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22《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22《范进中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九上语文22《范进中举》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一]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
理由有三: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等细节都运用了夸张手法;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社会现象和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3.范进最终清醒过来,有名有财,结局圆满。
[示例二]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
理由有二:1.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试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2.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等人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参考答案:中举前,胡屠户瞧不起范进,骂他是“现世宝”“癞虾蟆”,对范进的嘲讽、不屑和羞辱表现了他对范进极度轻鄙的态度;中举后,称呼范进为“老爷”“天上的星宿”“贤婿老爷”,“一路”为范进扯衣服“几十回”,对范进的千种夸赞万般讨好表现了胡屠户对范进谦卑恭敬、阿谀奉承的态度。
他态度的变化可用“前倨后恭”四字概括。
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拉拢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的社会现实。
三、《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
阅读时,把你认为可笑的地方画出来,想一想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点拨:讽刺的笔法,通常褒词贬用,大词小用,笑中藏悲。
阅读《儒林外史》,体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及其所带来的世态炎凉,并提高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四、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试分析下列几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

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范进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反面角色,他是一个读书人,却没有正直高尚的品德。
在《水浒传》中,范进中举是其中一个重要情节,也是一次对他人生的转折点。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
一、范进中举的过程1. 范进的背景介绍范进原本是一个读书人,他在乡试中考取了一个秀才头衔。
但是他为人狡诈,心术不正,没有真正的才华和品德。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听到了梁山泊的威名,便萌生了入伙的念头。
2. 范进入梁山泊范进乔装改扮,混入了梁山泊。
他以读书人的身份吸引了梁山泊中一些人的赞赏,但是他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梁山泊效劳,而是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范进虽然有一些文采,但心术不正,在梁山泊中也并不受到真正的尊重。
3. 范进中举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范进凭借自己的一些文采,终于中举成为了进士。
这次中举改变了范进的人生,也让他看到了新的机会和出路。
但是范进中举也暴露了他的一些本质,正直高尚的品德并不是他所具备的。
二、范进中举的意义1. 范进中举的意义范进中举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喜悦和成功,更是对他整个人生的反思。
范进能够中举,是他在文才和学识方面的一些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范进中举,也是对他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一种曝光和警示。
2. 范进中举对人物性格的影响范进中举后,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可以说是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但是在他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和品德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他依然是一个心术不正,冷漠自私的人。
范进中举对他的性格和品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仍然是一个反面角色。
三、范进中举的启示1. 范进中举的警示范进中举的故事,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才华和能力,更取决于他的品德和人格。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正直高尚的品质,即使他有一些成功,也难以长久和巩固。
2. 范进中举的反思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品德进行一番反思。
我们应该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追求一些表面的功利和成功。
九年级语文上册22.范进中举导学案

22《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并积累词语。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学习重点1、感知人物形象,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2、体味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
学习难点1、理解文章主题。
2、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人物动作、语言刻画人物的手法。
资料链接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全椒(今属安徽)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青年时生活豪纵,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生活相当贫困。
由于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世俗的浅薄、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他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
又有《文木山房集》。
《儒林外史》:它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
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全书的中心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一、初读——走进故事1、想一想。
①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人+事)②课文按故事情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概括课文内容: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中出现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范进中举》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优秀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品味精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
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4、理解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重点重点】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难点】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
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中举带来的天壤之别的变化,着实令人羡慕和神往。
更有甚者,中了举的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科举制度的思索,我们一同走进《范进中举》,去寻求答案。
1、常识积累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吴敬样(1701-1754),字敏。
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体讽刺小说。
主要写了。
儒:儒林:。
2、有关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拨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拨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朝开始,到清光绪二十七年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到了清朝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考试地点考试时间别称参考者身份考中后身份乡试省城每隔三年秋天秋闺weǐ秀才举人会试礼部乡试之后第二年春天礼闺、春闺举人贡士殿试太和殿会试之后御试、迁试贡士进士(状元榜眼、探花)二、自主学习,积累字词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避讳()绾()了头发星宿()攥()紧带挈()桑梓()作揖()行()事醉醺醺()2、词语解释带挈:唯唯连声:体统:见教:舍与:局不过:兀自:桑梓(zǐ):郎中:宗师: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简洁的文字概括。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2 范进中举》【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答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2 范进中举》【市级优质课一等奖导学案+答案】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 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自主预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
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
(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_______第______回,作者是____朝的________。
他写的这部书是_________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_____回,主要描写__________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进中举》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教学目标】1、整体阅读,了解《儒林外史》和吴敬梓的知识。
2、合作学习,结合课文分析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性格特征,把握主题,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3、把握文章的讽刺艺术和对比手法,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设想】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2、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
一.了解作者和《儒林外史》《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________ ,作者是_____代小说家__________ 。
该书还塑造了一个有名的吝啬鬼的形象__________。
《儒林外史》是一部________ 长篇________小说,共 55 回。
作者 _________,字敏轩,____代小说家。
二、看图说故事,理情节,疏结构。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胡屠户形象面面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读经典,品写法。
讨论:这课中运用了哪些塑造人物的方法?直击中考;句子赏析联系1、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2、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3、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范进中举导学案(附答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并积累词语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学习重点】1.感知人物象,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2.体味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连线作者: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儒林外史》:是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极具个性的讽刺艺术。
它彻底摆脱了以往小说中善恶报应的世俗迷信和迂阔陈腐的道德说教,而是完全坚持自己的生活观点,利用切身的经历和体验来看待世界,评判士林,把严肃的写实和诙谐的讽刺结合起来。
塑造人物时,吴敬梓能秉持公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进行讽刺,不虚美,不隐恶,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在讽刺的手法上,吴敬梓往往借喜剧性的情节,揭示悲剧性的内涵,令人笑中带泪,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在描写的过程中,小说词义婉曲,叙述含蓄冷静,常常是用白描的笔触,“不尚夸张,一味写实”,让生活的真实来显现讽刺的力量。
鲁迅先生用“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来概括其艺术风格,的确十分恰当。
清代科举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
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
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
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
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
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范进中举教案及导学案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范进中举教案及导学案范进中举导学案
及答案
小编整理了《范进中举》教案及导学案,希望对于同学们《范进中举》的学习和老师们对《范进中举》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有所帮助和裨益,
赶紧一起来分享吧~
《范进中举》教案并导学案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
文章中心。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重点: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及讽刺艺术。
2、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1、分析范进因中举而发疯的原因。
2、理解张乡绅与范进对话的作用。
更多关于《范进中举》教案及导学案的内容请点击下载》》》《范
进中举》教案及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22《范进中举》导学案答案
一、简答题。
1.本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智用天时:酷热天气;智用地利:选择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地点;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智用计谋:蒙汗药“半瓢酒”。
2.杨志押送生辰纲采用了哪些措施?从中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
押送途中变时辰、逼赶路、打军汉、骂虞候、驳督管。
精明能干、谨慎小心、粗暴蛮横。
3.文中的范进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征?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性格特征:原先贫困潦倒,甘受屈辱,唯唯诺诺,低三下四,卑怯,迂腐,热衷功名、麻木;后来圆滑世故、势利虚伪,逢迎自如等。
4.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第一问:胡屠户态度的变化可用“前倨后恭”四字概括。
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天早晨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
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关头,没有一位乡邻前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去寻范进,细心照顾他)。
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可以看出);中举后竭力拉拢他(主动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
第二问: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三、语段训练。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中考枣庄】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不着门。
……
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
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
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
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
”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
”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
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
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
众人都笑起来。
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
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1.《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
(3分)1.讽刺儒林外史吴敬梓(共3分,每空1分)
2.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所选文段的内容。
(2分)
2.写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心理变化。
(或“胡屠户对范进前倨后恭的态度”)。
(2分)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胡屠夫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3.胡屠夫是一个趋炎附势、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
(2分)
4.有人认为《范进中举》“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请结合所选文段细节加以赏析。
(3分)
4.示例:如范进考试前去借钱,“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中举后,“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胡屠夫扯衣服的细心,与中举前的痛骂判若两人,一个无耻、势利的小人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蕴含了鲜明的讽刺意味。
(3分,意思对即可)(二)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
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
(2)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1.选文(1)在写范进中举发疯的过程中,可分为四个层次,即①②③④。
1.①昏厥②疯跑③跌倒④疯走集上。
2.众人劝说老太太,称范进为“范老爷”又拿出鸡蛋酒米等,这与从前他们对范进的态度截然相反,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2.体现了众人趋炎附势、欺贫爱富、巴结逢迎的心理。
所谓的“锦上添花”。
3.两段选文在描写世态人情上有何相同之处?
3.在世态炎凉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对权势者或敬畏或谄媚,对不幸者或侮辱或取笑,冷酷无情。
4.范进与孔乙己,一个中举而疯,一个潦倒而死,他俩在思想性格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暴露了科举制度怎样的弊端?
(1)相同之处:他们本来都是老实善良之辈,受封建文化的毒害和科举制度的愚弄,毫无反叛精神,热衷功名,迂腐可笑。
(2)弊端:这种迂腐的制度诱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都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读书人只知经书八股,没有真才实学,丧失谋生本领。
这种制度一面造成一批爬在人民头上的老爷,一面造成一批对社会毫无价值的废物,致使社会对两种读书人的态度截然不同,世态炎凉,人心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