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与火的艺术_陶艺

合集下载

一年级美术上册《土与火的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一年级美术上册《土与火的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这项作业旨在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4.观察日记作业:
-学生需在课后观察生活中遇到的陶艺作品,记录在日记中,并简要描述作品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点。
-通过持续观察,学生可以培养对陶艺作品的敏感度,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作业提交与评价:
-学生需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意、技巧和实践过程。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它们是怎么从泥土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3.引入主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土与火的艺术——陶艺,并简要介绍陶艺的发展历史和在我国的文化地位。
(二)讲授新知
1.陶土的特性:介绍陶土的来源、种类和特点,如可塑性、吸水性等,并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
(五)总结归纳
1.展示作品: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陶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经验。
2.评价与反思: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针对作品的创意、技巧和完成度等方面给予肯定和建议。
3.归纳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陶艺制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和热情。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的陶艺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动手欲望强烈的阶段。他们对美术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直观、可触摸的材料更感兴趣。《土与火的艺术》这一章节恰好满足了他们对于泥土这种天然材料的探索欲望。在学科和课本的基础上,我分析以下学情:
1.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在具体操作和细节把握上还需进一步指导。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意愿,但团队协作和分工合作的能力尚待提高。
3.学生对于陶瓷艺术的认识有限,但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课火与土的艺术--陶艺成型工艺

第二课火与土的艺术--陶艺成型工艺

元朝继往开来,形成瓷都景德镇 点明清制瓷业发达,瓷器使用大众化。
二十世纪上半叶遭战火摧残 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恢复和发展
-------真正的瓷器产生 在东汉晚期,南方烧制的青釉瓷在胎体的烧结
度,烧成温度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现代的瓷器标 准,标志的真正的瓷器诞生。瓷器迅速崛起,有 后来居上之势。
1、盛产瓷石 2、 南方长期烧制印 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工艺积累


观 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主要颜色:黄绿釉、青灰釉
器具形式:尊、碗、盆、瓶、瓮、罐、豆等
主要产地:浙江中部地区。如德清、湖州等
东汉青瓷坛
天球瓶
原始青瓷
原始青瓷高足豆
初步发展
——迎来瓷器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出现北方白瓷和南方青瓷的分流(由含铁量的多少 决定)。
整体造型:多为平底,罐口有系耳,晚期器身从浑圆向修长发展。
四大系统
越窑(青瓷最高水平) 瓯窑
婺窑
德清窑(烧黑瓷——黑瓷始于汉代,魏晋南北盛名)
窑具的发展 龙窑——分段烧成,防止生烧 匣钵——保护瓷胎稳定
青瓷罐
青瓷莲花尊
大发展
——形成南青北白两大格局
形成原因:北方地区在改进青瓷器的过程中发明了 白瓷器。北方白瓷的突破是我国北方盛产的优质制 瓷原料与南方长期积累的成熟的制瓷技术相结合的 必然结果,它打破了青釉瓷一统天下的格局,形成 了唐代南青北白的两大体系,而且为后世的颜色釉 瓷和彩绘瓷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基础。 推动的制瓷业繁荣的影响因素: 1.瓷器使用普及,改变人们日常生活 2.瓷器作为商品大量向国外输出。
瓷器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使胎体充 分烧结,结构紧密。 瓷器的表面应施高温烧成的玻璃质釉。

土与火打造的艺术——陶艺作品的创意

土与火打造的艺术——陶艺作品的创意

《土与火打造的艺术——陶艺作品的创意》一、教学设计思路陶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扬名寰宇,并且物以载道,蕴涵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神。

陶文化教育融合多种教育于一体,可以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自己国家灿烂历史文化的渊源及发展,增强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陶文化有其他美术的共性,更有着区别与其他美术的质的规定性:任何一件陶瓷艺术作品都是材料的质地、工艺手段、艺术表现形式三者的统一,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现的统一,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

本教材我们主要研究的“陶艺”也叫“现代陶艺”,它抛弃固定造型风格的程设,不把实用当作主要功能,更多注重的是它的艺术性,追求不带任何功能要求的纯粹化的形式。

本单元分二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通过上网进行浏览和自主学习、获取信息收集,了解我国陶艺起源、发展及陶艺的艺术形式和基本特点,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摄取信息,进行探索研究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

本课时就是在了解陶艺的起源、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了解陶艺造型的塑形和装饰,启发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通过尝试运用各种辅助材料如木棒、牙签、竹筷、铁丝等进行陶土的造型创作,把握雕塑造型的立体感,感受陶土潜在的美感特性,逐步养成收藏自己喜爱的作品并拍摄照片,作简单的介绍,养成乐于与人共赏的习惯。

让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在手中凝结,自信和快乐在"土与火的洗礼"中铸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比较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特点。

了解陶艺造型的塑形和装饰手法,尝试并学习各种陶艺造型方法和陶艺的装饰方法来创作陶艺作品,体会制陶的无限乐趣。

过程与方法:收集一些陶艺的有关的资料,讨论分析现代陶艺造型的塑形和装饰手法,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尝试和探索,运用多种塑形和装饰手法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陶艺粗犷而质朴的艺术魅力,体会与泥、与传统中华古老文明的基础和交流的情感;能克服困难、完成陶艺作品创作。

九年级美术《土和火的艺术》教案

九年级美术《土和火的艺术》教案
土和火的艺术﹡泥条盘筑
-----让我们陶醉其中
课 题
土和火的艺术
年级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时 间
姓名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悉泥性,学习泥条盘筑法及装饰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泥条盘筑法,用规范的“泥条盘筑法”按课堂作业要求创作出有主题的泥塑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陶艺创作带来的愉悦和自信。
学生说说体验感受
观察老师的搓条手法,注意泥条间的衔接及加固方法。
通过直观演示,学习泥条盘筑法。
欣赏“泥条盘筑法”制作的陶艺作品
欣赏图片,感受泥条魅力
学生观察图片,分析装饰方法
1、雕刻,2、镂空3、镶嵌,4、粘贴
小组确定主题,分体制作
作品完成
合作整理。
评委入座。代表介绍作品
评委按作业要求评价。
颁发证书,教师和获奖作品、作者、评委拍照留念。
2、教师引导:像这样把泥搓成泥条、盘起、然后向上叠加的手法,叫做“泥条盘筑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土和火的艺术·陶醉其中”
二、体验泥性
1、每位同学桌上都有一块陶泥,请你用1分钟时间,把陶泥搓成泥条,看谁的泥条粗细均匀、长而不断。
2、教师演示:请同学说说搓泥条的感受,搓断的是什么原因。
3、搓泥条前先要揉泥,注意泥的干湿度,如果泥较干,搓泥条时就容易断裂,需要揉泥时喷水;如果泥较湿,就继续揉泥,使水分吸收。搓泥条时要用手掌向两边用力,不要用手指。
欣赏微课,学习陶艺成形法作品
情感升华
收拾整理结束课程
创设“鉴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陶艺作品导入课题,进入探索阶段。

高坪土陶:土与火的艺术

高坪土陶:土与火的艺术

高坪土陶传承人吕秀琼正在码窑 高坪土陶生产的玫瑰土陶土陶制作这门历史悠久的手工艺常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

蓬溪县高坪土陶以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饰缀形成的艺术风格,质朴地展示着中华民族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被誉为“地面上流传至今的珍贵稀有土陶文物”。

2014年,高坪土陶被列入遂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坪土陶选用高坪“糯黄泥”,质地细腻、粘性强,产有红、黑、白三种陶泥,再选取不含任何重金属物质的页岩釉,经1200℃高温煅烧,烧制完成的高坪土陶环保无异味,经久耐用,适合储存泡菜、白酒等。

长久以来,用高坪土陶制作技艺生产的水缸、酒坛、砂锅等土陶艺品享誉全川,遍布各地。

虽然高坪土陶产品年产量超过200万只,依然供不应求。

其传承人蒋诗红希望,有年轻人能学习土陶烧制技艺,让这门手艺代代传承下去。

(文/图 蒋东宏)
高坪土陶:土与火的艺术
图为高坪土陶传承人蒋诗红在拉坯。

人美版高中美术选修工艺:火与土的艺术——陶艺成型工艺

人美版高中美术选修工艺:火与土的艺术——陶艺成型工艺

二.泥板成型:预先在设计好的草图基础上,画出严格的带有尺寸的裁剪图样, 然后在拍好的泥板上,依照图案样进行切割,最后粘接组合完成。
三.拉胚成型:借助机器完成制作过程,制作出来的器具比较工整,我们把这 个工艺分为拉胚和修胚
三.拉胚成型:借助机器完成制作过程,制作出来的器具比较工整,我们把这 个工艺分为拉胚和修胚(又称利胚,通过相应的刀具进行旋削,胚体不能过 干,否则无法旋切)
(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 • 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青花瓷 • 明清:景德镇“瓷都”,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 史上,先有陶后有 瓷,瓷器由陶器脱 胎而来。
古人制作陶艺的方法及流程
选泥和泥
拉胚
施釉
喷釉
装窑
祭神
出窑
一.泥条盘筑成型:通过泥条的排列围绕成为一定的空间,从而形成雏形。
•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 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 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 意义。
•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 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 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 点。
中国陶瓷史
• 新石器时代:烧制陶器 •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 东汉:瓷器生产进入成熟阶段 •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输出国外 • 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著名五大名窑
பைடு நூலகம்
泥条盘筑成形法
泥板成型法
拉胚成型
现代陶艺作品欣赏
THANKS

《第三单元 土和火的艺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土和火的艺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美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土和火的艺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掌握陶艺的基本制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陶艺的兴趣,体验制作过程中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陶土的特点,掌握基本的揉搓、拍打、塑形等陶艺制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性的陶艺作品。

三、教学准备1. 准备陶艺工具和材料,如陶土、擀面杖、切割刀等。

2. 准备一些优秀的陶艺作品供学生欣赏。

3.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了解陶艺的基本知识。

4. 安排合适的场地,确保安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陶艺作品图片,请学生欣赏并猜测这些作品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制作过程,并引出“土和火的艺术”这一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 了解陶艺历史: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陶艺的发展历史,包括各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陶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餐具、茶具、装饰品等。

设计意图:通过陶艺历史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陶艺的背景和重要性,为后续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3. 陶艺制作基础知识:教师介绍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泥板、泥条、模具等,以及制作过程中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陶土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陶土。

设计意图: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陶艺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为后续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陶艺制作方式,如泥板、泥条、模具等。

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陶艺制作技巧和方法。

学生完成后,教师组织作品展示和评判,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设计意图:实践操作是学生掌握陶艺制作技巧和方法的重要环节。

通过作品展示和评判,帮助学生互相学习、交流经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课件-3 土和火的艺术 (23张)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美术课件-3 土和火的艺术 (23张)

现代陶艺所提倡的: 一是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而提升和转变人的思
维,促进着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所有新艺术、新风格的前 提。
二是融贯众多学科的艺术形态,科学中有技艺,技艺 中有科技,科技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技,科技为现代陶 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前景和可能!现代陶艺的创作,适当 的采用科技成果是可取的,全部依赖和滥用科技成果则是 现代陶艺的一大悲剧。
陶瓷艺术
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 国。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 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 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成陶艺形 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陶与瓷的区别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两者实际上有较大的差 别,关键在于原料和烧成温度。
胎体质地
胎体颜色 烧成温度

陶 器
胎气高质体孔,不率质透较地明高粗,,糙质吸含地水少较率量松较 杂,多 赭 黄呈 色 色灰 、色 土、
800—1200℃硬 度差,敲扣声发闷
分无釉陶 和釉陶
瓷 器
胎气水体孔,半率质透较地明低细,,腻质基不地本含坚不杂密吸 质,光 多 和 色亮 为 淡润 白米泽 色黄,
唐三彩造型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 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出土的唐三彩, 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器皿和人物三类,尤 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国 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需要马,农民 耕田需要马,交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 较多。
1200 ℃以上,硬 度较高,敲扣声清 脆
表现一般 都挂釉
陶 器 作 品
特点
胎体不透明,质地较松,气孔率较高, 吸水率较高,质地粗糙含少量杂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器
用粘土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于 950—1165°C下烧制而成的物品,为 多孔、不透明的非玻璃质,通常上釉,也有不上釉的。
现代陶艺所提倡的:
一是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从而提升和转变人的思维,从而促进着社会的发 展,这也是所有新艺术、新风格的前提。 二是融贯众多学科的艺术形态,科学中有技艺,技艺中有科技,科技需要艺术, 艺术需要科技,科技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前景和可能!现代陶艺的创作, 适当的采用科技成果是可取的,全部依赖和滥用科技成果则是现代陶艺的一大悲剧。
瓷器作品
胎体半透明,质地坚密,气孔率较低,基本不吸水, 质地细腻不含杂质。
传统陶瓷
舞蹈纹彩陶盆
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陶盆用细泥红陶制成。上腹 部弧形,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 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 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 造型简练明快。
现代陶瓷分类
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罐等。 艺术陶瓷:如花瓶、雕塑品、陈设品等。 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
餐具
茶具
花瓶
陶 瓷 雕 塑
“中华龙”柴窑瓷笔筒
神秘二元泥料配方,纯手工精 心雕刻,工艺繁复精细,耗时长,经 过国粹宝瓷林 (景德镇)千年官窑柴窑 高温烧结后,瓷胎体珠华圆润,晶莹 剔透,层次丰富。五龙神态各异、栩 栩如生,有飞腾而出的震撼动感。五 游龙惟妙惟肖,似互相盘绕嬉戏。 其造型美观,色彩素雅,具有 玉的晶莹剔透和象牙的温润高贵, 作品主题突出,融合了宫廷龙同民 间龙的图案特色,既有皇家龙威武 庄重的气派,又有民间龙优美、自 由、奔放、生动的造型,构思巧妙, 形象刻画精致,雕刻处理层次分明, 富于“中华龙”的气质,充分体现 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
唐三彩造型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 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出土的唐三彩,从现在分类来看主要也是分为动物、 器皿和人物三类,尤其以动物居多,这个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我 国古代马是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战场上需要马,农民耕田需要马,交 通运输也需要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马比较多。其次就是骆驼也比较多,这 可能和当时中外贸易有关,骆驼是长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丝绸之路沿 途需要骆驼作为交通工具。所以说,匠人们把它反映在工艺品上。而人物一 般以宫廷侍女比较多,这个反映的就是当时的宫廷生活了。
中国
俞老师
陶瓷艺术
中国是陶瓷古国,说起陶瓷,外国人就想到中国。陶艺是一 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 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促 成陶艺形态的产生和演化,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
陶与瓷的区别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两者实际上有较大的 差别,关键在于原料和烧成温度。
陶 器 作 品
特点
胎体不透明,质地较松,气孔率较高,吸水率较高,质地粗 糙含少量杂质。
陶与瓷的区别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统称,两者实际上有较大的 差别,关键在于原料和烧成温度。
胎体质地 胎体颜色 烧成温度 釉
胎体不透明,质地较松, 多呈灰色、 陶 气孔率较高,吸水率较 800—1200℃硬 分无釉陶 赭色、土 度差,敲扣声发闷 和釉陶 器 高,质地粗糙含少量杂 黄色 质 光亮润泽, 胎体半透明,质地坚密, 1200 ℃以上,硬 瓷 多为白色 表现一般 气孔率较低,基本不吸 度较高,敲扣声清 都挂釉 器 水,质地细腻不含杂质 和淡 米黄 脆 色
作业要求
喜欢以上什么作品? 为什么喜欢? 以小组形式进行探讨 5分钟请一位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作品欣赏
唐三彩色彩
唐三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 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 方法,黄褐緑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 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 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 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 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 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 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 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 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Hale Waihona Puke 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 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 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 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 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 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 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秦始皇陵兵马俑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 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我们发掘 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 不到一个小时瞬间消尽,化作白灰。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 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 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 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胎体质地 胎体颜色 烧成温度 釉
胎体不透明,质地较松, 多呈灰色、 陶 气孔率较高,吸水率较 800—1200℃硬 分无釉陶 赭色、土 度差,敲扣声发闷 和釉陶 器 高,质地粗糙含少量杂 黄色 质 光亮润泽, 胎体半透明,质地坚密, 1200 ℃以上,硬 瓷 多为白色 表现一般 气孔率较低,基本不吸 度较高,敲扣声清 都挂釉 器 水,质地细腻不含杂质 和淡 米黄 脆 色
选土:选用粘度高的陶土,一般用高岭土。 淘泥:将土倒入水中,和均匀,从中淘出精细的泥土。 制坯:将选出来的泥土成型,作成陶瓷胎型。 干燥:将陶瓷胎放在架子上干燥,是阴干。 修坯:干燥后,再用工具修理平滑。 上釉:将修平滑的陶瓷均匀涂上一层釉。 上色:在表面用画笔画上图案,瓷器和有的陶器会在画好图案之后施若干层釉。 焙烧:将画上图案并施完釉的陶瓷器放入炉中焙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