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漂白剂化学

合集下载

漂白剂 原理

漂白剂 原理

漂白剂原理
漂白剂是一种用于去除或减轻物体表面上的颜色、污渍或污染物的化学物质。

它主要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来实现漂白的效果。

漂白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氧化剂、还原剂和碱性物质。

常见的漂白剂有氯漂白剂、过氧化氢和含氯漂白剂等。

氯漂白剂中的活性氯离子可以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将有机物中的色素分子转变成无色物质,从而起到漂白的效果。

这是因为活性氯离子具有强氧化性,可以与有机物中的双键、芳香环等结构发生反应,并改变其化学结构和光学性质,导致其失去颜色。

过氧化氢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漂白剂。

它可以在碱性条件下被还原为氧气和水,释放出氧气的氧原子可以与有机物中的色素分子发生反应,使其发生还原,从而漂白物体。

含氯漂白剂中的次氯酸盐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以与有机物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漂白物体。

在漂白过程中,漂白剂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与有机物发生反应,以达到理想的漂白效果。

此外,漂白剂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其浓度和使用条件,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漂白粉的漂白原理
漂白粉的漂白原理是基于氯或氧化剂的化学反应。

漂白粉中含有一种叫做次氯酸钠(NaClO)或双氧水(H2O2)的物质,
它们可以与染料或污渍中的色素发生氧化反应,将其分解、溶解或转化为无色的物质。

在漂白过程中,漂白粉中的次氯酸钠或双氧水先与水分解,产生活性氧或次氯酸离子。

这些活性氧或次氯酸离子与染料或污渍中的色素分子发生氧化反应,将其结构上的双键或芳香环氧化或断裂。

这些氧化产物更容易溶解于水,或者形成无色的物质,从而达到漂白的效果。

整个漂白过程中,漂白粉会释放出氧气气体,这也是为什么在漂白过程中会出现气泡的原因。

同时,漂白粉还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因为次氯酸离子或活性氧具有氧化破坏细菌细胞膜的作用,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漂白粉只能对一些特定的污渍或染料起效,对于某些特殊的污渍或染料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漂白效果。

同时,漂白粉的使用应谨慎,避免与其他清洁剂或药品混合使用,以免产生有害物质。

此外,漂白粉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防护措施,避免与皮肤、眼睛接触,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害。

健康排毒金典1-第7章

健康排毒金典1-第7章

第7章避免生活中的毒素侵害洗衣粉怎么用最无毒毒素:表面活性剂、增白剂、助洗剂自从洗衣机普遍使用后,洗衣服变得轻松多了,只要加入洗衣粉或洗衣精,一切交给机器就搞定了。

作为许多家庭生活中必备的清洁用品之一,洗衣粉中的毒素也不可忽视。

洗衣粉中的毒素在洗衣服时用洗衣粉,本来是为了将衣服洗得更干净,但专家提醒说,一些多功能洗衣粉可能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侵害人的皮肤、肝脏等,尤其是在用手洗衣服的时候。

清洗时,衣物、鞋子上的洗衣粉残留要冲洗干净,否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苯磺酸钠,具有很则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

好的去污作用,使用又很方便,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现在市场上的很多洗衣粉都添加了的合成香精气味很浓,常会引起一些人过敏。

一些新的成分,具有了更多更强的洗涤功能。

荧光增白剂本身是一种有毒物质,过多地侵这些主要成分包括表面活性剂、助洗剂、稳入人体,也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危害。

要特别定剂、分散剂、增白剂、香精和酶等。

标明适注意的是,那些劣质的洗衣粉(打开会有难合在洗衣机里用的洗衣粉添加了表面活性剂,闻的气味),它对人体的危害更大,也更难于能使衣物在洗涤过程中无泡或少泡;加酶洗把握。

衣粉中加入了碱性蛋白酶等生物催化剂,能为什么人会出现这些不适反应呢?分解汗斑、奶渍等;合成的香精能中和体臭人体的皮肤是弱酸性的,它具有抑制细或汗味;荧光增白剂能让衣物颜色更亮;而菌生长的作用。

而洗衣粉是碱性,当人的皮助洗剂等则能增加去污效果。

肤和它接触时间久了的话,皮肤的弱酸环境然而,表面活性剂、增白剂、助洗剂直就会遭到破坏,这样的结果就是人会出现皮接接触或者附着在衣物上,会刺激皮肤,在肤瘙痒的现象,某些过敏体质者还会出现皮与人的皮肤、手接触后会使人出现过敏的反炎等症状。

再有就是人的皮肤有一层起保护应,出现湿疹、皮炎等症状。

常用的助洗剂作用的油脂,一旦接触了洗衣粉后,这层保对人的肝脏有所损害,表面活性剂则会破坏护油脂便会被洗掉,从而使人的皮肤变得越皮肤角质层,使皮肤变得粗糙。

高鸿宾《有机化学》(第4版)章节题库题-卤代烃 相转移催化反应 临基效应(圣才出品)

高鸿宾《有机化学》(第4版)章节题库题-卤代烃 相转移催化反应  临基效应(圣才出品)

第7章卤代烃相转移催化反应临基效应1.下面所列的每对亲核取代反应中,哪一个反应更快,请解释原因。

解:(1)第一个反应更快,因为三级卤代烃比一级卤代烃更易生成稳定的碳正离子。

(2)第一个反应更快,因为一级卤代烃的空间位阻比二级卤代烃的空间位阻小。

(3)第一个反应更快,因为比的亲核性更强。

(4)第一个反应更快,因为硫的亲核性比氮强。

(5)第一个反应更快,因为比更易离去。

(6)第二个反应更快,因为偶极非质子溶剂对反应更有利。

2.芥子气是一种由环氧乙烷及H2S等合成得到的糜烂性毒剂,其主要特征是使人体内一些重要的代谢酶烷基化而失活,从而破坏细胞,造成糜烂。

(1)请解释该毒剂极易使酶烷基化的原因(提示:将酶结构简化为酶-NH2);(2)使用某些漂白剂(如NaOC1)能使芥子气失活,请解释其原因。

解:(1)致毒机理:(2)使芥子气失活机理:3.完成下列反应式,并写出反应机理。

解:反应物是叔氯代环烷,且进行水解反应,即试剂是弱地亲核试剂也是弱碱,因此反应按S N1机理进行。

所得产物是由两个构型相反的化合物组成的外消旋体。

首先是反应物的C—Cl键进行异裂,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由于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是平面构型,H2O可从平面的两边机会均等地进攻带正电荷的碳原子,生成两种构型相反的醇。

(1)指H2O从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所在平面的前方进攻,得到的产物是(I);(2)指H2O从带正电荷的碳原子所在平面的后方进攻,得到的产物是(Ⅱ)。

4.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反应的速率大小,并阐明理由。

解:(1)第二个反应比第一个反应快,因为的亲核性比大。

(2)第二个反应比第一个反应快,因为的亲核性比大。

5.乙烯基环丙烷溴化至少快于1-己烯的溴化300倍。

相反地,这两个烯对芳基硫卤的反应速度是相似的(乙烯基环丙烷仅快2倍)。

能否解释这种差异?反应数据能告诉我们关于产物的结构吗?解:乙烯基环丙烷及溴化1-已烯的反应历程如下:从反应历程可以看出,乙烯基环丙烷与溴反应,形成一个开链的碳正离子,这个碳正离子与环丙基发生共振,因此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食品安全学》第7章-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食品安全学》第7章-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溶出残留量的测定方法: 模拟溶媒溶出试验 毒理试验
溶出试验:模拟盛装食品条件,
选择几种溶剂作为浸泡液,
测定浸泡液中有害物质的含量
常用的浸泡液: 3%一4%的乙酸(模拟食醋)
己烷或庚烷(模拟食用油)
氢钠和蔗糖水溶液
蒸馏水、乳酸、乙醇、碳酸
浸泡液检测项目 单体物质、甲醛、苯乙烯、异丙苯等针对项目 重金属 溶出物总量(以高锰酸钾消耗量mg/L水浸泡液计) 蒸发残渣(以mg/L浸泡液计)
(三)甲醛 甲醛为较高毒性的物质,在我国有毒化学品优先控制名单上,
甲醛高居第一位。甲醛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和致畸 物质,是公认的变态反应源,也是潜在的强制突变物之一。 1.来源 食品用纸包装产品中甲醛的可能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 造纸过程中加入的助剂可能带来甲醛,如二聚氰胺甲醛树脂等; 第二,部分不法企业使用废纸做原料,废纸中的填料、油墨等 可能含有甲醛;第三,食品包装容器在成型时所使用的胶黏剂 可能带来甲醛的残留。
主讲人:
第七章 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食品包装作用 保护商品质量和卫生 不损失原始成分和营养 方便贮运 促进销售 提高货架期和商品价值
向安全、轻便、美观、经济的方向发展
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的基本要求 1. 不能向食品中释放有害物质 2. 不与食品中成分发生反应
(十)三聚氰胺树脂—MF 三聚氰胺树脂由三聚氰胺和甲醛制成,在其中掺入填充料
及纤维等而制成型。三聚氰胺树脂成型温度比尿素树脂高, 甲醛的溶出也较少。三聚氰胺树脂一般用来制造带盖的容 器,但在食品容器方面的应用要比酚醛树脂少一些。
(十一)丙烯腈共聚塑料 丙烯腈一丁二烯主要应用于机械强度较高的食品包装 丙烯腈一苯乙烯用作机械强度高、有透明性要求的食品包

第七章 食品添加剂

第七章 食品添加剂
1
第一节 概述
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 (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定义:世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不尽相同,中国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 “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根据方法或加工 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是一种或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它们中大多 是数并不是食品原料固有的物质,食品添加剂一般不能 单独作为食品来食用。它的添加量有严格的控制,而且 为取得所需效果添加量也很小。
然后国际组织将毒理学结论、允许使用量、质量标准等 再反馈给各国政府以征求意见,进而成为国家的统一意 见。
第二节 乳化剂、增稠剂、膨松剂
(1) 乳化剂
定义:在食品工业中把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统称为乳化 剂。 作用:发挥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分散、悬浮、起泡、润 湿、增溶、助溶、破乳等作用外,在食品中还发挥增稠、 润滑、保护、抑泡、消泡等作用,还能与食品中的类脂、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相互作用,对改进和提高食品质量 起着重要作用。 分类:食品乳化剂分为天然和合成两大类。 7
2
(2)食品添加剂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对食品添加剂的分类尚未有统一的标准。 按其功能分,我国在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 (GB2760--1996)中将其分为22类: (1)酸度调节剂 (2)抗结剂(3)消泡剂 (4)抗氧化剂 (5)漂白剂(6)膨松剂 (7)胶母糖基础剂(8)着色剂(9)护色剂 (10)乳化剂 (11)酶制剂(12)增味剂 (13)面粉处理剂 (14)被膜剂(15)水分保持剂 (16)营养强化剂 (17)防腐剂(18)稳定剂和凝固剂 (19)甜味剂 (20)增稠剂 (21)其他食品添加剂 (22)食用香料 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物质、化学物质和半天然物质等。
大豆磷脂的提取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水化脱胶法和 有机溶剂提取法。 a. 水化脱胶法:大豆毛油过滤 热水 搅拌下加入80oC

【学生卷】初中数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经典复习题(培优)(3)

【学生卷】初中数学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经典复习题(培优)(3)

一、选择题1.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图表示正确的是A .甲烷的球棍模型:B .S 2-的结构示意图为:C .乙炔的结构式:CH≡CHD .羟基的电子式: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向皂化反应结束后的溶液、豆浆中加入热的饱和食盐水,试管底部均有固体析出 B .糖类和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均能在人体内发生水解C .向麦芽糖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加热一段时间后,加氢氧化钠溶液至碱性,再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检验是否有葡萄糖生成D .向溴水中加入适量正已烷,光照下振荡后静置,溶液出现分层,上下两层液体均为无色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 240和C 540互为同素异形体B .氕、氘、氚是氢元素的三种核素,其中子数相同C .CH 3COOH 与HCOOCH 2CH 3互为同系物D .C 3H 8的一氯取代物有3种4.分子结构丰富多样。

下列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的是A .乙醇B .乙烯C .甲烷D .乙酸 5.下列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 A .Al 2O 3(s)()NaOH aq →NaAlO 2(aq)()3NaHCO aq −−−−−→Al(OH)3(s) B .NaCl(aq)电解−−−−→NaOH(aq)2Cl −−→漂白粉(s)C .FeS 22O煅烧−−−−−→SO 32H O −−−→H 2SO 4 D .淀粉−−−−−→淀粉酶葡萄糖酒化酶−−−−−→CH 3COOH 6.下列表示正确的是A .羟基的电子式B .二氧化碳的结构式:O-C-OC .H 2O 的球棍模型D .Cl -的结构示意图7.下列关于乙醇(CH 3CH 2OH)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与乙烯互为同系物B .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C .与乙酸(CH 3COOH)在一定条件能发生酯化反应D .分子中含有羟基8.以下6种有机物:①异戊烷②2,2—二甲基丙烷③乙醇④乙酸⑤乙二醇⑥甘油,沸点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A.④>⑥>⑤>②>③>①B.⑥>④>⑤>②>③>①C.⑤>⑥>④>③>①>②D.⑥>⑤>④>③>①>②9.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二者反应原理相同B.交警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查司机是否饮酒时乙醇发生取代反应C.乙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属于弱电解质D.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因此苯不能发生加成反应10.75%乙醇消毒液、乙醚(C2H5OC2H5)、84消毒液、过氧乙酸(CH3COOOH)等均可用于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环境消毒。

《制浆原理与工程》习题与思考题.

《制浆原理与工程》习题与思考题.

《制浆原理与工程》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备料1.原料为什么要贮存?不同原料的贮存方法有何不同?2.陆上贮存原料对原料场有哪些要求?为什么?3.木材原料备料流程有何特点?生产磨木浆和生产化学浆的木材备料流程有何不同?4.草类原料备料的一般流程是什么?以芦苇和稻麦草为例,分别说明之。

5.根据蔗渣原料的特点,说明其备料流程的特点。

6.普通削片机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削片刀、底刀、旁刀各安装在什么位置?大、小三角板起什么作用?7.影响木片长度与厚度的因素有哪些?生产中是怎样控制的?8.试述影响削片质量的因素。

9.某厂使用四刀削片机,喂料槽与水平面的交角为56°,喂料槽在水平面的垂直面与刀盘垂直面间的夹角为23°,问当刀距为8.5~9.5mm, 刀高为15m m时,切削出来的木片的长度、厚度和木片斜角为多少?10.某厂使用平口喂料10刀削片机,喂料槽与刀盘的夹角为37°,若要求切削出来的木片长度为18~20mm,试计算该削片机的刀距和削出的木片的斜角。

第二章化学法制浆1.为什么硫酸盐法比烧碱法蒸煮有较快的脱木素速率?2.木材、竹子、草类原料碱法蒸煮的反应历程有何不同?这种差别反映到蒸煮工艺条件有何不同?3.以碱法蒸煮为例,说明为何草类原料比针叶木容易蒸煮成浆?草类原料碱法蒸煮脱木素的特点是什么?4.试述碱法蒸煮脱木素化学反应。

5.在碱法蒸煮中,碳水化合物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剥皮反应和碱性水解?碳水化合物的碱性降解对纸浆质量有何影响?如何防止碳水化合物的碱性降解?6.碱法蒸煮过程中碱的作用是什么?用碱量对纸浆质量有何影响?怎样选择用碱量?7.蒸煮液浓度与用碱量、液比的关系如何?怎样根据蒸煮的条件和要求来选用液比?8.硫化度对蒸煮速度和纸浆质量有何影响?如何选用硫化度?9.什么叫H-因子?在蒸煮过程中如何利用H-因子?H-因子在实用中有什么局限性?10.纸浆硬度表示什么?它与纸浆中木素含量有何关系?目前常用的表示纸浆硬度的方法有哪几种?11.蒸球和立式蒸煮锅各有什么优缺点?如何选用间歇蒸煮器?12.连续蒸煮有何优点?连续蒸煮器主要有哪些型式?试述各种连续蒸煮器的结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二氧化氯、高锰酸钾、亚氯酸钠、漂白粉、次氯酸钠、过氧化苯甲酰等,
[作用机制]
氧化性漂白剂:利用色素受氧化作用而分解褪色达到漂白目的。 氧化性漂白剂作用比较强,会破坏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而且,有的品种 残留量较大。
§2. 还原型漂白剂各论
§2. 漂白剂各论
[性状]
一、还原型漂白剂
结晶亚硫酸钠,分子式Na2SO3· 7H2O。
硫磺、二氧化硫、亚硫酸氢钠、亚硫酸钠、偏重亚硫酸盐 (也称焦亚硫酸盐,包括焦亚硫酸钾和焦亚硫酸钠)、低亚 硫酸钠等。
亚硫酸盐都能产生还原性亚硫酸,亚硫酸被氧化时, 能将有色物质还原呈现漂白作用。其对花青色素苷褪 色作用明显;类胡萝卜素次之;而叶绿素则几乎不褪 色;即以红、紫色褪色效果最好,黄色次之,绿色最 差。其漂白作用的有效成分为SO2。
(1)活性炭 将木炭在1200K的水蒸气中进行加热,即可 得到活性炭,活性炭具有物理吸附作用。 常见的易被活性炭吸附的物质如下: ① 吸附色素。通常用于溶液脱色( 漂白),如 制造白糖工业中可用活性炭做脱色剂。 ② 吸附有毒的气体( 或蒸气):如NO、NO2、 Cl2、Br2、C6H6都能被活性炭吸附,因此活 性炭也常用于去毒、防毒、冰箱除臭等。 ③ 吸附水中有臭味的物质,如用于水的除 臭净化。另外活性炭也常用来吸附水中的汞、 铬的重金属离子等等。
1 物质的显色原理 不同物质显色的原因不尽相同。比如说有很多物 质由于含有色素而显色,或含有杂质而显示颜色。 但大多数物质由于本身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显示 颜色,其原理是物质的显色源对光的的选择性吸 收。物质组成中的价电子在光的作用下发生跃迁, 所吸收的光要满足公式:△E=E(激) ̶ E(基)= hᴠ= hc/λ。不同物质价电子的基态能量E(基)不同,跃 迁吸收的hv则不同,吸收光的频率和波长也不 同。当价电子跃迁能量差△E=4.97×10-19 ~ 2.74×10-19J,即吸收光波长在400~730nm时, 物质则因吸收可见光而显色[1]。所以说物质要显 色必须发生电子跃迁。
(一)亚硫酸钠
溶于水,微溶于乙醇。在空气中徐徐氧化成硫酸盐。水 溶液呈碱性,1%水溶液的pH值为8.3~9.3。
[使用]
对葡萄糖、食糖、冰糖、饴糖、液体葡萄糖、糖果、竹笋、蘑 菇及蘑菇罐头、葡萄、黑加仑浓缩果汁最大使用量为0.60g/kg;漂 白后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超过0.05 ~ 0.2g/kg
浸渍法:
三、类别及作用机制
按其作用方式分为两类:
还原性漂白剂 氧化性漂白剂。
还原型漂白剂的种类、机制
过氧化物类 过氧化氢类漂白剂是指过氧化氢或在一 定条件下可以生成过氧化基团的漂白剂, 过氧化氢类漂白剂漂白物质主要是发挥过 氧化氢的氧化性。一般作为织物、丝稠、 麦秆等的漂白剂,其漂白作用持续永久, 其副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类环 保高效的漂白剂。
二、氧化性漂白:漂白剂具有氧化性,将有机 色素氧化成稳定的无色物质。
(1)氯水、Ca(ClO)2的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不能使 红布条褪色,而能使湿润的红布条褪色,证明起漂白 作用的不是Cl2,而是HClO。氯气也能使品红溶液褪 色,但加热不能复原,其实质为氧化还原反应。 Ca(ClO)2在水中极易发生水解,或与CO2反应生成 HClO,从而表现出漂白性: Ca(ClO)2+2H2O=Ca(OH)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利用它们 的强氧化性,HClO常用作自来水消毒,Ca(ClO)2与 CO2、水反应生成HClO而呈漂白性,常用于衣服、 织物的漂白。
2 还原型漂白剂 还原型漂白剂都具有还原性,能够将物 质的生色团还原,使其不能再显示颜色。
(一)还原型漂白剂作用机制、种类
[作用机制]
利用色素受还原作用而褪色,以达到漂白目的。 大多数的有机物的颜色是由其分子中所含的发色基产生的。发色基都含有不 饱和键,还原漂白剂释放氢原子可使发色基所含的不饱和键变成单键,有机物便 失去颜色。
第七章 食品漂白剂化学
天然色素及其变化
1.四吡咯衍生物
如叶绿素等
游离叶绿素很不稳定,它会被细胞中的有机酸分解 为脱镁叶绿素,裂解为无色物质。 一般来讲类胡萝卜素的稳定性较高,食品的加工过 程对类胡萝卜素的影响极小,另外类胡萝卜素耐pH 变化,耐热,在有Cu2+、Sn2+、 AI3+ 、Zn2+等金属 离子存在下也不易被破坏;由于类胡萝卜素是不饱和 共轭体系,所以氧、氧化剂和光均能使之分解褪色
还原型漂白剂 还原型漂白剂都具有还原性,能够将物 质的生色团还原,使其不能再显示颜色。
漂白的机理
一、与有机色素结合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在品红溶液中通入SO2,溶液褪色。加热, 溶液又变为红色。SO2漂白性的实质,是 SO2与水反应生成的H2SO3跟有机色素结合 成了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该化合物见光、 遇热或长久放置又能恢复为原来的颜色。用 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日久又渐渐变成黄色 ,就是这个缘故。SO2漂白原理属于非氧化 —还原反应。
常用的漂白方法有气熏法(SO2)、直接加入法、浸 渍法。 氧化型漂白剂的种类、机制
(二)氧化型漂白剂作用种类、机制
[种类]
氧化型漂白剂各论(代表)
这一类的物质,主要作为灭菌、消毒剂使用,包括过氧化丙酮、过氧化 兼具有漂白剂的功能。 不过,除其中的过氧化苯甲酰(属于面粉处理剂,CNS:13.001)和二氧 化氯外,均不能作为食品漂白剂使用。后者,因不允许在终产品中残留,其 使用的范围也是比较小的且是以防腐剂的名义加入的。
2.1 物理漂白剂 物理漂白剂是指不与有色物质发生化学 反应, 只是对有色物质发生物理附的物质。 当然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除了能吸附有色、 有毒物质之外, 对所有物质基本都具有吸附 性,这就要求此类物质具有足够大的表面 积, 活性炭和白土就是最常见的此类物质, 所以这类物质叫做脱色剂更为合适,即有 色物质被吸附到多孔物质的孔隙内。
天然色素变化的结局
叶绿素很不稳定,裂解为无色物质,使植物机体呈现其它色素的颜色
──花青色素色彩夺目,但不稳定(无色花青素,在加工的条件下显现其英 雄本色 ── 褐变);多烯类的相对稳定,但也易氧的,包括:
着色法 ── 适合无色、色浅的食物,或表面涂抹法(刮大白式) 护色法 ── 仅限于肉类制品。
对于有机物来讲,如果含有Π键,由于共轭 效应和超共轭效应,激发组成Π键的Π电子 所需的能量较低,具有这种能量的光波处 于紫外及可见光区内。像含有C=C 、C=O 、 N=N、C=S 等Π键的不饱和基团我们称之 为生色团。
C7. 漂白剂(Bleaching Agents)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便于食品的着色或防止 食品的褐变,要先进行着色过程的相反操作,即使用 漂白剂进行脱色。
石 蕊 试 变红,不 先 变 红 , 先 变 蓝 , 液 褪色 后褪色 后褪色 稳定性 不稳定 稳定 稳定
褪色
褪色
稳定
说明: 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而氧化类漂白剂(如氯水、Na2O2)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2 漂白剂的种类
对于漂白剂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常接触 到一些漂白剂。例如漂白粉、过 氧化氢、二氧化硫等等。根据其漂白机理的 不同我们将漂白剂分为物理漂白剂和化学漂 白剂,而化学漂白剂又根据其反应机理不同 分为氧化型漂白剂、还原型漂白剂和其它类 型漂白剂。
(3)臭氧的漂白性:O3分子是不稳定的,氧 化能力远比O2强,且在水溶液中具有强氧 化性。所以,当有水存在时,O3是一种强 力漂白剂,还用于水和空气的消毒。
三、吸附性漂白: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 孔的结构,形成较大的比表面积,具有很强 的吸附性。活性炭可以做制糖工业的脱色剂, 属于物理吸附性漂白。
(2)活性白土 活性白土是膨润土的一种深加工产品,它 由膨润土脱水、粉碎, 加硫酸活化, 经水洗、 分离、干燥而得。分子式为 H2Al2(SiO3)4 .nH2O ,主要成分是Al2O3 和 SiO2 的混合物, 外观为灰白、粉红或白色 粉末, 表观密度0.6~0.8 g/cm 3, 相对密度 2.5,不溶于水和有机溶剂。活性白土主要 用于矿物油、植物油、动物油、石蜡、脂 肪酸及有机化学物品的脱色精制。
从漂白是否可逆看,还可将漂白分为可逆性 漂白(如SO2、活性炭)和不可逆性漂白 (氧化性漂白皆属于不可逆性漂白)。
• 几种常见漂白剂的漂白原理比较
漂白剂 SO2 氯水 氧化漂白 褪色 Na2O2 漂白粉 活性炭 漂 白 原 加合漂白 理 品 红 溶 褪色,加 液 热又恢复 红色 氧化漂白 氧化漂白 吸附漂白 褪色 褪色 褪色
化学漂白剂 相对于物理漂白剂而言,化学漂白剂是 漂白剂与被漂白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使 其生色团被破坏而不能显示颜色的物质。 又根据漂白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不 同而分为氧化型漂白剂、还原型漂白剂和 其它类型的漂白剂。
.1 氧化型漂白剂 氧化型漂白剂都具有强氧化性,能够将物 质的生色团氧化,使其不能再显示颜色。 一般分为过氧化氢类、次氯酸类、二氧化 氯、臭氧等。
(2)H2O2、Na2O2的漂白性:过氧化氢在常 温下能自动分解:2H2O2=2H2O+O2↑,因此它 是一种强氧化剂,纺织工业常用它作漂白剂 ,就是利用它的氧化性。Na2O2是一种淡黄 色晶体,与水或者稀酸作用时,生成过氧化 氢,并猛烈放热。生成的H2O2在受热情况 下立即分解放出氧气,表现出强氧化性: 2Na2O2+2H2O=4NaOH+O2↑。因此, Na2O2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漂白剂。
将果实或蔬菜浸在0.2%~0.6%的亚硫酸钠溶液中,再干制, 可防止果蔬的褐变。
添加法:
在果汁中添加0.05%的亚硫酸钠,即可防止果汁颜色的变化。
低亚硫酸钠
§2. 漂白剂各论
a1--添加剂的允许使用品种、使用范围以及 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发现 3 个匹配项查看
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 酸钠,亚硫酸氢钠,低亚硫酸钠sulfur dioxide,potassium metabisulphite,sodium metabisulphite, sodium sulfite,sodium hydrogen sulfite,sodium hyposulfiteCNS号: 05.001,05.002,05.003,05.004,05.005 ,05.006INS号:220,224,223,221,222功能 :漂白剂、防腐剂、抗氧化剂 硫磺sulfur (sulphur)CNS号:05.007INS号 :功能:漂白剂、防腐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