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间海禁政策与走私贸易研究成果之探讨

合集下载

明朝万历皇帝与海禁政策的探讨保护还是束缚

明朝万历皇帝与海禁政策的探讨保护还是束缚

明朝万历皇帝与海禁政策的探讨保护还是束缚明朝万历皇帝与海禁政策的探讨:保护还是束缚明朝万历皇帝(1572年 - 1620年在位)是明朝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皇帝。

在他的统治时期,万历皇帝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被认为既是对国家安全的保护措施,又被视作对贸易和国际交往的束缚。

本文将探讨明朝万历皇帝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影响以及海禁政策对明朝社会和经济的深远影响。

一、海禁政策的实施原因1. 知识与决策:万历皇帝及其顾命大臣的认知与选择。

在万历皇帝的统治时期,明朝受到了来自其他国家的入侵和侵略威胁,皇帝及其顾命大臣们意识到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考虑到明朝持续在军事和财政上的困境,实施海禁政策被视为一种有效的防范措施。

2. 内忧外患:海禁政策对国内政治稳定的维护。

海禁政策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控制与外界的交流,避免外敌渗透,保持朝廷的权威和稳定。

此外,海禁政策也可以限制私人贸易活动,以减少地方豪强的势力膨胀,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二、海禁政策的影响1. 国家安全与防御能力的提高。

通过实施海禁政策,明朝能够更好地保护国家边境和海岸线,减少外敌的威胁。

此外,对外国船只的限制也降低了其他国家的入侵可能性,确保了明朝的安全。

2. 社会秩序的维护与政治稳定。

海禁政策限制了地方豪强和商业团体的发展,减少了他们对中央政权的挑战。

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持政权的稳固。

3. 经济和贸易的衰退。

然而,海禁政策也对明朝的经济和贸易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禁止外国船只进入中国港口,以及削弱对外贸易的限制,阻碍了明朝与其他国家的商业联系,造成了经济的衰退和贸易的落后。

4. 科技与文化的相对封闭。

海禁政策的实施限制了明朝对外界科技和文化的接触,导致相对封闭的局面。

虽然明朝内部的科技和文化仍然有所发展,但明朝错失了与其他国家交流学习的机会。

三、海禁政策的评价1. 保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

海禁政策确实有助于明朝保护国家安全,降低外敌的威胁,维护政权的稳定。

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富辉煌的朝代,不仅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成就,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套独特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其中,海禁政策是对明朝对外开放的一种限制,也是明朝经济发展和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海禁政策的出现和内容明朝初年的海禁政策并不十分严格,主要是出于对倭寇的防范。

直到万历年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海禁政策逐渐加强。

这一时期开始实行“一艘船一证”制度,凡是出海经商的船只都需要取得官方的许可证,否则一律不允许出海。

同时,禁止外国商人在中国贸易,与外国人们通婚、雇佣、招收官员均被视作重罪,禁行。

二、海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海禁政策实施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经济划时代的发展被限制,外贸和航运业萎靡不振;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地位急削,甚至被欧洲国家赶超。

由于不能与外国国家开展贸易活动,中国的商品、技术、知识等资源无法扩展到全球。

虽然在海禁政策之前,明朝与民间买卖往来数量很大,但大部分仍然被视为非法贸易,这也限制了中国物资的贸易网络。

三、海禁政策的执行海禁政策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未能彻底执行。

因为这个政策的规定非常严格,并且需要相应的财政、物流等资源投入,这导致了很多地区的海关执法困难,甚至贿赂和盗窃现象频发。

因此,海禁政策的执行情况一直受到重视,不断加强。

四、海禁政策在历史上的启示海禁政策是中国封闭外交政策的重要代表,也是现代经济诞生之初中国遇到的突然困境的缘由之一。

这个政策的执行让中国海外贸活图像暗淡,同时也使中国不得不接受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在国际社会中处于一种较为孤立的地位。

明朝末期是中国对外政策历史上最为封闭的时期,但是在新时代中,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开放的时期,中国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海禁政策的出现和执行给我们启示,不可过度封闭,否则就会使得中国经济走向失败的道路。

五、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启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而言,封闭外交政策并非最佳选择。

相反,我们应该尝试融入全球经济市场,并确定自己的经济地位。

明朝海禁政策探析

明朝海禁政策探析

明朝海禁政策探析摘要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明末海禁的废弛经历了一个多变的过程。

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永乐后(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明末海禁的废弛。

这些政策对明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明朝海禁政策一、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措施全面而有效,私人海外贸易活动大体被禁绝。

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官方的朝贡贸易范围内,其贸易规模十分有限。

(一)禁令屡颁明代海禁主要是禁止私人出海贸易。

所谓“片板不许下海”,其实就是指不许私人船只出海。

通过《明实录》和《国榷》我们可以发现,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看到申谕海禁的记载。

据《明实录》所记,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朱元璋就颁布了禁海的诏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此后也不断加以重申,洪武十四年(1381)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二)征船户为军和在沿海广置卫所为了有效的实施海禁,明朝统治者采取了征船户为军、加强海防等措施。

整饬海防是推行海禁和防止海上势力内扰的重要措施。

明廷在沿海广置卫所,派驻重兵,严行稽查。

以后又不断派军政大员到沿海督促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因年号是“建文”,故史称建文皇帝。

他仍然严格忠实地推行海禁政策,其严厉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广东通志·前事略》载,建文三年(1401)十一月,建文帝颁诏,在洪武年间,只是“禁民间用番香番货”,这时连官员也在被禁之列了。

二、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年号“永乐”,明成祖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对朱元璋制定的对外政策做了诸多改革,虽未明令废除海禁,但却大大放松了海禁,并在永乐年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

(一)重新设立市舶司和创设四夷馆朱元璋最初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以专管朝贡贸易。

后来因这里距南京太近,遂罢去,另于宁波、泉州、广州分设。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对于国家利益的保护制定了许多政策。

其中,明朝的海禁政策就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

这一政策被世人戏称为“闭关锁国”,意味着中国关闭了对外贸易的大门,限制了外来影响,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原因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可以追溯到朝代初年,明太祖朱棣(即明成祖)即位后就开始制定相关禁令。

明太祖期望通过限制对外贸易来保护国内的经济和安全。

此后,明朝历任皇帝都对海禁政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维护。

二、政策内容明朝海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禁止海外贸易和航海活动。

具体措施有:禁止私人出海航行、对外贸易只能通过特许贸易商、限制与外国人接触交流等。

此外,明朝还对外人入境设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外籍人士进行了限制。

三、原因与影响明朝海禁政策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深层次影响。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保护:海禁政策的施行是为了保护国内的贸易和产业,避免国内的资源被外国掠夺,保持经济的独立性。

2. 安全威胁:在明朝初年,蒙古势力仍然存在,并且还有西北边疆地区的明太祖消除的后遗症。

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海禁政策成为一个必要手段。

3. 文化保守:海禁政策也有一定的文化保守成分,封建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抵制和保护,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面影响体现在国家经济和安全得以保护,同时限制了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然而,这一政策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包括:1. 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局面形成。

这一封闭状态,限制了中国对外的交流与学习,使得中国在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相对滞后。

2. 商业发展受阻:中国在海禁政策下错失了与世界市场接轨的机遇,错失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也使得国内市场的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竞争力。

明朝的海禁海洋探险的转折点

明朝的海禁海洋探险的转折点

明朝的海禁海洋探险的转折点明朝时期,海禁政策是指国家禁止民间船只进行对外贸易和海洋探险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当时的中国海洋事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然而,在明朝的漫长历史中,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使得海禁政策发生了转折,海洋探险的局面有所改变。

本文将从明朝初期到晚期,探讨这一转折点的形成与影响。

明初,海禁政策开始推行。

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明朝朝政对海洋没有太多关注,而更加重视内政和陆地统治。

由于倭寇问题的频发,明朝开始限制民间船只出海,以保护海岸线安全。

然而,这并没有完全阻止海上贸易和海洋探险的发展。

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明朝嘉靖年间,即公元1522年至1566年。

这一时期,明朝朝廷接连发生农民起义和内乱,国内形势动荡不安。

与此同时,欧洲殖民势力日益强大,意欲进入中国市场。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明廷开始放宽对外贸易的限制,允许民间船只与东南亚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这一开放政策,为中国的海洋探险提供了契机。

正是在这一时期,明朝出现了一位杰出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七次下西洋,远航达到印度、阿拉伯、非洲东岸,甚至走访过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等地。

他的航海活动,对于中国的海洋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郑和船队的活动范围广泛,带回了大量的珠宝、药材、动植物和文化艺术品,丰富了明朝的国家财富和文化交流。

然而,明廷对于海洋探险的支持并非持续不断。

在第二个转折点中,明朝中晚期,即公元1567年至1644年,海禁政策再度强化。

明朝朝政开始注重从内政治理入手,对外贸易的禁止被更加严格执行。

这一时期,明朝进行海洋探险的机会变得非常有限。

然而,尽管明朝海禁政策严苛,海洋探险仍然未曾中断,因为商人们仍然寻求着利润,而农民船只也冒着风险进行走私贸易。

他们的活动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而且也推动了海上探险精神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海禁政策变得越来越脆弱。

清朝建立后,明朝政权正式灭亡。

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清朝政府开始对外开放,海禁政策完全废止。

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主义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海运贸易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但是,明代后期的一些政策却对这种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突出的就是明代的海禁政策,这项政策对中国海运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了解中国海运贸易的发展历程和当时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海禁政策概述海禁政策是明朝晚期实行的一个政治措施,主要包括对海外贸易的管制,禁止民间私船出海贸易等措施。

此政策始于明万历年间,实施了一百多年,至清朝初期才被废除。

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中国海运贸易的衰落,对中国的商业、海事、航海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海禁政策的原因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强化中央政权明朝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治理方面,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

明初的初期,南京三衙管辖千余路,全面稽查赋税和各种经济活动。

明代后期,海禁政策的实施则是加强中央政权控制、防止漏税的一种措施。

2、防止倭寇侵扰明朝时期,日本忍者和侍等武装船只,带领掳掠者到中国沿海地区抢劫掠夺。

海禁政策的出台,也是为了应对倭寇的威胁,加强对外防御,确保了南方沿海地区的安全。

3、维护国家利益海禁政策的实施,也是为了防止洋人来华,破坏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利益。

南明时期,随着西方列强向中国扩张的步伐加快,明代建立海禁法的责任心也越来越强,力图通过加强海防、保持封闭状态,防止洋人侵犯中国的利益。

三、海禁政策的影响明代海禁政策对中国海运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停滞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了许多商队无法到达中国沿海,无法进行海外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逐渐停滞。

2、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明代官方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实施海禁政策也导致了财政收入的减少。

【2017年整理】明朝海禁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的影响

【2017年整理】明朝海禁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的影响

明朝海禁形成的原因及对中国航海事业发展的影响自动化102 尤阳 201010232068内容提要:明代海禁政策是明代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几百年的海禁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试从海禁政策实施过程作总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字:明代海禁政策海外贸易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

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

此令于永乐年间伴随郑和航海曾告取消,但嘉靖年间海贼倭寇猖獗,不得已又一度恢复。

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海禁政策实施的原因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

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

明朝每户人家都要承担实物税和徭役,这徭役很可能就是从千里之外押运征收的几百块城砖或几千张纸送往南京,轮到这一任务的家庭,结局往往是破产。

军队也如此,实行卫所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

明太祖很得意,说他是养百万兵而不用花国家一分钱,但结果只是养活了百万名集体农庄的农民而已。

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队与普通农民无异,毫无战斗力。

更可笑的是,建造世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南京城墙时,每一块城砖竟然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

明太祖也许没有想到,在南京建一个烧制城砖的工厂会是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

第二,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洪武初期,对日政策的失败使得明朝政府无法从外交上解决倭患问题,只得派汤和等大将加强海防,同时在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与民间的接触。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海外贸易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海外贸易

中国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与海外贸易中国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始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海上贸易,逐渐发展成为封闭政策。

这一政策对海外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和消极的结果。

本文将探讨这一时期的海禁政策以及其对海外贸易的影响。

一、明朝海禁政策的形成明朝初期,借助郑和下西洋的商业活动,海外贸易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国际声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海禁政策逐渐形成。

一方面,明朝朝廷对海上贸易存在着忧虑,认为西洋船只可能成为侵略者。

另一方面,国内商人也对海外贸易存在垄断的意愿,希望保持市场的稳定性和利润。

因此,明朝开始禁止国内民众自由从事海外贸易,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手段包括限制私人船只出海、禁止私人贩运货物以及限制与海外商贸的联系。

这些措施给中国的海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首先,明朝政府限制私人船只出海,只允许官方组织的船队进行贸易活动。

这导致了中国海外贸易的集中化,使得贸易较为萧条,并失去了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优势。

其次,禁止私人贩运货物使得贸易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私人商人无法通过自身渠道获取外来商品,这不仅限制了贸易的发展,也让中国错过了很多商业机会。

最后,明朝政府刻意限制与海外商贸的联系,使得中国错失了与外界进行文化、商业交流的机会。

这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交流造成了持久的影响。

三、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明朝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外贸易,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结果。

首先,中国与世界各地的商业交流受到了限制,使得中国错失了大量的商机。

海外商品的流通减少,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其次,中国一方面受到了外来贸易商品的缺失,另一方面国内的手工业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明朝的海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商人对手工业产业的垄断,使得国内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另外,由于海禁政策妨碍了国内外商业交流,也阻碍了中国对外国技术和文化的吸收。

这对中国的进步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嘉靖年間海禁政策與走私貿易研究成果之探討一、前言明代的海洋政策比起從前,總是被人詬病,因為從明太祖訂下海禁政策,不允許私人對外貿易以來,被認為是中國海外貿易的一大挫折,官方貿易也只能透過朝貢體制,嚴格控制。

因為張士誠、方國珍的海上勢力未滅、倭寇的侵擾、胡惟庸的叛變,種種的因素才讓明太祖頒布海洋禁令,不過中國海岸線過長,雖然政府有心將對外貿易控制在官方手上,但沿海居民並不是一紙禁令就可禁絕,他們靠海維生,挺而走險從事走私貿易,加上明朝中期以後,國內手工業發達,除了國內的市場,亞洲各地也成為中國的貿易地,地理大發現後,歐洲人東來尋求中國的產品,在在都助長了走私貿易,沿海豪紳也加入成為窩主,其中勢力大者更擁有數艘艦隊,比起今日的航運業,有過之而無不及,透過他們,中國與世界貿易體系連成一氣。

官方的朝貢貿易從太祖開始,成祖達到高峰,鄭和下西洋招攬許多南洋國家入中國朝貢,高峰時更有一日接見一千二百人的盛況1。

不過朝貢貿易厚彼薄此的原則,對國家經濟而言是一項頗為沉重的負擔,加上皇帝並無經營的興趣、對朝貢國的規定過於嚴格等因素,仁、宣宗以後隨著私人走私貿易的興盛,朝貢貿易逐漸沒落。

世宗時又發生葡萄牙艦隊的入侵及日本爭貢事件,使得海禁政策趨於嚴謹,「片板不許下海」2,沒想到走私愈來愈盛,許多海寇嚴重騷擾沿海居民,開通派官員認為海寇都是海商所來,希望國家開禁,「市通則倭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始之禁禁商,後之禁禁寇,禁越嚴而寇越盛。

」3,況且開通後的稅收可大大增加財政收入,在經濟的考量下與保守派官員爭論,結果是嚴禁派的大臣朱紈成為這場爭論下的犧牲者,不過海禁依然未解,直到穆宗時開通派官員才獲得一小步的勝利:政府有限度的開放海禁,但私人船隻必須透過引票才能出航,顯示明朝自始至終都掌握著海上貿易的控制權。

上述是對明朝的海禁政策作一簡單的介紹,學者研究的資料也相當的豐富,但當中有一些問題需要釐清,雖然也有不同的解釋試圖還原歷史真相,因此本文將這些解釋作整理,試著透過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而了解當代的海禁政策與走私貿易。

二、明代海禁政策的研究回顧明代海禁的緣由最初是因為倭寇問題產生,屬於中日關係的範籌,因此許多日本學者都有深入的看法4,至於台灣學者,早期有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5,強調嘉靖年間1參見張彬村〈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頁49。

2明史卷朱紈傳所謂:「初,明祖定制,片板不許下海。

」表示明初就有海禁的規定,但從曹永和〈試論明太祖的海洋交通政策〉(收入所著《中國海洋史論文集》,2000)、鄭樑生〈明朝海禁與日本的關係〉(《漢學研究》1卷1期)的文章都說明,明初的海禁並未嚴格實施,至嘉靖年間發生葡萄牙及日本貢使事件才使海禁趨向嚴厲。

3謝杰《虔台倭纂》上卷,《倭原》。

轉引自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東華師範大學,1987。

頁317。

4關於日本學者對於倭寇及海禁問題的探討,可參閱吳大昕「海商、海盜、倭-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頁3-5。

5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台北:台大文史叢刊之二十,1966。

陳先生另有〈明嘉靖年間浙福沿海寇亂與私販貿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36本・上冊,頁375-418)的論文,當作本書的補充資料。

海禁趨嚴,早期走私貿易與沿海勢家勾結,和中央政策形成對立,朱紈便是對立下的犧牲者,持相同看法有林麗月〈閩南士紳與嘉靖年間的海上走私貿易〉6,透過士紳林希元,強調沿海士紳利用特權包庇走私的嚴重情形;還有張彬村〈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7提到這種對立是因為海上走私商人、陸上走私商人、政府從業人員三種力量無法再維持均勢而產生的。

潘敏德在〈明代中期以後中國沿海的海盜活動〉8中提到海盜活動是與政治和經濟因素相關,政治腐敗導致衛所武備廢弛;經濟原因是海禁政策造成,兩者中以經濟因素最重要,潘氏更認為不應稱為海盜而是海上的冒險投機者,所以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他們反而值得讚賞。

鄭永常認為日人及葡萄牙人帶入大量白銀使得走私貿易不論人數或規模都不斷擴大,而且這種貿易活動是合理的,因政府不願正視(貿易)才引起糾紛(劫掠),朱紈事件說明貿易糾紛沒有停息,只有將貿易活動正常化才能解決問題9。

對於這一時期的海盜活動兩人所持的看法相似,認為走私貿易的重點應放在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鄭樑生以朱紈兩次上奏世宗強調海防鬆弛,尋求中央支持打擊海寇,認為朱紈的失敗除了手段嚴急外,還因紈為江蘇人,與閩南士紳派系傾軋有關。

10中國大陸方面特別是廈門大學出身的學者,將明代海禁政策下的走私貿易歸為私人海上貿易,並認為有助於資本主義的萌芽,所以有從經濟為著眼點來看海禁政策,如張維華在《明代海外貿易簡論》11書中就極力推崇這種貿易不僅帶動國內手工業發達、商業進展,甚至也為皇宮貴族帶來奢華的享受。

另外林仁川不僅讚許海商(而不將他們稱之為海盜)對明代商業的助益,而且批判明朝乃至清代的保守海外政策扼殺了蓬勃的海上貿易。

12其他如陳學文13、李金民14採不同的看法,兩位都認為此時的海禁政策與政治不良及倭亂有關,並且倭亂並不能反應國內資本主義的萌芽(只能說各地零星出現,但並非一定要海外的市場),陳氏將王直等人定位為民族的敗類,是日本海盜的幫凶,禦倭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封建領主與海盜掠奪的戰爭;李氏以為王直的出現是因海禁的逼迫,這些海寇商人集團只不過激化日本倭寇的入侵,因此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比喻作民族英雄。

以上大陸學者將嘉靖年間的倭寇問題若不是著眼在經濟問題上,就不然則歸於民族與民族的對抗上,充滿著民族情緒。

西方漢學家對於嘉靖時期的走私與海禁的看法,本文以《劍橋中國明代史》15為範例,書中將王直、徐海等人劃分為商人集團,從商人的立場期望明朝政府能夠開放海禁,因不被明政府接受才轉而騷擾百姓,所以西方學者的觀點也是從經濟的立場來看海禁政策。

對於朱紈事件,則歸納於籍貫差異,彈劾朱紈的官吏是寧波人,後來的抗倭官吏胡宗憲是安徽人(與6林麗月〈閩南士紳與嘉靖年間的海上走私貿易〉,師大歷史學報8期,1980,頁91-111。

7張彬村〈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一輯。

頁71-95。

8潘敏德〈明代中期以後中國沿海的海盜活動〉,《史鐸》15期,1978。

頁。

110-140。

9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台北:稻鄉,2004。

頁161-183。

10鄭樑生〈明朝海禁與日本的關係〉,《漢學研究》1卷1期,1983。

頁152-156。

11張維華《明代海外貿易簡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

12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東華師範大學,1987。

13陳學文〈明代的海禁與倭寇〉,收入所著《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台灣:稻禾,1991。

14李金民《明代海外貿易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15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主編,張書生等譯,《劍橋中國明代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王直同),趙文華是寧波人,他們都不贊成海禁,顯示中央與東南地方出身的官吏間,面對海上對外政策的立場上,有一段很大的落差。

回顧嘉靖年間的走私與海禁政策,以下提出幾個問題作探討:(一)嘉靖大「倭」寇嘉靖大倭寇,指的是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直入寇浙江開始的大規模作亂,16明初的海盜,包括元末張士誠、方國珍的餘黨、沿海海商轉盜或原本就是海賊,以及日本因動亂產生的大批饑民及武士,17在中國參與大規模劫掠行動,這批日本人統稱為倭寇18,終明之世,文獻中都有關倭寇的記載19,如果從倭亂的起因著手,嘉靖年間的倭亂與洪武年間有明顯的差異20,Frederick W. Mote和Denis Twitchett提出嘉靖的倭亂是因日本民間貿易的投入作為解釋,當朝貢貿易行不通時,就尋求海盜手段。

21吳大昕以為葡萄牙人來華貿易受阻,轉而前往產銀的日本,不但建立遠東的貿易體制,也帶來了想要獲取銀的中國海商,逐漸中國商人與日本結合,最後共同產生倭亂。

倭寇是否都是日本人?這個看法近年來已被推翻,至少嘉靖大倭亂時期,學者都承認大部份與走私貿易的海盜相關,但為何海盜要冒用「倭」寇之名?大致有兩點原因:一是漢人假倭之名,乘機危亂,作為逃避刑責及掩護。

22一方面可以擾亂官府的追查,另一方面百姓聞「倭」色變,可趁機搶劫。

二是官府是非不分,有意造成。

23明朝殺倭及殺漢人海盜得到的獎賞不同,相差數倍,因此有將領為得戰功而冒名,或是是非不分,顛倒罪功,賞罰互易的情形。

那麼到底漢人涉入的程度如何,以下則成為討論的重點:林仁川從胡宗憲、俞大猷、戚繼光等禦倭名將留下的資料分析,比對倭寇首領的身份,指出嘉靖大倭寇主要組成份子以中國沿海居民為主,中國海盜佔支配地位,日本海盜只是參與行動。

和永樂時期的倭亂比較,當時侵略地點為山東、遼東一帶,符合日本南下中國的位置,但嘉靖的寇亂卻以東南沿海為主,經對照有很大的不同作為兩者間差異的佐證,另外再舉出日本的應仁之亂距嘉靖中期已長達八十年,倭亂的確是國內的動亂不安激起日本人向外劫掠,但嘉靖年間日本國內已無太大變動,更說明此時的「倭」亂全是中國海盜主導,化名日本身份以逃避官兵追捕。

2416本文的分期採取吳大昕的看法:倭亂的入侵,分前、中、後三期,前期是明朝洪武年間至嘉靖前(十四世紀中至十五世紀中葉)的侵擾中國、中期指的就是嘉靖大倭寇、後期是隆慶以後的寇亂。

參閱吳大昕「海商、海盜、倭-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2,頁1。

其他學者如李金明,將明代分為前期海禁與後期海禁,前期從洪武至嘉靖年間,後期從隆慶年間至明末,因此本文所探討的倭亂則被劃分在前期,參閱李金民《明代海外貿易史》。

張維華也分前期與後期,前期從洪武至正德,即十四世紀後半至十六世紀初期,後期從正德末年至明朝滅亡,約十六世紀初至十七世紀前五十年代,本文的時間背景反而被放在後期,參閱張維華《明代海外貿易簡論》,頁81-88。

17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頁1-12。

18「倭寇」的名稱由來,最早是朝鮮因日本農民及武士的侵略而定名,後來被中國沿用。

19例如明朝實錄,歷代各皇帝均有倭寇擾民的記錄。

20雖然在明朝史料如《實錄》等終明之世,均用「倭寇」來稱之,但實際上前期、中期與後期不論產生的背景、組成份子都有不同,因此應分別討論,本文只針對中期「倭寇」論之。

21《劍橋中國明代史》,頁533。

22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頁161;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頁56-58;吳大昕「海商、海盜、倭-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頁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