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l
会 的发展 。
“ 海禁 ” 策 , 政 闭关 锁 国 , 主要 出于政 治 原 因。这 种政
二 、清代“ 闭关锁 国” 策 政
策虽然有 防 范西 方 殖 民 主 义 入侵 的 自卫 作 用 , 更 但
1 .概念 :闭关 ” 指关 闭城 门, 引 申为断 绝往 主要 的是 要 防 范 人 民反 抗 , 固封 建 统 治秩 序 。 闭 “ 原 后 巩
璋 以胡惟雍 谋 反 朝 廷 , 欲 借 日本 为 助 ” 决 意 绝 之 , “ ,
、
明代 的“ 海禁 ” 策 政
1 .概 念 : 禁是 明清 两 朝政 府 禁 止 中 国 民 间私 开始 推行海 禁政 策 : 次 下令 禁 止 民 间人海 “ 番 ” 海 屡 通 ,
人赴 海外 经 商 和限 制外 国商 人 到 中国进 行 贸易 的政 “ 濒海 民私通 海外 诸 国” 明成 祖 朱棣 的海 禁 政策 禁 。
下, 明朝与海 外 诸 国的 经 济 往 来 主 要采 取朝 贡 贸 易 的正 常商 品交 流 。更 重要 的是 它导 致 了社 会 生 产力 的形式 ,惟 不通 商 , “ 而止 通贡 ” 。
责编 / 柏 姜益民 邮箱 / gz @1 薛 xk O 6 s 3
发展 的停 滞 和生 产 关 系 的腐 朽 , 而 阻 滞 了 中 国社 从
明 清时 期 的“ 海禁 闭 关 锁 国 与“
口 宋景 田
【 课标要求】
要求 内 容 解 读
3 实施 原 因 .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 从社会 经济 方 面来 看 , 明初 社 会 经 济虽 得 到恢 复 和发展 , 基本 上 是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 但 因 而没 有强 烈 的对 外 贸 易要 求 , 这是 根 本 原 因 。第二 , 导致 明王朝实 行海 禁 政策 的 直接 原 因是 当时 的倭 寇 问题 。元 朝 时 , 寇 就不 断 到 中 国 沿海 骚 扰 。到 明 倭 朝后 , 日本海 患集 团在 沿 海进 行 骚 扰掠 夺 为祸 更 甚 ,
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与许多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一、明朝时期的外交政策明朝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是围绕着对邻国的攻击和防御进行的。
明朝时期,中国的国力很强,在国内进行了很多建设,改革了很多制度,扩大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规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明朝也对外扩张,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同时,明朝的外交政策也非常注重和邻国保持良好的关系。
明朝时期,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保持着贸易关系。
在中国的南方海岸,有很多贸易城市,如广州、泉州等城市,这些城市和外国的商人有着频繁的往来。
明朝的贸易政策一般是自给自足,但也对外国的一些商品进行了进口和出口。
在明朝时期,中外贸易主要是通过海运来进行的。
对于外国商人,明朝政府实行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收取门市税,同时加强了对海盗的打击力度。
这一政策保护了中国的商业利益,也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关系。
在贸易方面,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关系也非常密切,日本的银、铜、铁、漆等物品在当时便是十分受欢迎的商品。
二、清朝时期的外交政策清朝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清朝的外交政策与明朝的区别在于,清朝时期,中国发生了严重的落后和退步,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大幅度倒退。
因此,清朝政府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更加谨慎地处理与邻国的关系。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国力大幅度下降,外交政策的重点转向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利益。
清朝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中国与外国的贸易和往来,增加了壁垒,以免受外来侵略和掠夺。
同时,清朝还实行了领土保护政策,积极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安全。
清朝时期,中国经济的落后也影响了其外交政策。
中国对外政策的范围逐渐缩小,主要集中在邻国之间的交流和贸易上。
清朝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保持了一定的警惕,但也与一些国家有着紧密的贸易往来,如与荷兰、英国、美国等国家。
中考历史第期黄金知识点系列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3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原因:1.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 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统治。
二、具体表现:1.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
3.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了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地限制。
三、影响:1.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2.消极影响:(1)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四、实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五、启示: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我们今天一定要吸取教训,实行对外开放。
【知识拓展】清朝闭关锁国政策18世纪,由于中外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和人民反清起义不断发生,清朝统治者担心外人和汉人会结合起来反对清朝。
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许中国商船到欧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区进行贸易。
清政府在对贸易范围实行限制同时实行禁教,减少中外之间的往来。
17世纪末,清政府允许天主教在中国传播。
随着教会在中国影响的扩大,它开始直接干涉中国的内政。
尤其是1704年罗马教皇克雷芒十一世订立“禁约”,禁止中国教徒尊孔祭祖。
康熙严辞拒绝了这项要求。
明清时期的海禁

20XX年明清时期的海禁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扩展,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与西方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力进行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时期的海禁海禁,又称洋禁,或称“闭关锁国”,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
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
明朝的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
同时,明朝的海禁政策也未贯彻始终。
明政府曾一度开放海禁,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又蓬勃发展起来。
而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长期关闭国门,严格限制国人对外交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一切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两朝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主要内容包括:(1)海禁。
明代出于抗倭、防扰需要,实行海禁政策。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实行海禁,宣布“寸板不得下海”,违者处死,货物全部没收,以后又多次下达“片板不许入海”的命令。
(2)限制通商口岸。
1685年清朝统一台湾后,宣布开放对外贸易,设置四个港口:广州、漳州、宁波与云台山(连云港),准许外商来华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把四口减为广州一口。
(3)实行“行商制度”。
行商一般称“十三行”,实际不限于十三家。
清政府授予这些行商对外贸易垄断权,后又授权行商代理政府向外商征税,负责管理外商及与外商交涉事宜。
外商不能与政府官员和其他人民直接交往,甚至海关官员也不行。
(4)限制出口货物种类和数量。
粮食、五金、军火(硝磺)、书籍(史书、地图等)等商品严禁出口,并规定了丝、茶、大黄等商品的出口限额。
还规定广东行商与外国人交易不能用银,只能进行物物交换。
(5)限制外国人在广州的活动。
其中有些限制是合理的,如禁止外商偷运枪炮进入广州,禁止走私漏税、贩运鸦片等。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尤其是在其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上,更是涵盖了众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就从这些角度出发,在探讨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外交政策时,阐述一些有关的历史背景、政策思路、实践成果以及经验教训。
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虽然时间跨度有点长,但是有一些共性的问题。
首先,在卫国战争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和关键的问题。
其次,随着国内政治的变化,中国的对外关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明朝时期,明朝主要与蒙古和朝鲜王朝打交道。
在清朝时期,则主要与满洲国家和西方列强进行了交往。
再者,由于宗族政治和封建思想的影响,一些门阀贵族对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度干预,使得中国的对外关系更加地复杂和难以处理。
二、政策思路明清时期的外交政策,可以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保护祖国疆土安全,二是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在宣泄这两个层面时,具体的政策思路如下:1、保护祖国疆土安全。
这是明清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明朝主要依靠长城和边防驻军来保卫边疆。
明朝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外交政策就是宁可疆界不扩,以保卫边疆为主要考虑。
清朝则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以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这种政策表明了中国在对外政策上的顾虑,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希望可以通过强硬和坚定的政策来维护国家领土的安全和稳定。
2、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这是中国在明清时期外交政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明朝时期,中国最为重视的是与蒙古和朝鲜王朝的关系。
在与蒙古的关系上,中国从未认为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将蒙古看成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与朝鲜的关系上,中国一直主张朝鲜应该接受中国的宗主权。
在清朝时期,尤其是在乾隆年间,中国开始与西方列强进行接触,将自己看成是世界上唯一的中心国家。
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国家尊严和荣誉,一直走在强硬的路线上。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政策明末清初的“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封闭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主要原因。
1、找出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对出口的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作出严格的限制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谈谈“闭关锁国”的影响学生讨论: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严重后果:①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②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③③中国由于落后,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想法是:①从“闭关锁国”政策中汲取教训;②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2.概述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出什么趋势?为什么呈现出这一趋势?造成的后果如何?.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关系的特征,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广,能力要求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大趋势考虑,不能局限于某一个朝代或时期,解答第二问、第三问可利用本专题“锦囊妙计”中的观点,从我国明清时期的经济基础入手。
答案: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有:①明朝以前中华文明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隋朝时代完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乃至亚洲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②中外关系,汉、唐、宋、元各朝基本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③中外关系,既有官方的互通使节,也有民间的交往;还有大量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清朝的闭关锁国

台湾
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台湾
元代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琉球)
1662年,明朝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四、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利:一定程度上防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维护国家安全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它推行了近200年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弊: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1)中国与世界隔绝,限制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2)中断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
教学难点:
客观评价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及其影响
授课课时
1节时
授课类型
新授课
1、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①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根本原因)②政治: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③思想:清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开放。④军事外交:清政府害怕殖民侵略者前来侵犯,害怕中外勾结反清。隔离东南沿海反清武装(直接原因)。
二、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学生根据课本自主探究或相互讨论填写下表
教师辅助总结完成下表
朝代
时间
政策
影响
明朝
洪武时
海禁
严禁人民与番人贸易
明朝
洪武后
松弛
郑和下西洋到高潮
明朝
嘉靖时
海禁
为防倭寇之患
明朝
万历时开禁允许人民Fra bibliotek外贸易清朝
清朝初
海禁
隔离抗清武装
清朝
台湾统一后
设关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认定中国清代前期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
马克思在1853年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接受了这一观点。
因此,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被“学者”们推至明代,写入了教科书。
于是,在大多数大陆中国人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常识”:明清时代“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是造成中国历史上由先进转为落后,以至近代长期挨打的重要原因。
就是有学者不同意这一观点也无从说起,就是说了也立即被主流意识形态淹没。
日本学界认定,清初至鸦片战争的同时期,日本实行了“锁国”政策。
但一些日本学者认为,这种“锁国”政策起到的是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海禁“闭关锁国”体现为对海外贸易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其中最严重的是“海禁”,其次为“一口通关”,再次为其他限制性政策。
本文先分述明清时期的相关政策,然后分析其执行的效果。
很多文章将“海禁”直接等同于“闭关锁国”。
但“海禁”的定义并不是简单明了的。
从各种文献看,判断海禁之有无的标准大不相同。
有人以有无明文禁令为标准,有人据市舶司或海关的开闭来判断。
而且海禁有全面与部分之分,部分海禁又包括对特定港口、海域、航线(如东洋、南洋)或国家(如日本),及只针对部分特定主体(如本国商民、“红毛夷”、“倭人”)和客体(如某些商品、船只)的禁令。
应该指出的是,只针对未经政府允许的走私贸易禁令不应算做海禁(在如此宽泛的定义下,几乎所有现代国家都在实行海禁)。
另外,禁令不一定能够有效实施,不同时期禁令实施的力度和效果有所不同,禁令的有无更不等于是否“闭关锁国”。
总体上说,明清两代只在明前期、嘉靖倭乱时期和清初近乎全面海禁,时间跨度远短于开海或部分开海时期。
1明代的海禁令从官方的明文诏令看,海禁是有明一代的基本国策,似乎只有隆庆年间有开放漳州月港的明令。
但如果以“不禁止即为开放”的标准看,又似乎只有洪武、永乐和嘉靖年间等个别时期有不断重申的海禁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在政治上,它是明清封建统治者害怕人民 力量和海外势力相结合的恐惧心理的表现 • (二)在经济上,它是中国历代“重农抑商”政 策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恶性反应 • (三)在思想上,它是明清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 保守落后思想的产物
四、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教训
•
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无限期的灾 难;就国家前途来说,是作茧自缚、趋向贫穷落后的坐标。 • 1、闭关锁国政策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前进 • 2、闭关锁国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促使中国社会动荡不 安 • 3、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中国人民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 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际文化的交流
• 2、推行牙行制度和公行制度,垄断对外贸易
• 牙行制度 是继承唐宋以来的博买制度,是明朝政府编制对 外贸易的产物。每当外国贡舶到时,牙行便前往看货, 并将货物报官,待派官抽分以后,才由牙行带领内商 前来贸易。牙行在外商和内商之间,作为买卖的中介 人,即评定货价、介绍卖方,并在买卖过程中收取佣 钱,即谓“牙钱” • 公行制度 • 是广州洋货行(通称十三行)基础上,于康熙五 十九年组成的垄断外商来华贸易、经营对外贸易和外 交活动的机构。 • 清政府原想依靠他们守住大门,结果却让他们引进了 敌人。
二、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和内容
• 明清近三百年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特点是: 闭关为了自守,锁国在于愚民。它一方面着重 禁止私人出海离境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以 及其他任何联系;另一方面又严格限制和管理海 外各国洋人来华贸易和活动,妄图达到隔绝中外 人民的任何联系与接触。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课程内容安排
• • • • • 一、如何定义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发展过程 二、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特点和内容 三、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社会根源 四、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教训 五、结语
一、如何定义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发展过程
• 定义:什么叫闭关锁国政策? • 1984年出版的《中外史地知识手册》说,闭关政策是 清朝限制中外交往的政策。新编《辞海》认为,锁国政策 是日本江户幕府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但是“闭关 锁国”触的一 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且严格限制对外经 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 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以康熙五十六年 (1717年)为界,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 前期第一阶段四十一年,(即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三年),实 行锁国政策,如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 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强迫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 民内迁三十五至五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等 • 前期第二阶段三十四年,(即康熙二十三年至五十六年)实行 对外开放,设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以及粤海关等进行对外 贸易。 • 后期一百二十四年,(即康熙至道光二十年),实行闭关锁国, 其中雍正早起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到乾隆 年间,闭关锁国政策更是达到鼎盛时期。
五、结语
• 闭关锁国政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种极端 反动落后的慢性自杀政策;对广大人民来说,是封建统治 者束缚人民的项链;就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造成当 代社会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 这种政策一定要失败。因此,鸦片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除了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向外扩张、寻找销售市场和原料产 地外,也是这种反动政策自身所造成的恶性后果。现在, 从表面上看这种封建而反动的政策虽已失败,但是,它的 顽固性似同白脚之虫僵而不死一样,长期危害着国家的肌 体,影响着民族的兴旺发达。
• 1、禁止私人出洋贸易,关闭和收缩对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易港口
(1)不准大陆商船出海前往南洋进行贸易 (2)禁止大陆商人把船只卖给外国人,禁止运粮食出口 (3)禁止汉人出海贸易 (4)对来中国贸易的外国商船,令地方文武官员严加防范 但是,明清两朝对海外诸国不可能完全断绝往来,无法 把全部“外夷”拒之国门之外,于是,只有以闭关和收缩 对外贸易港口的形成,来达到闭关锁国的目的。
明清时期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课前热身:讨论闭关锁国政策
•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嘉靖年间(15221566年)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科技文化处于 国际领先地位。自明清之际以后,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欧各 国,究其原因,与明清两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有密切的关系。 •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中国20世纪末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一万亿美元时指出:“没有对外开放政策这一着,翻两番 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更困难。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 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 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来说发展是比较滞后的。当然这 有内外许多因素,包括我们的错误。历史经验教训说明, 不开放不行。
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 明清两朝的对外政策,主要实行闭关锁国,前后长达三百 多年。明朝可以嘉靖二年(152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 • 前期第一阶段三十多年,(即洪武元年至建文四年)实行 禁海锁国,如“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罢泉州、明州、 广州三市舶司”等….. • 前期第二阶段一百二十年,(即永乐元年至嘉靖元年)基 本上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如郑和下西洋 • 后期一百二十余年,(即嘉靖第二年至崇祯十七年),逐 渐收缩和关闭对外港口,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3、严格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
明清两朝在禁海期间,除朝贡贸易外,规定“寸板不许下 海”
4、限制外国人在中国的活动
对外国使者和外商,明清两朝防备极严
三、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社会根源
• 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在政治、经济、文 化上都带有与世隔绝和盲目排外的倾向,究其历 史的和社会的根源,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