟言于一室之内,参理谈玄。
嵇康就是这样的代表人物。
关键词:《世说新语》;嵇康;性格引言:嵇康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他与一些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①。
而后他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
在《世说新语》中,关于嵇康的条目有24个,其中直接与嵇康相关的有10多条。
从中可以看出,《世说新语》对嵇康这个人物并没有做详细的描述,但是我们却是可以透过其中简明而又扼要的记述,并经过悉心的梳理,描画出一个形象较为鲜明,性格较为丰满的嵇康来。
我们知道一个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是相当复杂的,它包含了很多甚至相互矛盾的侧面,这些侧面交织成一张暧昧难辨的人物性格图景,因此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性格分析,就不能仅仅选取其中的一面或一时的言行,来以偏概全的归纳出他的性格内涵。
《世说新语》虽只有小部分描写了嵇康与其事迹,但它的体例和写人记事的方法,对我们较为全面地认识人物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所以从《世说新语》之中一些语句对嵇康的刻画,可以大致刻画出嵇康的形象,表现出嵇康的性格特征。
一.嵇康具有较高的文学造诣在《世说新语》的《文学第四》的第五条说:“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钟会撰著的《四本论》刚刚完成,很想让嵇康看一看。
便揣在怀里,揣好以后,又怕嵇康质疑问难,揣着不敢拿出,走到门外远远地扔进去,便转身急急忙忙地跑了。
据余嘉锡所注魏志中的记载:“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
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
尚书胡暇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
文多不载。
”余嘉锡又说:“南齐书王僧虔传载诫子书云:‘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
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脩,而欲延大宾哉?’清谈之重四本论如此,殆如儒佛之经典矣。
”②如此看来,钟会所著乃是当世的清谈之论。
而钟会撰写完他的著作之后,想要拿给嵇康看,可是又不敢当面拿出来给他看,便从墙外把书扔进院子里,而后急忙离开。
钟会这样的举动一般认为可能是嵇康脾气大,瞧不起比自己文学水平低的人,但我认为此处断不是讲嵇康脾气古怪,让人难以接近。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在水平或其他方面超过我们很多的人或专家跟前的展示我们的成果或者什么个人成就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忐忑不安和诚惶诚恐,我认为此处的钟会也应该是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下,也许他有这样的举动,有可能跟嵇康的脾性有关,但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他在大方之家面前的那种渴望获得肯定,又怕遭到嘲笑的矛盾心情所致。
所以此处我觉得表现了嵇康清谈理论水平之高、之深。
同为《文学第四》的第九十八条说:“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人问顾长康:“您的《筝赋》和嵇康的《琴赋》相比,哪一篇更好?”顾长康回答说:“不会鉴赏的人认为我的后出就遗弃它,鉴赏力强的人也会因为高妙新奇而推许我。
”这句话表面上表现了顾恺之对自己造诣的肯定,而且后世的文人们在做注的时候,也仅是从顾恺之的角度,加以引证和论说。
但此处如果换在嵇康的角度进行解读的话,我们将从中可以看到嵇康琴赋的一斑。
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指出:“嵇氏之文传于今①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8月1日②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者,以《琴赋》、《太师箴》为最著,别有《卜疑》、《家诫》、《与山巨源绝交书》……”①认为嵇康的代表作是汉代所没有,而其“长于辨难”也是阮籍所不及的。
从中可以见出嵇康琴赋的高妙。
二、嵇康具有君士之风在《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里面,作者记述了一句王戎对嵇康评价的话,第十六条:“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②因王戎与嵇康都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王戎与嵇康同为朋友,所以王戎对嵇康的评价,是因其交往的经历而来的经验之谈,较为可信。
并且这出现在《德行第一》里面的条目,德行篇是符合儒家理想人格的,主要标榜了人物的品德德行,所以我认为这里就是说,按照儒家的观点,嵇康是当下具有理想人格的一位人物。
字面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王戎他与嵇康交往了二十多年,未尝见过他有喜怒之色。
这话外之意,就是说明嵇康的修养气度非凡,喜怒不形于色。
在《晋书·嵇康传》中记载,嵇康“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
”③也说明了嵇康的君士的风范。
在《言语第二》中的第十五条记载着嵇康与赵景真的一段对话,嵇康对他说:“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狭小。
”④量,气度、气量也。
他说赵景真缺乏气量,无疑是有自己的参照的,侧面说明自己的气量较好,这也表明了他自己对气量的认同,也进一步表现了嵇康本人有着宽宏大量的气度。
在《政事第三》里面,第八条记载了嵇康死后,山涛推荐其子出任秘书丞的事情:“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⑤因嵇康不愿为司马家族出仕,但若不出仕又怕好友山涛受到牵连,所以便写下了历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与山巨源绝交书》既为自己的好友山涛摘脱了嫌疑,更是尖锐地痛斥了权势。
从这里可以看出,嵇康面对权①刘师培:《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年5月1日②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8月1日③[唐]房玄龄等:《晋书-列传第十九-嵇康》,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4月④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8月1日贵具有鄙视之感,不愿同流合污、恬静寡欲的高尚品格。
并且他为好友山涛开脱嫌疑,表现了嵇康的重情重义和仗义执言。
在嵇康临刑前,在法场,弹毕《广陵散》,非常从容的对自己的儿子嵇绍说:“巨源在,儿不孤。
”而事实也是如此,嵇康死后,山涛视嵇绍如己出,悉心照应,上文所引就是例证。
可以看出魏晋之士们的君士之风。
在《雅量第六》的第二条中记述了嵇康临刑前的情形:“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文王亦寻悔焉。
”①在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要求文人志士的举止、姿势要旷达、潇洒,个人的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
自我的内心活动只能深藏不露,表面上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总的来说便是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嵇康因为反对司马氏虚伪的名教统治,誓死不与司马氏合作,并且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现出来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被司马氏以违背礼教罪,加上钟会从中挑唆,终于被推上了断头台。
嵇康从容就义,年方三十九岁。
这段记述就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形:嵇康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登上法场,在临死前取琴弹奏,一曲终了,抚琴长叹,《广陵散》成了绝响。
嵇康事事都淡然置之,但唯一怅惘不已的便是《广陵散》的失传。
在他看来,《广陵散》是他的灵魂和精神,肉体虽死,但如果《广陵散》在民间流传,也可以使自己精神不灭,可惜因自己的吝啬固执便没有将《广陵散》传播天下,这无不让他叹息、哀痛。
但嵇康毕竟是嵇康,那种与生俱来的从容洒脱、高贵雅量,即使登上刑场也从容赴死,因为他的风雅宽宏的气量使他和他的广陵绝响一起获得了永生,虽然他肉身以死,但他的品质不灭。
魏晋时期的文人是生命意识最活跃最强烈的阶层,在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便是尊重即为人格的自尊、才华的展示。
魏晋的文人志士不追求个人人格的完善与完美,只追求自己人格的独立和独特,正是由于这样的追求,所以形成了著名的魏晋风度。
这些士人们或任性放达,或镇静自若,或露才扬己,他们将义赋予了新的人格内涵,在人格与生命发生冲突时,仍有人发出了“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②的呼①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选自《世说新语精粹解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年8月1日声,并有少数名士在实践着这种声音,嵇康就是这样的人。
嵇康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了什么是君士之风。
三、嵇康具有狂妄不羁的性格个性张狂,铺张扬厉的精神是嵇康性格的主要特点。
因为他的遗世孤立身姿,反名教任自然的思想,窒息悲愤的感情,遁世保身而不能的困顿使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而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使自己陷入了被处死的境地。
在《容止十四》中第五条是这样的记载嵇康的:“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①容止,指仪容举止。
据《晋书·嵇康传》记载,说嵇康“早孤,有奇才。
远迈不群,身长七八尺,美词气,有风仪……人以为龙章凤姿……”“康尝采草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返。
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②。
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和《晋书·嵇康传》的评述,我们可以看到嵇康的风度和品行的确超凡脱俗。
从语句的表面上看来描写了嵇康仪表堂堂,既有风度,又有气势。
但在《世说新语》里面的记载中还记述了山公即山涛对嵇康一句话的评价,这样就加深了我们对嵇康的理解了。
山涛作为竹林七贤之一,而且还是嵇康的朋友,自然是熟悉嵇康的脾性的,所以,他说出的对嵇康性格评述的话就不是一般的泛泛之言了,较其他人而言要深刻许多。
山涛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孤立之若松”③。
岩岩即是高高耸立的样子。
这句话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嵇康一个人站立着,像一棵松树一样挺拔高耸。
但我们深层地理解就可以剖析出嵇康的性格即嵇康外表掩盖下的骨子里的东西。
“岩岩孤立”,即是说嵇康遗世独立,超脱凡俗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