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合集下载
21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出塞:乐府旧题。 塞,边塞。出塞, 就是到边防线上
去戍守边疆。
秦:秦朝
汉:汉朝
关:边关
但使:只 要,要是
不教:不让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未还:没有回家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 飞将:西汉名 将李广。英勇
善战,百发百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中,威震边疆, 被誉为“飞将
军”。
(唐)王昌龄
作战七战七胜。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 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
万里长征人未还。 ,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但使龙城飞将在, 胡马:指胡人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 不教胡马度阴山。 族的称呼。
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 汉时匈奴时常从这里开始南下骚扰侵占中原地 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21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长安(今属西 安市)人。开元十五年 中进士,历任汜水尉、 校书郎,天宝元年 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又 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 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 他避乱回乡,被刺史闾 丘晓所杀。
21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重点字词理解
出
塞
【唐】王昌龄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 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
21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 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又 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人未还”使人 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 情感。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 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 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 人的回答。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 枫桥夜泊》课件 (共16张PPT)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5/10/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 21.5.1 0
谢谢大家
2021/4/16
17
2021/4/16
1
2021/4/16
2
张继,湖北襄州人。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
少,全唐诗收录一卷,
《枫桥夜泊》一首,
已使其名留千古,而
「寒山寺」也拜其所
赐,成为远近闻名的
游览胜地。
2021/4/16
3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Monda y, May 10, 2021
•
13、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 己。21. 5.102 1.5.10 **May 10, 2021
•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 2021年 5月10 日星期 一**2 1.5.10
•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 21年5 月*21. 5.10* May 10, 2021
2021/4/16
4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乌 啼/霜 满 天, 江 枫/渔 火/对 愁 眠。 姑 苏/城 外/寒 山 寺, 夜 半/钟 声/到 客 船。
2021/4/16
5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孙山,落榜后张继非常失望,独自来到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公开课PPT课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难点:感受诗人的形象,品味诗歌 意境
教学过程:导入-初读-精读-品读拓展
教 学 资 源 ( 如 PPT课 件 、 多 媒 体 素 材 、 网 络 资 源 等 )
制作PPT课件,结合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 内涵。
准备网络资源,包括相关的历史背景、作者介绍、诗词赏析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文 化背景和艺术价值。
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
考试:考察学生对 古诗的理解和掌握 情况
作业:布置与古诗 相关的阅读、写作 等任务,检验学生 的学习成果
课堂表现:观察学 生在课堂上的参与 度、回答问题等情 况,了解学生对古 诗的学习状态
反馈方式(如个别辅导、集体讲解等)
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集体讲解: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讲解和解答。
总结方式(如口头总结、文字总结等)
口头总结:学生口 头表达学习感悟和 收获
文字总结:学生用 文字形式总结学习 感悟和收获
互动交流:学生之 间互相交流学习心 得和体会,互相学 习和促进
教师点评:教师对 学生学习情况进行 点评和总结,提出 改进意见和建议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课件封面(包含课程名称、作者、教材版本及适用年级 等信息)
课程名称:《古诗三首》
教材版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添加标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添加标题
作者:未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适用年级:五年级
课程介绍(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及教学目标)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件:古诗三首

再 读 课 再读一读本首诗,说说我们应该用 文 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第一句:要高昂,语气坚定,充满 激情,读出磅礴之势。
第二句:语气低沉,“究可哀”重读, 要读出痛心之感。
后两句要表达出渴望之情,“重抖 擞”“不拘一格”要重读,朗读时语调要 稍高。
结
构 梳
己亥杂诗
理
万马齐喑 政治昏暗
希望改革现状
不拘一格 降人材
殷切期待 期待人才辈出
课
文
小
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社会
结 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
人热情呼唤社会变革,要改
变沉闷、腐朽的现状,使中
国变得生机勃勃和期待人才
不断涌现的强烈愿望。
拓
展
靖康之耻
延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等,发
伸 生于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因而得名。
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汴京(今开封),俘 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 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汴京城中 公私积蓄为之一空。自此,靖康之耻导致北宋都城 汴京沦陷,最终北宋灭亡。
“休”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
人们一味追求享乐的心痛,而且表现出诗 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 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的愤慨之情。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如何理解“暖风”一词?
“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 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享乐之风。
《己亥杂诗》: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 劝、重抖擞→降人才
默写指导:默写《示儿》时要保证 诗句没有错误,注意不要将“元”写成 “原”、“州”写成“洲”、“祭”写 成“ ”。
读懂诗歌的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课件

动: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 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课文主题
《山居秋暝》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了山中的 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希望远离 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升华
小组合作进行研讨,理解诗 句的意思,然后派代表展示学习 成果。
想想此时词人站在帐外看到的画面吧!
风
灯
雪
试着说一说故园的景象。
假如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清代, 找到了纳兰性德,你想和他对话吗? 你想和他说些什么呢?
学写生字
榆畔
观察字形,谈一谈你认为怎样 就能记住它。
yú
榆
榆树 愉快 娱乐 于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每一幅画面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 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宁静,清新,恬然。
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 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 是“静”呢?
以动写静,更突出“静”
静:明月松间照。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整体感知
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思 考:
在这首诗中,作者
描写了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的景物?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竹林中笑语喧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洗衣物的女子。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 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课文主题
《山居秋暝》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了山中的 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希望远离 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
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升华
小组合作进行研讨,理解诗 句的意思,然后派代表展示学习 成果。
想想此时词人站在帐外看到的画面吧!
风
灯
雪
试着说一说故园的景象。
假如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清代, 找到了纳兰性德,你想和他对话吗? 你想和他说些什么呢?
学写生字
榆畔
观察字形,谈一谈你认为怎样 就能记住它。
yú
榆
榆树 愉快 娱乐 于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每一幅画面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 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宁静,清新,恬然。
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 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 是“静”呢?
以动写静,更突出“静”
静:明月松间照。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整体感知
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思 考:
在这首诗中,作者
描写了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的景物?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竹林中笑语喧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洗衣物的女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课件

静:明月松间照。
动: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交流展示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 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交流展示
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 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班级展示
多种方法背诵古诗,分享背诵方法。 将你读到的诗中景物描绘出来,请尝试用一段 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读感知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对古诗 的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
读古诗语速要慢,把握好停 顿和语调,感悟诗句含义。
感知体会
诵读古诗,整体感知,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交流展示
每一幅画面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 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宁静,清新,恬然。
交流展示
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 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 是“静”呢?
以动写静,更突出“静”
字词学习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它的意思我理解了,我还可以 把它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 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 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 想象诗歌描绘的美丽景色。
朗读感知
探究古诗的断句,根据 节奏感进行划分标记。
学写生字
孙
观察字形,谈一谈你认为怎样能记住它。
动: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交流展示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 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交流展示
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 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班级展示
多种方法背诵古诗,分享背诵方法。 将你读到的诗中景物描绘出来,请尝试用一段 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朗读感知
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对古诗 的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
读古诗语速要慢,把握好停 顿和语调,感悟诗句含义。
感知体会
诵读古诗,整体感知,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交流展示
每一幅画面就像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 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宁静,清新,恬然。
交流展示
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 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 是“静”呢?
以动写静,更突出“静”
字词学习
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歇:尽。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它的意思我理解了,我还可以 把它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 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2 画出读不懂的字词。 3 想象诗歌描绘的美丽景色。
朗读感知
探究古诗的断句,根据 节奏感进行划分标记。
学写生字
孙
观察字形,谈一谈你认为怎样能记住它。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精美课件

层次梳理叙事跋山涉水行军艰辛上阕长相思写景灯火点点队伍庞大羁旅怀乡写景风雪交加天气恶劣下阕叙事思念故乡难以入眠主旨概括长相思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描写了征途中的将士们在北方的风雪中辗转反侧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羁旅怀乡之情
21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一课时
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又因其官至尚书 右丞,故称“王右丞”。今存诗400余首,以山水田园诗最为出名, 代表作有《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
山雨月松
泉石竹莲
浣女 渔人
生活美
自然美 留 (归隐)
主旨概括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 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 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21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二课时
枫桥夜泊
枫桥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是一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 大运河在此通过,又是官道所在, 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 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这里便成 了理想的停息之地,此桥便因此 得名为“封桥”,后因张继的诗 而易名“枫桥”,并沿袭至今。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朗读示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词朗读
21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一课时
走进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又因其官至尚书 右丞,故称“王右丞”。今存诗400余首,以山水田园诗最为出名, 代表作有《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
山雨月松
泉石竹莲
浣女 渔人
生活美
自然美 留 (归隐)
主旨概括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 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 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21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二课时
枫桥夜泊
枫桥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是一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 大运河在此通过,又是官道所在, 南北舟车在此交会,旧时每到夜 里航道就要封锁起来,这里便成 了理想的停息之地,此桥便因此 得名为“封桥”,后因张继的诗 而易名“枫桥”,并沿袭至今。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朗读示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诗词朗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词意: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 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 都亮着灯。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 更,(词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 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是那么温暖、宁静、祥和, 哪有这样的寒风朔雪之声。
示例: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 切思念。出征塞外,面对“风一更,雪一 更”的荒寒景象,词人自然会想起故园的 温暖、宁静,不由得生发无限乡愁,思念 起故乡来。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
打“×”。
1.《山居秋暝》的颈联以动衬静,进一步突出了
Hale Waihona Puke 山中的幽静。(√)
2.《枫桥夜泊》中诗人在寂静的夜里听到山寺钟
声,心中感到十分安慰。
(×)
3.《长相思》中词人巧用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
寂凄凉的思乡之情。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 夜泊》。
月亮落下去了,在树林里栖息的乌鸦凄凉地 鸣叫着,寒意从四处袭来,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 的霜雾。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 心情愁闷,难以入睡。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秋 江夜泊图。诗中所见的月、江枫、渔火都是静态 的,所闻的乌啼是动态的。
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西汉]刘彻《秋风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
词牌名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词人。本名成德,字容若。 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 四十二首,时人誉为“清代第一 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
示例: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 切思念。出征塞外,面对“风一更,雪一 更”的荒寒景象,词人自然会想起故园的 温暖、宁静,不由得生发无限乡愁,思念 起故乡来。
三、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
打“×”。
1.《山居秋暝》的颈联以动衬静,进一步突出了
Hale Waihona Puke 山中的幽静。(√)
2.《枫桥夜泊》中诗人在寂静的夜里听到山寺钟
声,心中感到十分安慰。
(×)
3.《长相思》中词人巧用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
寂凄凉的思乡之情。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 夜泊》。
月亮落下去了,在树林里栖息的乌鸦凄凉地 鸣叫着,寒意从四处袭来,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 的霜雾。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诗人 心情愁闷,难以入睡。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秋 江夜泊图。诗中所见的月、江枫、渔火都是静态 的,所闻的乌啼是动态的。
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西汉]刘彻《秋风词》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
词牌名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
清代词人。本名成德,字容若。 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 四十二首,时人誉为“清代第一 词人”。词集名为《纳兰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 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 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 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诗意解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注释 【乌】乌鸦。 【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对】相对,面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 眠。
翻译
遥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 停地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枫树和 渔船上的灯火,心情愁闷,久久不能入睡。
山居之人 渔舟之人(以动衬静)
——·走近诗人·——
唐代诗人,字懿孙,汉族,湖北襄州( 今湖北襄阳)人。生平事迹不详,与刘 长卿为同时代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 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张继(生卒年 代表作品:《枫桥夜泊》等。 不详)
——·初读感知·——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 落/乌 啼/霜 满 天 , 江 枫/渔 火/对 愁 眠 。 姑 苏/城 外/寒 山 寺 , 夜 半/钟 声/到 客 船 。
——·诗意解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洗涤衣物。 【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孙】泛指隐居的人。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翻译
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 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任凭 春花春草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注释 【榆关】山海关。 【那畔】那边,指关外。 【千帐】这里是虚数,指帐篷很多。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帐灯。
翻译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
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叠用
山长水远,凸显将士 们行军的艰难。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远离故乡,朝着山海关之 外进发,途中必定也要忍 受思乡之苦。
1 会认“暝、浣”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 等6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 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 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 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歌感情。
——·会认字·——
yú pàn gēng guō
榆畔 : S 结构: 左右 偏旁: 子 笔画数: 6 组词: 子孙 孙子
月落 霜满天
枫
所见 江枫 渔火
桥 夜
所闻 乌啼 钟声
凄凉 愁闷
泊
所感
对愁眠
——· 小练笔 ·——
寂寞的夜晚,四处漂泊的诗人在苏州城外的 枫桥边,看着月亮西沉,听着乌鸦啼叫,面对点 点渔火,加上夜半悠长的钟声,诗人难以入眠, 只有忧愁相伴,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家乡的 亲人?自己的前途?还是……请你猜测一下诗人 的心理,写一写他的心理。
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 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 子,全诗境界尽出。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 句?为什么?
是“王孙自可留”一句。因为前面三联 描写空山、新雨的大环境和月、松、泉、石、 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 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这些描 写都是渲染,都是寄寓,是间接表现诗人的 高洁情趣。
——·诗意解读·——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姑苏】苏州城的副称,因苏州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 船。
翻译
半夜的时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敲钟的声音传到
了客船上。
——·知识锦囊·——
寒山寺:坐落于苏 州城西5公里处的枫桥镇, 始建于南朝梁,距今已有
上阕
山高水广的场景 气势庞大的队伍
下阕
细腻哀婉的人物 内心世界
鲜明 对比
巧妙 结合
升华了羁旅怀乡的 主题,意境深长。
——·整体感知·——
《长相思》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中 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体现了 浓浓的羁旅怀乡之情。
该诗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用边塞独有的风景 和将士的无眠思绪来表达思乡之情。
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好处 ?
①“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 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 的神奇美妙。
③这样写先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见其行,未 见其人,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讨论交流·——
——·题 解·——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 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 “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初读感知·——
望洞庭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
[唐] 王维
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景物的感想。读时注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第三联中的“归”和
——·新课导入·——
我们都学过哪些描写景物的诗 句呢?大家一起来说说看吧!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下”字的停顿。及最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诗意解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注释 【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 【新】刚刚。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翻译
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 得格外凉爽。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 泉水在石上流淌。
——·词意解读·——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
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 【聒】声音嘈杂。 【故园】故乡。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 成,故园无此声。
翻译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 中醒来,不禁思念起故乡,再也睡不着了,因为 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1400多年的历史。
——·整体感知·——
这首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 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枫树、 渔火、寒山寺等都是静态描写,钟声传来是动态描 写。安静的环境和钟声反衬出了诗人烦闷的心境。
从“客”字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 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结构梳理·——
空山新雨后
· 秋 空山新作品雨 空幽宁静
山
欣
图 初秋傍赏晚 气清神爽
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 霁,万物一新,树木 繁茂, 空气清新,高 山寂静,宛若世外桃 源。
明月松间照
· 月 松间明作品月 宁静空明
泉
欣
图 石上清赏泉 清幽洁净
清泉石上流
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 的虬枝翠叶,星星点 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 泻于山石之上,在月 光辉映之下,宛若一 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 光。
•
长 相清 思纳
兰 性 德
——·走近诗人·——
字容若,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正黄 旗人。文武双全,尤长于词,被誉为 “清代第一词人”
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 独具特色”。 (16纳5兰5—性1德685)代《表饮作水品词:》《等纳。兰词》《通志堂集》
——·词意解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夜深千帐灯。
——·整体感知·——
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 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 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 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 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结构梳理·——
明月松林
山
山居之景
(动静结合)
清泉岩石
居
清
留
秋
幽
(隐居)
暝
浣衣之女
竹喧归浣女
· 山 竹林浣作品女 勤劳淳朴
居
欣
图 莲塘渔赏舟 平和安乐
莲动下渔舟
银竹林里传来浣女的 嬉笑声,她们正为什 么事情而开心着呢? 莲叶摇动,水波荡漾, 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 盈地穿过荷花丛,这 一切又使得寂静的山 林热闹起来。
——·讨论交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 作两种排列:
——·结构梳理·——
叙事 山长水远,行军艰难 上阕 写景 帐灯千盏,队伍庞大 羁
长相思
旅
写景 风雪交加,声音聒耳 怀 下阕 叙事 思念故乡,难以入眠 乡
——· 小练笔 ·——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 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 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 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 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笔顺:
pàn
畔
音序: P 结构: 左右 偏旁: 田 笔画数: 10 组词: 耳畔 河畔
笔顺:
——·走近诗人·——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 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有“诗佛”之称。
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 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701年 代表作品:《送元二使安西》《相 -761年) 思》《鸟鸣涧》《使至塞上》等。
笔顺:
bó
泊
音序: B 结构: 左右 偏旁: 氵 笔画数: 8 组词: 停泊 淡泊 漂泊
笔顺:
chóu
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