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域类型的介绍(地理的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及产地和区位优势)
高考地理中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它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
(2)农业地域类型的成因: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农业生产方式和类型各具特色。
(3)分类: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如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如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以混合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谷物家畜农业、种植业和牧羊业或牧牛业并重的混合农业)。
1.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水田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2)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及区位优势自然因素:①气候: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②地形:集中在平原、丘陵地区。
③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④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社会经济因素:①劳动力:水稻种植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劳动力和南亚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种植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注意:水稻种植业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是针对亚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的,日本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高。
2.商品谷物农业(1)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生产小麦、玉米等谷物为主,产品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其经营方式一般以家庭农场为主,机械化水平高。
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也有分布。
(2)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机械化水平高、科技水平高、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和专业化水平高。
(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温带大陆性气候)②地形:地形平坦广阔(大平原、中央平原)③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④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社会经济因素: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②工业发达: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和农药(机械化水平高)③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全面总结

混合农业kJ r直JS-址电 冰J- H- .■•曲 '奩 薛.一芒迤膚■现代混合农叠<渙人利亚)小&—牧¥农场的农事安排忙季闲季 忙季対©1丨I 3 1 4 1 5 1 5 H 1 S 1 « 1 10 1 11 小產种檀 犁胞 (忙阖___摘种 (忙谋卜W生阵节 kn (忙》) / P OM h醛种° 在*5為55卒毛 在收鄴宕前 (忙《) SB 上議複闲李忙乎 闲乎澳人利亚人分水岭的雨影效应及东水西调&|序牧和講!《农业K£fit 1- ■-美国农业布局季风水田农业肾 T' 一 ---- ),3—、二十麦KV花-丄* 我国部分地区农业区位分析A. 青藏高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弱,耕地面积小。
* 例: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但为什么农作物单产较高①光照条件好,植物光合作用强;②昼夜温差大,夜晚植物呼吸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积累。
B. 南疆(天山以南)盛产长绒棉的原因:②气候(热量):夏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③水源:有天山冰雪融水灌溉,灌溉条件便 利;④土壤:土质疏松,多为沙性土壤,土壤肥沃。
印度河流域 (尼罗河三角洲: 光热资源丰富、 有灌溉水源、 三角洲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
)C. 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存在不足:①纬度高,热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③土壤肥力下降;④秋冬季受寒潮和冻害频繁等。
*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②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国粮食单产高。
有利条件: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充足; ②昼夜温差大; ③高寒低温,生长周期长;④夜雨较多;⑤河谷地带积温较高,灌溉便利。
中国农业的地域类型及区位分析

3,内蒙古的畜牧业
(1)区位因素: 草场面积广阔;东部降水较多,有利于牧草 生长;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牧业历史久,经验丰 富;市场潜力广;国家政策支持。 (2) 不足: 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 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3)措施: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合理放牧,规定合理 的载畜量;营造防护林;大力建设人工草场;培 育良种;改善交通;加强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 产业链。
8.陕西的苹果生产
(1)区位优势: 地处暖温带,光照和热量充足;地形平坦,土 层深厚;昼夜温差大;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2)不足: 水土流失严重;寒潮和低温影响大;科技水平 较低,品种较单一。 (3)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加速脱贫;有利于水土保持; 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4)措施: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意识; 开展苹果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努力开拓国内 和国外市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重点回顾】我国的农业生产 一.评价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
项目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有台风、寒潮、暴雨、冰雹、霜 冻、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受季风 影响,降水不稳定 地区分布不平衡,年内分配不均, 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多 山地多,平原少,干旱地区面积 大,耕地和林地所占面积比例较 小,土地后备资源为数不多,人 均土地少 缺乏合理开发和保护 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地 气候 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 资源 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水资 源 水资源总量很大
劳动力
市场需求量
农业自然资源的利 用
播种季节
收获季节
主要分布区
春小麦 冬小麦
双 季 稻 早稻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中温带(东北)
次年春末 暖温带(华北) 夏初
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整理]
![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42bfef9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e.png)
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整理]
农业地域类型及区位条件主要有四种:平原农业地域、山地农业地域、丘陵地农业地域和高原农业地域。
一、平原农业地域
区位条件:
1. 平坦地势: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农业生产。
2. 丰富的水资源:适合种植水稻和其他灌溉农业。
3.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农产品产量。
4.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农产品的快速运输和销售。
二、山地农业地域
区位条件:
1. 适宜的高度和坡度:适合山地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2. 丰富的降水量:提供水源,保证农作物和畜牧业的生产。
3. 丰富的草原资源: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4.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三、丘陵地农业地域
区位条件:
1. 适中的坡度:适合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2. 丰富的降水量:提供水源,保证农作物和畜牧业的生产。
3. 耕地资源充足: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
4.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四、高原农业地域
区位条件:
1. 适宜的高度和坡度:适合高原作物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2. 适宜的气候条件:高原气候适宜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
3. 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类型

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类型
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类型
一、河流沿岸地域:
1. 水稻沿岸地域:沿美洲大河、中国长江、珠江等河流沿岸一带,有条件适宜,比如水利设施发达,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等,更容易种植水稻。
2. 草原沿岸地域:沿淮河、辽河、黑龙江一带等河流沿岸,多分布着大片广阔的草原,是大型牲畜牧养的最佳地。
3. 果园沿岸地域:沿黄河沿岸及长江三角洲一带,有条件适宜,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是植物生长的最佳环境,为全国培育果园的重要地区。
二、山地地域:
1. 热带山地地域: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山区,气候温暖潮湿,特别适宜热带农作物生长,是著名的“椰子乡”。
2. 高山山地地域:多分布在中国西藏、青海等高原地带,这里采光充足,气候温和,是长期种植农作物的最佳地区。
三、荒漠地域:
1. 沙漠地域:这一特殊的土地环境,多分布在非洲大荒漠、北美洲阿拉斯加荒漠、新疆的克孜勒沙漠等地,这种土地虽然贫瘠,但有一些生物可以适应这种恶劣环境生存。
2. 沙洲地域:沙洲地域多分布在大漠草原一带,以及经历过大漠化的地方。
大片的流沙吸收水分,雨季则迅速凝聚,形成沙洲,靠近流域的地方则形成沙湿地,有一定的农业种植可能性。
四、湿地地域:
1. 滨海湿地:滨海湿地多分布在长江口、珠江口、辽河河口、以及黄海淤泥滩等地,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是出产贝类、藻类等海产品的重要地区。
2. 沼泽湿地:沼泽湿地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中游一带,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四时郁郁葱葱,是许多动物的居所。
3. 草原湿地:草原湿地多分布在西藏高原以及内蒙古草原一带,有广阔的水域,同时也是大型牲畜牧养的主要区域。
中国农作物分布情况及特色(地图版)(14页)

中国农作物分布情况及特色(地图版)一、北方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小麦: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
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小麦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方小麦以其粒大、质优、口感好等特点著称。
2. 玉米:玉米在北方地区的种植面积也相当广泛,尤其在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
这些地区的玉米以其饱满、香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受到消费者喜爱。
4. 薯类:马铃薯、红薯等薯类作物在北方地区也有较大面积的种植,尤其在甘肃、陕西等地。
这些地区干旱少雨,适宜薯类作物生长。
二、南方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水稻:南方地区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口感细腻,是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
2. 柑橘:南方地区的柑橘产业具有世界知名度,尤其是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这些地区的柑橘以其皮薄、汁多、味甜、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备受消费者喜爱。
3. 茶叶:我国南方茶叶种类繁多,如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
茶叶产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安徽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非常适合茶叶生长。
4. 棉花:南方地区的棉花种植主要集中在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这些地区的棉花纤维品质优良,产量稳定,对我国棉纺织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三、西北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枣树:新疆是我国枣树的主产区,尤其以若羌红枣、和田大枣等品种闻名。
新疆的枣树种植历史悠久,红枣品质上乘,营养价值高。
2. 葡萄:新疆葡萄品种繁多,口感各异。
吐鲁番地区的葡萄干享誉世界,具有很高的市场知名度。
3. 瓜类:西北地区的哈密瓜、西瓜等瓜类作物品质优良,口感鲜美。
尤其是哈密瓜,以其甜度高、肉质细腻著称。
四、青藏地区农作物分布及特色1. 青稞:青藏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点。
青稞是藏族人民的主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2. 藏药: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藏药资源。
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

高中地理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高中地理教育中,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产业,因此研究各种地域类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对于了解全球农业产业、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学习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前,需要先明确几个相关概念。
首先,地域类型指的是在地球上,由于自然、人文、经济等原因而使某一地区与其他地区区别明显的地理区域类型。
其次,农业地域类型则是指在不同地域类型中,农业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和规律。
1. 大陆性地域类型的农业大陆性气候和地形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大陆性地域类型的农业一般较为难以发展。
这类地区通常具有干旱、气温季节变化差别较大、土壤肥力较差等特点。
在荒漠化和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国际上很多大陆性农区已逐渐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技术的转型升级。
2. 欧洲型地域类型的农业欧洲型地域类型是指欧亚大陆中西欧部分地区的自然、经济等方面的地域特征。
一般来说,欧洲型地域类型的农业生产建立在较好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等比较成熟的基础上。
在这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被大量采用,使用草原等未开垦土地的潜力相对较小。
3. 热带地域类型的农业热带地域类型是指赤道以南地区的温带带、沙漠带、中温带和寒冷带。
热带地区一般具有温度高、雨量充沛的特点,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熱帶地區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且人类的财力等实际因素水平不太高,因此在热带地域类型中,咖啡、香蕉、可可等经济作物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的适合生长的品种。
4. 洲际型地域类型的农业洲际型地域类型的农业是指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农业生产类型。
在这种地域类型中地域特征比较丰富,其中不同的国家及地区是否有着不同的农业区别,而不同国家间可以产生相互比对的影响。
总的来说,研究不同地域类型中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了解全球农业生产、资源配置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同时,学习这个知识点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农业发展的客观条件,为未来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前程。
高考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

高考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农业地域类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农业地域类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球农业发展的差异,还能够辅助我们对各地农业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高考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
1. 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农业地域类型指的是根据农业发展的特点、方式和水平,将世界各地的农业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
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自然农业区、集约农业区、农场经营区和现代农业区。
2. 自然农业区自然农业区是指农业生产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位于气候条件较差、土壤贫瘠或地形复杂的地区。
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资源,如降水、温度和土壤等。
自然农业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方式较为传统且劳动密集型。
3. 集约农业区集约农业区是指农业生产方式比较现代化,农田的利用效率较高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和灌溉条件。
集约农业采用大规模、机械化和科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农田的利用效率较高,农产品产量较大。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4. 农场经营区农场经营区是指以经营农场为主要形式的农业区域。
这些地区通常是农场集约化经营的结果,农场规模较大,规模经济得以发挥。
农场经营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农业企业为主体,市场化经营程度较高。
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存在于北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
5. 现代农业区现代农业区是指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高度技术化的地区。
这些地区主要采用农业科技成果,如基因改良、温室种植、无土栽培等,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现代农业区通常位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荷兰和以色列等。
通过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差异和原因。
不同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密切相关。
对于理解和分析全球农业问题,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题目通常会涉及到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力的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地域类型的介绍
迁移农业(特点:生产力低下、生产技术简单、不断迁移)
区位因素:自然区位因素: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常年炎热多雨,植被茂密。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人力为动力,不使用畜力,很少使用,工具生产技术极其简单,无固定土地,迁移种植。
迁移农业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耕地选择在森林和草地茂盛的地区,农民通过砍伐、焚烧,在森林中清理出一片土地,用原始的方法种植农作物。
当这片土地土壤的肥力减退,不能再生长植物时,农民就放弃它,去开发另一片土地,所以称为迁移农业。
这种农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如今,迁移农业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的低地、丘陵地区,如东南亚的某些热带雨林气候区,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我国海南岛和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也还有采用这种耕作方式的。
迁移农业种植的农作物各不相同。
用这种方式种植的作物各地并不相同,在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的印第安人,种的是玉米、木薯、豆子和土豆;居住在东南亚山区的丛林的部族,种的是山药、旱稻等。
迁移农业的耕作十分粗放。
在一片土地上种的作物的品种不一,种植的方式杂乱无章,不成垄也不成行,作物长的有高有矮,看上去是一种落后现象,其实也是对热带雨林环境的一种适应。
热带雨林雨量大,雨点密集。
混杂种植,作物高矮不齐,高的植株遮盖和保护了下面低矮和脆弱的植株,多层植物又逐层地阻止了热带暴雨对作物及对地面的袭击和冲刷。
另一方面,多种作物混杂,成熟的时间各不相同,可供食用的时间先后交错,避免了储存粮食的困难。
但是这种耕作方式是种上以后,不加任何管理,任其自然生长。
由于不向土地施肥,经过二三年或三四年,土地的养分除了作物吸收,雨水冲刷和细菌快速分解,使由焚烧植被留下的灰分营养元素消耗,每块土地仅能耕种0—2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
如果农民们周围的土地充裕的话,就等待植被基本恢复以后再行刀耕火种;如果土地不充裕,就只好加速其更替的速度,不等植被恢复,就再行刀耕火种。
这样,火烧后留下的灰分营养就逐步减少,维持生长的年限就不断缩短,更替的速度就更快。
如此恶性循环,最后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农民们就只好迁往他处。
迁移农业世界分布图
热带种植园农业
生产特点: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
一般占地几千至几万公顷。
受市场影响大。
区位条件:三大区位优势:气候湿热,有利于各种喜热农作物的生长;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容易耕种,有条件开辟热带和亚热带农业种植园;生物种质资源丰富。
种植园农业顾名思义,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是私营农场,家庭经营。
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属国营农场。
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
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园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
在这些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天然橡胶、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种植园一般占地几千至几万公顷,雇佣成千上万名农民从事大规模生产。
种植园的数量在一个国家内不一定很多,但却在该国有关经济作物的生产中居于主要甚至垄断地位。
种植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国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
许多种植园由外国垄断公司出资兴办,直接经营者是公司雇佣的经理和职员,这是与个人经营的农厂明显的不同之处。
种植园农业一般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以及热带草原气候。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以及广东等地区。
地中海农业 1.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它地中海气候区,如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南部、南美洲智利的中部、南非的好望角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西南和东南部。
2. 以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型农业。
非地中海沿岸型非地中海沿岸型包括美国加州、智利中部、非洲和澳大利亚西南隅。
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多年生经济作物园艺栽培业不突出。
美国加州农业现代化水平高,水利灌溉条件好,农场规模大,农业人口少,主要使用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全面实现机械化、专业化,化肥的使用量也是最高的,属于“能量密集型”农业。
智利中部是智利主要农业经济区,作物除小麦、玉米、水稻外还有马铃薯、燕麦等。
非洲和澳大利亚西南隅受殖民经济影响,发展特色不明显,是小麦和牧羊相结合的混合农业地域,人口少,土地广,农机具少,粗放经营。
以下农业地域类型略加了解即可。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区:我国的北方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德干高原和西部地区,印度河,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等。
(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亚热带干旱的山地)
经济状况: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区位特点:光热条件好,降水不足或不稳定,灌溉是保证产量的重要条件。
特点:定居农业,需水量少,但需灌溉,自给自足,以种植旱作谷物为主,一般有饲养家畜的传统。
精耕细作,多为文明起源地。
主要农产品:小麦等粮食作物,大豆等豆类作物,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牛羊马猪等牲畜
热带定居农业在热带迁移农业的周围地区,逐渐发展起来的定居农业,称为热带定居农业。
在非洲,热带定居农业分布在西非几内亚湾沿岸及其北部副热带较干旱地区与东非高原;在拉丁美洲玻利维亚以北的安第斯山区高原与墨西哥南部与尤卡坦半岛的南部地区。
这种农业分布区的自然条件与赤道附近的热带迁移农业地区相比,在气候上,雨量与温度都有下降,并有干湿季之分;在地形上,多属高原与山区和少量的河谷低地。
低地比较少。
土壤淋溶作用弱,有机质被分解的速度减小,有机质含量较多。
总的说来,农业条件比较有利。
这里的农田是固定的,不经常迁移。
在作物方面,西非主要是高粱、小麦、棉花、花生;东非是玉米、高粱、小麦等;在墨西哥主要是玉米、小麦、棉花;秘鲁则是玉米、小麦、土豆。
在牲畜方面,除绵羊是共同饲养的牲畜以外,非洲有牛和驴;南美有独特的驼羊,其体型比驴小,作役用每只能负重数十公斤,日行几十里。
羊毛是重要的毛纺织原料。
这类农业大多处于干旱地区,灌溉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措施。
在部分雨水较多的低地,亦可发展水稻。
游牧业游牧业是指靠放牧牲畜为主的一种自给性农业,为典型的粗放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气候干旱地区。
谷物家畜农业一种种植旱作谷类与饲养家畜相结合的农业类型。
谷物家畜农业基本上集中在亚洲,它包括中国东部的华北与东北,中南半岛的高
谷子、高粱、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豆类作物中大豆占重要地位;经济作物有棉花、烟草、亚麻、大麻、甜菜。
由于气候干旱,降雨不稳定,为了保证产量稳定与增长,灌溉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家畜饲养上,印度与西亚地区主要是牛和羊,在中国则主要是猪与牛、羊。
此外,马、骡、驴在不同地区数量多少不一。
牲畜除供劳役外,亦是肉食和皮、毛的主要来源。
农产品产地介绍
世界主要热带水果、坚果有香蕉、杧果、菠萝、番木瓜、油梨、腰果等。
香蕉是最大宗的热带水果之一,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产蕉区。
腰果是较大宗的热带坚果类,2006年世界腰果产量达310万t,主产区在亚洲和非洲。
亚洲腰果主产国为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非洲腰果主产国为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坦桑尼亚、几内亚比绍等;2拉丁美洲地区的腰果主产国巴西、马里、马达加斯加。
世界菠萝主产区也在亚洲,主产国为泰国、菲律宾、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等
热带药用植物亚洲槟榔主产国为印度、中国、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尼泊尔、马来西亚、马尔代夫仅有少量生产。
印度的产量最大,中国是第二大槟榔生产国,
核桃的种植主要产区是北方,适宜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品质好的在山西,河北,陕西,新疆等气候干燥的一带
杏仁原产于中亚,西亚、地中海地区,引种于暖温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