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标准答案(山水田园诗)

合集下载

山水田园诗同步练习答案版

山水田园诗同步练习答案版

古诗阅读专题练习——山水田园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8分)乡村四月翁卷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川:平地。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CD)A. 诗歌第二句写雨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雨比作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的形态。

B. 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却未直接写“忙”,而是通过“才”“又”两字营造出农家繁忙的气氛。

C. 本诗先写乡村四月的景象,进而写村民忙于农事,表现出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深切同情。

D. 本诗中的“子规”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子规”一样,都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

E. 这首诗写景、叙事相结合,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语言质朴、清新。

【解析】分析本诗可知,诗歌前两句着重写景,勾勒出水乡四月特有的景色。

后两句写乡村农民采桑插秧的忙碌情状,并未表露同情之意。

故C项“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深切同情”表述不正确。

D项中,“子规”指杜鹃鸟,“子规”鸣啼对应农忙时节,再结合本诗内容可知,在此处有“催耕”之意,旨在渲染农忙的氛围。

故D项中“渲染凄清悲凉的氛围”表述不正确。

故选C、D两项。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绿遍山原白满川”一句中的“遍”和“满”字的表达效果。

(4分) 答:遍,是遍布的意思;满,是充盈的意思。

“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乡村四月明丽动人、生机勃勃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8分)田园杂兴·春日范成大土膏①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②开。

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③过墙来。

【注释】①土膏:指肥沃的土地。

②一饷:片刻。

饷,通“晌”。

③鞭笋:竹鞭的先端部分,可食用。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CE)A. “一饷开”三字,形象地描绘出花草在春天生长迅速,片刻间使人眼花缭乱的景象。

山水田园诗试题+答案+解析

山水田园诗试题+答案+解析
目录
联系教材 熟悉题材
///////
(2020·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纪村事 韦 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
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
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 饷田:到田间送饭。
翻译诗歌: 长得茂盛的碧绿藤蔓,绿影映照门扉;一条小路沿着墙伸向远方,若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 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课前准备:《创新设计》《限时综合强化练》 山水田园诗练习页子
课堂流程:
1.8:00——8:50 学习诗歌专题题材八山水田园诗,按时完成课
堂练习,认真笔记。
2.8:50——9:30 完成《限时综合强化练》第五练、第六练。
注意:做题过程中将会点名抽查做题情况,请各位认真对待!
3.9:30——9:50 对答案,红笔修正,保留做题痕迹,上传本节
目录
联系教材 熟悉题材
///////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资料全

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资料全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一)田园诗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渊明。

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容也有了拓展。

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

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村》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

如于良史《春山夜月》、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2.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山水诗和田园诗)(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山水诗和田园诗)(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小升初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山水诗和田园诗)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诗词曲鉴赏阅读。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____诗。

2.本诗落笔先写“_______”,寂绝人迹,接着以“_________”一转,引出“_____________”来。

3.这是一首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说说前两句与后两句在“动”与“静”上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诗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什么,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首写景诗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

B.第一句先侧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

C.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D.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阅读。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7.请先用一个字概括山涧的特点,然后简要分析这首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鸟鸣涧》里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赏析“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下列诗句中与本首诗借月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是()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含解析)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含解析)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足()A.首句写园内之景,正面描写池水清澈,池边大树倒映池中的景象。

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B.第二句中“窥”字让诗句活了起来。

移诗人情感于山峦,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亦从正面突出了园中最物之富有魅力,其匠心令人叫绝。

C.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

黄叶满山,斜晖映照,尽显山光之致。

D.颈联诗人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表现环境的清冷、寂寥,因此作者在尾联表达不愿久立的失落、怅惘之情。

E.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

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情怀。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3.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的“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闲散安逸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孤寂寡淡。

C.尾联运用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山水田园诗专项含答案

山水田园诗专项含答案

山水田园诗专项含答案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借以表达①对现实的不满,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③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隐逸生活的愿望,④或厌倦鄙视污浊社会的思想感情。

南朝的谢灵运东晋的陶渊明盛唐王维、孟浩然(宋词:范成大)★艺术特色: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质朴淡雅孟浩然田园诗特色:清新淡远,简朴纯净王维:丰韵生动,淡雅优美、意境清远二、常见意象与意境:1.①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②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2. ①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②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三、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情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三)修辞:在古代诗歌中,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对比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对偶是为增强诗的音乐美、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对比是为了更突出作者的情感。

高中语文202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山水田园类)(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习(山水田园类)(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山水田园类古代诗歌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谷田舍储光羲县官①清且俭,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小桥穿野花。

碓②喧春涧满,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③,前村酒可赊。

【注】①县官:陪作者巡视的县令。

②碓(duì):用来舂米谷的器具。

③稔(rěn):庄稼成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了田舍坐落的位置,引出了下文对清新而自然的农村风光的描绘。

B.颔联的“人”和“穿”两个动词运用精当,描绘了一幅清幽、美丽的春日图景。

C.尾联的“自说”是作者说,说近年以来收成不错,体现了农人对生活的满足。

D.本诗描写了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由衷的欣喜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清江引·野兴(元)马致远东篱本是风月①主。

晚节园林趣。

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

是搭儿②快活闲住处。

【注】①风月:指大自然。

②搭儿:地方。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一个判断性语句对自己的情趣、爱好及人生追求作了概括,从而为全曲的思想内容定下了基调。

B.第二句点明了作者晚年的志向、爱好在于寄寓园林。

正因为如此,他对自己的园林进行了苦心的经营。

C.第三四句两句选取葫芦架、垂柳,以形传神,不仅写出了园林的形貌,更表达了对友人的挽留之意。

D.最后一句充分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喜悦之情,这种情感的流露也正因前面对园林的赞美而显得更加自然。

2.请简要赏析这首元曲的写作技巧。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居(其一)陶渊明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1】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释:【1】邻曲:邻居。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多”两句是说南村多有本心朴素的人,诗人愿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

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练:山水田园系列(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练:山水田园系列(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练:山水田园系列(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林卧岑参偶得鱼鸟趣,复兹水木凉。

远峰带雨色,落日摇川光。

臼中西山药①,袖里淮南方②。

唯爱隐几③时,独游无何乡。

【注】①西山药:仙药。

②淮南方:一说为失传医药著作。

一说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淮南子》,书中内容有神仙黄白之术。

③隐几:靠着几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题目仅有两字却蕴含丰富,“林”点明地点,“卧”摹写出诗人的情态。

B.“鱼鸟”是隐逸诗中常见景物,第一句写偶然体会到观赏山林中鱼鸟的趣味。

C.“兹”指现在、此时,第二句从触觉来写诗人此时又感受到水木带来的阴凉。

D.颈联中的“西山药”“淮南方”表明了诗人立志修仙从而脱离凡世的决心。

2.这首诗颔联和尾联分别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饮酒(其七)(晋)陶渊明秋菊有佳色,裛①露掇②其英③。

泛④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①裛(yì):通“浥”,沾湿。

②掇(duō多):采摘。

③英:花。

④泛:浮。

意即以菊花洒在酒中。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菊有佳色”中“佳色”意思是“欢笑”,写诗人看见秋天菊花盛开露出高兴的表情。

B.“泛此忘忧物”中“忘忧物”指酒,曹操《短歌行》中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

C.“远我遗世情”意思是远离世俗,遗世独立,与“复驾言兮焉求”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

D.“归鸟趋林鸣”,诗人以飞鸟自喻,有“倦飞而知还”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归隐的喜悦。

4.全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塞山泊渔家皮日休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莼菜流船滑,春后鲈鱼坠钓肥。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两句塑造了一位垂钓者形象,钓者头戴白纶巾,发如银丝,静坐水边垂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 (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5分)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