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
知识点3_“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
【典型试题】
1.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
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
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
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海禁”与“闭关锁国”表现】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评价】
局限性(主要影响): 1.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 夜郎自大。 积极性: 对外来侵略有自卫作用,保护封建自然经济。 启示:1.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 2.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含义】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背景】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2.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3.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4.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 外国进行贸易。
【答案】 B
“海禁”与“闭关锁国”
【典型试题】
2.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
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
银进口。据统计,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
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
3/4。由此可见,当时
明清两代,为什么不约而同实行海禁政策

明清两代,为什么不约而同实行海禁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历来受到人们的抨击和批评。
正是因为所谓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和世界的发展相脱轨,在近代历史上饱受列强欺凌。
那么,为什么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会开始选择闭关锁国的政策?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封锁,哪个对国家的伤害更大呢?1.为什么明清两代会选择封关禁海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很大伤害,直接导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脱轨,让中国近代饱受列强欺凌,这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与此同时,却极少有人知道,明清两代为什么会选择闭关?为什么以前的朝代,没有选择此类政策。
到了明清两代,越是英明的皇帝,就越会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呢?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从整个世界历史出发,看看当时世界上其他地方在发生什么。
明朝中晚期的时候,欧洲已经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海上贸易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起来。
而大量产自南美的白银,也开始迅速流通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当我们将视角重新转回到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初期,对于中国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初生的航海贸易,给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带来两个巨大的问题。
海患和白银。
正是这两个原因,最终导致了明清两代的帝王,不约而同开始采用封关禁海的政策。
2.闭关锁国,其实非常英明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闭关锁国的政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但如果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个政策,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因为大航海时代到来,海上贸易开始变得更加频繁。
同样的,当这块初生的肥肉变得越来越大,自然也会出现眼馋这块肉的饿狼。
于是,从明朝开始,海患开始成为中原王朝一个重大的威胁。
在明朝之前,从秦汉魏晋,一直到隋唐宋元,中原王朝的最大敌人,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
但是从明代开始,除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外,随着航海技术越来越发达,海上的海匪越来越多,海患也变得突出起来。
浅谈“隆庆开关”与“闭关锁国”

浅谈“隆庆开关”与“闭关锁国”作者:苏原来源:《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02期摘要:明代中后期,自“隆庆开关”后,允许私人贸易合法存在,出现了比较开放的局面,与清代中期的“闭关锁国”形成鲜明对比。
明代引进《坤舆万国全图》等史实,则反映了明代对外交流的活跃;而清代乾隆拒绝马噶尔尼的通商要求,清末顽固派对外来技术的排斥,则反映了清代对外交流的消极与被动。
关键词:明代;海禁;隆庆开关;清代;闭关锁国一提起明代,很多深受网络上各种“黑材料”影响的“历史迷”往往颇为不屑,认为明清两朝都是类似的保守封闭的“黑暗”时代,甚至“郑和之后,再无郑和;明清两朝,闭关锁国”的谬论颇有市场。
然而越来越多的史实却证明,真实的情况很可能并非如此。
说起明代的“隆庆开关”,绝大多数的人们可能并不知道“隆庆开关”到底是什么。
正是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科书对该内容的缺失,我们当中的很多人甚至都不了解“隆庆开关”究竟发生在哪一个朝代。
可是,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个人以为,“隆庆开关”是中国古代史上对外开放的最重要事件之一,拥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绝对不该被世人忘却,反而应该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被我们认真研究,被我们的学生用心铭记。
所以我在文中向读者着重说明一下今天绝大多数人所知之甚少的明代“隆庆开关”事件。
“隆庆开关”一词中的“隆庆”是明朝穆宗皇帝的年号,也就是说,“隆庆开关”是发生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隆庆年间的一次开放关口通商的历史事件。
下面,我就“隆庆开关”的背景、作用、不足以及与清代“闭关锁国”的对比,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隆庆开关的背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明朝建立之初,一些非法的日本商人在和明朝进行贸易的过程中经常处于赔钱的状态。
毕竟当时的日本最能拿得出手的主要是倭刀,而明朝的瓷器和丝绸等特产深受日本人的青睐。
当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后,因为明代的刀剑制造技术比较精湛,所以来自日本的倭刀往往很难卖出去。
史料解读:“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海禁〔材料一〕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
……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
──《明太祖实录》卷七〔材料二〕以倭①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材料三〕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一【解读】以上三段史料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的一系列海禁政策。
1.朱元璋再三地颁布一系列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贸易。
2.严令禁止军民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完全由政府控制。
3.朱元璋海禁的原因之一是倭寇的侵扰。
朱元璋的一系列海禁政策,说明明代政府在明初便实行了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在明代虽然时废时立,但一直到明末,也没有被撤销。
海禁推行之初,虽然对维护明代封建统治、安定边防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被动挨打,对其后的清代以及近代的影响很大。
【注释】①倭: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2.清代的南洋海禁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①。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藍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解读】这是一段关于清代南洋海禁的史料。
1.南洋海禁之前,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民靠对外贸易为生,生活富足,社会安定。
2.海禁之后,人民生计阻断,造成社会动荡。
清代的海禁是闭关政策的具体体现。
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是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而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被动挨打。
明清两朝_海禁政策_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_苟德仪

◆专题研究◆明清两朝“海禁政策”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苟德仪 杨宇忠关键词:明清 海禁政策 学术研究 中学历史明清的“海禁”政策是中外关系中的重要内容,长翊以来,学界给予了较多关注。
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将其列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内容。
编者之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此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要认识到,这一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延缓了发展步伐。
从逻辑上,该政策应该为中国的封闭与落后买单。
教材仅用了数百字来阐述这个在学术界争论了近一个世纪的重大问题,略显单薄。
如何客观和准确地把握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相关的学术研究。
笔者不揣浅陋,对海禁政策研究的相关问题略陈管见,试图沟通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海禁与闭关海禁与闭关是两个特定的概念,目前所出版的有关明清两代对外贸易、对外关系等方面的论著中,频繁使用这两词。
如今,人们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指责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海禁政策。
比如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中,这样定义“海禁”。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又称“明王朝执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
”[1](24)以研究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为名的晁中辰教授亦云:“所谓‘海禁,就是禁止海外贸易,主要是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官方贸易也受到严格限制。
”[2](2)又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消极地实行海禁(或称之为闭关)政策是没有出路的,积极地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是真正的自强之路。
”[2](3)可以看到,海禁与闭关(或闭关锁国),在这些论著中几乎是同义语。
而实际上,这两个词是不能简单等同的。
《辞源》之“海禁”条云:“进出海疆的禁令。
明清两代指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
”[3](1805)此词在清代的诗文中大量出现。
比如袁昶在《读袁康沙船欢歌以赠之》中称“海禁久弛吞声苦”。
浅析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差异性

浅析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差异性作者:黄丽琼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年第11期邓小平同志曾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中介绍了明清时期有关闭关自守的政策。
可是细看下来,无论是人教版的教材还是人民版的教材,对这一部分的介绍都很模糊,显得模棱两可。
如人民版中“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明王朝执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前。
”这就给许多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诸多疑问,误以为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一个概念,可以等同。
但在《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上却明确要求“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该句中用了一个“和”字,这表明考试说明的制订者认为“海禁”与“闭关锁国”是两个概念。
笔者也认为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有较大的差别,那么这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从名词的出处来看“海禁”这个词应是后人根据史书记载有关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的政策归纳出的词。
如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1]。
《辞源》之“海禁”条云:“进出海疆的禁令。
明清两代指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
“闭关”一词出自我国古代文献,《易经》与《战国策》将其解释为“闭塞关门”。
如《周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锁国”一词应为舶来品,在介绍古代中国的文献中并未有这个词的出现,在介绍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对外政策出现该词。
16世纪中叶起,葡、西、荷等西欧列强先后到日本传教、贸易,为禁止天主教传播,防止平民利用天主教平等思想对抗官方忠孝思想,防止商人富豪和外国人勾结获得火器与幕府对立,巩固幕藩体制,幕府的对外政策从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时起,开始向锁国政策转变[2]。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海禁”与“闭关锁国”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海禁”与“闭关锁国”“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1、原因: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表现: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3、影响: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1、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从工场到工厂工厂制度:(1)特点:生产资料、工人集中,采用机器生产,工人受严格纪律约束,又受机器支配。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
工商业管理
(1)统一度量衡货币 1、秦: 全面、具体、严密 (2)设《均工律》 2、汉: 汉初: 征收重税;严格管理“市” 汉武帝: 盐铁官营 王莽: 管制、专卖
3、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多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6.评价: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 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原因: (1)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1) 始于商鞅变法后,历代专制王朝沿用
4、“重农抑商” 政
策的表现
(2)重农:奖励农耕 (3)抑商:A、从秦到清严格 管理工商 业(措施p20-21) B、 辅助政策:禁奢侈
5、“重农抑商” 阻碍商业的发展 政 策的后果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二)原因
1、对外: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2、对内: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巩固封建统 治秩序
(三)影响: 1、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2、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 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如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等。 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 农 抑 商 工 商 业 的 管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摘)
在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中,关于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编者主要介绍了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教师和学生将海禁和闭关锁国认为是一回事,没有进行必要的区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确实有许多共同点:
如产生原因: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防范中外反对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3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等。
内容: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部分官方主持的贸易;
后果:都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本质是一样的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一、实施背景不同:
明朝海禁:
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仍对明朝构成一定威胁,日本倭寇在沿海进行骚扰掠夺,政局不稳。
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建国之初,内有多股反对势力的反对,如前明残余势力、明末农民起义军队等多股反对势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掠夺,统治亟待加强。
二、主要针对对象不同:
明朝海禁主要是针对倭寇,而清朝闭关锁国先是针对东南沿海抗清势力,后来主要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 ,“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朱元璋政府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
此后,朱元璋多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片板不许下海”,诏令极严。
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空前的航海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
明中叶倭寇活动再度猖獗,嘉靖元年(1522年),明政府再度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
凡违禁的沿海官民,依法处以极刑。
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
同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由此可见,明朝的海禁时张时驰,主要是针对倭寇,当倭寇之患解除后,明朝就解除了海禁政策。
清朝在收复台湾以前,曾经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片板不许下海,犯禁者一律处死,货物没收入官。
这种海禁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及其子孙的海上势力,并不是针对外国的。
因此,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逐步放宽海禁,准许对外贸易。
但是到乾隆前期,清政府由于外国商人的无理要求,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它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国商人的条例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历经乾隆、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三、具体内容、程度有所不同:
《大明律》卷15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疋紬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车并入官于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其拘该官司及守把之人通同夹带或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失觉察者减三等罪止杖一百军兵又减一等。
由此可见,明朝海禁范围主要在经济领域,以打击走私为主,带有对外经济制裁的一面。
而且,明代的海禁只禁止中国民间私人出海贸易,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过这种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舶贸易”。
明成祖命郑和七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贸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
对于西方先进技术和物产,也并不排斥,当时葡萄牙人、荷兰人来到中国,明朝人发现,他们的大炮很厉害。
于是,戚继光很快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牙人、荷兰人制造大炮的技术,并将此类大炮装备中国军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也是在明朝,一大批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引进到中国来。
例如,玉米、甘薯、烟草等,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清初顺治帝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入官,本犯产尽给告发之人。
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论死。
沿海可泊船舟处,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顺治十八年,清廷更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
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
同时在法律上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官吏庇纵者同罪。
“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康熙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但仅过了二十多年,又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满清统治,再次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乾隆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进行贸易,规定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而且只允许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
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又制订《防范夷商规条》,规定“防夷五事”。
即:永行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必须冬住者只准在澳门居住;外商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严禁外商雇人传递消息;于外国商船停泊处拨营员弹压稽查。
“防夷五事”将对外贸易严加管理,有了明确的法规,使闭关政策形成为制度。
总之,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国民间私商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也限制来华贸易。
涉及内容不但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技术、文化领域,是全方位的禁止、限制海外贸易。
四、危害严重程度不同:
明朝中前期,中华文明依然处于世界领先;清朝时,中国已经无论是制度、经济、技术还是思想文化都全方位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这样不同背景下的海禁政策,加上具体措施、程度的不同,就造成乐不同的程度的后果,明朝海禁,对中国海外贸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不如清朝闭关锁国带来的巨大摧残和扼杀。
综上所述,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是一脉相承的政策,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二者实施的背景、主要针对对象、具体内容、程度、后果都有所不同,清朝闭关锁国实际上是明朝海禁的变本加厉,更加全方位、政策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