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docx

合集下载

燃料及其利用(含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含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1.2008年7月下旬,奥运圣火在河南境内传递,以表达河南人民迎奥运的热烈心情。

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有可燃物;②有足够的氧气;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④使用铝合金作外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A解题思路: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因此火炬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①②③,故选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燃烧的条件2.在野外游玩禁止乱扔烟头,以防发生火灾。

你认为烟头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提供氧气B.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C.提供可燃物D.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答案:D解题思路: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烟头的温度很高,能够引燃其他的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是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需注意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改变。

故选D。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燃烧的条件3.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绢”操作及现象为:将手绢浸入酒精溶液(酒精与水体积比为2:1),取出拧干,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待火焰熄灭后,手绢完好无损。

实验时,手绢未燃烧的主要原因是( )A.手绢不是可燃物B.手绢没有接触到氧气C.温度未达到手绢的着火点D.空气中氧气浓度较低答案:C解题思路:燃烧需要满足的三个条件: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实验时,手绢没有燃烧,说明不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

手绢是可燃物,在空气中点燃的过程中能够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没有燃烧说明不满足第三个条件,即温度没有达到手绢的着火点。

温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酒精燃烧时释放的热量被水蒸发时吸收,使手绢的温度未达到其着火点。

故选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燃烧的条件4.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 )A.增加可燃物的量B.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D解题思路: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燃烧时要有足够的空气(或氧气);可燃物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可自主编辑word)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可自主编辑word)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夯基提能作业题组一燃烧与灭火A组基础题组一、选择题1.(2018江西中考,2,2分)2018年春节,江西实行“禁燃令”。

下图表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标志的是( )2.(2018辽宁沈阳中考,5,1分)利用“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的原理,能将蜡烛火焰熄灭的方法是( )A.用水浇灭B.剪掉烛芯C.吹灭蜡烛D.罩上烧杯3.(2018四川成都中考,4,3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油站严禁烟火B.高层楼房着火乘电梯逃生C.燃气泄漏关闭阀门打开排气扇D.灭火要同时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4.(2017周口一模,2)下列说法或做法正确的是( )A.炒菜锅中的油着火,立即用水灭火B.石油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可以作燃料C.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和温度达到着火点D.液化石油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并关闭阀门二、填空题5.(2016河南中考,15,3分)煤在空气中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6.(2018北京中考,22,3分)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1)设计B、D的目的是。

的现象是。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填序号)。

三、简答题7.(2018新乡二模,21)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1)下图中能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的现象是什么?(2)小明在实验结束后发现铜片变黑了,原因是什么?8.下图为探究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熄灭的实验。

(1)用燃烧的条件分析Ⅰ中蜡烛熄灭的原因。

(2)用物质的性质分析Ⅱ中蜡烛熄灭的原因。

9.(2018安阳一模,21)了解防火、灭火等安全知识非常必要。

(1)在实验室,如果酒精不慎洒在桌上燃烧起来,可用湿抹布或沙土盖灭,这种灭火方法的原理是什么?(2)在家里,如果发现天然气(或液化气)泄漏,应采取什么安全措施?B组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8郑州一模,4)下列灭火方法中,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相同的是( )A.用高压水枪灭火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C.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2. (2018新乡一模,4)青少年应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
B.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
C.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
D.地面植被和林下可燃物因长期堆积后发生腐烂,进而产生大量可燃气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相当于清除可燃物,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错误;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解析】
【详解】
A、磷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错误;
B、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重金属中毒,可饮用大量富含蛋白质得牛奶、蛋清等缓解毒性,正确;
C、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获得,氢气可以通过金属和酸反应、电解水等方式获取,都属于可再生能源,正确;
D、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正确。
故选A。
考点:灭火原理。
16.“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中考化学总复习《燃料及其利用》专题训练(附有答案)

中考化学总复习《燃料及其利用》专题训练(附有答案)

中考化学总复习《燃料及其利用》专题训练(附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能源问题的说法错误是..A. 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B. 推广太阳能、风能使用可缓解温室效应C. 目前能源结构向多元、清洁和低碳方向转型D. 氢气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2. 能源是为人类提供所需能量的资源。

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A. 煤B. 石油C. 酒精D. 天然气3. 生产、运输、使用易燃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以下行为:①携带鞭炮进车站②在面粉厂车间吸烟③店铺开张时大量悬挂氢气球④在煤矿井内打电话,涉及违章的是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4. 安全重于泰山,危险化学品必须贴警示标志!下列化学品与所贴警示标志不符合的是警示标志化学品 A.黑火药 B.浓硫酸 C. 汽油 D. 乙醇5.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火炬首次采用“绿氢”作为火炬燃料,其储存采用了高压储气的方式。

下列关于该储气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 氢分子的体积变小B. 氢分子的质量变小C. 氢分子的数目变少D. 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6. 课堂上,老师用玻璃棒蘸取混有少许浓硫酸的高锰酸钾固体去接触酒精灯灯芯,同学们惊奇地发现,酒精灯被点燃了!这就是神奇的化学魔术“魔棒点灯”。

在此过程中浓硫酸和高锰酸钾反应生成二氧化锰和氧气及其它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反应放出的热使玻璃棒点燃了酒精灯B. 二氧化锰能促使该反应更快进行C. 反应产生的氧气具有氧化性D. 灯芯和酒精都是可燃物7. 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一种燃料)和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甲醇的化学式为CH4OB.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4:1C.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不变D. 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8. 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毒害作用很大的有一氧化碳、尼古丁和含有致癌物的焦油等。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

【化学】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习题及答案解析及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油是纯净物B.煤、石油、天然气和酒精都是化石燃料C.煤和石油的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D.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获得热能【答案】C【解析】A、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错误;B、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错误;C、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能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造成空气污染,正确;D、燃烧、摩擦等都可以产生热能,所以说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得到热能是错误的,错误。

故选C。

2.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大气中氢气含量高达90%.科幻片《流浪地球》中为了防止地球被木星吸引而导致解体,小伙伴们利用点燃木星上的气体混合物后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反推地球脱离木星引力。

下列关于“木星爆炸”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被木星吸引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C.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D.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水【答案】B【解析】【详解】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正确;B、氧气不是可燃物。

B错误;C、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

正确;D、氢气燃烧生成水,D正确。

故选:B。

3.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Z、W是有机物B.X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0%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答案】A【解析】【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X、分别是Y是甲烷和氧气,生成物Z、W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点燃CO2+2H2O.【详解】A、X是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物质Z是二氧化碳,虽然为含C化合物,但因结构、组成、性质都与无机物相似,故列为无机物;W是水,属于无机物。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氧气的体积分数(即氧气的浓度)对燃烧的影响。

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

如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开始至t1时间段氧气含量的变化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B.在t1至t2时间段内蜡烛已熄灭,而白磷还没有开始燃烧C.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物质的种类和总质量均不变D.t3时反应结束,集气瓶中的气体只有二氧化碳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放热现象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C.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3.下列各组说法正确的是A B(1)用肥皂水可以区分蒸馏水和硬水(2)用澄清石灰水可区分二氧化碳与氧气(1)花香四溢,说明微粒在不停地运动(2)热胀冷缩,说明微粒大小发生改变C D(1)乘坐车船时可以随身携带大量易燃品(2)火灾现场逃生时常用湿毛巾捂住口鼻(1)氧气可做燃料(2)木炭用作吸附剂A.A B.B C.C D.D4.鉴别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甲烷四种气体,现有一盒火柴,还必须用到的是A.装有蒸馏水的烧杯B.装有紫色石蕊的水C.冷而干燥的烧杯D.内壁有石灰水的烧杯5.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现有下列类推:①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8个族②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③电解水产生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④无论是吸入的空气还是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气体都是氮气;⑤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需验纯⑥金刚石是由原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离子构成的。

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有A.3个B.4个C.5个D.6个6.小杰同学在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制取气体,通过查资料得知氢气是一种密度小于空气,不溶于水的气体,硫化氢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可溶于水的气体,则他的下列制取方案可以用这套装置制取的是()(1)用硫化氢固体和稀硫酸溶液常温下制取硫化氢气体;(2)铁锈固体和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3)二氧化锰固体和氯酸钾制取氧气;(4)锌片和稀硫酸制取氢气。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

【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训练及答案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①氢气和空气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③氦气和氧气④天然气和氧气(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④【答案】D【解析】【详解】①氢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②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③氧气能支持燃烧,氦气不具有可燃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④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故①④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故选D。

2.某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温度远高于白磷着火点)。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B.图②中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①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D.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条件之一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答案】C【解析】A、本实验中②为对照组,①②要形成对照,所以①烧杯中水的温度应与②中相同,缺少了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氧气,不能燃烧,故正确;B、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故正确;C、①中水为热水,但无氧气,不能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①和③对比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错误;D、②中白磷在热水中,试管内有氧气,既有氧气的参与,也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③中白磷有氧气,但冷水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不能燃烧,故②和③对比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正确。

点睛: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

3.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及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及答案

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及答案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1.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A.方便添加木柴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C.增大氧气的浓度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D【解析】【分析】木柴架空,可以使更多的氧气和木柴接触。

应该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

【详解】A、添加木柴,在上也可添加,不符合题意;B、着火点是不可变化的,不符合题意;C、氧气的浓度没有提升,还是空气中的浓度,不符合题意;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符合题意。

故选D。

2.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合理的是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都叫燃烧B.物质燃烧一定要点燃C.将煤块粉碎后再燃烧,是为了使其燃烧更充分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答案】C【解析】A、任何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错误;B、物质燃烧不一定要点燃,如有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然,错误;C、将煤块粉碎,增大了煤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正确;D、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

故选C。

3.氢氧化镁在温度达到380℃时,能够分解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和水蒸气,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建筑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所以,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

根据灭火原理你认为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是A.氢氧化镁是一种碱B.受热分解的产物能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C.氢氧化镁不溶于水D.可以降低易燃性建筑材料的着火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氢氧化镁在温度达到380 ℃时,能够分解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和水蒸气,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建筑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利用了将氧气隔绝的原理灭火。

考点:灭火的原理4.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液体,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作消毒剂。

下列有关乙醇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质与溶剂的氢原子个数相等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个数比为1:3B.乙醇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C.乙醇分子中质子与电子的数目不相等D.乙醇溶液溶质的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共九个原子组成的【答案】A【解析】【详解】乙醇溶液中的溶质是乙醇,溶剂是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 含答案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1.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答案】 A【解析】【详解】A.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C.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 A。

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答案】B【解析】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正确;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正确;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正确。

故选D。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答案】 B【解析】试题分析: 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 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4.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答案】 C【解析】【分析】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 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答案】 B【解析】【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 A 不正确;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故 B 正确。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故 C 不正确;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水汽化吸热,故 D 不正确。

故选 B。

【点睛】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6.已知 ,甲和乙是家庭常用的两种调料,它们的气味完全不同。

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判断,下列有关两种调料的说法,肯定正确的是A.构成的原子完全不同B.构成的分子一定不同C.组成元素完全不同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答案】 B【解析】【详解】A、不同物质的原子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决定其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的分子构成一定不同,故正确;C、不同物质的元素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D、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相同,如食盐和蔗糖均能溶于水,故错误;故选 B 。

7.2019 年 3 月 30 日,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在灭火过程中,突发“爆炸性燃烧”,造成多名消防官兵栖牲;对于引发“爆炸性燃烧”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B.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C.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D.地面植被和林下可燃物因长期堆积后发生腐烂,进而产生大量可燃气体【答案】 A【解析】【分析】【详解】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相当于清除可燃物,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错误;B、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C、可燃物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剧烈燃烧,可能发生爆炸,正确;D、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

故选A。

【点睛】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或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会发生爆炸。

8.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盐酸;③硝酸铵和水;④固体氢氧化钠和水A.①②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答案】 B【解析】【分析】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需要瓶内部压强增大,途径有:(1)温度升高、(2)产生气体。

【详解】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①正确;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②正确;③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不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③错误;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④正确;综上,①②④能使图中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

答案选 B。

注意固体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遇水会放出大量热,硝酸铵、硝酸钾溶于水与吸收热量。

9.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答案】 C【解析】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常表现出热量的变化,正确;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煤的充分燃烧,正确;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利用水气化吸热使纸箱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的原理,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正确。

故选C。

点睛: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

10.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A.铁、锌、磷、碘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B.重金属中毒,可饮用大量牛奶、蛋清等缓解毒性C.乙醇和氢气都是可再生能源D.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答案】 A【解析】【详解】A、磷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错误;B、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重金属中毒,可饮用大量富含蛋白质得牛奶、蛋清等缓解毒性,正确;C、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获得,氢气可以通过金属和酸反应、电解水等方式获取,都属于可再生能源,正确;D、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正确。

故选 A。

11.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 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 火警电话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答案】 A【分析】【详解】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由于氧气更充足,使火着的更旺,故选项错误;B.着火时,烟尘和有害气体等受热,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向上流动,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故选项正确;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 火警电话,故选项正确;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油因隔绝氧气而灭火,故选项正确。

故选A12.目前,哈尔滨公交车都已换成电、气两用车辆,大大改善了人们出行的环境,据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汽车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 的排放D.汽车尾气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答案】 A【解析】【详解】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汽车,故 A 不正确;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轮胎等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故 B 正确;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 的排放,故 C 正确;D、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含铅化合物,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故 D 正确。

故选 A。

13.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消除和隔离可燃物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供给燃烧所需的充足氧气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答案】 A【解析】试题分析: A.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是错误的叙述;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消除和隔离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 -供给燃烧所需的充足氧气是正确的叙述;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是正确的叙述;故选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