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明清时期》:“海禁”与“闭关锁国”
知识点3_“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
【典型试题】
1.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
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
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
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海禁”与“闭关锁国”表现】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评价】
局限性(主要影响): 1.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 夜郎自大。 积极性: 对外来侵略有自卫作用,保护封建自然经济。 启示:1.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 2.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含义】
“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背景】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 2.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3.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4.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 外国进行贸易。
【答案】 B
“海禁”与“闭关锁国”
【典型试题】
2. 1567年,明朝隆庆皇帝朱载垕同时开放了“海禁”和“银
禁”,诏令“朝野上下率用银”,从此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白
银进口。据统计,白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西班牙从美洲横
越太平洋,经菲律宾运到中国的白银,占新大陆白银总产量的
3/4。由此可见,当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4比较拓展: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

比较拓展: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教师和学生将海禁和闭关锁国认为是一回事,没有进行必要的区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同】一、原因: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防范中外反对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3、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等。
二、内容: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部分官方主持的贸易;三、后果:都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本质是一样的等诸多相似之处。
【异】一、实施背景不同:明朝海禁: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仍对明朝构成一定威胁,日本倭寇在沿海进行骚扰掠夺,政局不稳。
清朝闭关锁国: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建国之初,内有多股反对势力的反对,如前明残余势力、明末农民起义军队等多股反对势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掠夺,统治亟待加强。
二、主要针对对象不同:明朝海禁主要是针对倭寇,而清朝闭关锁国先是针对东南沿海抗清势力,后来主要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朱元璋政府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
此后,朱元璋多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片板不许下海”,诏令极严。
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空前的航海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
明中叶倭寇活动再度猖獗,嘉靖元年(1522年),明政府再度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
凡违禁的沿海官民,依法处以极刑。
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
同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1)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官营专卖垄断了盐、茶等的经营,对商业征收重税。
(2)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实行“海禁”政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这些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第1页共1页。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高三历史是必须学习的,它会让我们知道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繁华,衰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跟着小编了解这两个朝代。
高三历史明清知识点1政治: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1)废除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2)设立内阁: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完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使司。
(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
(5)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在地方分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民政、司法和军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6)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事迹亲ㄖ苹嗜ǜ叨确⒄沟闹匾曛尽�(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及其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监察制度、选官制度、行省制度等都体现了继承性的特点;而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则是一种新发展。
②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大明律》的制定,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的推行,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高一历史必修2_课文注释: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课文注释: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封建统治者在简单再生产的磨盘上转圈,在自给自足的庄园里昏睡,既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发展,也不依赖商品的进出口,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连林则徐这样有远见的大臣在鸦片战争前都认为:“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藉资夷货”,如果封关绝市,那就“各国生计,从此休矣。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早在17世纪,清政府为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曾厉行“海禁”。
台湾收复后,“海禁”解除。
18世纪中叶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政府又宣布实行闭关政策。
清朝统治者不仅对汉族人民非常疑忌,就是对充当臣仆的汉族地主官僚也深具戒心。
它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闭关政策”的影响和评价: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1/ 1。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对于国家利益的保护制定了许多政策。
其中,明朝的海禁政策就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
这一政策被世人戏称为“闭关锁国”,意味着中国关闭了对外贸易的大门,限制了外来影响,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原因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可以追溯到朝代初年,明太祖朱棣(即明成祖)即位后就开始制定相关禁令。
明太祖期望通过限制对外贸易来保护国内的经济和安全。
此后,明朝历任皇帝都对海禁政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维护。
二、政策内容明朝海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禁止海外贸易和航海活动。
具体措施有:禁止私人出海航行、对外贸易只能通过特许贸易商、限制与外国人接触交流等。
此外,明朝还对外人入境设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外籍人士进行了限制。
三、原因与影响明朝海禁政策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深层次影响。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保护:海禁政策的施行是为了保护国内的贸易和产业,避免国内的资源被外国掠夺,保持经济的独立性。
2. 安全威胁:在明朝初年,蒙古势力仍然存在,并且还有西北边疆地区的明太祖消除的后遗症。
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海禁政策成为一个必要手段。
3. 文化保守:海禁政策也有一定的文化保守成分,封建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抵制和保护,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面影响体现在国家经济和安全得以保护,同时限制了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然而,这一政策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包括:1. 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局面形成。
这一封闭状态,限制了中国对外的交流与学习,使得中国在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相对滞后。
2. 商业发展受阻:中国在海禁政策下错失了与世界市场接轨的机遇,错失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也使得国内市场的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竞争力。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l
会 的发展 。
“ 海禁 ” 策 , 政 闭关 锁 国 , 主要 出于政 治 原 因。这 种政
二 、清代“ 闭关锁 国” 策 政
策虽然有 防 范西 方 殖 民 主 义 入侵 的 自卫 作 用 , 更 但
1 .概念 :闭关 ” 指关 闭城 门, 引 申为断 绝往 主要 的是 要 防 范 人 民反 抗 , 固封 建 统 治秩 序 。 闭 “ 原 后 巩
璋 以胡惟雍 谋 反 朝 廷 , 欲 借 日本 为 助 ” 决 意 绝 之 , “ ,
、
明代 的“ 海禁 ” 策 政
1 .概 念 : 禁是 明清 两 朝政 府 禁 止 中 国 民 间私 开始 推行海 禁政 策 : 次 下令 禁 止 民 间人海 “ 番 ” 海 屡 通 ,
人赴 海外 经 商 和限 制外 国商 人 到 中国进 行 贸易 的政 “ 濒海 民私通 海外 诸 国” 明成 祖 朱棣 的海 禁 政策 禁 。
下, 明朝与海 外 诸 国的 经 济 往 来 主 要采 取朝 贡 贸 易 的正 常商 品交 流 。更 重要 的是 它导 致 了社 会 生 产力 的形式 ,惟 不通 商 , “ 而止 通贡 ” 。
责编 / 柏 姜益民 邮箱 / gz @1 薛 xk O 6 s 3
发展 的停 滞 和生 产 关 系 的腐 朽 , 而 阻 滞 了 中 国社 从
明 清时 期 的“ 海禁 闭 关 锁 国 与“
口 宋景 田
【 课标要求】
要求 内 容 解 读
3 实施 原 因 .
Hale Waihona Puke 第一, 从社会 经济 方 面来 看 , 明初 社 会 经 济虽 得 到恢 复 和发展 , 基本 上 是 自给 自足 的 自然 经 济 , 但 因 而没 有强 烈 的对 外 贸 易要 求 , 这是 根 本 原 因 。第二 , 导致 明王朝实 行海 禁 政策 的 直接 原 因是 当时 的倭 寇 问题 。元 朝 时 , 寇 就不 断 到 中 国 沿海 骚 扰 。到 明 倭 朝后 , 日本海 患集 团在 沿 海进 行 骚 扰掠 夺 为祸 更 甚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4史料解读:“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海禁〔材料一〕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
……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
──《明太祖实录》卷七〔材料二〕以倭①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材料三〕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一【解读】以上三段史料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的一系列海禁政策。
1.朱元璋再三地颁布一系列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贸易。
2.严令禁止军民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完全由政府控制。
3.朱元璋海禁的原因之一是倭寇的侵扰。
朱元璋的一系列海禁政策,说明明代政府在明初便实行了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在明代虽然时废时立,但一直到明末,也没有被撤销。
海禁推行之初,虽然对维护明代封建统治、安定边防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被动挨打,对其后的清代以及近代的影响很大。
【注释】①倭: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2.清代的南洋海禁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①。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藍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解读】这是一段关于清代南洋海禁的史料。
1.南洋海禁之前,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民靠对外贸易为生,生活富足,社会安定。
2.海禁之后,人民生计阻断,造成社会动荡。
清代的海禁是闭关政策的具体体现。
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是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而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被动挨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锁国”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
高中历史《明清时期》:“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表现
影响
明朝“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③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