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实_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_王明珂

合集下载

在记忆里震荡,从现实中远行——《鸭绿江》“海外华语小说速递”综述

在记忆里震荡,从现实中远行——《鸭绿江》“海外华语小说速递”综述

2023年,夏周主持的《鸭绿江》新设栏目“海外华语小说速递”,集结了欧美亚不同代际的优秀华语小说家,既向海内外读者持续推介小说新作,又以集体力量打磨华语文学的独特性。

夏周在开篇语中阐述母语写作对海外华人的意义:“小说的迷人之处不是简单还原一个故事,而是更深入地解剖世情和时代的肌理,与读者在更深层达成共鸣。

从这个角度说,母语写作更容易实现准确表达,也更容易寻找到内心的归属。

”①11篇作品以“世情”和“时代”为关键词,在作品—作者—读者之间架设共情的通路,从人物心灵向度探索能够抵达人性深处的小径。

陈永和的《贞姨》、唐颖的《生活与生活之间》、陆蔚青的《居酒屋》、沈乔生的《暴雨》、陈济舟的《背岛》、凤群的《暮春之雪》、江岚的《癫痫》、张惠雯的《痕迹》、王婷婷的《起点》、苏瑛的《末秋》、唐简的《漫长的一天》,这些小说触及生活的不同面向,在历史与当下的交错中,在梦境和现实的参差中,耐心地打开主人公埋设于时间丛的谜团。

面对释疑的契机,他们放下重重顾虑索求一个答案,事实上也给自己提供直面情感缺失或人性弱点的机会,以便今后人生无须再负重前行。

栏目内部分作品直接跳出海外华人身份圈层,落地于写人,且又将写人落实于写情。

陈永和《贞姨》是包裹时代、性别、家庭等论题的复合式故事,小说没有惯常地叙述一位“另类”女性的一生,而是别致地确立1983年——她的39岁。

为什么是这样的数字?改革开放初期背景恰好为小说期待的传统/现代互渗提供更令人信服的解释,此时贞姨也处于青年向中年的转折。

她独身,住在“公园里5号”红砖洋楼,平日化妆,蹬着高跟鞋,穿全色旗袍。

装扮、年龄及生活方式都将她与周围的人群区隔开来,直到一只小狗娇娇闯入其私人领域。

娇娇随即拉起贞姨与世界的纽带,娇娇产崽更是将她的闺房首次向公众敞开。

“娇娇当母亲啦……贞姨的眼眶湿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慢慢地从脚底升上来,身体暖和起来。

”贞姨见证着一次新生,她本人也由此获得重生。

什么是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什么是历史观 《史学概论》 马工程
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天命史观英雄史观循环史观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退化史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黄金时代人心不古神学历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众多历史观并存的局面从神或精神层面去找原因唯心主义历史观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什么是历史观
2. 历史观决定着历史研究的方向
1.历史观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最初的历史观,带有朴素的、直觉 或直观的性质,因为它们只是对部分历 史现象或具体历史进程的零碎、片断的 认识和反映。
○不同的社会历史时代和不同的阶级 地位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社会生活,因而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之间,会有 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历史观。
一、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理论指导
1.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 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
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 性概括。它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 心内容。
黑格尔:只有当我们能够提出一个确定 的史观时,历史才能得到一贯性。
(1770-1831)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 德国著名哲学家,在逻辑学、历史哲学、美学、宗教、 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学、辩证法等方面都卓有建 树。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 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 哲学》 等等。马克思曾深受黑格尔影响,并吸收他的 一些思想。他的唯心主义则被马克思所批判和扬弃。
3.一些类似“历史观”的概念与观点
※ 历史心性 Historicity 参考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
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 文化决定历史 参考黄应贵《历史与文化——历史人

历史事实_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_王明珂

历史事实_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_王明珂
王 明 珂
提 要 :将文献与口述历史视为 “ 历史记忆” , 我们所要了解的是留下这记忆 的 “ 社会情境” 及 “ 历史心性” ; 前者指社会人群的资源共享与竞争关系 , 与相关 的族群 、 性别或阶级认同与区分 ; 后者指此 “ 历史记忆” 所循的选材与述事模式 。 社会情境及历史心性 , 及二者的变迁 , 都是我们所欲探索的 “ 历史事实” 。 借着一 些有关华夏民族起源与形成的例证 , 本文强调一种兼顾历史事实 、 历史记忆与历 史心性的研究 。 关键词 :历史学 人类学 社会记忆 历史记忆 历史心性
① Lewis A .Coser , “ Introduction :Maurice Halbwachs ,” in On Collective Memory , ed .& trans .by Lewis A .Coser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92);Maurice Halbwachs , 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memoire ( Paris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52).
· 137 ·
历 史 研 究
2001 年第 5 期
我们是在自身之社会文化 “ 心理构图” 上重新建构这个故事 ① 。 由个人心理学出发 , Bartlett 所强 调的仍是社会文化对个人记忆的影响 。 1980 年代以来 , 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这些概念 , 常与族群认同 、 国族主义等研究联系在一 起 , 也与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关系密切 。 在人类学的族群本质 ( ethnicity) 研究中 , 基于对 “ 集体 记忆” 与 “ 群体认同” 关系的了解 , 学者探讨族群认同如何藉由其成员对 “ 群体起源” ( 历史记 忆与述事) 的共同信念 ( the common belief of origins) 来凝聚 , 以及认同变迁如何藉由 “ 历史失 忆” 来达成 。 在近代国族主义研究中 , 历史学者也分析近代国族主义或殖民主义下 “ 历史” 的 建构过程 ( 解构国族历史) , 及相关的民族英雄与其事迹如何被集体想象与建构 。 如此的研究取 向及对 “历史” 的宽广定义 , 使得人类学者眼中的 “ 土著” 不只是现时社会结构与各种制度功 能运作下的个人 , 更是特定时间概念 、 历史经验与历史记忆塑造下的个人 。 如此也开启对于不 同文化中 “ 历史” 与 “神话” 分野 , 与相关权力关系 ( politics) 的研究与探讨 。 在此 , 我想对一些词汇做一些说明 。 James Fentress 与 Chris Wichham 在他们的著作中以社会 记忆 ( social memory) 来取代集体记忆一词 , 以强调他们着重于个人记忆的社会性特质 — — —此社 会记忆如何产生 、 如何传递 ②。 在这方面的研究逐渐丰富之时 , 我认为至少应分别三种范畴不同 之具社会意义的 “记忆” 。 第一种 , 我们且称之为 “ 社会记忆” , 指所有在一个社会中藉各种媒 介保存 、 流传的 “ 记忆” 。 如图书馆中所有的典藏 , 一座山所蕴含的神话 , 一尊伟人塑像所保存 与唤起的历史记忆 , 以及民间口传歌谣 、 故事与一般言谈间的现在与过去 。 第二种 , 范围较小 , 我们且称之为 “ 集体记忆” 。 这是指在前者中有一部分的 “ 记忆” 经常在此社会中被集体回忆 , 而成为社会成员间或某次群体成员间分享之共同记忆 。 如一个著名的社会刑案 , 一个球赛记录 , 过去重要的政治事件等等 。 如此 , 尘封在阁楼中的一本书之文字记载 , 是该社会之 “ 社会记忆” 的一部分 , 但不能算是此社会 “ 集体记忆”史记忆” 。 在一社会的 “ 集体记忆” 中 , 有一部分以该 社会所认定的 “ 历史” 形态呈现与流传 。 人们藉此追溯社会群体的共同起源 ( 起源记忆) 及其 历史流变 , 以诠释当前该社会人群各层次的认同与区分 — — — 如诠释 “ 我们” 是什么样的一个民 族; “ 我们” 中哪些人是被征服者的后裔 , 哪些人是征服者的后裔 ;“ 我们” 中哪些人是老居民 , 是正统 、 核心人群 , 哪些人 是外来者 或新移民 。 在 “ 历史记 忆” 的结构中 , 通常有 两个因素 — — — 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 — — — 在 “ 时间” 中延续与变迁 。 因此 “ 历史记忆” 可诠释或合理化当 前的族群认同与相对应的资源分配 、 分享关系 。 如此 , 前述社会 “ 集体记忆” 中的一项重大社 会刑案或一个球赛记录 , 固然也可作为社会群体的 “ 集体记忆” , 但它们不是支持或合理化当前 族群认同与区分的 “ 历史记忆” 。 此种历史记忆常以 “ 历史” 的形式出现在一社会中 。 与一般历 史学者所研究的 “历史” 有别之处为 , 此种历史常强调一民族 、 族群或社会群体的根基性情感 联系 ( primordial attachments) , 因此我也曾称之为 “ 根基历史” 。 “ 历史记忆” 或 “ 根基历史” 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 便是此 “ 历史” 的起始部分 , 也就是群体 的共同 “起源历史” 。“ 起源” 的历史记忆 , 模仿或强化成员同出于一母体的同胞手足之情 ; 这 是一个民族或族群根基性情感产生的基础 。 它们以神话 、 传说或被视为学术的 “ 历史” 与 “ 考 古” 论述等形式流传 。

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王明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王明珂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歷史研究》5 (2001): 136-147。

!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王明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事實廣漢三星堆文化的新發掘,又掀起一波對古蜀人的尋根熱潮。

有些學者以三星堆文化最早階段可推至夏代以前,因此認爲華陽國志之記載-「黃帝爲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爲帝嚳,封其支庶於蜀,世爲侯伯」-可被證明爲歷史事實。

我們且將「蜀王世冑爲黃帝後裔」是否爲一歷史事實這問題擱下。

對一位嚴謹的史學家來說,由一篇史料中推論「過去曾發生的事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除了傳統上對史料的內外考據與「孤證不立」等治史原則外,近代以來學者並引用自然與社會科學,以「二重證據」或多重證據來探索歷史事實。

基本上,這種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後逐漸流行於中國的「新史學」,是將文獻視爲過去客觀事實的承載物,因此一篇歷史文獻的價值便在於它敍述了多少「真實的過去」;考古資料被視爲比文獻史料更客觀、更值得信賴的「過去」遺存,客觀反映過去的人類行爲與其社會結構。

若這些文獻與考古資料尚不足完全呈現「過去」,學者們則認爲人類社會與文化有其基本結構與演化模式,我們可以用近代初民之民族志資料(如圖騰制、母系社會等等)來考察「類似的」古代社會與文化現象。

如此的史學研究,使我們的歷史知識在二十世紀後半葉有豐厚的成長累積。

然而也就在二十世紀之末,許多學者對於近代以來建構的歷史知識産生懷疑;「解構」此歷史知識成爲一時風尚。

究竟,近代以來累積的歷史知識有何問題?關鍵問題之一,在於結合各種史料、各種學科,以歸納發掘「歷史事實」的「類比法」(analogy)。

雖然「類比法」是人類知識産生的重要法則,然而在尋找「相似性」的類比活動中,我們常陷於自身所處之社會文化迷障裏。

也就是說,我們的知識理性深受社會文化影響;在此知識理性中我們定義、尋找何者是「相似的」、「相關的」與「合理的」,而忽略身邊一些不尋常的、特異的現象。

同樣的,若我們將對歷史的探求當作是一種「回憶過去」的理性活動,此種「回憶」常常難以脫離社會文化的影響。

浅析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读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

浅析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读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

文化长廊浅析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读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刘香格 四川师范大学摘 要:《羌在汉藏之间》一书是对羌族几千年生存与发展的解读。

在书中,王明珂先生改变以往的传统思想,运用了人类学的边缘视角和参与性田野调查手法,探讨了民族历史中的社会形势和历史变迁,并由此开辟了一条创新型的研究道路,对反思传统研究思想和路径的局限性及推动民族历史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羌族;创新型;边缘视角;田野调查作者简介:刘香格(1995-),汉族,四川乐山人,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86-01《羌在汉藏之间》是一本羌族的民族史,也是羌族的民族志,更是一个描述华夏边缘的历史民族志。

这本书不仅描写了中国少数民族——羌族,还力图通过羌族及其历史来解释汉藏民族与西南边缘民族的形成、变化和性质,并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诠释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羌在汉藏之间》一书对笔者启发颇多,在此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略作整理。

一、《羌在汉藏之间》的内容与结构《羌在汉藏之间》旨在帮助人们了解羌族真正的生活环境。

全书包括社会篇、文化篇和历史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的“社会篇”主要介绍了羌族的地理分布、社会环境、资源分享与竞争、社会认同与区分等;第二部分的“历史篇”运用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调查对象的口述资料,详细分析了羌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历史过程和历史记忆具有差异的原因,同时阐释了当代羌族历史中“英雄祖先历史”和“弟兄祖先故事”所蕴含的不同历史思想;第三部分的“文化篇”主要从事实、叙事与展演三个方面来解读“羌人文化”的内涵,并指出其始终处于不断建构和变迁的过程中,但也正是因为处于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才造就了如今的“羌族”和“羌族文化”。

二、《羌在汉藏之间》的影响与反思(一)大胆质疑与理论创新在这本书中,王明珂先生向人们提出了一些历史文化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对其中的“典范”历史进行了大胆质疑,并给人以启发。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读书笔记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读书笔记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一、《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本书内容与作者简介内容简介:在《羌在汉藏之间》一书中,作者是“化陌生为熟悉”。

在认识到“弟兄祖先历史心性”后,在《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中,作者“化熟悉为陌生”,以“英雄祖先历史心性”解释自古流传的黄帝、炎帝、蚩尤等英雄祖先之历史,及其对华夏边缘人群造成的影响,藉此作者说明“历史”塑造华夏及当代中国人认同的历史过程。

经由“化陌生为熟悉”与“化熟悉为陌生”所产生的反思性新知,作者期望《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能增进人们对历史与民族的了解。

作者简介:王明珂,1952年生于台湾,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为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在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校教授历史与人类学相关课程。

1994年以来,多次到川西地区进行羌族田野调查。

主要研究范围是羌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北方游牧社会之历史与人类学研究。

主要著述:《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蛮子、汉人与羌族》、《羌在汉藏之间》、《寻羌——羌乡田野杂记》。

二、各章节主要内容以及一些启发性段落句子原序与谢词1.这本书的内容是我,一个自称“炎黄子孙”汉系中国人,对“炎黄子孙”及相关英雄历史之反思性研究,以及对“弟兄民族”这一称谓的新理解。

这样的研究,其目的并非在知识上“解构”炎黄子孙历史及中华民族。

相反地,我希望透过新的历史知识,一种基于反思性及反省力的历史新知,使得中国的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对自身,以及对他族、他国之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1页)2.反思史学研究,重在历史变迁与相关历史记忆中了解当代情境。

反思性研究强调对外在的、边缘的、陌生的现象和体系,作深入的文本与表征分析以产生认知(化陌生为熟悉),同时,藉此认知,在同一套文本与表征分析逻辑下,对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作新的体认与了解(化熟悉为陌生)。

这种新的反思知识能让人们对当代有不偏不倚的了解,有助于认知自身与他者的历史处境。

事件、经验与文化图式:理解社会记忆的三个概念

事件、经验与文化图式:理解社会记忆的三个概念

184长久以来,记忆研究都被置于认知心理学的学科领域中讨论。

社会学领域的记忆研究起始于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

在哈布瓦赫那里,记忆是具有社会性的。

他认为:“记忆不同于梦境,前者需要社会的基础,一组记忆就像是一座大厦的墙壁,这座大厦被整体框架支撑着,并受到相邻大厦的支持和巩固。

”a 这种去个体化的表述,将社会性记忆与个人记忆完全区别开来,这对其后从事社会记忆研究的学者产生重要影响。

可以说,往后的社会记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称为“集体记忆研究”。

b 然而并非所有学者都愿意将集体记忆与社会记忆当作一个相同的概念使用。

景军在社会记忆研究综述中,将集体记忆研究作为社会记忆研究的四个分支之一。

c 王明珂详细说明了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历史记忆三者之间的差别,认为它们“分别为三种范畴不同之具社会意义的‘记忆’”。

d 尽管社会记忆与其他“记忆”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差异,但在学者们的差异性分析中,依旧可以得出的共识是,社会记忆概念的内涵范围比集体记忆、历史记忆抑或其他“某某记忆”更广,而且它们都是具备“社会”属性的概念。

e 也许正是因为学界对记忆相关概念的重视,记忆的概念界定反而不够清晰。

为了避免行文过程中被各种庞杂的概念所困扰,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社会冲突与乡村治理:以乡村征地拆迁中的矛盾化“流变的村庄:高速公路移民的社会适应性分析”,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系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张。

a 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4-75页。

b 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

c 景军:《社会记忆理论与中国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中国社会学》(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28-330页。

d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五期。

美学家眼中的佛教艺术——读张法教授的《佛教艺术》

美学家眼中的佛教艺术——读张法教授的《佛教艺术》
参考文献 :
【1《 1】高中 中国近代史教 学参考 书》 第一分册 , 上
海 教 育 出版 社 ,9 7 15 。
【2傅 美林 、 1】 陈文蔚 , 新编 中国近 代 史( 8 0 《 14 —
【3郑师 渠 , 中国近代 史》 北京师 范大 学 出版 1】 《 ,
( 者 单位 : 作 南京 大学 历 史 系
式 的演 变 总 与 文化 状 况 攸 切 相 关 的 观 点 , 艺 术 术 、 多 艺 术 、 教 艺 在 笈 密 的 审 美 形 式 与 文 化 演 变 相 结 合 的视 点 上 大 胆 开 术 ) 化 状 况 . 此 揭 演 由
拓 .细 心 搜 寻 , 终 于 向我 们 展 示 出 佛 教 艺 术 的 示 了 佛 教 的 三 种 艺 术 无 佛 密 独 特 演 变 规律 、 厚 的审 美 意 蕴 及其 内含 的东 方 境 界 ( 佛 像 之 境 、 像 出 现 上 坐 部 之 境 、 宗 深
1 8: 4 95 3 -35 。
空 产 生 的 。尽 管 人 们 总 是在 不 断地 重 写历 史 , 但 【 《 9 中国近代 历史故事 ( 】 通俗卷 ) , 》 上海人 民 出
15 这 并 不 意 味 着 他 们 是 在 一 张 白纸 上 来 写 !从 这 版 社 , 9 9。
维普资讯
“ 有 的历 史 都 是 当 代 史 。 ” 夫 ! 所 信
【 王 明珂 , 历 史事 实 、 史记 忆与 历史心性 》 3 】 《 历 ,
然而需要指 出的是 ,如 果过 分强调历 史记 《 历史研 究》 2 0 ( ) ,0 15 。
忆 的 建 构 性 ,就 可 能 会 导致 人 们 忽 略 了 “ 历 【】 元 4陈恭禄 , 中国近代史》 商务印书馆 ,9 45 。 《 , 13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Lewis A .Coser , “ Introduction :Maurice Halbwachs ,” in On Collective Memory , ed .& trans .by Lewis A .Coser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92);Maurice Halbwachs , Les cadres sociaux de la memoire ( Paris :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52).
· 136 ·
历史事实 、 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考察 “ 类似的” 古代社会与文化现象 。 如此的史学研究 , 使我们的历史知识在 20 世纪后半叶有 丰厚的成长累积 。 然而也就在 20 世纪之末 , 许多学者对于近代以来建构的历史知识产生怀疑 ; “ 解构” 此历史 知识成为一时风尚 。 究竟近代以来累积的历史知识有何问题 ? 关键问题之一 , 在于结合各种史 料 、 各种学科 , 以归纳发掘 “ 历史事实” 的 “ 类比法” ( analogy ) 。 虽然 “ 类比法” 是人类知识产 生的重要法则 , 然而在寻找 “ 相似性” 的类比活动中 , 我们常陷于自身所处之社会文化迷障里 。 也就是说 , 我们的知识理性深受社会文化影响 ; 在此知识理性中我们定义 、 寻找何者是 “ 相似 的” 、 “ 相关的” 与 “ 合理的” , 而忽略身边一些不寻常的 、 特异的现象 。 同样 , 若我们将对历史 的探求当做是一种 “ 回忆过去” 的理性活动 , 此种 “ 回忆” 常常难以脱离社会文化的影响 。 譬 如 , 在男性中心主义社会文化中 , 历史记载经常都是男性的活动 ;但在读这些史料时 , 沉浸在 此社会文化中的人们习以为常 , 并不会太注意这样记载过去有何不寻常之处 。 因此在 “ 后现代 主义” 的学术觉醒中 , 学者开始注意一些多元的 、 边缘的 、 异常的现象 , 并从中分析意义 。 譬 如 , 文献史料被当做一种 “ 文本” ( text) 或 “ 述事 ” ( narratives) , 以强调其背后 的社会情景 ( context) 与个 人感 情 。 如 此 , 学者 不再 以 “ 史 实” 为 取舍 标准 对一 篇史 料去 芜 存菁 ;对于 “ 芜” , 学者或更感兴趣 — — —若一段史料叙述不是事实 , 或两种叙述中有矛盾 , 为何它们会如此 ? 这一类的研究 , 多少都涉及一些社会记忆 ( social memory ) 与身份认同 ( identity ) 理论 。 总之 , 无论是在新的 、 旧的 、 现代的 、 后现代的研究取向之下 , 历史事实是一位历史学者 永恒的追求 。 我在许多过去的著作中都强调 “历史记忆” 研究 , 这并不表示我不追求历史事实 。 我只是认为 , 以 “ 记忆” 观 点来看待史料 , 我们或 能发掘一 些隐藏在 文字与口 述之后的 “ 史 实” 。
20 世纪及以前的史学家曾相当关注 史学究竟是一门艺术还是科学 , 史学是否应该和能够做到 “ 客观” , 史 学方法应是计量的 、 分析的 、 还是描述的 , 等等 。 在文化批判理论或 后现代主义 的冲击下 , 史 学的定义 、 目的 、 范围 、 研究方法 、 表述形式等史家考虑 的基本 问题已不 得不有 所改变 。 为适应 新世纪史 学发展 的 需要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自 2000 年秋季学期起推出 “ 新世纪史学论坛” , 邀请海内外活跃于史学第一 线的学者结合自己的具体研究 , 以前瞻的眼光 探讨新 世纪史 学的可 能走向 , 特 别侧重 从研究方 法和取 向 的视角考察学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 本文即是作 者 2000 年 12 月 28 日在四 川大学 “ 新世纪史 学论坛” 的 演说稿 。
· 137 ·
历 史 研 究
2001 年第 5 期
我们是在自身之社会文化 “ 心理构图” 上重新建构这个故事 ① 。 由个人心理学出发 , Bartlett 所强 调的仍是社会文化对个人记忆的影响 。 1980 年代以来 , 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这些概念 , 常与族群认同 、 国族主义等研究联系在一 起 , 也与历史人类学的发展关系密切 。 在人类学的族群本质 ( ethnicity) 研究中 , 基于对 “ 集体 记忆” 与 “ 群体认同” 关系的了解 , 学者探讨族群认同如何藉由其成员对 “ 群体起源” ( 历史记 忆与述事) 的共同信念 ( the common belief of origins) 来凝聚 , 以及认同变迁如何藉由 “ 历史失 忆” 来达成 。 在近代国族主义研究中 , 历史学者也分析近代国族主义或殖民主义下 “ 历史” 的 建构过程 ( 解构国族历史) , 及相关的民族英雄与其事迹如何被集体想象与建构 。 如此的研究取 向及对 “历史” 的宽广定义 , 使得人类学者眼中的 “ 土著” 不只是现时社会结构与各种制度功 能运作下的个人 , 更是特定时间概念 、 历史经验与历史记忆塑造下的个人 。 如此也开启对于不 同文化中 “ 历史” 与 “神话” 分野 , 与相关权力关系 ( politics) 的研究与探讨 。 在此 , 我想对一些词汇做一些说明 。 James Fentress 与 Chris Wichham 在他们的著作中以社会 记忆 ( social memory) 来取代集体记忆一词 , 以强调他们着重于个人记忆的社会性特质 — — —此社 会记忆如何产生 、 如何传递 ②。 在这方面的研究逐渐丰富之时 , 我认为至少应分别三种范畴不同 之具社会意义的 “记忆” 。 第一种 , 我们且称之为 “ 社会记忆” , 指所有在一个社会中藉各种媒 介保存 、 流传的 “ 记忆” 。 如图书馆中所有的典藏 , 一座山所蕴含的神话 , 一尊伟人塑像所保存 与唤起的历史记忆 , 以及民间口传歌谣 、 故事与一般言谈间的现在与过去 。 第二种 , 范围较小 , 我们且称之为 “ 集体记忆” 。 这是指在前者中有一部分的 “ 记忆” 经常在此社会中被集体回忆 , 而成为社会成员间或某次群体成员间分享之共同记忆 。 如一个著名的社会刑案 , 一个球赛记录 , 过去重要的政治事件等等 。 如此 , 尘封在阁楼中的一本书之文字记载 , 是该社会之 “ 社会记忆” 的一部分 , 但不能算是此社会 “ 集体记忆” 的一部分 。 第三种 , 范围更小 , 我且称之为 “ 历史记忆” 。 在一社会的 “ 集体记忆” 中 , 有一部分以该 社会所认定的 “ 历史” 形态呈现与流传 。 人们藉此追溯社会群体的共同起源 ( 起源记忆) 及其 历史流变 , 以诠释当前该社会人群各层次的认同与区分 — — — 如诠释 “ 我们” 是什么样的一个民 族; “ 我们” 中哪些人是被征服者的后裔 , 哪些人是征服者的后裔 ;“ 我们” 中哪些人是老居民 , 是正统 、 核心人群 , 哪些人 是外来者 或新移民 。 在 “ 历史记 忆” 的结构中 , 通常有 两个因素 — — — 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 — — — 在 “ 时间” 中延续与变迁 。 因此 “ 历史记忆” 可诠释或合理化当 前的族群认同与相对应的资源分配 、 分享关系 。 如此 , 前述社会 “ 集体记忆” 中的一项重大社 会刑案或一个球赛记录 , 固然也可作为社会群体的 “ 集体记忆” , 但它们不是支持或合理化当前 族群认同与区分的 “ 历史记忆” 。 此种历史记忆常以 “ 历史” 的形式出现在一社会中 。 与一般历 史学者所研究的 “历史” 有别之处为 , 此种历史常强调一民族 、 族群或社会群体的根基性情感 联系 ( primordial attachments) , 因此我也曾称之为 “ 根基历史” 。 “ 历史记忆” 或 “ 根基历史” 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 便是此 “ 历史” 的起始部分 , 也就是群体 的共同 “起源历史” 。“ 起源” 的历史记忆 , 模仿或强化成员同出于一母体的同胞手足之情 ; 这 是一个民族或族群根基性情感产生的基础 。 它们以神话 、 传说或被视为学术的 “ 历史” 与 “ 考 古” 论述等形式流传 。
社会记忆 、 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
我先简单介绍社会学与心理学的记忆理论 , 及其与史学和人类学之关系 。 在社会学的研究 中 , Maurice Halbwachs 被认为是集体记忆 ( collective memory ) 理论的开创者 。 他指出 , 一向被我 们认为是相当 “ 个人的” 记忆 , 事实上是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 。 一个社会组织或群体 , 如家庭 、 家族 、 国家 、 民族等等 , 都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以凝聚此人群 。 我们的许多社会活动 , 都可视 为一种强化此记忆的集体回忆活动 。 如国庆日的庆祝活动与演说 , 为了强化作为 “ 共同起源” 的开国记忆 , 以凝聚国民此一人群的国家认同 ①。 记忆的另一面则是 “ 失忆” 。 譬如小学生活回 忆凝聚小学同学会成员 ;当小学同学不再聚会 , 从此缺乏共同的回忆活动 , 小学生活片断也逐 渐被失忆 。 另一位学者 , 英国心理学家 Frederick Bartlett , 其对于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人类 “ 心 理构图” ( schema) 的实验与诠释 。“ 心理构图” 是指个人过去经验与印象集结所形成的一种文化 心理倾向 。 每个社会群体中的个人 , 都有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 。 这种心理倾向影响个人对外界 情景的观察 , 以及他如何由过去记忆来印证或诠释从外在世界所得的印象 。 这些个人的经验与 印象 , 又强化或修正个人的心理构图 。 Bartlett 指出 , 当我们在回忆或重述一个故事时 , 事实上
·理论与方法·
历史事实 、 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王 明 珂
提 要 :将文献与口述历史视为 “ 历史记忆” , 我们所要了解的是留下这记忆 的 “ 社会情境” 及 “ 历史心性” ; 前者指社会人群的资源共享与竞争关系 , 与相关 的族群 、 性别或阶级认同与区分 ; 后者指此 “ 历史记忆” 所循的选材与述事模式 。 社会情境及历史心性 , 及二者的变迁 , 都是我们所欲探索的 “ 历史事实” 。 借着一 些有关华夏民族起源与形成的例证 , 本文强调一种兼顾历史事实 、 历史记忆与历 史心性的研究 。 关键词 :历史学 人类学 社会记忆 历史记忆 历史心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