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标准化概述

合集下载

标准化发展历史及概况介绍

标准化发展历史及概况介绍

标准化发展历史及概况介绍摘编人:市局标准化处王林审核人:邓琳教材类别:资料类字数:21911、标准化发展阶段1.1 原始标准化由于生存的需要,在的、劳动中逐步形成了带有标准化色彩的工具和原始语言基础上的符号、记号。

这种无意识的标准化,虽然处于萌芽状态,但却是人类第一次伟大的标准化创举。

1.2 古代标准化人类有意识的制定普遍遵守的准则,是由社会分工所引起的。

在古代社会,人类社会进行了二次大分工。

一次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一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社会分工引起的直接结果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品的交换,古代标准化也随之产生。

古代标准化主要表现为:(1)语言、文字和符号的标准化(2)度量衡器具的标准化(3)石器和青铜器的标准化(4)建筑标准化(5)交通运输标准化1.3 近代标准化人类有意识地组织标准化活动是在18世纪70年代以后。

18世纪初,首先在英国发生了以纺织机和蒸汽机发明与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在近代标准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1)1978年美国人艾利·惠特尼在武器生产中运用互换性原理,成批地制造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为大批量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1902年英国纽瓦尔公司推出了“极限表”,这是最早的公差制,成为1906年英国国家公差标准BS-27产生的基础。

(3)1911年美国人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了运用标准化的管理原则。

(4)1914-1920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在取得一系列标准化和科学管理成就的基础上,创造了汽车制造流水作业法,实现了大规模成批生产。

(5)国家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成立。

近代标准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主动开展标准化活动,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它具有下列显著特点:a)建立标准化组织机构,开始形成一支标准化专业队伍;b)标准化领域迅速扩大,标准化作用充分体现;c)出现了一批标准化理论成果。

1.4 现代标准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现代管理的新阶段。

中华传统建筑介绍

中华传统建筑介绍

中华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种建筑形式主要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斗拱、榫卯等结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屋顶、门窗和装饰艺术。

中华传统建筑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透视关系,以及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常见的传统建筑类型包括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

其中,宫殿和寺庙体现了权力和宗教的象征,园林则展现了文人墨客对自然和生活的审美追求,住宅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

中华传统建筑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如秦汉时期的雄浑大气、唐宋时期的精致典雅、明清时期的繁复华丽等。

中国古代建筑概念

中国古代建筑概念

中国古代建筑概念
一、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宫殿、庙宇、园林、住宅、塔楼等类型。

这些建筑形式各有特色,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重功能和不同用途。

二、建筑风格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建筑风格的变化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常见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有:唐风、宋风、明清风格等。

三、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材、石材、砖瓦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符合当时的建筑技术和审美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材料也逐渐发展变化,如宋代的砖瓦技术为明清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建筑技术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精湛,主要体现在木结构技术、砖瓦技术、建筑雕刻等方面。

其中,木结构技术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精巧的构造方式,实现了建筑的稳固和美观。

同时,砖瓦技术和建筑雕刻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五、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内涵丰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
底蕴。

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上,更体现在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上。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和装饰常常寓意吉祥、祈福等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古代建筑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详细描述

中国古代建筑详细描述楼\台\殿\阁\斋\舫\堂\塔\亭\榭\轩\馆亭子: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梅花形和扇形,用木、竹、砖、石建造阁:架空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厅:会客、宴会、行礼用的房间,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所以很多有观景平台。

房:多为单一功能的房屋,一般作为静修、读书之用廊:有顶作为覆盖的通道称廊。

榭:建在高台或水面(或临水)上的木屋。

舫:仿照船的造型,在水面上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型建筑物,供人们游玩设宴、观赏水景。

馆:小型规模的休息与会客的厅堂,有时也作为一个建筑群的称呼轩:原指古代有围棚或帷幕的车。

也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和有窗的长廊或小屋。

辕:旧时指军营、官署的外门,借指衙署。

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斗拱交错精雕细刻鎏金铜瓦红墙绿瓦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梁柱涂金造型别致金龙盘柱布局巧妙殿角飞檐玲珑别致巍然屹立殿宇亭阁宏伟壮丽玉宇琼楼斋:原指古人斋戒时的居所。

也常指雅静的书房、学舍等。

【瞻天恋阙】阙:古代宫殿外的高建筑物;天、阙:均借指帝王。

指仰望与依恋帝王。

形容臣下留恋朝廷。

【辉煌金碧】形容建筑物等非常华丽灿烂。

【金碧辉煌】碧:翠绿色。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金碧辉映】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

【金碧荧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同“金碧辉煌”。

【桂殿兰宫】建筑气派,设备华美的宫殿。

【贝阙珠宫】用珍珠宝贝做的宫殿。

形容房屋华丽。

你看那香焚宝鼎,紫雾漾漾,玉楼金殿,贝阙珠宫,便如天宫之景也。

【五脊六兽】用于宏伟的宫殿屋顶建筑。

也形容心烦意乱,忐忑不安。

【瑶台琼室】玉砌的楼台宫室。

泛指华丽的宫廷建筑物。

【玉楼金殿】美玉砌成的楼房,金子搭成的宫殿。

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或指仙人之居处。

古建筑设计标准

古建筑设计标准

古建筑设计标准:
古建筑设计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形态:古建筑的形态应符合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包括屋顶、屋身、台基等部
分的造型和比例关系。

古建筑的形态应体现出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不得随意改变或混淆。

2.建筑材料:古建筑应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石等,不得使用现代的建筑
材料和结构方式。

如果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必须与传统建筑材料相协调,不得破坏古建筑的外观和风格。

3.建筑尺度:古建筑的尺度应符合古代建筑的传统规范,如屋顶的高度、屋身的宽度
和深度等。

同时,古建筑的尺度也应根据其所在的环境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不得随意改变。

4.建筑装饰:古建筑的装饰应符合古代建筑的传统特点,如雕刻、彩绘等。

古建筑的
装饰应注重细节的处理和表现,不得随意添加或改变,以免破坏古建筑的风格和艺术价值。

5.建筑布局:古建筑的布局应符合古代建筑的传统布局方式,如中轴线对称、院落式
布局等。

古建筑的布局应根据其所在的环境和功能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不得随意改变。

中国古建筑概述

中国古建筑概述

一、中国古建筑概述⒈中国古建筑发展过程中国古建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形成、发展、成熟、演变的过程,使之成为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科学,它是世界上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早从原始社会晚期(约五万年前)开始,原始氏族公社不断繁荣和发展,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地面上房屋,并为适应氏族公社生活的需要,出现了相当大的氏族聚居地。

这为中国建筑奠定了木构架建筑的发展雏型。

至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其后期建造了宫室、宗庙、陵墓及规模相当大的灌溉工程和防御工程,并已能建造规模较大的木构架建筑,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体组合。

西周出现了瓦。

至春秋营建了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建在夯土台上。

木构架成为中国建筑主要结构方式。

同时等级制明显出现。

战国时代进入封建社会,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建造多层木构架房屋,砖、彩画出现,建筑制度开始确立。

战国后期的秦朝,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宫殿(阿房宫),陵墓(秦始皇陵)、万里长城、全国性公路(驰道)及水利工程。

秦亡汉兴,西汉及东汉先后建设了规模宏伟的首都长安和洛阳。

四百多年后为魏、蜀、吴三国所代替,汉末曹操营建了规制整齐的邺(yè)城。

考古说明,汉代已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筑。

同时砖石建筑亦发展起来,砖券结构出现,并采用各种瓦、下水管及墓葬中使用大块空心砖。

至此,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基本形成了。

晋朝建立和东晋南迁到南北朝结束,在局势较稳定的长江流域,都城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传统上进一步发展,作为都城中心之皇宫,位置北移,并设规制整齐的东西市。

佛教建筑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宏伟华丽的寺、塔、石窟和精美雕塑。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首都大兴城规模宏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超越前代。

到了唐朝,建筑等级更为详密。

陵墓、木构殿堂、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无论布局、造型均气魄雄伟,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

中国古建筑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建筑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古建筑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建筑标准是指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评估、设计、施工和保护的一套规范和标准。

古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建筑标准中,包含了对于建筑结构、材料、施工工艺、造型设计、装饰艺术等方面的规定与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古建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也对于传承古建筑的技艺和艺术风格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不断涌现,对于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中国古建筑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变得尤为重要。

这些标准不仅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理论,还要注重继承和传承古建筑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在中国古建筑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实用性、安全性和审美价值,注重保护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和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兼顾现代化的需求。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实用的标准,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动古建筑的发展,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国古建筑标准对于古建筑爱好者、专业人士以及相关行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它的存在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更为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与引导。

因此,中国古建筑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对于继承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对于中国古建筑标准的研究和推广,不断提高古建筑的保护水平和传承力度,以便让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方式。

在本文中,为了全面讨论中国古建筑标准,本文采取了以下结构:首先,在引言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文章的结构以及目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组织架构。

然后,在正文部分,本文分为三个主要章节,分别是古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古建筑的结构和特点以及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下面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的简述:1.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木结构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非常发达,通过榫卯和用绳索固定木材实现结构的稳定。

2.抬梁大柱:传统中国的建筑追求稳定和持久,因此常常采用高大的梁和柱,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支撑。

这些抬梁大柱为建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使建筑具备了极高的抗震能力。

3.坡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坡面屋顶,即四斜面或多斜面的屋顶结构。

坡屋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和积雪,同时也带来了美观的外观特征。

4.围墙院落:中国古建筑的常见形式是围墙院落,即由一道高墙围合起来的建筑群落。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保护居民的隐私,同时也体现了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建筑的整体和谐。

例如,建筑的平面布局常常采用对称的形式,建筑元素的摆放也追求左右对称。

同时,建筑的整体形态和比例也要求平衡和谐。

6.建筑装饰:中国古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琉璃、彩瓦等装饰技术。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建筑外观,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龙、凤、鳌等神兽和吉祥图案。

7.室内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室内布局也非常讲究。

宅院通常按照主次次序进行布局,中轴线是主要的布局原则。

古建筑的室内常常设置有钟鼓楼、偏房、庭院等区域,以及宴会厅、客厅、卧室等功能区域。

8.风水文化:中国古建筑还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观念,追求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的选址、建筑形式、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要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以达到吉祥、避邪和保护居住者的目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这些特征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标准化概述摘要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是中国古人恒久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国古代建筑中榫卯结构的不同组合方式就是中国人善于变通思想的体现。

中国人自古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

中国古建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曾有过秦汉、盛唐、明清三次历史发展高潮,经历了数千年的历练、实践、发展,形成了一个包括思想、制度和物质遗存在内的科学体系,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共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古建筑文化。

关键词建筑;标准化;发展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

但是如果要求我们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以极为简练的语言总结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说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无非做了两件事情:①能力的扩展,和②支出的节省。

人类社会的所有发展都可以归结到这两项指标的进步上面,而标准化对这两项工作均有帮助。

不难想象,古代华夏诸邦同样需要在能力扩展和支出节省这两个方面极力谋求发展,以提高族群整体的生存概率和生活条件[1]。

而标准化的基础是劳动分工和测量水平的提高,后者包括统一的计量单位和更好的测量工具或手段。

标准化对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含义和好处,有收益才有推行的动力。

推动古代中国标准化发展的群体包括①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者、②手工业生产者,③商人,其中政府和治理者群体是最重要的推动者,古代中国的标准化基本上都是政府主导推行和传播。

1 中国古代标准化的源起通过模仿和传播,最初由一个或少数几个聪明人发现的工具和方法,在族群内部流通,形成一个族群内部的群体知识。

工具和方法的创造发明依靠洞见和顿悟,经常来自于异质性的知识迁移,即对已知的知识或类似事物的认知在极为不同的情景中的贯通,在此大量依赖隐喻性思维(metaphoric thinking)[2];工具和方法的传播,以及使工具发挥出群体性、社会性的效用,则依赖模仿和大量实践所习得的经验,在此更多得是依靠熟悉(与认知相关)和熟练(与操作相关)之后所获得的默会知识(tacit knowing)[3,4]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可以明述或者记录的知识。

无论是工具的制作还是默会或者明述知识的传播,客观上都要求有一定的标准,包括内容和格式,这就促使人们开始形成标准化的思维。

从本质上来讲,标准化就是一个知识管理和传播的系统。

以知识管理的视角反观中国古代标准化,可以非常容易理解其源起和流变。

知识的源头来自于一小批聪明脑袋的顿悟,就像阿基米德高呼“尤里卡”的那一刻。

我们从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也可以看到这种顿悟的情景,比如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作结绳而为网罡,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易系辞》)其他如传说中的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等,都是因其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或技能帮助人们极大地改善了生存状况,因而获得整个部族的遵从和拥戴,所以《考工记》说“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借用今天的话语讲,那就是上古时代的“知识经济”,一个拥有某项特定技能的部族,其生存状况(如获取食物、避免虫兽之害,或者从食物中有效获取营养成分的能力,等等)相比其他不具备这一技能的部族而言,无疑会好很多。

这种部族-部落-邦国之间的技术竞争,历经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转变为诸侯国之间更为激烈和凶险的斗争。

经过商鞅的两次变法,孝公以降秦在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军队战斗力上便跟其他诸侯国拉开了距离。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政策,很多都有商鞅的影子,比如“集小乡邑聚为县”是为郡县制的肇始,再比如“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除了井田制则更是革命性的。

其中“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其实就是统一度量衡的先声。

应该讲从商鞅到秦始皇,秦国通过王权或皇权对标准化思想进行了一次强有力的社会传播。

对兵马俑出土兵器的研究显示出成熟的标准化生产思维,包括质量监督(“物勒工名”)和匹配组件,这两项都是流程管控的重要步骤。

需要强调标准化受制于加工精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由于无法做到部件完全可替换,因此必须匹配部件[5]。

2 中国古代标准化的特征长远而言,标准化是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动态过程。

短期而言则主要依赖人们对当时最佳实践的总结和推广。

最佳实践和首要需求共同决定了标准化的具体模式。

中国古代标准化的特征同样受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双重影响,其发展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路径。

有人指出对比古代埃及、欧洲或者中东地区,中国古代技术标准化具有“政治性”、“形而下”和“孤立性”的特征。

由于主导思想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治理,而经济、贸易、宗教或者文化等要素相对次要,因此反而抑制了民间技术智慧及其标准化的发展。

同时,“形而下”和“孤立性”等特征造成求真求知精神和技术网络的缺位[6]。

我们大致认同这些分析,甚至进一步引申的话,中国古代标准化的这些特征可以部分地回答李约瑟问题。

限于篇幅,这个问题无法在此展开。

3 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上标准化的里程碑如前所述,标准化是一个知识管理和流程管控的复合系统。

管控的目的随着特定时代和具体工作的性质而有所侧重。

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战乱纷争的时代,推动标准化的最大动力来自于战争的需求。

而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土木工程一直是标准化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推动标准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之一。

标准化不是万能的,需要了解它能解决什么问题,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从现代工程管理的角度看,管理追求的是在质量、成本和工期三者间找到最佳平衡。

在特定阈值范围内,质量、成本和工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

举例而言,如果希望加快工期,则在建造质量或者人力和成本投入方面就需要做出一定的牺牲。

其他两项也一样。

三者间侧重点的选择跟一个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关,并非固定不变。

总体而言,最佳实践和管理重点共同决定了标准化的具体模式。

中国古代建筑领域的标准化同样受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共同影响。

在这方面宋代《营造法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

如果认为《营造法式》是宋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書,则很多人会失望,因为里面记录的建筑样式既不全面,甚至也不是最典型、最常见的。

所以潘谷西老先生就认为《营造法式》“实际上就是一种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用它来节制各项工程的财政开支”[7]。

循着潘老的这个提示探究下去,可以发现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期间,吏制废弛,官吏贪墨现象严重。

那些能够成功揭露和限制官吏贪墨的事迹则为史家或民间小说所记载。

比如《宋史》记载了南宋初年张觷在负责建造绍兴圆神庙围墙的时候,用试验法实测工程量以限制工匠漫天要价,使“董役内官无所得”的事迹。

再如宋代小说还记载了曾处善烧废船称铁钉,得出的重量后来成为朝廷建造同等级船只铁钉用料定例。

类似的还有其他人在南宋初年采用试建实测的办法[8]。

这些背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营造法式》的编撰,以及其后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的动因。

《法式》所提供的标准做法实际是为了在保证基本质量前提下,控制工程的建造成本。

跟所有行业的标准化一样,建筑标准化也有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不断将新的最佳实践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

在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之前,实际已经颁行过《元祐法式》(1091年),并有喻皓的《木经》流传于世。

元祐版《营造法式》是大力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神宗下令编制的,本意也是为了杜绝官府建筑工程中的贪污浪费现象,但元祐法式“只是料状,别无变造用材制度;期间工料太宽,关防无术”(《营造法式》劄子),因此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又下令重编。

可见如果当初元祐版法式能够解决问题的话,就没有必要让李诫编崇宁版法式了。

元祐法式已经失传,但是从李诫序言中“考阅旧章,稽参众智”的说法可知,李诫应当是大量参考过他之前的这部法式。

这从《营造法式》的“看详”和“总释”中广征博引了海量典籍的事实中可以间接看出来。

李诫自己对法式的最大贡献很可能在于“勒匠人逐一讲说”(劄子),将匠人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成可以很方便参照使用的定例。

喻皓是否是《木经》的作者似乎存疑,《木经》文本也已失传,仅余沈括《梦溪笔谈》中抄录的少量部分。

有人认为《营造法式》是依据《木经》写成的,而夏鼐给出沈括的说法:“近岁土木之工,益为严善,旧《木经》多不用”,并希望”有人重为之”,因此认为此说法“有点过分地提高《木经》的地位”,“实际上,《法式》是一部总结前人的成果而加以规范化的书,已经包括《木经》以外许多其他工匠的新创获”[9]。

这恰好说明了《法式》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吸收新经验,并根据现实需要迭代优化之后的标准化成果。

4 结束语建筑标准化是一个知识管理和流程管控的复合系统,其发展和演化受到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迁的共同推动。

由于大多数技术进步都是局部性和渐进式的,同时社会需求和管理目标之间很大程度上可以兼容,标准化的发展往往具有迭代演化的特征。

标准化相关理论的研究被主流建筑学研究所忽视,这种情况跟当前建筑标准化,特别是住宅建筑标准化的大量实践不相匹配。

对于建筑标准化根深蒂固的误解,不利于标准化的推行。

参考文献[1] 丁新.中国文明的起源与诸夏认同的产生[D].南京:南京大学,2015.[2]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211.[3] 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Polanyi,M.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M].Paperback ed.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4:41.[5] 李秀珍,高俊.从青铜弩机铭文看秦兵器生产标准化的局限[J].文博,2010,(2):43-46.[6] 裘涵,盛晓明.中国古代技术标準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9):1322-1828.[7] 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1-3.[8] 乔迅祥.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159.[9] 夏鼐.梦溪笔谈中的喻皓木经[J].考古,1982,(1):74-78,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