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李凤茹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
1、针刺伤---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
病。(乙肝,丙肝,艾滋病)
2、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及细胞毒性 药物,抗生素等的药物危害。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
3、物理因素:转运病人、给病 人翻身可能导致护士腰背损伤。 4、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伤害。 如戊二醛。
接触到血液后被感染的危险有哪些?
有多少医务人员被经血液传播的病菌感染?
1982乙肝疫苗问世,1985~1996感 染率下降90%。 丙肝(HCV):研究表明1%在医院工 作的医务人员曾有过丙肝感染。 艾滋病毒〔HIV):1985~2000年, 57名医务人员通过医源性途径被感染上 HIV,其中25例发展成艾滋病。
护士职业防护现状
1、含氯灭菌剂:如漂白粉
2、2%双氧水
3、70%酒精
洗 手
医务人员的手常常带有病原微生物、 这也是造成病原体在病人中传播的主要原 因之一。
医务人员的手上沾着的体液,可以很 容易地用肥皂和水清除干净。
护士在高危环境下的自我防护
1、护士对病区空气污染的自身防护:
戴好口罩,须注意的是正确使用和保存口 罩。 2、护士对接触性细菌传染的防护: 了解洗手指征,掌握洗手的规范方法。
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
所有符合消毒规范的消毒程序都足以 杀灭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
炎病毒。
常用的灭菌方法足以使艾滋病病毒灭
活——煮沸和化学灭菌。
煮沸是有效的灭菌方法。世界卫生组
织建议HIV污染的器具应煮沸20分钟。
化学灭菌法主要用于不能采用加热法
灭菌的器具。以下三种常用的化学灭菌剂
足以灭活艾滋病毒。
1、乙肝(HBV):没有经过乙肝疫苗注射 者,若被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一次,根据其乙肝 病人e抗原(HbeAg)的情况,其感染率是6~ 30%。表面抗原(HBsAg)、 e抗原(HbeAg) 和核心抗原(HBcAg)均为阳性的病人表示血液 中含乙肝病毒活性高,因此传染的机会大。(俗 称大三阳)
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1医院神经外科河北张家口 075000肖君霞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经常接触到很多的危险因素,因而导致与工作有关的疾病。
作为一名护士,应充分认识日常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加强对职业危害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点,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1 危害因素1.1 生物因素,主要是细菌、病毒的危害,护士每天接触不同的病人,有些是传染病人,有些是潜伏期病人,还有些是细菌、病毒携带者,护士每天都暴露在职业危险因素中,很容易在护理活动中感染疾病。
1.2 化学因素1.2.1护士每天需要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来进行病区环境消毒、医疗器械清洗、灭菌等工作,这些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
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伤、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1]。
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对呼吸道粘膜和皮肤都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过量使用易产生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等难以降解的致癌物质[2]。
1.2.2抗肿瘤药物,护理工作中很多环节导致护士职业性抗肿瘤药物暴露,如护士在配置化疗药物打开粉剂安瓿时;抽吸药瓶中液体拔针时;进行配药操作时由于一些意外的原因如注射器针头松脱,药瓶内压力过高等导致药物外溢等,护理人员通过皮肤或呼吸道吸收进入体内[3],引起职业危害。
1.2.3 环氧乙烷目前一次性无菌物品大多经环氧乙烷消毒灭菌。
环氧乙烷是一种强烷化剂,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消毒灭菌物品上残留的环氧乙烷也会给人体带来一定程度的毒害。
研究表明,环氧乙烷不仅具有急性毒性,还具有致突变和致癌变作用[4]。
1.2.4 水银、戴奥辛水银和戴奥辛是医院常见的,容易被忽视的毒性垃圾。
水银主要来源于来自于体温计、血压计、荧光灯以及电池等医疗用品,具有一定的神经和肾毒性。
戴奥辛主要来源于输液器、输血器、输血袋等PVC卫生材料,研究认为它与子宫内膜异位、内分泌失调及癌症有关[5]。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

护士的职业危害与自我防护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性质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害因素中,造成护士身心两方面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着医院的不断发展,职业安全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现将常见的职业损伤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职业损伤危害因素1.1物理因素:1.1.1 锐器伤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损伤, 发生率年人均0.98次,不仅引起皮肤黏膜损伤,还存在发生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据报道,其中有74.5%是被污染针头所刺伤[1]。
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另外,针刺伤还可传染如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疾病。
1.1.2负重运动性危害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护士需协助病人翻身、过床等搬运工作,常致腰背疼痛,据调查,目前国内护士腰背痛的终身患病率高达77.9%~80.8%。
手术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身体长期固定某一姿势,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1.1.3辐射放射性检查,如x线、CT、透视等产生的电离辐射会给医护人员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结构、放射病、致癌、致畸等。
常用于空气消毒的紫外线灯,可致皮肤红斑效应,造成起泡、脱皮及致癌,还可引起急性角膜结膜炎。
1.2化学因素:1.2.1消毒剂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大量的消毒剂,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
据有关报道:孕妇接触环氧乙烷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期接触危险性更大。
1.2.2细胞毒性药物临床护士在准备药液或给药时接触肿瘤药物和化疗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时不注意防护,药物通过汽化经皮肤、呼吸道吸收,虽每次量很少,但频繁接触,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最严重的毒性反应可有骨髓抑制、致癌、致畸的危险。
1.2.3废气、污染气体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工作环境里存在残余的麻醉废气,有可能产生不良的生理、生育、心理行为影响。
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第7页
护士常见职业危害
3、转运病人、给病人翻身可能 造成护士腰背损伤。
4.身体长久固定于某一姿势可能 造成配合手术护士患颈椎病。
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第8页
职业性接触病人血液
接触到病人血液可经过针刺、锐器割 伤或者是病人血液溅到眼睛、口腔或者皮 肤。急、重症救护常在突发事件及紧急抢 救, 多在毫无准备情况下进行, 更易发生针 刺、锐器割伤事件, 职业总暴露危险性更大。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普遍性防护标准包 含以下内客: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 1、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要把用过器具传 递给他人。 2.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一定要确保足够 光线,尽可能降低创口出血。
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第42页
普遍性防护标准操作内客是什么?
3、千万不要向用过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上盖针 头套、不要用手毁坏用过注射器。
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第31页
补救办法
有没有疫苗或者治行能够进行预防? 1.乙肝--有!全套乙肝疫苗注射完成后1-2个月应抽血 检验确认机体是否产生了抗体(HBs抗体),量是否足以 到达免疫作用,HBs抗体> 10m iu/ml。
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
第32页
补救办法
第一次全套乙肝疫苗注射完成后, 机 体没产生抗体或者HBs抗体<10 m iu/ml, 应进行第二次全套乙肝疫苗注射(或者检 查机体是否已经是HBsAG阳性)。第二次全 套乙肝疫苗注射完成后, 应抽血再检验机体 是否产生了抗体。30%-50%机率机体出现 抗体。
3.艾滋病病毒: 暴露后HIV抗体检测:医务人员在职业 暴露含HIV血液后几小时内要进行。 对其意外事件进行评定。咨询并对该 医务人员进行HIV基线检测(统计接触暴露 发生时该医务人员感染情况)在6周、12周、 6个月重复HIV抗体检测试验。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

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1常见职业危害因素1.1接触感染:护士每天护理着不同病种的病人,直接接触他们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各种体液。
这些体液带有多种致病微生物,如HIV病毒、乙肝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可直接污染护士的皮肤及黏膜,造成感染。
1.2环境污染: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场所,各种致病菌在空气中的含量大大超过一般空气中的数量,如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护士每日工作在这样的场所,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1.3化学物理危害:护士每日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化疗药物、放射线等,长期接触这些有害物质,使身体抵抗力下降,易发感染,同时易引起过敏反应、皮炎等。
另外,工作中的锐利器械如刀、剪、针头、玻璃器皿等易误伤皮肤,造成感染。
1.4精神及心理压力:护理工作要求护士精神高度集中,每项护理工作都要认真细致,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可能给病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危害,遇有急危重病人更加明显。
另外,由于护士缺编,使护理工作量相对加大,从事护理工作的几乎都是女性,她们既要为自己的事业付出辛勤的劳动,又要为家庭承担繁重的义务,身心疲惫,加之住房条件、晋升等,增加了护士的后顾之忧,不少人是带着情绪工作。
1.5体力消耗:由于社会因素所致,护士严重缺编,护士在超负荷工作。
她们每日穿梭于各病房之间,为病人进行着各种治疗及护理,走路多,站立时间长,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两臂、腰、膝等部位要承受重体力劳动(如为昏迷、瘫痪病人翻身,搬动病人等)。
因此,每日消耗大量体力,易使肌肉产生紧张和疲劳,造成肌肉、肌腱劳损,尤其是脊背的损伤,导致腰痛、腿痛[1]。
据统计,从事护理工作20年以上的护士85%以上发生下肢静脉曲张。
1.6护理工作要求每日三班倒,加之工作中常遇到抢救病人而推迟下班时间或连续工作,生活无规律,生物钟被打乱,同时给家庭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家庭有一种愧疚感,长期的饮食不规律,易导致胃病发生。
1.7心理伤害:由于世俗观念的影响,不论在医院内部还是在社会中,都存在轻视护理工作的偏见,一些人认为,只有医生才有回春之术,“护士”只是打针、送药、跑跑腿,无专业特长,工作低人一等。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防护

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防护护士是医疗工作者中承担重要医疗任务的群体之一,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面对危险、繁琐、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可能会遭受一些职业危害因素的侵害。
为了保护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采取各种职业防护措施,让护士在工作中享受更多的安全和保障。
一、护士职业危害因素1. 生物性因素:护士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有可能被感染,导致传染病的发病和传播。
2. 化学性因素:护士在使用医疗药品或处理病人的血液、体液、尿液等生理液体时,容易受到化学药物和有毒物质的侵害,产生化学反应。
3. 物理性因素:护士在长期的工作中,需要长时间站立、行走,可能导致腰椎病、颈椎病等职业病。
4. 心理性因素: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特性等原因,护士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护士职业防护1. 生物性防护:护士在接触病人、处理病人生理液体等工作中,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戴上医用手套和口罩,避免病灶的传播。
2. 化学性防护:护士处理药品或体液时,一定要按照规程正确操作,避免药品、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的溅到皮肤或吸入肺部,同时要注意储存和处置有毒或危险废物。
3. 物理性防护:护士可以通过科学的安排工作时间、大力普及职业保健知识、配备设备等方式减轻工作负担、避免长时间超负荷工作。
4. 心理性防护:护士可以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加强自我修养,改变消极情绪和情绪失控等问题,从而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结论护士是医疗工作者中的重要群体,承担着保卫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
然而,由于工作原因,护士面临各种职业危害因素。
为保证护士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适当的职业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希望职业防护意识能够在护士中得到普及并加强,确保护士健康工作,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1.感染风险: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容易接触到各种传染病。
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勤洗手,定期进行体检,接种相关疫苗。
2.化学物品:护士在处理药物、消毒液、化学试剂等时容易暴露在化学物品中。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手套、护目镜,清洁工作区域,妥善处理残留物。
3.放射性物质:护士在医学影像或治疗过程中可能接触到放射性物质,例如X射线。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铅制防护衣、护目镜和手套,限制工作时间和距离,遵守相关操作规程。
4.肌肉骨骼问题:长时间站立或坐姿不正确可能导致护士出现肌肉和骨骼问题,如腰背疼痛、颈椎疾病等。
防护措施包括:通过正确的姿势和工作方式来减少肌肉和骨骼负担,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进行适量的运动和锻炼。
5.职业暴露:护士可能会面临暴力、威胁、诋毁等有害行为。
防护措施包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应对技巧,加强安全意识和警惕性,及时报告和记录有害行为。
6.创伤风险:护士在处理危险工具、移动患者、应对突发事件等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创伤。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护目镜、手套和防护服,使用正确的工具和装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指导。
除了以上列举的危害因素和防护措施,护士职业安全还需要重视疾病预防、紧急医疗应对技能的培训和更新,定期检查设备和装备的维护,以及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等。
有关部门和护士本人也要积极参与相关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最重要的是,护士本人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安全防护手术室是医院内最重要、最关键的地方之一,手术室护士在手术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工作,他们要保证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为病人提供细致的、全面的护理服务。
然而,在手术室工作中,护士也面临着一些危害和安全隐患。
本文将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以及需采取哪些安全防护措施。
一、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1.工作强度大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大,需要长时间的站立和工作,尤其是在手术紧张的情况下,护士需要长时间保持高度专注并且不能离开手术室。
这样长时间的站立工作会导致护士脚部疼痛和不适,甚至引发脊柱病和关节疾病。
2.空气污染手术室空气经常会被感染、污染的生物颗粒物污染,这些颗粒物散布在空气中,可能会对手术室护士造成危害。
在手术室内,手术刀和其他医疗设备使用频繁,若不及时清洗,可能残留大量的细菌和病毒,护士在清洁时不慎接触到污染物,可能会感染某些疾病。
3.化学品污染手术室护士日常工作中,会经常接触一些化学药品,如氯己定和吲哚菊酯等。
这些药品虽然有助于手术的成功进行,但是若不注意安全防护工作,很容易造成手术室护士的伤害。
4.职业习惯手术室护士长期接触手术刀具和机器,常会形成一些不良的职业习惯。
由于习惯性刀具和机器的摆放位置,会降低操作手术工具时的警觉性和谨慎性,从而容易引起切割伤等意外情况。
二、防护措施1. 保护自身安全作为护士,医护精神是必须具备的,自我保护应当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
在工作中,手术室护士应注意穿戴医用手套、口罩、防护衣等防护用具,尽量避免手术刀具误伤和污染物接触。
2. 健康管理手术室护士需要注意身体健康,避免腰背疼痛、关节疾病等职业病。
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规律锻炼、按时休息、合理饮食等方式预防职业病发生。
3. 手术刀具消毒清洁和消毒是防范污染传播的基本手段,手术室内各种物品的消毒操作必须得到保障。
手术刀具必须经过高温、压力等消毒方法消毒,防止各种细菌、病毒等造成交叉感染和医源性病。
4. 建立科学的职业习惯手术室护士本职工作需要树立科学的职业习惯,如在使用刀具时,量力而行、小心谨慎,尽量减少误伤事故的发生,建立严格、规范、系统的职业习惯管理,是提高手术室护士工作安全性的有效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
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
如注射这个占护士工作量2/3 的常规操作,护理人员如被刺伤则可能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因转运病人、给病人翻身可能导致护士腰背损伤;因身体长期固定于某一姿势可能导致手术室护士患颈椎病;因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使肿瘤科护士容易受到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的危害等。
、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劳动保护
1.化疗药物毒性反应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随着
剂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红细胞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还可引起远期毒性,即生殖系统毒性,表现为对生殖细胞有致突变作用以及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对高敏体质者,接触后可出现过敏反应。
2.护士吸收抗肿瘤药物途径护理人员在配制抗癌药物过程中,当打开粉剂安瓿及抽取瓶装药液后拔针
时,均可出现肉眼看不见的药物逸出,通过裸露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
3.防护措施
(1)医疗机构和相应部门应制定严格的化疗药品防护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和设备,如手套、口罩、防护衣、抽排风设备等。
(2)严格细胞毒素药物的管理操作细胞毒素药物的人数应尽量减到最少;细菌毒素药物配置应集中化;运送距离应保持最短;在运输时应使用防碎和易清洗的容器;容器需清楚地标识以辨认它们的潜在危险;严格细胞毒素药物的操作区域规范;只允许经批准或受过培训的人员进入;该区只储存细胞毒素药物和工作设备;细胞毒素药物应分别储存在通风、安全的橱柜内;操作完细胞毒素药物和脱掉防护衣服后,员工应仔细彻底地洗手和洗脸。
(3)严格遵守接触抗癌药物操作规程配药前洗手,穿隔离衣、裤,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
套后再戴一副乳胶手套,在操作中,一旦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操作台面应覆以一次性防护垫;割安瓿前应
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物降至瓶底,打开安瓿时应垫以纱布,以防划破手套;打开粉剂安瓿时应用无菌纱
布围绕安瓿颈部;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行搅动,以防粉末逸出;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药液时,应插入双针头以排除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造成的污染,并且要求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和排气后再拔针,不使药液排于空气中。
(4)化疗药物污染物处理时的防护① 污染的排出物处理护士在处置被病人尿液、粪便及呕吐物污染的床单、被服时,应戴口罩、手套,化验尿时应在瓶上作标记,以便化验之后及时处理;化疗病人的便盆、便壶应专用,用后洗净,用1:500“84”消毒液浸泡5 分钟;护士在给化疗病人做口腔护理、晨晚间护理时应戴手套、口罩,必要时用一次性围裙。
② 废弃物的处理化疗用过的安瓿、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要放置在特别标记的密封的厚塑料袋或防漏容器中,防止其蒸发污染室内空气,并及时焚烧。
4 .意外损伤的处理:① 通过皮肤接触的处理:脱去湿衣服,尽快用大量冷自来水冲洗局部皮肤。
②溅到眼部的处理:立即用等渗盐水彻底清洗眼部,至少10 分钟,并及时咨询眼科医师以待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