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课时编号20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30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Criticism学时:54学分: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必修课先修课程:文学概论、古代文学适用范围本大纲适用于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

教学目标[教学目的]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集知识性、理论性于一体,着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人对文学进行理论认识时的思维方式和基本概念,了解古代文学理论家的主要观点以及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基本面貌。

[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二、中国古代重要文学理论家的主要观点;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及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概况与基本特征[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变化的概况,掌握其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一、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端发展变化、基本概念二、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特征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产生的环境和原因及其早期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儒家和道家文学观念的特点。

[教学内容]一、春秋前的审美意识二、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文学观念三、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文学观念四、战国末期审美意识的嬗变第二章两汉时期的文学批评[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两汉时期文学观念走出伦理道德约束的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东汉中后期文学观念的变化。

[教学内容]一、两汉经学家的文学观念二、东汉文学观念的变化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理论正式形成期的基本概况,掌握重要理论家的主要文学观点及理论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刘勰《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钟嵘《诗品》诗歌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导论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是对商业性社会中群体关系实质的揭示。

在西方契约性的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性大于亲和性,人与人相处,所注重的不是内在情感的融洽,而是外在关系的平衡。

如何在契约的限度内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是每一个个体首要的生存条件。

2、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一、西方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神秘的力量在驾驭着自己、玩弄着自己),而东方人与自然是和谐。

他们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

因为我国古代是农业性的社会,我们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点,造成了我们古人对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的信任的态度。

二、在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人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东方人则较多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西方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东方看事物往往是直观性。

三、在发展观、历史观上,西方尚“变”,东方尚“通”。

对事物的发展,西方人较多注意到它的前后不同,看到其革变的一面;东方则注意事物发展的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而我国惠施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东西方历史观发展观产生区别的原因:传统上这种事物发展观的差异,究其原因,也是双方社会经济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西方为商业型社会,而商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开拓性:商品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有利润,市场在不断地开拓中才有发展。

故西方人在传统精神上是进取多于守成。

中国古人对历史发展都一个固执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无平不颇,无往不复”。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事物的流动运转,“万变不离其宗”。

思想发展的形式上,东西方的显著的区别:西方思想史的进程表现为“替变”,后者代替前者,新的否定旧的。

而中国古代,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多表现为“蜕变”。

小结:我们可以把东西方民族想象成两个性格不同的巨人:站在西方的,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精明的、具有外向性格的巨人;而站在东方的,是一个沉静的、敦厚的、具有内向性格的巨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1)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1)

讲义稿1: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编号:26120260绪论一、学科历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又名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学思想史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中国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交叉的一门学科。

•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是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是: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部分高校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学者、专家(略)王运熙、顾易生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版(七卷本,规模宏大,力求全面地清理各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

三、“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除了上述提及的著作外,还有以下:1、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2015年8月第1版2、成复旺著《新编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3、李春青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4、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5、赖力行、李清良著《中国文学批评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6、邹然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7、谢建忠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述略》,巴蜀书社2005年9月第1版8、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9、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10、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2、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袁济喜著《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最重要的教科书(本科)•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课件

四、金元的诗文批判
王假设虚、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 方回、杨维桢
五、戏曲小说批判
燕南芝庵<唱论>〔论声乐〕 钟嗣成<录鬼簿>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 罗烨<醉翁谈录>
<唱论>对“唱〞的分类 〔一〕唱曲之门户:
小唱、寸唱、慢唱、坛唱、步虚、道情、撒炼、带烦、瓢 叫
〔二〕歌曲所唱标题:
曲情、铁骑、故事、采莲、击壤、叩角等
“点铁成金〞见于他的<答洪驹父书>: 所寄<释权>一篇,词笔纵横,极见日新之
效。更须治经,深其渊源,乃可到古人耳。 青琐祭文,语意甚工, 但用字时有未安处。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 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 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 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 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
二、五色绚烂与自然天成
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 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 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 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约如行 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 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答谢民师书 >〕
食乎粟,衣乎帛,何不能安于众哉?苟不从 于吾,非吾不幸也,是众人之不幸也;吾岂以众 人之不幸,易我之幸乎?纵吾穷饿而死,死即死 矣,吾之道岂能穷饿而死之哉?吾之道,孔子、 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 扬雄、韩愈之文也。〔柳开<应责>〕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第二,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 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诗言志”是先秦文 学批评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 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第三,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阶段,无理论批评 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 吉光片羽,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之中,不成系统。
-
一、美刺和言志
兴观群怨以外,诗歌还可以事父、事君, 并且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 人们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 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 不全面。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 括,对诗的作用作了有系统的理论表述, 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它在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成 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政治、 缺乏社会内容的有力武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3、“兴观群怨”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兴:据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兴,引譬连 类。”朱熹《四书集注》:“感发志意。”就是 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这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这种诗歌的 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即 “引譬连类”。【审美作用】
-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33004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总学时数:48一、说明部分1.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2. 教学目标及意义:这是一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的课程。

中国古代文论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极其丰富,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课程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实际,揭示其丰富的理论内容,吸取深邃的思想智慧,以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古代文学理论遗产,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研究能力。

3.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民族特色,儒道两家文学批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主导作用;掌握先秦时期儒道两家的文学批评理论,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唐代诗歌理论的发展状况及王国维的文学批评理论。

4.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儒家文论和道家文论,汉代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魏晋玄学与文艺理论的关系,唐宋诗歌理论和散文理论的发展状况,明代文艺复古思潮,王国维境界学说及文学代变观。

教学难点:道家的文学观,魏晋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刘勰的《文心雕龙》,晚唐的文学理论,宋明理学、心学与文学,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5.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研讨6.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王运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3.蒋济永:《过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4.社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至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5.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二、三),上海古籍出版社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7.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安徽文艺出版社9.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1.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史》,岳麓书社12.梁道礼:《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14.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出版社15.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6.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7.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二、正文部分绪论一、教学要求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规律。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钟嵘《诗品》与六朝诗论(下)课时编号:20学习目标深入理解钟嵘的文学思想。

了解《诗品》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关键词吟咏情性直寻滋味吟咏情性直寻滋味知识点名词解释吟咏情性:此语最初见于《毛诗序》,钟嵘在《诗品》中借用其语,内涵有因有革。

他认为,诗歌本质就是“吟咏情性”,即抒情,并将这一观点贯穿了《诗品》论诗的发生论、创作论和其诗学理想的始终。

在对“情性”的具体认识上,钟嵘强调要“情兼雅怨”,他特别重视诗歌中所表现的<a name=baidusnap1></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感慨</B>、哀怨的情思,这种情思正是封建社会诗人们,在政治环境和生活境遇中受到压制和苦痛而发射出来的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

同时,他也要求诗歌抒哀怨之情应不失雅正,具有儒家所提倡的温柔敦厚之风。

滋味:钟嵘用以表述诗歌特殊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概念。

借“味”来谈文学,并非始于钟嵘。

晋代陆机在《文赋》中就已讲到,略早于钟嵘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多次言“味”。

然而直到钟嵘,才开始比较自觉地将“滋味”视为了诗歌的基本审美特征。

《诗品》所谓的“滋味”,大体是形容诗歌深远悠长的艺术效果。

钟蝶对“滋味”极为重视,有无“滋味”,是他衡量诗歌作品优劣的首要标准。

此外,钟嵘还具体地阐发了诗歌“滋味”生成的必要条件。

钟嵘所倡导的“滋味”说,在诗论史上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后人多承其旨,特别是晚唐司空图,进一步提出诗要有“味外之旨”,将诗“味”与诗歌意境联系了起来。

直寻:钟嵘论诗歌创作的重要概念。

所谓“直寻”是强调诗歌创作应以“自然”为上,要在感物兴情的基础上,直书所见,以景寓情。

“直寻”的真谛,就在于能自然地传达出真情实感。

与倡导“直寻”相联系,钟嵘强烈反对竞相“用事”的流俗。

在诗歌作品中堆砌典故,其要害乃是窒息人的情性和灵感。

有伤“自然英旨”。

钟嵘重视“直寻”,体现了对《诗经》以来“感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特色,正是从“感兴”、“直寻”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第二、钟嵘的文论思想钟嵘的文论思想主要有吟咏情性说、直寻说、三义说、滋味说,分述如下。

(1)吟咏情性说。

《诗品序》:“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钟嵘认为,诗歌的性质或基本特征是吟咏情性,即抒发情感、表达个性。

钟嵘认为,创作情性的萌动,又有赖于“气”、“物”的感召,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在此,“气”并不直接规定诗,而是经由外物到人的性情再到诗的途径。

这是个从外(气、物)到内(人之性情)再到外(形诸舞咏,即显现于外的诗歌、音乐和舞蹈)的过程,这也就是上一节所谈到的文学创作内在化与外在化的过程。

具体而言,“气”这一范畴首先是自然的、人可领受的,具有自然性特征;其次,它也是发自主体的,气作用于人形成神气,作用于文形成文气、体气和骨气;最后,创作主体的性情感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这种感应形成诗。

只有这种诗才能够既具有真情实感又自然天成。

因此,钟嵘反对空洞无情或遮蔽情感的诗,如称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称傅亮诗“亦复平美”等等。

“气”趋动、产生并显现出“物”,因此“物”不仅指自然景物(如“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祈寒”),还指人世灾患(如“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戌,杀气雄边”),同时也指个人际遇(如“楚臣去境,汉妾辞宫”)。

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虽专辟《物色篇》谈及物与诗人之心的关系,但刘勰所谈之物偏于自然景物。

钟嵘他则更强调自然景物和人世沧桑对于作家情性的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因此,就心物关系而论,钟嵘的“吟咏情性说”比刘勰的“感感心动”有着更深的内涵。

钟嵘所论“情性”有两层含义。

其一,除了指物色之情,还特指离怨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有“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有“为情而造文”,均不似钟嵘将“怨”摆在情之中心。

钟嵘概括诗之情感为“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讠乇诗以怨”,并联系孔子的“兴观群怨”加以说明。

在此,钟嵘紧紧抓住“兴观群怨”中的“群怨”尤其是“怨”,因为“怨”突出了情感对于创作的意义。

虽然在孔子那里,“怨”也不仅限于后儒所说的“怨刺上政”,而是包含了<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的<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感慨</B>,包含了仁人志士在弘道之时所遭遇的种种打击的挫折,但孔子所说的“怨”毕竟与群体的“事父”、“事君”相关,因而具有某种政治、教化的含义。

钟嵘所论之“怨”,已是个体由“离群”而产生的悲哀和痛苦。

所以钟嵘评五言诗,尤重注重作品对离怨之情的吟咏,如评《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评李陵“文多忄妻怆,怨者之流”,评左思“文典以怨”等等。

其二,钟嵘所强调的以“怨”为特征的情性,是个体的情性。

钟嵘在论述诗的意义时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这句话出于《毛诗序》,但钟嵘在引用时省略了此句中的“正得失”一语。

《毛诗序》的“正得失”有着明显的政治教化色彩,而钟嵘删除此语,意味着他的诗论要冲破儒家诗学的政教化局限性,而突显诗人自身的情感世界及个性化品质,从而进入对诗的艺术品评之中。

在钟嵘的品评中,享有最高赞誉的诗人有曹植、刘桢、王粲、陆机、潘岳、张协、谢灵运等,这些诗人大多不重群体性讽谕,而重个体性的遭遇和悲怨,正是后者才构成诗的情性内涵及感染力,舍此则无诗可吟。

因此,钟嵘说:“使(李)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上品?? 李陵”条)诚然,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也谈个人遭遇,但在司马迁那里,“愤”主要是著书之动机;而在钟嵘这里,“愤”则是作品本身。

(2)直寻说。

《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所谓“直寻”,就是从感物(此“物”即前述自然景物与人世沧桑)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寻词觅句。

也就是说,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典(用事)。

《诗品》还讲“寓目辄书”,这是对“直寻说”的补充。

“寓目”,眼中所见;诗人所写的,也就是他所见的,如“高台多悲风”、“清晨登陇首”、“明月照积雪”等五言名句,都是诗人直抒胸臆、自由流淌的结果,而与“故实”、“经史”无关。

比如“高台多悲风”出自曹植《杂诗》,全诗十二句,并无一句用典。

诗中所咏高台、北林、孤雁、悲风、朝日、方舟都是眼前之物。

而正是这些眼前景物,直接触动诗人,诗人“寓目辄书”,遂成千古名句。

可见钟嵘直寻说主张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胜语”,而不是事后加工处理,或借助于典故字斟句酌的结果。

钟嵘的直寻说还揭示了诗歌创作中艺术思维的三大特征(参见李建中《汉魏六朝文艺心理学》,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202页)。

其一,直接性。

在直观感悟中,心与物直接对话而无须以逻辑推理作中介,这也就是朱光潜所说“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之意。

在具体的创作中,这种思维的直接性表现为吾心与外物的相摩相撞,寓目与书写的相伴相生。

其二,形象性。

作为创作思维的感知阶段,直寻的结果不需用概念表达,而是用意象显示。

当然,文学创作本身即要求用形象来言说,而直寻更强调形象的重要性,若没有形象,则直寻无从谈起。

其三,契合性。

在直寻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不仅直接对话,而且融为一体,以至于达到后来王国维所说的“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境界。

创作主体之情性与作品所欲表现之外物两相契合,方能“形诸舞咏”。

钟嵘之所以提出直寻说,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补假”、“用典”在诗歌创作中的弊端。

首先,“补假”、“用典”不但远离诗人内心性情,而且还以事遮蔽了诗人本有的真性情,其诗“动辄用事,所以诗不得奇”(“中品??任日方”条);其次,“补假”、“用典”造成情与辞之间的间隔、阻碍。

气、物交感于人之性情,无须借助它者(如书本、典故、前人诗句)即可传达。

此外,在钟嵘的时代,文学创作崇尚文采、华绮、声韵,沈约有声律论,刘勰有《声律》、《俪辞》专篇。

有鉴于此,钟嵘在反对补假、用典的同时,树立“不贵用事”、“自然英旨”及“真美”等审美标准,目的即在于勿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伤其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

如果说,“吟咏情性说”强调对诗人情性的重视,“直寻说”强调由情性到达言辞的思维原则,那么,“三义说”则进入文学创作的总体规则或要求。

(3)三义说。

何为“三义”?《诗品序》云:“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三义说是指钟嵘探讨兴、比、赋及其三者关系的理论观点。

本书在《两汉文论》一章中曾介绍过《诗大序》的“六义说”,钟嵘的“三义”即出自“六义说”。

《诗大序》之后,刘勰对赋、比、兴问题作了具体探讨,《文心雕龙》辟有《诠赋篇》、《比兴篇》。

刘勰继承《诗大序》的儒学传统,仍然强调诗的讽谕作用,《诠赋篇》强调“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托讽”;同时,刘勰仍然沿用旧论,将比、兴视为具体的创作手法,将赋视为一种文体。

钟嵘的“三义说”,对传统的“六义说”有所突破而自有新意。

他从诗歌“吟咏情性”的本质特征和“寓目辄书”的思维特征从发,一改赋、比、兴的传统排序,而变为兴、比、赋。

这改动不仅突显了六义中“兴”的地位,同时又扩充并深化了兴、比、赋的文论内涵。

其一,“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这显然同老庄道家和魏晋玄学的“言不尽意”论相关。

玄学的“意”具有形而上的思辨色彩,而诗文中的意则与“怨”密切相关。

玄言诗之所以“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经”,原因即在于未能对这两种“意”作出区分。

“兴”相关于意而又超越于意,是一种诗意之外的、令人回味无穷的东西,能引起读者的广泛的联想和体验。

钟嵘对“兴”的解释远远超出了将“兴”仅视为表现手法的旧谈,从而涉及到艺术的根本特征。

从钟嵘开始,唐代有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代有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清代有金圣叹的“夫笔墨都停处,此正是我得意处”……这种对言外之意、韵外之至的追求,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审美倾向。

基于对“兴”的这种全新解释,钟嵘又将“比”界定为“因物喻志”,将“赋”界定为“直书其事,寓言写物”,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一方面,“若专用比兴,则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这样既妨碍诗人对情感的抒发,又妨碍味诗者对诗意的把握;另一方面,“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其诗作不免有“芜漫之累”,而味诗者同样无从感受诗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