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阅读指导(学案+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3单元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精读、略读、浏览  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结合使用阅读方法,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2.记录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会联系作品,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3.文学联系实际,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个人价值观、人生目标与社会贡献之间的关系,促进个人情感与理智的成熟发展。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副对联吗?——“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这是一副挽联,你们知道悼念的是谁吗?对,就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作品,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作品1.作者简介刚刚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介绍一下?(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野草》。

3.写作背景《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创作于1926年,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

1926年,北洋军阀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

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

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2.作品介绍《朝花夕拾》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7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7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寻找共鸣、知人论世、探究疑问,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2.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引领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

3.引导学生阅读过程中丰富人生感受和体验、思考人生问题、增强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逐层深入阅读名著,结合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理解作品思想。

2.指导学生并引领学生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

教学难点: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敢于质疑、学会简单赏析评价文学作品。

【学情分析】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教学时要多结合学生已掌握的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学,促进学生讨论,最后由学生总结自己的感受与心得,并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写作能力。

本课设计为读后交流课,因此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作品特点进行读书方法指导。

【导读设计】一、情境导入:著名的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赞颂过一个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他自己也曾经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提问:同学们说说他是谁啊?——鲁迅。

(板书:鲁迅)著名的共产党人瞿秋白曾经这样形容鲁迅,说他是“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狼。

”而且鲁迅也承认,说“对,我是狼”,“痛苦时索性躺在荒山里,在草莽中,舔着自己的伤口。

”还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一把匕首,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锋利的尖刀。

提问:你能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形容一下他吗?说明你的理由。

鲁迅是。

——学生回答:鲁迅是战士、落红、树、鬼……小结:有人称他为魔,有人称他为神,有人称他为狼,甚至有人称他为鬼,可是他就不是“人”!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把鲁迅先生当作“人”,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审视。

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的角度,通过解读他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来解读他的生命轨迹。

(板书:鲁迅与《朝花夕拾》)二、了解内容,寻找共鸣:1.教师出示《朝花夕拾》篇目目录,引导学生回顾作品内容:教师简要介绍《朝花夕拾》,提问:《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其中哪个故事让你印象最深,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童年?(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的内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适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撷朵朵朝花悟缕缕情思——《朝花夕拾》读中指导【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3、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朝花夕拾》是我们进入初中以来,部编语文新教材为我们推荐的第一本名著,这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散文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这本经典名著,并探讨读整本书的方法。

一、师生互动导入1.这本书一共收集了鲁迅先生几篇文章?你能说出这十篇文章的题目吗?2.书中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呢?(引导学生,学会概括)3.如果按时间归类,这部作品记录了鲁迅哪几个人生阶段的往事呢?小结:读一本书,我们首先要学会对名著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梳理,这其实就是“把书读薄”。

这样,可以让我们对文章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同时我们读书还要能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积极表达出来,这便是“把书读厚”。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谈一谈如何把书读厚。

二、感受“温情”1.这本书原题是什么?(《旧事重提》)这个题目很直白,让我们一目了然,但作者在重新修订的时候,更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为何要“夕拾”?在我们看来这些平淡无奇的事情,可在作者看来却是朵朵“朝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印象?那么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呢?从书中哪个地方读出来的呢?(提示:动笔圈点批注、篇名+语段+情感)学生板书:喜欢、关爱、敬重、怀念、有趣、天真、追求2.提示:这些美好的情感有的是一些往事带给先生的,也有的是一些人留给先生的印象。

我们来看这一语段。

投影:“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情况。这是一部鲁迅先生以回忆童年生活为主题的散文集,它反映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狗·猫·鼠》这个具体的篇章。这个篇章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对不同动物特性的描述,隐喻当时社会的不同人群,表达对封建社会的讽刺。
2.帮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分析、情节理解及社会背景探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和分析社会现象;
4.激发学生创意写作兴趣,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篇目主题理解:《朝花夕拾》各篇目的主题思想,如对旧社会现象的讽刺、对底层人物的关爱等。
4.分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所运用的讽刺、幽默等写作手法;
5.针对本单元名著,进行阅读理解、赏析和创意写作训练。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世界,提高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朝花夕拾》教学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朝花夕拾》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感受其中的文学魅力。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的了解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总体来看,学生的讨论成果丰富多样,展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逻辑不够清晰,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2.激发学生阅读《朝花夕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帮助学生感受鲁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独特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介绍《朝花夕拾》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o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o教授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技巧,如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

2.教学难点o理解鲁迅作品中含蓄而深刻的批判精神。

o引导学生将作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思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关于鲁迅生平的视频短片,引出《朝花夕拾》。

2.作者简介(5 分钟)o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重点讲述他创作《朝花夕拾》的背景。

o展示《朝花夕拾》的封面和目录,让学生浏览。

o教师讲解一些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含义,如“骊歌(lí)”“确凿(záo)”等。

o学生简要谈谈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

4.方法指导(10 分钟)o介绍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如制定阅读计划、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

o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朝花夕拾》的前几篇文章。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5 分钟)o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阅读的进度和感受。

2.内容探讨(15 分钟)o学生分组讨论自己阅读的篇章,分享印象深刻的情节和人物。

o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等。

3.主题探究(10 分钟)o共同探讨作品的主题,思考作者通过回忆往事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o教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讲解和分析。

4.阅读分享(5 分钟)o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

第三课时1.总结归纳(10 分钟)o回顾《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o总结阅读名著的方法和收获。

o展示与《朝花夕拾》相关的评论和研究文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

你知道吗?师生交流读书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二、合作交流(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

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

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

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

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2、《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1926年间。

回忆性散文集。

共10篇。

3、这十篇分别包含:《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藤野先生》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原创】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设计+课件

【原创】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设计+课件

【原创】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设计+课件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与鲁迅有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小引》,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并梳理全书大致内容。

3. 选定鲁迅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结合片段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小引》,了解本书的创作背景并梳理全书大致内容。

【教学难点】选定鲁迅作品中的一个人物,结合片段描写,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有一首歌谣叫《中华歌谣》歌词中汇集了古今中国作家的语言精髓,请同学们与老师共同欣赏这首歌谣的MV片段。

过渡:大家知道这首歌谣开头所唱的“朝花夕拾”出自哪位作家之口吗?是的,是著名作家鲁迅。

你知道鲁迅哪部作品是因为“往日岁月又上心头”而创作出来的吗?是《朝花夕拾》。

关于鲁迅大家有哪些了解呢?我们平时看到的鲁迅的照片往往是留着八字胡,头发根根直立,不苟言笑,手里还捏着一支被比喻为“投枪和匕首”的笔。

那么鲁迅童年时、少年时是什么样呢?今天就让我们走入《朝花夕拾》去比较全面地了解鲁迅。

设计意图:由音乐MV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拉近鲁迅和《朝花夕拾》与学生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教师提问:同学们,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啊?提示:可从作者身份、生平、代表作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根据本单元第一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学文常回忆自己了解的作者相关情况并回答问题。

明确: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幼时就读三味书屋,后到江南水师学堂求学,后来留学日本,本是学习医科,但发现医学无法救中国,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归国任教,后到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

1930年3月2日,出席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被选为常务委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阅读指导.doc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阅读指导.doc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从主题思想上看,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怀念师长故人,第二类追忆童年生活,第三类讽剌丑恶现象。

第一类:怀念师长故人《阿长与〈山海经〉》情节梳理回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①阿长名称的由来;②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③阿长睡相不好,在床上摆成一个“大”字;④ 阿长总是教“我”令人烦恼的规矩;⑤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人物形象阿长:愚昧麻木,粗俗好事,质朴善良,勤劳。

主题思想“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到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结尾表达了“我”对阿长的爱。

思维导图展示:《朝花夕拾》《阿氐顷山海经〉》O情腿理I:题思想阿氐名称的由来阿K切切察察的毛病阿长睡相不好,在床I•.摆成一个“大”字阿长总是教“我”令人烦恼的燃矩阿K给“我”买《山海经》愚味麻木粗俗好事质朴洱良勤劳《范爱农》情节梳理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①“东京相识”:徐锡麟被杀、“同乡会”争执;②“故乡重逢”:绣花鞋事件、让座风波;③“绍兴共事”:“报案馆风波”;④“绍兴诀别”:范爱农之死。

人物形象范爱农:为人孤傲、倔强、正直、不满黑暗现实,追求革命。

主题思想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藤野先生》情节梳理记录“我”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时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①藤野先生订正“我”的讲义;②藤野先生纠正“我” 的血管解剖图;③藤野先生询问“我”中国女人的裹脚;④学生会干事给“我”寄匿名信;⑤我从电影上看到日本人枪毙国人,其他同学高呼万岁,于是我决定弃医从文;⑥与藤野先生告别,几天后他给“我”相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读前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阅该的兴趣,指导学生运用相关方法阅读《朝花夕拾》。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提运用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使用批注法阅读,并及时有效地填写相关读书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以单元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已知信息导入:同学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葚”,还是“美女蛇”“怪哉”虫?这些都是鲁迅童年的生活片段,充满了童年的气息。

像这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文章,鲁迅先生把它们收进了同一个散文集里,那就是——《朝花夕拾》。

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是悲喜交织的,今天起,我们就开始阅读《朝花夕拾》,在鲁迅先生的记忆长河里,与他一起感受他曾经的喜怒哀乐。

作品介绍:
1.“鲁迅知多少”:看哪个同学的作者简介更详细、更丰富。

2.“《朝花夕拾》知多少”:看哪个同学对本书的篇章、内容、人物了解的更多些。

(让学生先介绍,教师视情况补充、更正、点评。


试读名著:
1.方法介绍
由于《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所以阅读的时候可以围绕着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去写。

其中,要注重鲁迅的“所感”,它是丰富的,既有快乐、又有忧愁。

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要将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要用批注法进行阅读记录,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填写在读书记录表上,再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2.教师示范
3.实践运用
(1)以《五猖会》为例,让学生在本篇散文中找出“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练习填写读书记录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想,为以后的自主阅读做准备。

(2)汇报热身
①让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读书卡。

②小组推荐优秀读书卡,向全班展示。

注意:要确保学生在本次练习中明确了阅读方法,并能够在以后的阅读中自主完成阅读与读书记录表。

4.布置作业
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运用本课学到的“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
合”“批注阅读”的方法进行全书的两遍阅读,并将每篇散文的读书记录表填好,小组间互相交流,汇总问题,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张表格在全班展示。

(时间为两个星期)
②将每组汇总上来的问题以及感悟进行各小组之间的探讨,最终得出结论,可以以文字、演讲、手抄报等灵活的方式呈现,留在交流展示课进行分享。

《朝花夕拾》交流展示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汇报”,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朝花夕拾》的主题、内容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提高整体概括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成果汇报”活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进行《朝花夕拾》阅读汇报活动
1.组长在黑板上展示汇报的主题:
第一组:鲁迅的童年
第二组: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
第三组: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第四组:鲁迅对真理的探求
2.展示该组优秀读书记录表。

3.围绕主题,展示阅读成果:
第一组:
(1)派代表做“鲁迅童年趣事谈”小讲座。

(2)共分两组,分别剖析“鲁迅童年之乐”和“鲁迅家年之状”两种不同的情感。

(3)汇报小结。

(4)现场答疑:回答其他小组同学的疑问。

第二组:
(1)派代表做“我印象深刻的鲁迅笔下人物谈”小讲座。

(2)选择鲁迅笔下每个人物最典型的生活片段行进课本剧表演,从中领悟作者对各个人物的感情。

(3)汇报小结。

(4)现场答疑:回答其他小组同学的疑问。

第三组:
(1)派代表做“鲁迅儿童教育观”小讲座。

(2)深代表谈谈:联系实际,说说鲁迅的教育观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3)汇报小结。

(4)现场答疑:回答其他小组同学的疑问。

第四组:
(1)派代表做“鲁迅的求学及追求真理的经历”。

(2)派代表梳理鲁迅在每个求学阶段的思想状态。

(3)汇报小结。

(4)现场答疑:回答其他小组同学的疑问。

4.师生一起小结《朝花夕拾》的内容、主题、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注意事项:
汇报过程中,特别要强调学生用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把别人的观点记下来,课后整理听课记录,整合知识点,构建自己的名著阅读知识库。

(二)每一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其他组的学生进行互评打分,组长统计分数,最后给优秀读书小组颁奖。

附汇报评价表:
(三)教师阅读分享,引导提升
以教师的主题研读体验,补充学生研读之不足,引导学生研读的方向,提升学生阅读认知水平。

(四)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构建自己的名著阅读知识库。

2.梳理《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典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为名著复习做准备。

3.选择你在阅读《朝花夕拾》中感受最深的地方,谈一谈、议一议,以“名著经典回顾”为主题,用A4纸制作一张属于你自己的“班刊”。

4.运用你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教材推荐的作品《城南旧事》《湘行散记)或你喜欢的课外同类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