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语录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

论语(学而篇第一——公冶长篇第五)注:常见的名句要知道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
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2.1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解读

《论语》第五章公冶长5.11-5.20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解读】这一章讨论的是什么是真正的刚强?申枨也是孔子的学生。
《格言联璧》中有这样一段话:“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可见这里所讨论的“刚”是人的心气之刚,是内心的刚直,生活中一旦人心中有欲望想实现,就会屈服与他人,所以也就难以真正的刚正。
因此,林则徐才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样自勉勉人的话。
南怀瑾《论语别裁》:有一个学生要我写一副对子,我送他八个字。
上联是佛家的思想,下联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无欲则刚。
”如果你说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也蛮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作顶天立地的人。
5.12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南怀瑾《论语别裁》:应该说子贡对孔子的恕道理解得很深刻、很到位。
这是子贡很得意地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
他说,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砷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
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
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他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做学问的可贵心得。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虽然没有写出来,但隐约中包涵有孔子自谦的意味,等于说,就算我为师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烦恼了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
譬如我们大家在这里研究《论语》,蛮轻松的,等会儿回家一看:“老婆!你怎么搞的?饭没做好!”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然后自已得到一点所谓“享受”,所谓“幸福”。
论语公冶长第五读后感

论语公冶长第五读后感《论语·公冶长第五》读后感《论语·公冶长第五》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下的一段关于孔子言行的对话。
这段对话中,孔子谈到了君子的修养和做人的道理。
通过阅读这段文字,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解。
首先,我被孔子对于君子修养的要求所震撼。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应该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和学识,而不是去追求权势和名利。
君子应该以忠诚和诚信为主,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交朋友,同时也能够勇于改正自己的过错。
这种高尚的品德要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它告诉我们,做一个君子,不仅要有才学,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其次,孔子在这段对话中还谈到了做人的道理。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是以义为重,而小人则是以利为先。
这也是孔子对于人性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追求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道德和义务。
然而,孔子告诉我们,只有以义为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极大的警示和启发。
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讲究道德和义务,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最后,我被孔子在这段对话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深刻的见解所折服。
他在这段对话中不仅谈到了君子的修养和做人的道理,还谈到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处世之道。
他说:“君子之道,非世而弗能行也,非禄而弗能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的道德修养和处世之道,是非常高的,普通人很难做到。
这也是孔子对于君子的要求和标准。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力,而忽视了道德和人际关系。
然而,孔子告诉我们,只有以道德和人际关系为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极大的启示和警示。
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讲究道德和人际关系,而不是只追求物质利益和权力。
通过阅读《论语·公冶长第五》,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孔子对于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精辟见解。
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及解读

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公治长第五》原文及解读【导语】:(共二十八章) 5.1 子谓公冶长(1),可妻(2)也。
《论语 ·公冶长第五》讲要

《论语 ·公冶长第五》讲要选录(一)◎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孔子曰:公冶长,可与以妻也。
虽受牢狱之灾,然非其应得之罪也。
即以其女嫁之。
公冶长为孔子弟子,《史》迁谓为齐人,孔安国谓为鲁人。
皇《疏》引范宁云,公冶长行正获罪,罪非其罪,孔子以女妻之,将以大明衰世用刑之枉滥,劝将来实守正之人也。
又引《论释》一书记载云,公冶长从卫还鲁,途中闻鸟相呼,往青溪食死人肉。
须臾见一老妪当道而哭。
冶长问之。
妪曰:我儿前日出,至今不反,谅已死,不知所在。
冶长曰:向闻鸟相呼,往青溪食肉;或许是汝儿。
妪往,果得其儿,已死。
即报村官事实。
村官以杀人罪归冶长,付狱。
冶长以解鸟语辩之。
狱主试其实,系冶长在狱六十日,卒有雀在狱栅上相呼,谓白莲水边,有运粟车翻覆,粟散在地,收敛不尽,往啄之。
主遣人往验,果如其言。
后又解猪及燕语,屡验。
于是获释。
公冶氏解鸟语,先儒多以不经,往往避而不言,程氏树德《论语集释》按《周礼秋官》,夷隶掌与鸟言,貉隶掌与兽言,又举经传注疏,古多通鸟兽语者,何不经之有。
是也。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名适,一名縚,字子容,鲁人,孔子弟子。
国有道时,南容能为国用,国无道,则以其明免于刑戮之祸。
孔子以兄之女妻之。
出处有道,此是其贤。
古注以此为一章,朱子与上章合一,今从古。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贱姓宓,名不齐,孔子弟子,《史记弟子传》作密不齐。
宓密古同,均读伏音。
「君子哉若人。
」包注:「若人者,若此人也。
」「斯焉取斯。
」上斯字指子贱,下斯字指君子之行为。
孔子称赞子贱曰:此人是君子,然若鲁无君子者,则子贱焉能取斯君子之行以为君子耶。
子贱之贤,孔子归功于鲁之君子,圣人谦虚如是。
鲁国多君子,亦是事实。
《吕氏春秋察贤篇》云: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
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
北京中考名著复习之《论语》第五章 公冶长篇 含原文注释及译文和评析

《论语》之《公冶长》篇【本篇引语】本篇取“子谓公冶长”句中“公冶长”三字为篇名,共28章。
上篇谈“仁”,谈“仁”之义,本篇亦谈“仁”,重点谈“仁”之用,谈孔子以“仁”为依据对人物的品评,大体分两类。
第一类是直接对孔门弟子的品评。
如屈而受缧绁之难的公冶长,善于保护自己的南容,前者嫁姑娘,后者嫁侄女。
赞扬子贡的精洁高雅,婉惜其专才而有余,通才而不足。
同时记载了子贡的善推导能自知,以及对恕道的研究,对子路耿直豪爽,闻道即行,善于治兵才能的肯定;批评其好勇过我,勇而无谋的不足。
其他如宓子贱的君子之行,冉雍的仁而不佞,宰我的懒惰,申枨的无欲,冉求的邑宰之才,公西赤的应对之能,颜回的闻一以知十,漆雕开的清风亮节,皆在品述之中。
尤其是孔门师徒言志抒怀的内容,更是本篇的重点。
第二类是孔门弟子以外有关人物的述评。
反面如臧文仲的僭礼,正面有子文的忠诚,陈文子的清雅,伯夷叔齐的清高,宁武子的愚直,子产的君子之道,晏子的善与人交,他们是贤人,是君子,但他们都不够“仁”德的标准。
诸如季文子的“再思”之谏,狂简小子的思念之情,微生高的以曲为直,以及左丘明巧言令色足恭之耻,君子内讼改过之德,均需读者反复咀嚼品味。
【原文】 5.1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②。
虽在缧绁之中③,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④。
【注释】①公冶长:姓公冶,名长,孔子的学生,生卒年不详。
②妻(qì):名词作动词用,嫁女儿,在这里应为“许配”。
③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代监狱。
④以其子妻之:(孔子)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子:这里指女儿。
妻:以……为妻,意动用法。
【语译】孔子在谈到公冶长时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尽管他正在蹲监狱,但他是无罪的。
”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解读】本章记载孔子嫁女儿。
公冶长,孔门弟子,鲁国人,无辜被抓进监狱,孔老夫子,却将其惟一的女儿嫁给了他。
说明两点:一、“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浅析《论语-公冶长第五》

浅析《论语-公冶长第五》【原文】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子贡说:“我不愿别人把一些事强加于我,我也想不把一些事强加给别人。
”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评析】本章记述的子贡与孔子论处世之道。
有一天,子贡向老师孔子讲了一些心理话,好象是子贡对老师讲自己学问修养的心得。他说:“我不希望人家把有些事强加到我身上,我也不想把一些事强加给别人”。譬如有人让我做一些我不喜欢的事,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让任何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想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你说,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于是子贡向孔子报告了自己这个可贵心得,似乎也期望得到老师的嘉许。可是,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子听了便说:“子贡呀!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呀!”孔子说得对不对呢?如果结合了人类的历史与现实来看,孔子说的对极了,因为任何人都做不到这样的。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活着,一定会烦恼别人,这是必然的道理。因为,人是社会型动物,人类的社会本身就是建立在大家互利互惠、互相往来的基础之上的,与人交往就会烦碍别人。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自己心里正高兴着,有话要对人说,见了一个朋友就迫不急待的要对人家讲,可是人家正有事在忙或者没有听你说的心情,你不管人家的情况自顾说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强加于人了。
所以,世人往往都是把自己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然后自己得到一点所谓“享受”和“幸福”。所以子贡说了这些话以后,孔子说他做不到,不但子贡,其实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试想一下,在古代那样的社会制度之下也好,在现代这样的社会制度之下也好,人们都必须遵守一些既成的社会规范,人们每天都在做着一些按部就班的事。
可是,我们的所作所为,有多少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呢?不喜欢的就是强加的、就是烦恼。不过,如能常生警觉,想到自己不愿被妨碍时,尽量少妨碍别人点,就是最好的道德修养了。所以说,不要说不欲强加于己,即便是不欲强加于人都是做不到的。老子也认为绝对无私无欲是不可能的,能够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经很了不起了。少私就是公了,绝对无私不可能,绝对无欲更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的。为什么?饮食、男女,保暖、避暑,行走、住宿,这些基本的生活所需,人人都无法离开,离不开这些基本的生活所需,你也就无法做到不欲人强加于自己,也不欲自己强加于人。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原文翻译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 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 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 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冉雍(前522-?),汉族,中国春秋末期鲁国 陶(今山东定陶)人。字仲弓。少昊之裔,周 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 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 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 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 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 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 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 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 人远也。”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 就把冉雍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 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 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 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 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 共着《论语》120篇。又独着6篇,谓之 《敬简集》。
公冶长篇第五
原文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3),屡憎于人,不知其仁(4)。焉用佞?” 注释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 孔子的学生。 (2)佞:音nì ng,能言善辩,有口才。 (3)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4)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雍也,仁而不佞
• 一个人的仁德固然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言论,但是 对于一个有仁德的人来说,能言善辩应该不是一 个缺点,而是一个优点。因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 往往也是一个善于与人沟通的人。在今天的信息 社会里,这样的特长尤其可贵。一个人不善于表 达,就算他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也算是他的一个缺点。有仁德的人不但不会因为 能言善辩而变得不仁德,或许还能使他一个人的 仁德成为更多人的仁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公冶长第五语录
公冶长第五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xie4)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妻之。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
『5.6』子使漆彤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
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0』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於予与改是。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
得刚?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木兑),何如其知也?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三已之,无愠*。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
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
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
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21』子曰:甬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5.25』子曰:巧言、令*、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5.26』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6.2』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6.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
亡,未闻好学者也。
『6.4』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6.5』原思为之宰,与之栗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6.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6.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政也与?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
『6.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必在汶上矣。
『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
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6.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6.14』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
室也。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6.16』子曰:不有祝沱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6.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6.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6.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6.22』樊迟问知。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6.24』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6.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
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7』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
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