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精彩范文.doc

合集下载

《论语》全文及翻译(公冶长篇)

《论语》全文及翻译(公冶长篇)

《论语》全文及翻译(公冶长篇)《论语》全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第五章公冶长篇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谈论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与他为妻,他虽然有过牢狱之灾,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

”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子评论南容时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入仕为官不会被罢免;国家黑暗的时候,他也可以不被刑罚。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从哪里获得这种好品德的呢?”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

”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祭祀时盛粮食的瑚琏。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是没有什么口才。

”孔子说:“为什么一定要有口才呢?伶牙利齿的和他人争辩顶嘴,会被人讨厌。

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称得上仁,但为什么要有口才呢?”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孔子让漆雕开入仕做官。

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

”孔子听了很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坐木筏子漂流海外。

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勇武过人,他的勇猛甚至超过了我。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公冶长》篇)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公冶长》篇)
第7页共7页
第二十二章
【原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 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 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 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 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 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 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 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 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 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第三章 【原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 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第四章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 “瑚琏也。”
第1页共7页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 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第二十章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1《公冶长》一篇中内容很多,而且涉及不同方面,只能就其中一段说说感受,这里说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这段。

子路不愧是圣人的弟子,与咱们当代人确实不同。

咱们当代人成天价嚷着要”充电“,但决大多数人都是急于获得所谓“知识”,很少去领会其中的道理。

各类培训、讲座的场面就可以窥见一斑,听着往往是忙于记录、拍照,很少有人认真听讲,他们记录、拍摄的内容,恐怕也不会回去认真学习、领会。

其实弄明白一个道理,比记录下千万条道理更为重要,咱们确实应当学习子路,在忙于领会、践行旧的道理之前,不必急着去求寻新的道理。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2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

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但是首先要说明的是论语不是孔子亲自写的。

之所以不亲自写有很多解释,但绝对不是他懒惰:》然后要说明的是孔子晚年专注于道学,对老子学说非常的敬畏,拜访过老子且有记录。

同时孔子最为大的贡献之一是做了《易传》。

而老子亲自留下《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的这段话如果和【公冶长第五】结合起来一起看,会发现:原本理解是【公冶长第五】中全文非常注重观察人的言行并用主观来给以评判。

但是主观的评判随着认识的不同,原本被认为是小人的会被认为是贵人,原本被认为是贵人的会被认为小人。

而注重言行给予评论,其言行在不同的角度所展现出来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公冶长第五】所记载的评论不过是当时的一面之词。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600字(篇1)一提起《论语》,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之乎者也”的儒家思想,我从没想过要和它亲密接触。

但自从听了几次于丹教授的讲座以后,我却改变了看法。

是于丹教授那激情飞扬的讲解和她对《论语》全新的解读,让我对《论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也走进了《论语》。

起初,我是借着注释阅读的,但还是觉得是懂非懂,而且怎么也记不住,于是,这本书就被我放到了书架上,从此它被尘封了。

时隔不久,我校开展了“经典阅读”工程,于是,我重新捧起了它,我还准备和学生一起背诵《论语》。

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太深奥了?让学生不解其义地死记硬背,有意义吗?我说“试试吧!古人从小不都是从背诵《大学》、《中庸》开始的吗?”于是,我们就进行了尝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学生背得很轻松。

每周要求学生背诵的三句经典语句,每天只需带领他们读上三五遍,一周下来,就能倒背如流了。

收益最大的当然还是我,跟着学生一起学,一起背,我觉得轻而易举,而且对《论语》的理解也深入了一些。

我从中还学会了许多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

原本以为离我们很遥远的大道理,却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明白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要有谦虚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让我知道了复习旧知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又使我懂得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则向我们解释了何为“好学”。

原来这些高深莫测、枯燥无味的语句却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它直接影响着我的工作和学习。

我觉得读《论语》,就像喝咖啡一样,起初感到很苦涩,但只要坚持,就会觉得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

我很欣赏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待人”的思想,从这本处处体现“以仁为本”的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翻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翻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翻译摘要:一、前言二、论语公冶长篇概述1.篇章结构2.主题内容三、原文翻译1.第一章2.第二章3.第三章4.第四章5.第五章6.第六章四、总结正文:一、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公冶长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弟子公冶长的评价以及其他关于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论述。

二、论语公冶长篇概述1.篇章结构公冶长篇共有6 章,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道德伦理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教育。

2.主题内容本篇主题内容集中在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治国理念。

三、原文翻译1.第一章子曰:“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说:“公冶长,可以娶他为妻。

尽管他曾被囚禁,但这并非他的罪过。

”2.第二章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翻译:孔子评价南容:“在国家政治清明时,他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国家政治混乱时,他能避免遭受刑罚。

”于是将侄女嫁给了他。

3.第三章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翻译:孔子评价子贱:“真是个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到这样的品质?”4.第四章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我怎么样?”孔子回答:“你,是个有才能的人。

”5.第五章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翻译:有人说:“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佞媚。

”孔子说:“何必佞媚?用花言巧语取悦于人,会招人讨厌。

我不知他是否真的仁德,但何必佞媚呢?”6.第六章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翻译: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

漆雕开回答:“我还不能自信地胜任。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四、总结公冶长篇通过孔子对弟子公冶长的评价以及其他关于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论述,展示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治国理念。

公治长篇的注释和译文

公治长篇的注释和译文

《论语·公冶长篇》注释及译文如下:一、原文及注释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注释:公冶长:孔子的弟子。

妻:把女儿嫁给某人。

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这里指监狱。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南容:孔子的弟子,名适,字子容。

邦有道:国家政治清明。

不废:不被废弃,指能被任用。

邦无道:国家政治黑暗。

免于刑戮:避免遭受刑罚。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注释:子贱:孔子的弟子,姓宓,名不齐,字子贱。

若人:这个人。

斯焉取斯: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指君子的品德。

意为子贱从哪里取得这样的品德呢?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注释:赐:子贡的名,姓端木,名赐。

器:器具。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黍稷的尊贵器皿。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注释:雍:孔子的弟子,姓冉,名雍。

仁:仁德。

佞:能言善辩。

御人:与人辩论。

口给:口才敏捷。

屡憎于人:常常被人厌恶。

6.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注释:漆雕开:孔子的弟子。

仕:做官。

吾斯之未能信: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足够的信心。

说:同“悦”,高兴。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注释:道不行:主张不能实行。

桴:木筏。

由:子路的名,姓仲,名由。

好勇过我:勇敢超过我。

无所取材:没有可用来做木筏的材料,这里是孔子对子路的委婉批评,认为他有勇无谋。

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翻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翻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翻译(实用版4篇)篇1 目录1.孔子评价公冶长的品德2.孔子谈论公冶长的家庭背景3.孔子评价公冶长的学问4.孔子讲述公冶长的性格特点5.孔子对公冶长的总体评价篇1正文《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翻译,主要讲述了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孔子从多个方面对公冶长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包括他的品德、家庭背景、学问、性格特点等。

首先,孔子对公冶长的品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认为公冶长是一个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人,具备了成为一名贤人的条件。

这说明公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修身养性,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次,孔子谈到了公冶长的家庭背景。

公冶长的家族在古代曾经是名门望族,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声望。

但公冶长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虚谨慎,努力提升自己的学问和能力。

再者,孔子对公冶长的学问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认为公冶长具备了广博的知识和高深的学问,是一位真正的学问家。

这表明公冶长不仅在道德品质上有所建树,而且在学术上也有所成就。

此外,孔子还讲述了公冶长的性格特点。

他认为公冶长是一个性格温和、为人谦逊、态度诚恳的人。

这种性格使他能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和谐,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总之,孔子对公冶长的总体评价是非常高的。

他认为公冶长具备了贤人的品质,无论是在道德、学问还是性格上,都堪称楷模。

篇2 目录1.论语公冶长篇概述2.公冶长的品德与贡献3.子贡与公冶长的对话4.子贡对公冶长的评价5.公冶长篇的启示篇2正文【论语公冶长篇概述】《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其中,“公冶长篇”是《论语》中较为著名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弟子公冶长的品德、贡献以及他与子贡之间的对话。

【公冶长的品德与贡献】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字子罕,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他博学多才,擅长诗、书、礼、乐,且品行高尚,忠诚正直。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公冶长以德行著称,为孔子所器重。

他致力于传播儒家学说,对后世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

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

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论语・公冶长第五》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 以其子妻之。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 以其兄之子妻之。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 子曰:“女,器也。

” 曰:“何器也?” 曰:“瑚琏也。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6.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 子闻之,悦。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 又问。

子曰:“由也,千夫之勇,为仁则吾不知也。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0.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之。

”11.子曰:“吾未见刚者。

” 或对曰:“申枨。

”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 子曰:“赐也,此非尔所及也。

”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三已,无喜色,三黜三起,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悉以告新令尹。

何如?” 子曰:“忠矣。

”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20.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不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简历范文】
《论语》的前四篇,都是来讲解孔子学问之道,而论语公冶长篇不同于前四篇,加入了具体事例,师徒之间的讨论,使语录体充满生机。

以下是整理分享的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篇一
《论语》的前四篇,都是来讲解孔子学问之道,对其思想核心“仁”的理论阐释,而本篇不同于前四篇,加入了具体事例,师徒之间的讨论,使语录体充满生机。

孔子的学问之道,多以用为主,而不是侃侃而谈,纸上谈兵,文中事例对于学生都是有着教育意义的。

本篇中包含有孔子嫁女,孔子对于弟-子、他人的评价,来对于德行的肯定与批判,在对和对弟-子的交谈中,也吐露出孔子心中的最终理想。

从孔子嫁女中,可见孔子对人人才的认定,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内在是否有德。

虽然只言片语中很难看到孔子所选女婿全貌,但从孔子的标准来看,此人应该是品德高尚之人。

孔子对于众弟-子及他人的评价中,或有赞扬,或有批评,比如孔子肯定冉雍的仁德,而否定浮华的言语;漆彫開对于仕的谦虚,孔子欣慰不已;孔子对于子路忠诚的肯定,对于其好勇的否定;对于申棖欲望过多的批判等等,都是从弟-子为人处事的现实中肯定他所弘扬的“仁”,也说明了“仁”的标准是多么严苛,非常人之所及。

孔子在和弟-子颜渊、子路一起谈论志向时,孔子的主要目的还是考察他二人的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子路之志,合乎义——有财富而与人共之;顔渊之志,合乎善;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使其安逸,朋友相互信任,少年能够得到关怀。

”这便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不同常人之处。

在当世有高尚地位的他,仍然怀着一颗谦恭的心,言传身教,来教导学生,引导学生,他的人格魅力永远影响着每一代人。

论语公冶长篇读后感篇二
我读的是《公冶长篇》,《公冶长篇》共有28篇。

其中还包括着些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圬不可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圬不可也腐朽的木头不能再雕刻什么了,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再粉刷了。

比如一个人他整天悠哉乐哉,无所事事,别人再怎么说他,也是无济于事。

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判断一个人要用正确的方法,就是按照“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

这是一个应试教育的时代,很多学生和读者看《论语》都是带着很强的功利性,有的是为了迎合教育改革浪潮的趋势而读的,有的是为了将来展现自己的知识渊博而读,有的是为了安居乐业,修身养性而读。

不管当代人是出于怎样的初衷来读《论语》,既然它在穿越时空隧道时能经过焚书坑儒及清代的文-字-狱,从而成为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就足以证明了《论语》在当代仍然具有可读性和必读性。

《论语》这本书分有20篇,其中,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公冶长篇都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这里简单地陈述下本人看了《论语之里仁》的读后感。

我读《论语之里仁》印象较深的词句有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白话解孔子说「古人不随便说话,因为恐怕说了不能做到,是一件可耻的事。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白话解孔子说「君子对自己想要说的话,相当慎重,显露出有点迟钝的样子,做起事来却十分勤快敏捷。

」我是个心直口快的人,经常爱和别人开玩笑。

我自己可能平时没太注意,以为看玩笑能活跃气氛,增进友谊。

同时不经意间我也经常随便应允某人的要求请求,事后又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我常常责备自己这个不好的习惯,却不知常说话不算数的恶果将给人不信任感,是种非君子的可耻行为!(从此刻起,一定改)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白话解孔子说「服侍父母,如父母有过错时,应当委婉劝谏,父母不接受时,应当照常保持恭敬的心,不可以违逆不孝,等待机会再行劝谏,虽然如此忧心操劳,内心一点怨恨也没有。

这点没做到还是我性格的原因,我是个直肠子的人,有什么说什么。

记得高考报志愿时,我打算去北方,或者离家远有雪的地方。

但是父母坚决不同意。

她们的理由是北方不但在环境,饮食,语言方面的不同,而且一个人出门在外无依无靠,使他们不放心。

叛逆的我和他们吵起来,还以不吃饭抗拒,不搭理父母。

现在想想当时挺傻的,饿的是自己,又闹得父母愁眉不展,身心烦躁。

如果我等到父母心平气和时再和他们交谈,认真地做规划,在家为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动他们,也许现在的我早就如愿以偿地站在北方的雪地里看飘雪,打雪仗。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白话解甲孔子说「如果能在早上听闻『人生大道』,就算是晚上死了,也了无遗憾!」这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尤其是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很多人即使明白了人生大道或者从错误中醒悟了,但是趋于爱面子的坏毛病,还是不肯低头认错。

甚至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

从而离真善美越来越远。

论语八佾读后感篇三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

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

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

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

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
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

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

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

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