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合集下载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历史的封闭时期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历史的封闭时期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历史的封闭时期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历史的封闭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立国初期采取了自主不争的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定、防范外患。

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清朝实行了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封闭时期,对外交往、贸易活动以及海外扩张保持着高度限制,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闭关锁国的背景与原因清朝开国初期,国家面临着治理混乱、内忧外患等问题。

而因为长期的战乱,疆域辽阔的中国急需稳定国内,确保国家安全。

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台正是针对这一现实背景而制定的。

此外,清朝还希望通过限制贸易和外交往来,稳定社会、掌握资源,以发展国内。

二、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1. 禁止私人贸易:清朝期间,私人对外贸易被禁止,只有国家控制的官方商队可以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

这一政策限制了国内的商业发展,但也保护了国内市场,防止外国商品对中国本土产业的冲击。

2. 启德之间:清朝的外交策略是与西方国家保持朝贡关系。

而朝贡关系的核心是启德之间,门对门的国际通商贸易活动。

西方国家必须先向中国朝贡,然后才能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

这样的制度使清朝能够掌控外交和贸易的主动权。

3. 限制外国教传:清朝时期,基督教传入中国,但被视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威胁。

为了维护中国的文化传统,清朝实施了禁止传教的政策,限制外国宗教传教活动。

4. 禁止航海技术与造船业的发展:清朝禁止私人拥有船只,限制造船业的发展,并且严格控制航海技术。

这一政策的目的是防止人们私自登上船只,逃离国内。

同时,也是为了避免海上掠夺和侵略。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1. 经济发展的局限: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由于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中国错失了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机会。

在这期间,西方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但中国的科技和经济水平相对滞后。

2. 国际地位的下降: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机会,导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逐渐下降。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与后果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与后果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与后果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嘉庆、道光时期以来,清朝逐渐闭关锁国,对外交往几乎完全停止,这一政策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后果。

一、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源于多重原因。

首先,清帝国建立之初,面临着大量侵略者的威胁,为了确保其政权稳定,清廷采取了封闭自守的政策。

此外,清朝的内外困境、封建社会的思维方式以及对西方列强的敌视态度也推动了这一政策的形成。

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主要表现在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的限制,以及禁止中国人出洋等方面。

在商贸方面,清朝实行限制商品进口、出口的措施,使得中国经济相对封闭。

在文化方面,清廷对传教士进行严格管控,防止外来宗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渗透。

三、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1. 经济滞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贸易发展,导致中国经济滞后于其他国家。

西方列强逐渐掌握了世界贸易主导地位,而中国逐渐边缘化。

2. 科技落后: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科技交流受到限制,科技水平长期得不到更新和提升,导致中国在军事技术、工业发展等方面逐渐落后。

3. 社会保守: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社会相对封闭,思想观念保守。

中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无法及时吸收这些变革,社会进步缓慢。

4. 政治危机:清朝在闭关锁国政策下,无法有效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内外各种危机。

这最终导致清朝政权的衰败和社会动荡,为中国历史上的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四、对比开放政策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尝试开放政策,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文化交流。

这一开放政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西方科技、文化的引进以及与外国友人的交流,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开放政策已经成为各国普遍选择,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则成为历史的教训。

通过开放与外部世界的合作与交流,才能推动中国的发展,使其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指在清朝时期,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护国内经济。

下面将就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影响以及后续发展进行分析。

一、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类似的历史经验:在明朝末年,被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教训使得清朝政府对外国势力有了深刻的警惕。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清朝决定限制外交和贸易往来,以防止外国势力对中国的渗透和侵略。

2. 国内政治稳定的考量:清朝在其早期面临了多次民族起义和政治动荡,因此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可以减少外部干扰,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3. 经济保护主义:清朝认为限制对外贸易可以保护国内工业和农业,提高国内产品的竞争力。

他们也将贸易看作是一种可能导致外部侵略的手段。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1. 抑制了国内经济的发展:由于外贸受限,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

相对于主动融入世界经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与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2. 加剧了外国势力对中国的侵略: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失去了主动掌握和了解外部世界的能力,导致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侵略与压迫。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鸦片战争,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不敌英国,签署了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主权和领土的丧失。

3.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闭关锁国政策不仅限制了对外交流,也限制了学术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错过了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而这段历史时期恰恰是西方国家科技和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

三、闭关锁国政策的后续发展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并未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不断的调整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认识到封闭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在某些时期放宽了对外的限制。

一方面,清朝在19世纪中期维新运动中试图改革和打破闭关锁国政策,以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理念。

另一方面,闭关政策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独立和民族传统。

清朝的闭关政策

清朝的闭关政策

清朝的闭关政策在中国历史上,闭关政策是指封闭国门,限制对外交流和贸易的政策。

清朝时期也实行了闭关政策,但不同于明朝的海禁,清朝的闭关政策主要是限制和规范对外贸易以保障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

一、1 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清朝的闭关政策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1.1 维护政治稳定清朝中期,满洲社会开始动荡不安,内患丛生,政治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危机。

为了维护政治稳定,保护国家利益,清政府限制对外贸易,以避免外国势力渗透,更好地加强对满洲社会的调控。

1.2 促进经济发展在清朝的统治下,商业经济发展缓慢,贸易往来主要集中在明清两国和满洲与蒙古之间,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商业观念日渐淡薄。

清政府在此背景下加强对贸易的管理,希望能够控制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商业的发展。

1.3 保护民族尊严和独立清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保护民族尊严和独立是当时政府的首要任务。

闭关政策的实施可以防止列强通过经济、文化、技术等多种手段渗透和影响中国,保障中国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尊严。

二、清朝的闭关政策对中国的影响2.1 抑制经济发展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列强的产业革命着手实施,技术、科学、文化、经济等领域全面领先,中国错失了许多机会,最终落后于西方国家。

2.2 限制人民自由清朝的闭关政策也限制了人民的自由,使他们失去了开放的机会,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最终导致中国在文化、教育、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

2.3 破坏海外华人形象清朝闭关政策对中国海外华人的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使他们被视为愚昧、落后的代表,诸如此类的形象现今还存在于一些国家。

三、结语虽然清朝闭关政策对中国的影响较大,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项必然选择。

今天,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努力推动中国的发展。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出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这一政策对于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一、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 继承明朝遗志:明朝末年,传统文化的压力和思想的禁锢使得闭关锁国成为一种普遍的倾向。

清朝建立后,帝室延续了以往的文化传统,因此闭关锁国政策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2. 防范外来之害:清初时期,形势严峻,面临多方势力的侵略和威胁。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清朝采取了关闭对外贸易的政策,以防止外部势力渗透和破坏。

3. 维护国内稳定:清朝初期,国内尚未完全统一,一些地方仍存在反清势力。

为了巩固统治,清朝政府实行了限制海外贸易和航海活动的政策,以确保国内事务的稳定。

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1. 经济闭塞: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清朝与外界的交流受限,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从长远来看,这对于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是一个巨大的负面影响。

2. 社会壁垒: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界的隔绝,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一种封闭和保守的状态。

这给社会发展带来了限制,也增加了中国社会与外界的隔阂。

3. 科学技术滞后:闭关锁国使得清朝在科学技术领域与外国脱节。

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迅速,而中国却陷入了技术上的滞后,错失了机会。

三、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启示1. 外开内修:闭关锁国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但也导致了经济和科技的滞后。

因此,今天的中国应该优先考虑与世界的开放交流,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2. 借鉴历史教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告诉我们,保守主义和封闭主义只会束缚国家的发展,应该积极追求改革与开放。

3. 多元共荣: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与不同国家和文化交流共商发展。

通过开放和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才能让世界更加多元和繁荣。

结语: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稳定,但也带来了经济滞后和社会壁垒。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与影响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与影响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与影响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朝朝廷在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叶期间推行的一系列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清朝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一、政治原因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政治原因是为了保护封建统治和维护国内稳定。

清朝统治者认为,开放贸易会导致外来势力的渗入,威胁到其统治地位。

他们担心外国传教士的活动会破坏封建礼教和儒家价值观,因此采取了限制外国人进入中国的政策。

此外,闭关锁国政策也是由于清朝内部消化和整合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需要。

二、经济原因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原因主要源于对外贸易的困境。

在闭关锁国政策的前期,清朝曾经积极参与东亚贸易网络,并享受着经济繁荣。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贸易方式的变革,清朝的贸易地位逐渐下滑。

西方列强利用优势武器和技术剥削中国,导致清朝贸易逆差加剧。

为了防止金银外流、保护国家资源和经济安全,清朝政府决定限制对外贸易。

此外,闭关锁国还能够有效地减少私人贸易以及相关的走私活动,从而减低内外资本博弈对于清廷财政局势的操控。

三、文化原因闭关锁国政策也与清朝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保守有关。

清朝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注重儒家思想和礼仪。

清朝将自己视为中国的保护者和传承者,担心西方文化的侵蚀会破坏中国内部的稳定和传统价值观。

为了确保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主导地位,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四、军事原因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初期,英国在中国领土上发生了一系列军事冲突,如鸦片战争等。

这些战争打破了清朝对外国军事力量的幻想,迫使其重新考虑对外政策。

为了保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清朝关闭海岸城市,防止外国军事力量的进一步入侵。

闭关锁国政策给清朝国内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一方面,政府的封闭政策加剧了社会的闭塞和落后。

与此同时,限制对外贸易也加剧了清朝的财政危机。

许多农民因失去了直接对外贸易的机会而丧失了收入来源,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时间长达267年。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朝统治者实行的一系列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受到严重限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初衷可以追溯到清统一内外之初,这是因为清朝的建立是通过对明朝的征服而来,而此前明朝推行过一些对外开放政策,引进了大量西方科技和文化,这对国内传统封建社会产生了冲击。

为了巩固其统治,清朝希望通过限制对外交往,来保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纯粹性。

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康雍乾时期(1661年- 1796年),这一时期主要是以限制南洋商人为主。

由于南洋商人带来了大量的商品和财富,对清朝封建经济和文化造成了一些冲击,因此清朝开始限制南洋商人的活动,有效控制了对外交往。

第二个阶段发生在道光年间(1821年 - 1850年)之后。

在这一时期,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导致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清朝政府面临外敌入侵和国内动乱的双重困境,因此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闭关政策。

清朝限制了外国商人在中国进行贸易,并对禁止中国人出国留学。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一系列的封建法规和禁令,以限制西方影响的传播。

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封闭的政策限制了中国接触外界的机会,导致了国内科技和文化的相对落后。

尤其是在工业、农业和医学等领域,中国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另一方面,闭关锁国政策也导致了外国各种新的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潮和观念。

然而,封闭的政策最终导致了中国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中的失败。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不敌英国军队,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并开放多个港口供西方列强贸易。

从此以后,中国社会不得不面临更多的西方入侵和剥削。

鸦片战争后,清朝开始逐渐放开对外交往的限制。

洋务运动令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思想,对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清朝的制度与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的制度与闭关锁国政策

清朝的制度与闭关锁国政策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由满洲族人建立起来的。

在其统治下,清朝实行了一系列独特的制度,并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本文将探讨清朝的制度以及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清朝的制度清朝的政权基础建立在满洲贵族的统治之上。

他们实行了严格的社会阶级制度,将满洲贵族分为"各位"和"正白旗"两个等级,而汉族被列为下等人。

这个制度使得满洲族统治者享有特权,而其他民族则面临着社会地位的压迫。

此外,清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科举制度使得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们有机会通过考试跻身于上层社会,而不再仅仅受限于出身。

然而,科举制度的实施也加剧了社会阶级之间的分化,并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清朝还实行了严酷的专制统治,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这种统治方式使得清朝的政府决策集中在少数统治者手中,导致了政策执行效率和灵活性的降低。

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是指清朝封闭国门,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国内的封建专制统治,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

闭关锁国政策并不完全封闭,清朝与世界各国有一定的贸易往来。

然而,清朝对外交往进行了控制和限制,严禁外国人在中国定居和扩展势力。

这种政策导致了清朝在经济上的滞后和与外界的社会进步脱节。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也对中国的科技和思想发展造成了限制。

清朝闭关锁国的时期正值欧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阶段,然而,由于封闭政策,中国的科技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闭关锁国政策也限制了中国人民对外部思想和文化的接触,导致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相对封闭。

三、清朝制度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清朝的制度和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清朝的制度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尽管科举制度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种社会上升的机会,但依然不能改变社会结构中的固有不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发表时间:2015-01-13T11:36:52.7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11月总第139期供稿作者:杨菊兰
[导读]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就实质而言,不是禁绝而是严格限制。

杨菊兰甘肃省临潭县第三中学747506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指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就实质而言,不是禁绝而是严格限制。

实际上清朝还是准许广州一处与外商贸易往来。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应该追溯到明朝中后期,当时向东扩展的葡萄牙殖民者和倭寇互相勾结,严重威胁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此明朝开始禁海。

满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后,正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大肆向东方扩张之际,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一再受到挑战。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朝政府一开始就继承了明朝海禁的衣钵,闭关锁国政策便逐渐出台了。

可见,明清之际的封建统治者面对危机没有采用积极进取的方式图存,而是以海禁的消极方式偏安。

一、闭关锁国政策的出台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第一,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以农业立国的古代中国,抑商政策应运而生。

清朝雍正皇帝也说:“农为天下之本,工商皆其末也。

”由此可见,重农抑商政策根深蒂固。

第二,中国历代王朝开拓疆土,热衷于陆疆而忽视了海域,海权意识淡薄。

虽然郑和说过:“欲国家之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之海上。

”但是郑和船队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明成祖及其以后的统治者并没有接受郑和的海权思想,以此为契机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来维护海洋权益。

即使有远见卓识的康熙,在收复台湾后完全有条件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海军,可惜“只为浮云遮望眼”,面对海疆危机没有万全之计,只能重拾“海禁”的权宜之计。

第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这就大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交易的广阔市场难以形成。

第四,天朝上国心态所致。

乾隆皇帝致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函说:“天朝物产丰盈,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足以说明清朝统治者自恃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固步自封。

1793年马嘎尔尼访华,带来了代表西方先进技术的一系列产品: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天体运行仪,标有世界各国位置、首都、山河的地球仪,装备有英国最大口径火炮110门的“君主”号战舰模型,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赫哲尔望远镜,帕克透镜,热气球,车辆等等(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

这些科技产品仅仅给乾隆和他的大臣们展示了一下,便在被斥为淫巧之物的声浪中黯然退场。

同时乾隆断然拒绝了英国与清朝通商的请求,中国又一次丧失了睁眼看世界的机会。

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日新月异,殊不知“国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可惜清朝统治阶级依旧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而不能自拔。

第五,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既有领土主权受到侵略的考量,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

其时,葡萄牙、荷兰殖民者向东扩张,葡萄牙殖民者于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荷兰殖民者从1624年到1662年占领我国台湾长达38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帆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矣”(《粤海关志》卷8)。

可见,清朝的担心不无道理。

“浙民习俗甚嚣,洋商错处,必致玆事。

”(《清高宗训》)清朝统治者害怕沿海人民和外国长期交往,会逐渐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产生不利于自己统治的结局。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形成可用三步走来概括:
第一步——海禁: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

顺治初年为了对付东南沿海和台湾的抗清势力,实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并在福建、广东、浙江、山东、直隶六省实行迁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迁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防备沿海人民出海,以此来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的物质供应。

第二步——设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统一台湾后,开始开放海禁,允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并明确规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禁止炮械、军器、火药、硫磺等贸易。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为担心本国商民勾结南洋海寇进行反清活动,允许东洋贸易,禁止中国商民去南洋贸易,而且只许外商来华贸易。

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了这项禁令。

而到乾隆十二年(1727年)再次禁止南阳贸易。

第三步——闭关: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成长,到乾隆时期来宁波的英国商船不断增加,引起清政府的高度警觉。

针对外国势力,乾隆实行闭关政策。

1757年,清政府下令停止漳州、宁波、云台山等港口贸易,允许广州一处对外贸易,规定外商不得直接与官府交往,由广州十三行办理一切与外商交涉事宜。

对出口货物品种加以限制,除原先禁止军火贸易外,新增禁止出口粮食、五金、书籍等,茶叶丝绸的出口品种和数量也加以限制。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又制定《防夷五事》,规定外商在广州必须居住在由政府指定的行商会馆中,不许在广州过冬。

中国商人不得向外商借款或受雇于外商,不得向外商收集商业情报。

三、闭关锁政策的评价问题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在于御敌于国门之外,巩固自己的统治。

因此从短期效应看,的确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暂时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但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是权宜之计,是消极的防御政策,必将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

第一,造成对外贸易的日渐衰落。

清政府千方百计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出海商船不能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船只出海者,不论官民俱发边充军”(《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776)。

康熙年间上海大商人张元龙欲打造100艘远洋帆船,与外国商船竞争,却被江苏巡抚张伯行诬为结交海盗,非刑逼供。

因此中国的造船业一落千丈,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西方殖民者,昔日出没于东南亚海面的中国大型商船几乎销声匿迹。

第二,政治领域,英法等国封建专制主义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崭新的资本主义制度;思想领域,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鸣锣开道;产业领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成为蒸蒸日上、日新月异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而中国君主制空前加强的同时,政治日益腐朽,中国封建制度已走向全面落后。

被一些人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恰恰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自守。

“康乾盛世”的背后孕育着中国最严重的民族危机,那就是闭目塞听、盲目自大、保守落后。

腐朽的封建主义与新兴的资本主义较量,注定会头破血流。

纵观世界历史,不可一世的东罗马帝国和大清帝国有过相似的命运。

两国都有过辉煌璀璨的文明,可是都因为陶醉于已有的成就,不思进取,逐渐在世界上落伍了。

反观近代俄国、日本,分别通过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走上了发
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列强俱乐部中的新成员。

历史告诉我们,封闭保守导致文明衰落,开放包容促使文明昌盛。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要发展,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大潮中去,做到不同文明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关起门来搞建设给我们的教训是惨痛的,绝不能重蹈覆辙,必须坚信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