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 表格式教案设计(含反思+备课素材+课堂和课外作业及答案)【2020春】
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3课 古诗三首 教案(部编版)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分别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及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些古诗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并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古诗的能力;通过古诗的背诵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通过古诗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古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2. 古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丰富情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才能较好地领会。
3. 学生对于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不强,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圈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尝试用自己的话对古诗进行简要的翻译和解释。
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及其意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哲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优质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江雪》、《相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教学重点:背诵和理解三首古诗教学难点:让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有更深理解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2.展示巴山夜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思考。
二、呈现(10分钟)1.出示《江雪》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师生共同探究《江雪》的意象和意境;3.师生一起背诵《江雪》。
三、解读(15分钟)1.展示《相思》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师生共同探究《相思》的主题和意境;3.师生一起背诵《相思》。
四、创新(15分钟)1.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2.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诗歌,要求表达自己对美的感知;3.学生代表进行诗歌朗诵和分享。
五、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三首古诗;2.分享学生创作的诗歌;3.鼓励学生多欣赏诗歌,多创作诗歌。
创新教案:课题:《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了解《江雪》、《相思》、《登鹳雀楼》三首古诗,感受其中的美;2.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3.进行创意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境和主旨教学难点:进行创意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用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四季的美;2.与学生分享古诗中对四季美的描写。
二、呈现(15分钟)1.出示《江雪》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分角色,学生进行小组表演《江雪》;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表演如何呈现诗歌的意境。
三、解读(15分钟)1.展示《相思》的诗句,师生共同朗读;2.学生自由选择表演形式,如舞蹈、朗诵等表演形式,并进行小组表演;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表演如何呈现诗歌的意境。
四、创新(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将自己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写成一首诗歌;2.学生自由选择表演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表演;3.观看表演,评价并探究学生的表演和创作。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针对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的《3.古诗三首》课文进行教学。
该课文共包含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绝句》。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1.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掌握《登鹳雀楼》、《静夜思》和《绝句》三首古诗的背诵和解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背诵和解读《登鹳雀楼》、《静夜思》和《绝句》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文化艺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学习氛围。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解读和讨论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体验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课文背诵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1.5 教学过程第一步:情景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古代文化艺术的图片,例如古代建筑、绘画作品等,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提问:你知道古代诗歌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代诗歌有哪些特点吗?第二步:课文朗读(10分钟)•教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
•学生分组朗读《静夜思》和《绝句》,并交流彼此的朗读感受。
第三步:课文解读(15分钟)•教师解读《登鹳雀楼》的意象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
•学生分组讨论《静夜思》和《绝句》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解读。
第四步:课文背诵(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登鹳雀楼》的背诵,并进行小组间的朗诵比赛。
•学生个别进行《静夜思》和《绝句》的背诵,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表格式教学设计(含教学策略,简短教学反思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古诗三首》表格式教学设计(含教学策略,简短教学反思等)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学习第一、二句诗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师: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这两句诗,你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吗?生:春天,京城里到处都能看到飞花,寒食节,皇城里的树在风中摇曳。
师:你很会思考,老师来补充一下,这两句诗写的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
诗的开头这两句话描绘了春天的京城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生:“春城”“飞花”点明时间是暮春时节,“御柳”说明是皇城里的柳树。
这两句诗描写了京城的迷人春光。
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暮色临近,京城处处花絮纷飞。
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里柳枝随风飘拂。
多美啊!师:你的自学能力很强,同学们,在第一、二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你知道是哪个字吗?生:“飞”字用得特别巧妙。
师:你能从“飞”字想到什么?生:这“飞”字动态感极强,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飞花”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真是神笔啊!师: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得益于其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的,就在于一个“飞”字。
课件出示:师:大家看这幅图,多美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两句诗,感受这长安城里迷人的春光吧!这都是作者白天看到的自然风光。
夜晚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学习第三、四句诗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诗,自己试着说一说它的意思!生:我结合注释说说我的理解:天黑了,皇宫里忙着传蜡烛,蜡烛的轻烟飘进了权贵豪门之家。
师:你的理解基本正确。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夜幕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
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生:普天之下,家家禁火,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蜡烛。
师:如果你是一位长安城里的百姓,看到这些景象,你会有什么感受?生1:我很生气。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反思3.古诗三首寒食/(唐)韩翃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标签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通过朗读、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哲理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
通过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1. 知识与技能:a. 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三首古诗《登高》、《春夜喜雨》、《望庐山瀑布》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理解古诗中的意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b. 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包括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知识。
c. 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a. 通过朗读、背诵等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感。
b.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语言特色。
c.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古诗的创作或仿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简要介绍今天所要学习的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做好铺垫。
让学生跟随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的把握。
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及其含义。
结合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对每首古诗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三首古诗的艺术特点,如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通过讨论、分享,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小诗或短文,以巩固所学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体验诗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以及对友情、亲情的珍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翊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创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创意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泊船瓜洲》中“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含义。
(2)理解《游园不值》中“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古诗《泊船瓜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作者王勃,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学习《泊船瓜洲》(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瓜洲美景”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3.学习《游园不值》(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游园不值”为主题,进行讨论或写作。
4.学习《江上渔者》(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诗句的含义。
(4)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含义。
(5)开展创意活动:以“江上渔者”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会欣赏大自然。
6.作业布置(1)背诵三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进行创意改编,如绘画、写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间接感知。
照此说,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而且,王侯贵族家里也得到了皇上的眷顾,也点灯燃蜡。
“轻烟散入五侯家”,说不定,这些皇亲国戚、王公贵族,他们照样烹煮煎炸、花天酒地呢。
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讽刺之意。
(板书:讽刺)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那句俗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故事说的是:宋朝田登做州官,一天,他带着师爷微服出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走到一家店铺旁,只听得掌柜的大声招呼:“伙计,点灯!”田登听了,认为是在嘲弄他,就要发作,幸亏师爷极力相劝,才作罢。
继续前行,路过一户农家,又听到农家里面在喊:“小狗子,点灯!”这一下,田登实在忍不住了,这声音,在他听,简直是在骂他。
他忍无可忍,对着农家高喊:“住嘴,不许喊田登!”农家莫名其妙,据理力争。
师爷在一旁好一番解释,农家这才明白过。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说这句话呢?”农家问。
田登想了想,说:“就叫点火!”同时吩咐师爷晓喻百姓,违令者重责。
从此以后,该州的百姓都说点灯为点火。
田登心里也很是得意。
转眼已到元宵佳节,各州各府都举行放灯、观灯,以示与民同乐,并且出了榜文。
田登贴出的布告上说:“元宵佳节,本州与民同乐,依例放火三日。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想想这里用对比的好处。
进而体会作者的批判之情。
借助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官民不平等的现象。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作者介绍】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春节诗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唐)范成大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元日(宋)毛滂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已酉新正(明)叶颙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元宵节诗。
(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映九枝前。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默写诗歌。
1.春城无处不飞花,。
日暮汉宫传蜡烛,。
2.,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终日不成章,。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3.中庭地白树栖鸦,。
今夜月明人尽望,。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关于《迢迢牵牛星》阅读训练1.诗歌中景象有虚实之分,有眼之所见,有心之所想。
请指出诗中眼见之实景。
2.“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开头为什么又有“迢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4.诗中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的诗句是,。
5.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6.写一写《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7.赏析“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赏析“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9.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思维创新大拓展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答案一、1.寒食东风御柳斜轻烟散入五侯家2. 迢迢牵牛星札扎弄机杼泣涕零如雨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3. 冷露无声湿桂花不知秋思落谁家二、1.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
2.“迢迢”是诗人从地面仰视星空的视角感受,而“盈盈一水间”,“相去复几许”是从织女看牛郎的视角感受而,所以一远一近,各不相同。
3.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
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
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5.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7.这是写景句。
“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
这样就更加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8.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
“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9.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
“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
“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三、1.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大家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王安石元日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