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诊治
儿童手足口病怎么治

儿童手足口病怎么治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
那么儿童手足病怎么治呢?手足口病属于自愈性疾病,一般一周就可痊愈。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面,主要为对症治疗,如手足口处的皮疹或者疱疹、发烧和电解质紊乱的治疗。
小孩只要出疹,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手足口病一般性的皮疹无须处理,如果是疱疹破溃继发感染时,可以局部使用消炎药。
口腔的疱疹可以用淡盐水漱口,或者用棉签撰点淡盐水给小孩轻擦,也可以喷一点喉风散,多喝水。
虽然手足口病约90%的病例都是普通病例,但家长还是要注意观察小孩的精神状态和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普通病例治疗(1)加强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呕吐、腹泻等给予相应处理。
(3)病因治疗:选用利巴韦林等。
重症病例治疗(1)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①对症治疗:如降温、镇静、止惊(地西泮、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等);②控制颅高压:限制入量,给予甘露醇脱水,剂量每次0.5-1.0g/kg,Q4h-Q8h,根据病情调整给药时间和......并且,要搞好室内卫生,保持家居环境的干净,室内要注意通风,勤洗勤晒衣服被子。
每天都要对儿童的玩具和个人的餐具以及打扫卫生用的工具进行一轮清洗和消毒,避免滋生病菌。
当儿童表现出手足口病的疑似症状时,要马上到医院进行诊治,并且暂时不要让儿童接触其他人,对其穿过的衣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一次消毒。
如果是病症较轻的患儿,不需要进行住院,比较适宜在家里进行治疗和休息。
当家长带领儿童外出时,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
幼儿园、小学等等儿童密集的地方应特别注意,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加强对儿童和工作人员的教导。
手足口病的诊断治疗和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人肠道病毒感染的一般致病机制
进入途径 先天性感染
口腔/呼吸道
咽喉及下肠胃道
传播 飞沫、接触、饮食. 扁桃体、深层淋巴结、肠道淋巴结
微病毒血症
肝脏、 心脏 神经系统 呼吸系统 皮肤及黏膜 肌肉 胰脏、
肾上腺
1、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阶段: 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 清淡饮食 口腔与皮肤护理 发热、呕吐、腹泻等对症治疗
2、神经系统受累阶段: 控制颅内高压 注射免疫球蛋白 使用激素 降温、镇静等对症治疗 生命体征监护
3、心肺衰竭阶段: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头肩抬高、插胃管、导尿 建立2条静脉通道 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限制液体入量 生命体征监护、血糖
重型病例应住院治疗。 危重型病例及时收入ICU救治。
门诊治疗
– 对症治疗为主,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 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 对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家观察,应告知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详细交代观察内容
– 持续高热 – 精神差、呕吐 – 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 皮肤花纹、四肢凉
脊髓灰质炎鉴别
–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 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
– 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 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 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肺炎鉴别
–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 肺炎鉴别。
– 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 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 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 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
手足口病诊治

手足口病诊治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列为法定丙类传染病。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一、流行概况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
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新西兰Seddon 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1959年提出HFMD命名。
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我国台湾、天津、山东均曾发生手足口病流行。
二、病原学20多种肠道病毒可致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等型,B组的2、3、4等型。
埃可病毒4、6、9、11等型。
肠道病毒71型(分为A、B、C 3 个基因型,其中B型和C型又进一步分为B1、B2、B3、B4以及C1、C2、C3、C4亚型)等。
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耐酸,在PH3.5仍然稳定。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
对乙醚有抵抗力,20%乙醚、4℃作用18h,仍保留感染性(病毒结构中不含脂质)。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酒能使其灭活。
5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病毒特征属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无外壳、正20面体、直径20-30nm、单链RNA 三、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急性期,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流行间歇和非流行期: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四、传播途径粪-口消化道传播;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日常接触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经水或食物传播?五、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抗体;患者主要为儿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85%~95%六、流行特征地区分布:极为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季节分布:四季均可发病,冬季发病较少见,夏秋季多见;流行方式: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流行期间,托幼机构易发生集体感染七、EV71致病机理EV71病毒主要是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
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治与预防

2 1 临床表 现 .
开始没有明显 的前 驱症状 ,多数 患者突然
诊 、居 家休 息的措施 ;对 患儿所 用 的物 品要 立 即进 行 消毒
处理 ;⑥患儿增 多时 ,要及时 向卫生和教育部 门报告 。
起病 。主要发生在 手 、足 、 口、臀 四个 部位 ;临 床上更 有 不痒 、不痛 、不结 痂 、不结 疤 的四不 特征 。初期 可有 轻度 上感症状 ,由于 口腔 溃疡疼 痛 ,患儿 流涎 拒食 。 口腔 黏膜 疹出现 比较早 ,起初为粟米样斑 丘疹或水疱 ,周围有红 晕 , 主要位于舌及 两颊 部 ,唇齿 侧也 常发生 ,手 、足 等远端 部 位出现或平 或 凸的斑 丘疹 或疱 疹 ,皮疹 不痒 ,斑丘 疹 在 5
故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就诊 、复查进行检测。
1 1 病原体 .
柯萨奇病毒 A组 4 、7、9 0 6型 和 B 、5 、1 、1
3 3 预防原则 .
手足 口病有较 多的传播途径 ,婴 幼儿 和儿
组 2 、1 ,肠 道病 毒 7 、5 3型 1型 以及其 他 型别 的肠 道病 毒 感染 可导致该病。 12 传染源 . 13 传 播途径 . 患者 、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 手足 口病主要通 过患者 的粪 便 、唾液 、咽
3 33 开展宣教 工作 托 幼机 构 、中小 学 、医院等 场所 , .. 开展饭前便后洗手 、促进房 间通风 等相关 内容 的健 康教育 ; 印刷相关宣传 品 ,进行 健康 知识普及 ,倡导建 立 良好 的个
人卫生 习惯 ;建议 家长 尽量少 让孩 子到拥 挤公共 场所 ,减
少被 感 染 机会 。 出现 发 热 、出疹 等 症 状及 时 就 诊 ,及 时
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

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
该病病毒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尤其是在夏秋季节流行,对于0-5岁幼儿来说,容易感染。
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我在本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治疗方案1. 病情轻微时的治疗: 病情轻微时,主要是进行辅助治疗,如保持患者室内空气流通,杜绝对空气中的病毒的传播,适当使用温水、温凉开水或糖水来口服,防止患者发生脱水。
同时要避免患者感冒,减轻症状。
大部分的患者都能在一周内自愈。
2. 病情严重时的治疗: 当病情较为严重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中成药。
抗病毒药物一般为瑞德西韦、阿昔洛韦、洛匹那韦等。
中成药多以清热解毒、润燥止痛为主,如银翘解毒片,连花清瘟、麻黄扁豆汤等。
3. 对于皮疹严重的患者,可进行局部护理,如擦上消炎药点霜和使用去痒药水,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同时要做好休息,增强体内免疫力,加强营养。
二、预防措施1.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多喝白开水或蜜水,避免输入过多的垃圾食品,增加日常适当的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改善孩子体质,增强免疫能力。
2. 食品烹饪卫生,家长应严格遵守食品烹饪卫生规范,并严格检查购买食品的卫生标准和检疫证明,避免家庭内食品交叉污染。
3. 保持室内环境清新,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要注意定期清洁家具、织物和家庭用品。
4. 洗手频繁,避免与其他感染小儿接触,增强个人卫生意识。
儿童应常洗手,重点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地面物品后,应及时清洗手部,避免病毒通过手部传播。
5. 定期检查儿童身体状况,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孩子有不适的感觉,如发烧、咳嗽、呕吐、口疮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医,进行专科治疗。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案及预防措施,家长应及时进行预防,并注重儿童个人卫生,并应根据宝宝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多次宣传和推广相关的疾病预防措施,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并减少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生。
小儿手足口病80例临床诊治分析

值无 明显变化 , 但 检测数 值 略增高 的个 体较 多 , 也相对 符
合与 以往 阐述 的较敏感 因素 , 其变 化有待 于今后进一 步 的 研究及观察 , 鉴 于血 清免疫 球蛋 白与预想 的那样有显 著变
化, 因此心理性应激 对免疫 系统影 响有着重大 的作用 。 参考文献
I 资料 和 方 法
促进皮肤愈合 , 抗氧化 。手足 口病 一般热型不 高对 于发热
收集 2 0 1 1 — 0 1— 2 0 1 2一O 1门诊 诊治的手
1 . 1 一般资料
患儿一般先于物 理 降温 , 多饮 温开 水 , 当 出现并发 症 时可
孙 惠棉
摘要 目的 : 分析 手足 口病 的流行特 点及其 防治对策 。方法 : 对收 治的手足 口病 患儿 8 0例 临床 资料 进行 回顾 性
分析。结果 : 本组所有 患者均痊愈 出院, 大部分在 门诊进行 治疗, 其 中4例 继发 呼吸道感 染、 2例 因持 续 高热 而住 院治疗 , 期 间无 l 例脑膜 炎、 心肌 炎等严重 并发症发 生。结论 : 手足 口病是一 种 自限性 的儿童传 染性疾病 , 应 该 早期诊治 , 并施行相应 的防治措施 , 对于减少本 病的传播 , 控 制疾病 流行 , 减 少重大并发症 的发 生有 着重 大的意
a n d s t r e s s s y s t e m d i s o r d e Y ¥ .J a ma ,1 9 9 2, 2 6 7: 1 2 4 4—
1 2 5 2 . 2 D h a b h a r F S . S r t e s s— i n d u c e d a u g me n t a t i o n o f i mmu n e f u n c t i o n—T he r o l e o f s t r e s s h o r mo n e s , l e u k o c y t e t r a f i c -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2篇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2篇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于儿童。
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和手脚出现疱疹等。
目前,手足口病尚无特效药,治疗方法主要是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一、控制症状
1. 饮食调理。
手足口病患者口腔溃疡会引起口腔疼痛,
饮食会受到影响。
建议患者以软食、流质饮食为主,避免进食酸性、辛辣食物。
2. 控制体温。
手足口病患者常伴有发热,建议及时服用
退烧药物,注意不要过度服药。
3. 清洁口腔。
手足口病患者口腔溃疡容易感染,建议患
者勤刷牙、漱口,用温盐水或者酒精棉球消毒口腔。
4. 缓解疼痛。
手足口病患者大多伴有全身不适、头痛、
肌肉疼痛等症状。
建议患者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以缓解疼痛。
二、预防并发症
手足口病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肺炎等,需要注意预防。
1. 加强营养。
手足口病患者身体会产生免疫力的下降,
加强营养可以提高免疫力。
2. 保持室内清洁。
手足口病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保持室
内清洁可以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3. 避免过度劳累。
手足口病患者身体很虚弱,过度劳累
会让免疫力下降,容易并发症。
4. 隔离患者。
手足口病是属于传染病,患者需要隔离,
以防传染给他人。
总之,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控制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清洁口腔、控制体温、注意休息等。
如果出现严重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

查体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心
肺体征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年龄:3岁以下 症状: 持续高热不退 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 易惊、肢体抖动、肌阵挛 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应仔细检查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体征
呼吸浅促、心率增快
肢体抖动,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末梢循环不良
重症手足口病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治疗最为关键
对症处理,(降温、降血压)无特效抗病毒药,
可给利巴韦林和中药制剂。 保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 降低颅内压。 呼吸支持。
循环支持。
酌情应用激素 酌情应用丙球
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控制颅内高压
限制入量 甘露醇降颅压
每次0.5~1.0g/kg
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
血压升高或下降
• 呼吸系统表现
–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
– 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 性泡沫样痰液
–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是关键
发病机制——神经源性肺水肿
EV71 肺出血 血性泡沫痰
口腔疱疹 皮疹发热 精神差 嗜睡 易惊
监测血糖变化,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
剂量:负荷量 0.1u/kg,维持量 0.05 ~ 0.1u/kg.h
注意防止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
抑制胃酸分泌
西咪替丁 奥美拉唑
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预后
重型病例预后尚好 危重型病例预后差 可留长期后遗症
吞咽功能紊乱 颅神经瘫痪 肺换气不足 肢体无力和萎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
(一)临床诊断标准 1.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
病例可以不发热。 2.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系统
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WBC增高、CSF 异常、血糖升高。胸片、MRI、EEG、ECG可有异 常。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 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测进行诊断。
易感人群
• 人群普遍易感,受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成人感染很少见 • 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
HFMD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 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5%
• 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
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 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
临床分期
手足口病/咽峡炎(第一期) 病毒侵袭
脑脊髓炎(第二期) 神经源性反应
肺、心损害(第三A期、第三B期)
康复或后遗症( 四期恢复期)
死亡
临床分期
• 皮肤粘膜受累期 • 神经系统受累期 • 交感神经兴奋期 • 心肺受累期 • 休克期
表现临床1
一、普通病例 起病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国内流行情况2
• 2000年5-8月烟台招远市立医院报告1698 例,6月15-7月15发病高峰,3例死亡。
• 2000年秋季新加坡的疫情波及到苏州市, 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某幼儿园也因新加坡 生病儿童返回苏州引起爆发疫情
• 2001年4月,北京昌平区某幼儿园手足口 病爆发,患病率达6.65%。
国内流行情况3
若无皮疹,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确诊病例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可确诊 1、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 3、急性期与恢复期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滴度4
倍升高。
鉴别诊断
1、普通病例 要与麻疹、风疹、水痘及丘疹 样荨麻疹相鉴别
2、重症病例 要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脊灰、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肺炎、爆发 性心肌炎等相鉴别
手、足及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 围绕有炎症红晕,疱内液体少。可有轻咳、 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儿可以不 发热。
普通病例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2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
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 障碍等,病情凶 险。 1、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或烦躁、头痛、呕吐、 肢体抖动或震颤、无力、眼震、共济失调、肢体 麻痹、惊厥、脑膜刺激征、昏迷等,重者可出现 脑疝。
• 最常见为CoxA16及EV71型
肠道病毒的生物特性
1. 属于RNA病毒
2. 对75%酒精及5%来苏不敏感。对热敏感, 在50 ℃可被迅速灭活,对紫外线及干燥 敏感,各种氧化剂(高㎜ 锰酸钾、漂白粉等)、 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流行环节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易感人群
传染源
传染源: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流行概况
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 行的报道: – 1957年在加拿大首次报告 – 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 – 1958年加拿大Robinson从患者粪便和咽拭
中分离出CoxA16,同时患者血清抗体有四倍 增长,初步查明CoxA16为本病病原 – 1959年提出HFMD命名 – 1969年美国首次分离出EV71病毒
国内流行情况1
• 1981年起,在上海、北京、福建等地有少 数病例零星报道,但缺乏病原学支持
•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 爆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 经过两年散发流行,1986年又出现爆发。 两次爆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和1.9%
• 1999年5-9月,深圳南山区,59例(临床 诊断)、7例(PCR+)
3.循环系统: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 凉、指端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 血压升高或下降。
4.其它系统也可受累而出现相应症状。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 血糖 • 血生化 • CSF • 病原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查
物理学检查
• 胸片 可表现为肺纹理增重,网格状、班 片状阴影,重症病例可出现肺水肿、肺出 血征象。多以右肺为著。
• 2007年山东临沂爆发流行,后波及山东全 省,共报告39606例
• 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 的手足口病疫情,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929例, 其中22例死亡.
• 安徽、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都 有报告
病原学
• 肠道病毒共102型,包括脊灰病毒、埃可病 毒、柯萨奇病毒、EV68—EV102。能引起 手足口病的有20多型
升高→肺循环容量负荷增加→肺间质水肿。 2、炎性介质损伤肺毛细血管床,使其通透性增加。 3、神经肽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肺内
α受体兴奋,β受体相对受抑制,血管通透性增加,肺 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肺组织液清除障碍。 4、神经源性心肌损害:儿茶酚胺过多释放时可致心肌变性坏 死
临床表现4
手足口病的诊治
手足口病的定义
•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 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 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 个别患者可引起脑膜脑炎、心肌炎、肺水肿 等致命性并发症 – 无合并症患儿预后良好,一般5~7d自愈
粪便排毒4~8周,咽部排毒1~2周
传播途径
•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 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 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 绢、牙具、玩具、餐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 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 污染的水源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医疗 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医源性传播。
临床表现3
2.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不整,紫绀,口吐 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出现神 经源性肺水肿。
神经源性肺水肿 (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PE ) 概念:在无心、肺、肾等疾病的情况下,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导致的急性肺水肿。 机制:1、颅内压增高→交感神经兴奋→体循环血管收缩→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