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性细菌ppt-医学微生物学PPT优选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

微生物学第13章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的酶系统适应了无氧 环境,能够利用各种有机物作为 能源和碳源。
生长速度
由于无氧环境的限制,厌氧性细 菌的生长速度通常较慢,需要较 长时间才能达到较高的细胞密度。
02
厌氧性细菌的生态分布与作 用
厌氧性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土壤中
厌氧性细菌在土壤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将动植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和气体。
生殖道中
女性生殖道中的厌氧性细菌参与维持阴道正常菌群平衡,预防感染。
厌氧性细菌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02
03
生物制氢
有机废水处理
甲烷发酵
厌氧性细菌可用于生物制氢过程, 通过发酵作用将有机物转化为氢 气。
厌氧性细菌可应用于有机废水处 理,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沼 气和二氧化碳。
厌氧性细菌可将有机废物转化为 甲烷,用于生产能源或进行沼气 发酵。
水体中
在缺氧的水体中,厌氧性细菌参与水体自净过程, 将有机物转化为氨气、硫化氢等气体。
动物消化道中
许多动物消化道内存在厌氧性细菌,帮助动物消 化食物,合成维生素等。
厌氧性细菌在人体内的分布与作用
肠道中
肠道中的厌氧性细菌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K、维生素B12等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口腔中
口腔中的厌氧性细菌参与龋齿的形成,某些种类还可能导致牙周病。
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进 行彻底的治疗,包括使用敏感 抗生素、清创引流等。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 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以提高免疫力,促进康复。
05
厌氧性细菌的培养与鉴定
厌氧性细菌的培养方法
厌氧培养箱
01
厌氧性细菌需要在无氧环境中生长,厌氧培养箱能够提供恒温、

医学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学厌氧性细菌
中和抗体——破伤风抗毒素 人工免疫——破伤风类毒素;抗毒素
12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根据典型的症状和病史作出诊断 无须采集样本培养
13
14
二 肉毒梭菌
C botulinum
一 生物学特性:
1 形态: 2 培养:
G+杆菌;芽胞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 有鞭毛;无荚膜;网球拍状; 可在普通琼脂平板生长;严格厌氧;
6
破伤风痉挛毒素 结构 菌体内时为一条分子量约150kD的多肽 释出菌体时;即被裂解为一条分子量约50kD的轻 链A链和一条100kD的重链B链;但其间仍 由二硫键连结在一起
B链是与神经节苷脂结合的单位 A链则具有毒性作用
7
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 • 对脑干神经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的亲和
力 • 毒素与中枢神经组织结合非常牢固;一旦结合
18
四防治原则 1 低温保存食品 2 80℃;20min加热食品 3 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迅速注射A B E三型
多价抗毒素;同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
19
医生在求美者脸上最易出现 皱纹的部位注射了肉毒毒素
20
面部肌肉解剖图;由于面部表 情肌肉复杂;所以每一针所注 射的位置和剂量是除皱的关 键所在
21
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条件 厌氧微环境
破伤风梭菌仅在局部增殖;无侵袭力; 致病作用依靠其产生的毒素;
5
2 致病物质外毒素: 破伤风溶血毒素 与链球菌溶血素O相似 破伤风痉挛毒素质粒编码 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 不耐热蛋白质65℃;30min 极强的神经毒素小鼠LD50=0 015ng; 人 的致死量小于1μg 免疫原性强;可获抗毒素和类毒素
放线菌属
(Actinomyces)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二)、致病性与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

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 质粒编码的破伤风痉挛毒素


属神经毒,毒性极强(对人致死量<1µg) 蛋白质,不耐热
2、致病条件

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

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 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2)创伤感染中毒: 伤口被肉毒梭菌芽胞污染,芽胞在局部 的厌氧环境中发芽繁殖并释放肉毒毒素, 可导致机体发生中毒。

(3)、婴儿肉毒病

细菌进入肠道,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病 以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 症状与肉毒食物中毒类似,便秘、吸乳无力、 啼哭无力
四、艰难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G+粗大杆菌,有鞭毛, 专性厌氧。 二、致病性: 1、毒素A:为肠毒素,还具有细胞毒活 性,导致液体大量分泌和肠壁出血性坏 死。 2、毒素B:为细胞毒素,导致腹泻及假 膜的形成。


G+杆菌:
丙酸杆菌属:痤疮丙酸杆菌 双歧杆菌属 真杆菌属

二、 致病性
致病条件


属正常菌群,在成为条件致病菌后,可 引起内源性感染 感染条件

寄居部位改变 宿主免疫力下降 菌群失调 厌氧微环境
三、感染特征
临床上遇到以下情况,应考虑有无厌氧菌感染



内源性感染,可及全身,多呈慢性 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 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红色、 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 则无细菌生长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常见病原菌第四节厌氧性细菌优秀课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五章常见病原菌第四节厌氧性细菌优秀课件

一、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粗大杆菌 革兰阳性菌
荚膜染色
㈡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Ø 厌氧 Ø 在血琼脂平板上可形成双层溶血环 Ø 在牛奶培养见“汹涌发酵”现象





养 基 断 裂
菌 的 汹 涌 发



使

(三)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是严重的创伤感染性疾病
局部组织气肿并最终导致组织进行 性的坏死
具体临床表现 1、组织剧烈的胀痛 2、触摸有捻发感 3、有恶臭
防治原则
(1)以清创扩创为主----破坏厌氧环境。 (2)治疗:早期、足量---α抗毒素+青霉素
(3) 高压氧舱 (4) 截肢:
小芳,下荷池采藕,不幸划破足底一块皮肤,伤口 被淤泥污染。她以为是小事,只是用池水洗了洗, 回家后在足底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可是,当天 夜里,她的伤足即红肿。第二天上午已肿至小腿。 下午到医院时,连大腿都红肿化脓,剧烈疼痛,高 热至40℃。医生切开伤口时流出暗红色脓血,恶 臭,并有气泡溢出,在血液中查到“厌氧菌”,入 院当天晚上就死去了。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基础第五章常见病 原菌第四节厌氧性
细菌
厌氧菌 (anaerobic bacteria)
G+有芽胞
无芽胞
G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 膜梭菌
肉毒梭菌 艰难梭菌
+
G-
双歧杆菌 消化链球菌 脆弱类杆菌 韦荣菌属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的病原菌 ◆发病后机体呈强直性痉挛、抽搐、 可因窒息或呼吸衰竭死亡
如欧洲各国主要的中毒食品为火腿、腊肠和其他兽 肉、禽肉。美国的中毒食品主要是家庭的水果罐头, 而火腿、腊肠等畜产加工食品仅占7.7%。前苏联和日 本因鱼制品中毒者最多,尤其是日本,几乎全部是鱼 制品的E中毒。

医学微生物—常见病原性细菌(厌氧性细菌)

医学微生物—常见病原性细菌(厌氧性细菌)
A
A、正确 B、错误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厌氧性细菌——厌氧芽孢梭菌
⒈掌握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⒉熟悉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特征及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⒊了解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的生物学特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厌氧性细菌——厌氧芽孢梭菌
1.厌氧性细菌是一大群必须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 繁殖的细菌 2. 根据是否形成芽孢,将厌氧性细菌分为两大类: 厌氧芽孢梭菌和无芽孢厌氧菌 3.临床厌氧菌感染以无芽孢厌氧菌多见
正确处理伤口 ;接种类毒素 实施人工主动 免疫;注射抗 毒素紧急预防
产气荚膜梭 菌
G+大杆菌,有 明显荚膜,芽 孢圆形,小于 菌体
外毒素、侵袭 性酶
创口感染消化 道感染
气性坏疽食物 中毒
正确处理伤口
肉毒梭菌
G+大杆菌,芽 孢椭圆形,大 于菌体,位于 次极端,呈网 球拍状
肉毒毒素
消化道感染 食物中毒
加强食品管理 ;多价抗毒素 血清治疗
22
22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产气荚膜梭菌×1200
产气荚膜梭菌×1200
23
23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汹涌发酵”
汹涌发酵
能分解糖类,产酸并产生大量气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2.致病性 1)致病性物质
破坏细胞膜, 使血管通透 性增加,导 致组织水肿。
卵磷脂 酶
胶原酶
分解胶原蛋 白,使局部 组织崩解。
引起腹泻
3.防治原则
正确处理创口 • 清创、扩创等。
人工主动免疫
• 成人:接种破伤风类毒素 • 儿童:接种白百破三联制剂
人工被动免疫 • 防治: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微生物厌氧性细菌

微生物厌氧性细菌
• 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及异物 • 坏死组织多,局部缺血 • 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混合感染
• 致病物质——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
为神经毒素,毒性强(iug),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及脑干细胞 有高度的亲和力
破伤风痉挛毒素可与中枢神经抑制性突触前膜的神经节苷脂结 合,阻断抑制性介质的释放,导致神经持续兴奋,骨骼肌强直性痉 挛,肌张力↑
化,组织水肿、坏死等 –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菌群失调 – 寄居部位改变 – 细菌协同作用
2024/6/21
• 感染特征
– 内源性感染,部位广泛,多呈慢性过程 – 无特定病型,多为化脓性感染(局部、全身
) – 分泌物粘稠,有色,恶臭 – 常用抗生素无效 – 普通培养不长
2024/6/21
• 所致疾病——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
2024/6/21
2024/6/21
2024/6/21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 临床常见菌
G+ 消化链球菌属、消化球菌属 – 球菌
G- 韦荣菌属
– 杆菌
G+ 丙酸杆菌、双岐杆菌、真杆菌、乳杆菌 G- 类杆菌、梭杆菌
2024/6/21
• 致病条件(厌氧菌感染因素)
– 组织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Eh) 血管损伤,肿瘤压迫,烧伤,动脉硬
第十三章 厌氧性细菌
概述 厌氧菌——是一群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 殖的细菌
厌氧性芽胞梭菌(外源性感染——致病菌) – 根据芽胞有无
无芽胞厌氧菌(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菌) – 根据耐氧性
• 专性厌氧菌(对氧极度敏感,对氧中度敏感) • 中度厌氧菌 • 微需氧菌 • 耐氧菌
2024/6/21
• 厌氧菌的分布
▪ 培养特性

厌氧性细菌

厌氧性细菌

肉毒梭菌(芽胞)
肉毒梭菌(电镜)
肉毒梭菌菌落
三、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主要以其强烈的嗜神经外毒素致病,多引起食物中毒(非胃肠炎 型);加强食品卫生监管,尽早注射多价抗毒素,是防治的关键。
肉毒梭菌 污染食品
尽早注射 多价抗毒素
产生
误食
罐头类真空 包装食品
肉毒毒素
人体
食物中毒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破 伤 风 病 人 的 典 型 临 床 表 现
牙关紧闭 苦笑面容 角弓反张
一、破伤风梭菌
(三)防治原则:
及时特特 抗清异菌异创性治性、预治疗扩防疗:创:青:,注霉注防射素射止破、破厌伤伤红氧风风霉环类素抗境毒等毒形素素成
二、产气荚膜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产气荚膜梭菌为G+大杆菌,两端纯圆,芽胞呈椭圆形,小于菌体,位于菌 体次未端。有荚膜。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梭菌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一)标本采集:主要采集伤口分泌物、血液、粪便、脓液、引流物。所采 标本注意避免与空气接触,以延长细菌生命。
(二)检查方法: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分离培养与鉴定
(三)防治原则:无特异性预防方法。选用青霉素、甲硝唑等治疗。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交流学习!
无芽胞厌氧菌是一大类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的正常菌群,包括G+和G-性的球 菌和杆菌,可作为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
脆弱类杆菌
(G-性杆菌)
主要寄生
于消化道
产黑色素普氏菌 核梭杆菌
(G-性球杆菌) (G-性杆菌)
寄居于口
腔、肠道
卟啉单胞菌
(G-性杆菌)
定居于口 腔和肠道

微生物学 第12章 厌氧性细菌

微生物学 第12章 厌氧性细菌

导致肌肉麻痹。
所致疾病

食物中毒
主要由于豆类、肉类、腊肠及罐头食品等被肉毒梭 菌或芽胞污染,在厌氧条件下繁殖产生外毒素,被 人食入所引起。
表现:全身无力、视力模糊不清、吞咽及呼吸困
难,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而死亡。因毒
素不直接刺激肠粘膜,故无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创伤感染中毒

婴儿肉毒病
由于婴儿肠道内缺乏能拮抗肉毒梭菌的正常菌群,食用被 肉毒梭菌污染的食品后,芽胞在这情况下定居于盲肠,繁 殖产生毒素引起的感染性中毒。表现为便秘、吮乳无力、
② WBC↓且形态不典型 ③ 伴其他杂菌生长
可初步快速诊断
四、防治原则
预防


及时彻底清创,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
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切除病灶
治疗



抗生素
ulinum)
一、生物学特性
形态与染色:
G+粗短杆菌,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 极端, 使细胞呈网球拍状(匙),有鞭毛
2.
G-厌氧球菌
韦荣氏球菌属,咽部
3.
G+厌氧球菌
消化链球菌属,阴道
4.
G+厌氧杆菌
双歧杆菌属,控制pH 丙酸杆菌
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特征:
1.
内源性感染,遍及全身,多呈慢性
2.
3. 4.
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
脓液黏稠,有恶臭、血腥味 使用氨基糖苷类长期无效
常见感染类型:
1. 2. 3. 4.

G+粗大杆菌,正常菌群、培养困难 菌群失调——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假膜性结肠炎

治疗:停用抗生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致病性 1.致病条件-----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
❖ 伤口窄而深;混有泥土或异物污染; ❖ 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
局部组织缺血; ❖ 并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的感染。
2020/10/18
8
2.致病物质-外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
感染途径:伤口
靶位:主要是脊髓前角神经细胞,导致 肌肉活动的兴奋与抑制失调,使骨骼 肌强直痉挛。
研协作组的调查统计,臭豆腐、豆瓣酱、面酱、红豆
腐等豆类发酵制品和烂马铃薯等植物型食品91.48%;
其余是动物性食品,如熟羊肉、羊油、猪油、臭豆腐、
臭鱼、咸鱼、腊肉、干牛肉、干马肉等制品处在无氧
环境中时,也易有肉毒梭菌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
引起202食0/10物/18 中毒。
23
3. 所致疾病------肉毒中毒
⑴ 食物中毒: 单纯毒素中毒。 特征: 无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
神经末梢麻痹。眼肌-咽肌-呼吸肌-心肌 麻痹而死亡。
⑵ 婴儿肉毒病
2020/10/18
24
肉肉毒毒梭梭菌菌
肉毒毒素致病过程
血液

淋巴液
酰 胆

神经肌肉
神 经 冲
肌肉迟缓 型麻痹

防治原则
❖ 食品加热 ❖及早注射多价抗肉毒抗毒素血清。
2020/10/18
11
人工自动免疫:破伤风类毒素。 白、百、破三联疫苗(DPT)接种。
白喉 百日咳 破伤风
接种对象:易受外伤的人群
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 破伤风抗毒素(TAT)
2020/10/18
12
有一严重外伤,且伤口混有大量 泥沙的病人,你想到了什么?怎 样处理?
2020/10/18
2020/10/18
26
厌氧芽胞梭菌的种类、所致疾病及致病物质
厌氧芽胞菌 所致疾病 致 病 物 质
破伤风梭菌 破伤风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梭菌
食物中毒 肉毒毒素
产气荚膜梭茵 气性坏疽 多种毒素和酶
食物中毒 肠毒素
2020/10/18
27
有无芽胞的厌氧菌的主要区别
感染类型 外源性感染为主 内源性感染为主
2020/10/18
4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一、破伤风梭菌
引起:成人----破伤风 新生儿—七日风或锁口风
2020/10/18
5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 ➢ 细长杆菌,革兰染色阳性; ➢ 芽胞呈圆形。
2.培养 专性厌氧。 3.抵抗力 :芽胞
2020/10/18
6
2020破/10/1伤8 风梭菌的芽胞,20400倍90(电镜图)7
2、无芽胞厌氧菌分类、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临
床常见疾病。
2020/10/18
1
厌氧性细菌
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分为两大类:
➢ 厌氧芽胞梭菌 ➢ 无芽胞厌氧菌
2020/10/18
2
厌氧菌
G+有芽胞
无芽胞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G+
G-
消化链球菌 脆弱类杆菌
2020/10/18
3
有芽孢厌氧菌的共同特点: G+杆菌 专性厌氧 产生外毒素
19
三、肉毒梭菌
革兰阳性大杆菌,芽孢椭圆形,大于菌体,位于菌 体次级端,使菌体呈网球拍状。
2020/10/18
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培养特性: 严格厌氧 3.抵抗力: 芽胞
毒素不耐热
肉毒梭菌的芽胞,10000倍
2020/10/18
21
(二)致病性 1. 致病条件:芽胞污染了食品 2. 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
正在发芽的肉毒梭菌的芽胞和崩解的外壳,42000倍
食入肉毒毒 素污染食物
所致疾病 破伤风
气性坏疽
肉毒中毒
预防
破伤风类毒素
儿童:百白破三联 疫苗
加强食品卫 生管理,可 疑食物煮沸
紧急预防 1、彻底清创 治疗 2、早期足量TAT 3、抗菌药物
2020/10/18
22
肉毒中毒的食品种类往往与饮食习惯有关,各个国 家和地区有所不同。
如欧洲各国主要的中毒食品为火腿、腊肠和其他兽
肉、禽肉。美国的中毒食品主要是家庭的水果罐头, 而火腿、腊肠等畜产加工食品仅占7.7%。前苏联和日 本因鱼制品中毒者最多,尤其是日本,几乎全部是鱼 制品的E中毒。
在我国因罐头食品引起中毒的较少,据新疆肉毒科
2020/10/18
14
一、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G+大杆菌,芽孢椭圆形,位 于菌体的次极端,不大于菌体 宽度。有荚膜。
荚膜染色
2020/10/18
15
2020/10/18





养 基 断 裂
菌 的 汹 涌 发



使

16
(二)致病性 1、致病条件 主要通过大面积创伤感染。 2、致病因素 主要有:
感染特点 多见于外伤、 常与需氧菌或兼性厌氧
食物中毒
菌混合感染,引起败血症、
感染性脓肿等
预防 类毒素
抗毒素(紧急预防) 增强抵抗力
治疗 抗毒素为主
抗菌药(甲硝唑等)
2020/10/18
28
破伤风梭菌
产气荚膜梭茵 肉毒梭菌
致病物质 破伤风痉挛毒素 多种毒素和酶 肉毒毒素
致病条件 伤口,厌氧环境 同前
13
产气荚膜梭菌
小芳,下荷池采藕,不幸划破足底一块皮肤,伤口 被淤泥污染。她以为是小事,只是用池水洗了洗, 回家后在足底贴上一片伤湿止痛膏。可是,当天 夜里,她的伤足即红肿。第二天上午已肿至小腿。 下午到医院时,连大腿都红肿化脓,剧烈疼痛,高 热至40℃。医生切开伤口时流出暗红色脓血,恶 臭,并有气泡溢出,在血液中查到“厌氧菌”,入 院当天晚上就死去了。
⑴ α毒素:即卵磷脂酶,是本菌最重要 的致病物质。
2020/10/18
17
(三)所致疾病 1、气性坏疽: 是严重的创伤感染性疾病 2、食物中毒:
2020/10/18
18
(四)防治原则
(1)以清创扩创为主----破坏厌氧环境。 (2)治疗:早期、足量---α抗毒素+青霉素
(3) 高压氧仓
2020/10/18
2020/10/18
9
4.所致疾病------破伤风
❖ 典型症状: 苦笑面容
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
2020/10/18
10
㈢.防治原则
1.清创、扩创-----破坏厌氧环境 用3%过氧化氢溶液正确清洗伤口,及时清创、
扩创,防止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2.特异性治疗 破伤风抗毒素(TAT)+青霉素 注意 早期足量 皮试
厌氧性细菌
掌握:1.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条件和致病因素 及特异性防治。
2.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致病条件、致病因素及
所致疾病。
3.肉毒梭菌的致病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和临床表现。
熟悉:1.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
2.产气荚膜梭菌生化反应和培养特点。
3.肉毒中毒的防治原则。
了解:1、厌氧芽孢梭菌所致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