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公冶长》篇)
《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

《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翻译篇11、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5、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6、言必信,行必果。
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7、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1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1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不分日夜的流淌。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习而又时常的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13、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三则文言文的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论语·里仁》原文: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仁德之地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德之地,怎么能够称得上是明智呢?三、《论语·公冶长》原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这三则文言文分别表达了以下含义:1. 第一则文言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与朋友交往和对待他人态度的修养。
学习并不断复习,可以使我们更加愉快;有朋友从远方来,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生气,这是君子的表现。
2. 第二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在仁德之地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生活在仁德之地,才能称得上是明智的人。
3. 第三则文言文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性格上的差异。
君子心胸宽广,待人坦诚,而小人则常常忧愁,心事重重。
这三则文言文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学习、交友和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都应该向君子学习,做到心胸宽广、待人真诚、关心他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以下是对这三则文言文的详细解析:一、《论语·学而》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我们要按时复习所学知识,这样才能巩固记忆,使知识更加牢固。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成功。
此外,这则文言文还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
朋友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伴侣,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困难,分享快乐。
在与朋友交往时,我们要真诚相待,关心他人,这样才能建立长久的友谊。
二、《论语·里仁》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选择居住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在仁德之地,可以让我们受到仁德的熏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翻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翻译摘要:1.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概述2.公冶长的人物特点3.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及嫁女的原因4.孔子对南容的评价及对其兄弟之子的婚姻安排5.子贡对公冶长的评价及孔子的回答6.结论:论语公冶长篇的启示正文:一、论语公冶长篇原文及翻译概述《论语》公冶长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公冶长、南容等人的评价和婚姻安排。
本文将通过对原文的翻译,分析公冶长等人的人物特点,以及孔子的评价和行为背后的原因。
二、公冶长的人物特点公冶长是孔子的一位弟子,其特点是正直、有德行,但命运多舛。
尽管他曾被关押在牢狱之中,但这并非他的罪过。
孔子认为公冶长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因此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三、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及嫁女的原因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很高,认为他虽然遭遇了困境,但仍然保持了高尚的品德。
孔子把女儿嫁给公冶长,既是出于对公冶长的信任,也是为了展示自己对道德的坚守。
此外,孔子此举还有助于改善公冶长的社会地位,使其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四、孔子对南容的评价及对其兄弟之子的婚姻安排孔子对南容的评价也很高,认为他在国家太平时能不被废黜,国家混乱时能免于刑戮。
这表明南容具备较高的政治智慧和应变能力。
因此,孔子决定把自己的侄子(兄弟之子)嫁给南容,以示对南容的认可。
五、子贡对公冶长的评价及孔子的回答子贡曾问孔子,公冶长是否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孔子回答说,公冶长是一个瑚琏般的人物,即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孔子还表示,公冶长虽然曾遭遇困境,但他依然能够坚守道德,表现出了君子的风范。
六、结论:论语公冶长篇的启示通过分析《论语》公冶长篇,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公冶长、南容等人的评价和婚姻安排,背后都体现了他对道德、德行和政治智慧的看重。
此外,孔子对公冶长的高度评价也表明,一个人在遭遇困境时,依然能够坚守道德,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论语公治长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公治长篇原文及翻译摘要:一、原文及翻译介绍- 论语公治长篇简介- 原文及翻译来源二、公治长的婚姻观- 孔子对公治长的评价- 孔子为何将女儿嫁给公治长三、公治长的能力- 解百禽之语- 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四、公治长的人生经历- 入狱原因- 面对困境的态度五、启示- 坚守道德原则- 积极面对人生挑战正文:一、原文及翻译介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公治长篇是《论语》中的一个章节,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公治长的言行。
这里的原文及翻译介绍了公治长的一些观点和经历,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
二、公治长的婚姻观孔子对公治长的高度评价体现在婚姻观念上。
孔子认为公治长是一个可以把女儿托付给他的人,虽然公治长曾因罪入狱,但孔子看重的是他的品德和才能。
最终,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治长,这也说明孔子对公治长的认可。
三、公治长的能力公治长有着独特的能力,可以理解百禽之语。
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能力,也反映了公治长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
此外,公治长还以自己的能力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成为了一名有影响力的士人。
四、公治长的人生经历公治长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也曾面临困境。
然而,公治长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坚定地走正道,即使面临困境也毫不气馁。
这种积极面对人生挑战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五、启示从公治长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方面,我们要坚守道德原则,做一个有品德的人;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面对人生挑战,以勇敢和智慧去应对生活中的困难。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翻译

论语公冶长篇原文翻译摘要:一、前言二、论语公冶长篇概述1.篇章结构2.主题内容三、原文翻译1.第一章2.第二章3.第三章4.第四章5.第五章6.第六章四、总结正文:一、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公冶长篇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对弟子公冶长的评价以及其他关于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论述。
二、论语公冶长篇概述1.篇章结构公冶长篇共有6 章,主要内容包括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道德伦理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教育。
2.主题内容本篇主题内容集中在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治国理念。
三、原文翻译1.第一章子曰:“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翻译:孔子说:“公冶长,可以娶他为妻。
尽管他曾被囚禁,但这并非他的罪过。
”2.第二章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翻译:孔子评价南容:“在国家政治清明时,他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国家政治混乱时,他能避免遭受刑罚。
”于是将侄女嫁给了他。
3.第三章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翻译:孔子评价子贱:“真是个君子!如果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学到这样的品质?”4.第四章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翻译:子贡问孔子:“我怎么样?”孔子回答:“你,是个有才能的人。
”5.第五章或曰:“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翻译:有人说:“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佞媚。
”孔子说:“何必佞媚?用花言巧语取悦于人,会招人讨厌。
我不知他是否真的仁德,但何必佞媚呢?”6.第六章子使漆雕开仕。
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翻译: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
漆雕开回答:“我还不能自信地胜任。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四、总结公冶长篇通过孔子对弟子公冶长的评价以及其他关于道德、政治等方面的论述,展示了孔子的教育观念和治国理念。
《论语.公冶长篇》

《论语》讨论会之——《公冶长》篇第五5.1 子谓公冶长⑴,“可妻⑵也。
虽在缧绁⑶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⑷妻之。
【译文】孔子说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他虽然曾被关在监狱之中,但不是他的罪过。
”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注释】⑴公冶长——孔子学生,齐人。
⑵妻——动词,去声,qì。
朱熹《论语集注》妻,为之妻也。
⑶缧绁——缧同“纍”,léi;绁音泄,xiè。
缧绁,拴罪人的绳索,这里指代监狱。
朱熹:缧,黑索也。
绁,挛也。
古者狱中以黑索拘挛罪人⑷子——儿女,此处指的是女儿。
朱熹:长之为人无所考,而夫子称其可妻,其必有以取之矣。
又言其人虽尝陷于缧绁之中,而非其罪,则固无害于可妻也。
夫有罪无罪,在我而已,岂以自外至者为荣辱哉?【评析】正义曰:此章明弟子公冶长之贤也。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者,纳女於人曰妻。
孔子评论弟子公冶长德行纯备,可纳女与之为妻也。
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
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
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5.2 子谓南容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2)。
【译文】孔子说南容,“国家政治清明,[总有官做,]不被废弃;国家政治黑暗,也不致被刑罚。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
【注释】⑴南容——孔子学生南宫适,字子容。
⑵兄之子——孔子之兄叫孟皮,见《史记孔子世家》索隐引家语。
这时孟皮可能已死,所以孔子替他女儿主婚。
朱熹:不废,言必见用也。
以其谨于言行,故能见用于治朝,免祸于乱世也。
事又见第十一篇。
或曰:“公冶长之贤不及南容,故圣人以其子妻长,而以兄子妻容,盖厚于兄而薄于己也。
”程子曰:“此以己之私心窥圣人也。
凡人避嫌者,皆内不足也,圣人自至公,何避嫌之有?况嫁女必量其才而求配,尤不当有所避也。
若孔子之事,则其年之长幼、时之先后皆不可知,惟以为避嫌则大不可。
《论语·公冶长》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公冶长》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展开全文[五·一] 子谓公冶长①,“可妻也。
虽在缧绁②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③妻之。
[五·二] 子谓南容④,“邦有道,不废⑤;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五·三] 子谓子贱⑥,“君子哉若人⑦,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⑧”。
[五·四]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⑨。
”曰:“何器也?”曰:“瑚琏⑩也。
”[五·五]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⑪。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⑫,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五·六] 子使漆雕开仕⑬,对曰:“吾斯之未能信⑭。
”子说⑮。
[五·七]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⑯,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⑰。
”[五·八] 孟武伯问⑱:“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⑲也,不知其仁也。
”“求⑳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㉑,百乘之家㉒,可使为之宰也㉓,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㉔?”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五·九]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㉕?”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㉖女弗如也。
”[五·十] 宰予昼寝㉗,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㉘也,于予与何诛㉙!”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五·十一]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㉚。
”子曰:“枨也欲㉛,焉得刚?”[五·十二]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㉜,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五·十三]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㉝,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㉞,不可得而闻也。
”[五·十四]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㉟闻。
《论语》中的名句赏析

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用不仁义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3、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君子讲究协调而保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讲究协调。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时常烦恼忧愁。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到了最寒冷的冬天,这样以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的叶子是最后凋谢的。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学了能按时温习,不也是很快乐吗?有共同见解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不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
【原文】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 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 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译文】 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 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 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 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 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 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 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 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第三章 【原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 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 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
第四章 【原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 “瑚琏也。”
第1页共7页
【译文】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 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第二十章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第二十一章
第5页共7页
【原文】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 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第八章
【原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 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 也,不知其仁也。”
第2页共7页
【译文】 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 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 做到了仁。”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 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 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第一章 【原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 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第二章 【原文】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 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第二十六章
第6页共7页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 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 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 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 关怀。”
第十一章
【原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 “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第十二章
第3页共7页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 尔所及也。”
第十八章
【原文】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藏了一只大龟,藏龟的屋子斗拱雕成山的形状,短柱上画 以水草花纹,他这个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第十九章
【原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 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子文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 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 乎?”曰:“未知,焉得仁?”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 孔子说:“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 己的人。”
第二十八章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 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第十六章
【原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 使民也义。”
【译文】 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 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第十七章
第4页共7页
【原文】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第五章
【原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 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 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 能言善辩呢?”
第六章
【原文】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第九章
【原文】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 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 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 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
《论语》经典名句原文及白话文翻译精编版(《公冶长》篇) 《公冶长》篇
《公冶长》为论语第五篇的篇名。本篇共计 28 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在本篇里,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 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译文】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强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 “赐呀,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第十三章
【原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 子贡说:“老师讲授的礼、乐、诗、书的知识,依靠耳闻是能够学到的;老 师讲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论,依靠耳闻是不能够学到的。”
第十章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 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察 人的方法。”
第二十四章
【原文】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 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第二十五章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 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好看的脸色,摆出逢迎的姿式,低三下四地过分 恭敬,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 子,左丘明认为这种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译文】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 听了很高兴。
第七章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 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 可取的才能。”
第四章
【原文】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子路在听到一条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的时候,惟恐又听到新的道理。
第十五章
【原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 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