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政策探析

合集下载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对于国家利益的保护制定了许多政策。

其中,明朝的海禁政策就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

这一政策被世人戏称为“闭关锁国”,意味着中国关闭了对外贸易的大门,限制了外来影响,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原因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可以追溯到朝代初年,明太祖朱棣(即明成祖)即位后就开始制定相关禁令。

明太祖期望通过限制对外贸易来保护国内的经济和安全。

此后,明朝历任皇帝都对海禁政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维护。

二、政策内容明朝海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禁止海外贸易和航海活动。

具体措施有:禁止私人出海航行、对外贸易只能通过特许贸易商、限制与外国人接触交流等。

此外,明朝还对外人入境设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外籍人士进行了限制。

三、原因与影响明朝海禁政策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深层次影响。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保护:海禁政策的施行是为了保护国内的贸易和产业,避免国内的资源被外国掠夺,保持经济的独立性。

2. 安全威胁:在明朝初年,蒙古势力仍然存在,并且还有西北边疆地区的明太祖消除的后遗症。

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海禁政策成为一个必要手段。

3. 文化保守:海禁政策也有一定的文化保守成分,封建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抵制和保护,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面影响体现在国家经济和安全得以保护,同时限制了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然而,这一政策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包括:1. 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局面形成。

这一封闭状态,限制了中国对外的交流与学习,使得中国在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相对滞后。

2. 商业发展受阻:中国在海禁政策下错失了与世界市场接轨的机遇,错失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也使得国内市场的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竞争力。

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海外贸易

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海外贸易

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海外贸易明朝时期,中国的海禁政策严格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这一政策对于明朝自身的经济和国际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朝海禁政策的原因、实施及对海外贸易的影响。

一、海禁政策的原因明朝实施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是担心外敌的侵袭与国家的安全问题。

在明朝前期,元朝的时候,蒙古族的水军曾经对中国南部进行过多次侵略,这成为了明朝皇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动因之一。

此外,明朝初期的农民起义导致了社会动荡,政府重视内政治安并认为限制外贸可以保持国内稳定。

二、海禁政策的实施明朝通过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来实施海禁政策。

例如,明朝最早陆续发布了禁海令、禁航令等法令,严禁中国公民与外国人进行海上贸易活动。

此外,明朝还修建了一系列的界碑和烽火台,以监视沿海地区的动态,并设立了海防军队,以保障海禁政策的执行。

三、海禁政策对海外贸易的影响明朝的海禁政策对海外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明朝的海禁政策导致国内贸易活动无法有效扩大,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由于不能与外国进行贸易,中国缺乏外国商品的供应,无法满足人民对于海外商品的需求。

其次,明朝的海禁政策削弱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此前,中国广州的丝绸和瓷器曾经是世界贸易中的主要商品,但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对外贸易几乎中断。

相反,其他国家如葡萄牙和荷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同时,海禁政策也导致了海盗问题的加剧。

明朝海禁政策的限制使得走私和非法贸易活动猖獗,海盗也乘机活动频繁,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然而,明朝海禁政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取消海外贸易可以避免外国的文化和思想对中国的渗透,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传统文化的纯粹性。

总之,明朝的海禁政策虽然秉持着国家安全和内政稳定的目标,但在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一政策虽然限制了中国与外国的接触和交流,但也造成了经济的停滞与国际地位的下降。

直到明末,随着对外政策的变化,明朝逐渐放宽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但此时已经无法挽回明朝经济和国际地位的颓势。

明朝的严禁海禁政策分析

明朝的严禁海禁政策分析

明朝的严禁海禁政策分析明朝时期,曾出现了一种叫做“海禁”的政策,即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禁止私人买卖外货海外。

这是因为明朝时期的贸易形式大多是由国家专营,如果私人贸易繁荣,就会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所以这个政策就出现了。

当时的这个政策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便开始出现了不少问题。

第一,海禁政策使得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关系一度疏远。

因为海禁政策的存在,中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与外国进行贸易,这就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孤立。

因此,当时的中国政府就因为海禁政策而错失了很多给予中国很大帮助的外来文化。

第二,海禁政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严禁海禁政策的存在,中国在某些外国物品上存在很大的需求,但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进行购买,因此不少地区的市场就开始形成了走私活动。

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使得中国的财政收入大量缩水,而且也让走私者在其中获取了极大的利益。

同时,这样的走私活动也为中国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少隐患。

第三,海禁政策让中国错失了很多机会。

由于严禁海禁政策的存在,中国错失了不少可能对经济发展有益的机会。

比如,中外贸易所涉及的种类繁多,但是在某些物品方面,中国本身并没有生产技术,但是过分地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就不得不错失了很多合作的机会。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明朝时期的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

第四,海禁政策缺乏有效的制度奖励。

虽然海禁政策在当时的情况下或许是必需的,但其制定者却并未考虑到足够的激励手段。

如果说,此政策单纯依靠着惩罚和暴力手段来维持自身存在,那么这个政策自身就会变得与其目标相悖。

因此,制定者需要思考更多如何根据制度自身特点,设计一些激励机制的问题。

总之,海禁政策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一种必需的政策,但其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给中国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提取教训,进一步完善现代的管理体系,形成更加科学、更加健全的制度。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海禁政策实施的时期。

海禁政策是指中国古代王朝为控制和限制海上贸易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就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进行探讨。

一、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代晚期,中国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的问题。

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有以下几点:1. 防范西方殖民势力:明朝后期,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边界地区渗透,中国政府认为西方列强以贸易为幌子,实则图谋入侵和殖民中国。

于是,明朝开始采取措施限制了海上贸易,以应对外来势力的威胁。

2. 扩大国内市场: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限,国内经济相对薄弱。

为了保护国内的工商业发展,中国政府限制海外商品的流入,以扩大国内市场。

3. 保护农业经济:中国是农业大国,明清时期,农业经济是国家的重要支柱。

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政府实施海禁政策,限制外国商品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

二、海禁政策的实施措施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禁止海上贸易:明政府规定只有几个沿海城市可以开展与外国的贸易,而其他城市则禁止与外国进行贸易。

清朝时期,更加强化了海禁政策,只有广州、厦门、宁波等少数几个城市允许与外国进行海上贸易。

2. 限制造船:为了进一步限制海上贸易,明清政府对民间造船业也进行限制。

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要求船只只能在特定的地点建造,并且必须取得政府的许可。

3. 实施罚款和查抄:对于逃避海禁政策的商人和海盗,明清政府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一旦抓到逃离海禁的船只和商人,将面临巨额罚款或者没收财物的处罚。

4. 限制外国传教士的活动: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活动也受到限制。

明朝时期,传教士活动受到限制,清朝更是全面压制了传教士的活动,以抵制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三、海禁政策的影响与评价1. 经济影响: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限制了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但同时,也限制了国内经济的发展,使中国错失了与外国贸易合作的机会,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先机。

初中历史教案:明代的海禁政策探析

初中历史教案:明代的海禁政策探析

初中历史教案:明代的海禁政策探析一、明代海禁政策的背景与意义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盛的朝代,其海禁政策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对于国家财政和军事安全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代初期,由于南宋时期的内外交通顺畅,对外进行贸易活动频繁,东西方之间的物资和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但后来元朝统治者元惇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使得明王朝接续统治南宋后逐渐面临外来文化和商品侵袭的压力。

因此,在建立新朝立国之初,大明朝廷紧急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海外贸易和防范外敌侵略的政策,整体被称为“海禁”。

二、明代海禁政策实施过程1. 初始阶段:树立“关闭门户”的旗帜在初创之际,洪武皇帝采取开倭赎捕、禁菲等措施,并颁布诏书表达了关闭门户、防范异族侵扰的决心。

此时期主要着眼点是消除海岛上的敌寇势力。

2. 完善与加强阶段:制定严格规定,限制外贸明成祖时期,海禁政策日趋完善,特别是在对待海外贸易的问题上更加严格。

首先通过颁布文令来禁止官民私船对外贸易,并对违规者进行严惩。

此后,成祖进一步加强了海禁政策,明确规定了从事外贸的地方官员责任以及处罚措施。

3. 继承与发展阶段:形成陆上与海上联动的封闭系统明朝中期至晚期是海禁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崇祯皇帝时期,不仅在东北边境附近设置重要关卡来限制满洲和葡萄牙等异族渗透,还将国内河流纳入海禁监管范围。

这种陆上与海上联动的封闭系统有力地控制了各类商业行动。

三、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分析1. 内忧外患需求:面对蓬勃发展的商业经济和星罗棋布的沿海港口,明朝国内存在着贪官污吏、私船偷税漏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

此外,对于海外势力的控制也成为当时政权维护稳定和防范敌患的需求。

2. 文化自信与士人侧重:明代文化充斥着中原优越论,认为中国是天下之中心,并在农耕经济模式下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士人文化。

这种自信心使得他们不屑于与海外异族进行交往,并强调封建礼仪和儒家思想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3. 换位思考与国家安全:明朝统治者担心西方列强通过商业活动渗透进来并最终危及到国家安全。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的影响与启示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的影响与启示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的影响与启示明朝时期是中国封闭自守的时期,由于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家对海洋的掌控逐渐弱化,这也为后来的航海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海禁政策对于中国海洋文明的演变,对于后世的启示也是十分深远的。

本文将结合历史与现实,探讨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与启示。

一、明朝海禁政策的历史背景与实施明朝初期,随着燕王朱棣的登基,尽早通海成为一项重要政策,为此建设了无锡兴化、泉州安海、汕头普宁等许多一线港口。

到了嘉靖年间,由于明朝海禁令的出现,在这些港口的发展逐渐受到限制,海上贸易也受到严格管控。

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其实启始于万历之前,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则是在万历年间。

明朝时期对外交通受到严格控制,除了驿道和水路外,禁止任何国民到海外去。

所谓“海禁”,是指明朝禁止商人和游客出海、进口和出口商品的一个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国的通商活动带来了阶段性的影响。

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的实施,不仅影响了内外贸易,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社会和政治的演变。

二、明朝海禁政策对内贸易的影响明朝时期的海禁政策的实施,对于内地的经济和商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逐渐限制海上贸易,内地商贸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有学者认为:明朝的海禁政策为明朝时期官商关系的调整、瓦解提供了压力。

其他的学者认为:清朝对明朝文明的继承和传承,其实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

另一方面,由于海上通商的禁止,也使得内地缺乏外部的文化、思想和科技交流,阻碍了内部经济与社会的适应性调整,这也导致了面临政治上的巨大困难,以及对于革新运动的反应不够迅速。

这是明朝海禁政策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的相应影响。

三、明朝海禁政策对于外贸易的影响明朝海禁政策对于外贸活动有着强烈的压制,使得境内外贸易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变得困难。

相对于宋、元两朝,明朝外贸活动的发展相对有所停滞。

尽管如此,但是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成长过程,始终没有破除中国对海洋贸易的依赖。

后来的清朝,由于政策上的改变,同时也因为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刺激,中国在外贸方面经历了非常庞杂甚至是痛苦的阶段,认识到了开放的必要性,找到了实行开放政策的外部条件。

明朝海禁政策的原因与影响

明朝海禁政策的原因与影响

明朝海禁政策的原因与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而明朝海禁政策是其独特的一部分。

海禁政策指的是明朝时期实行的一系列限制与控制对外贸易的措施。

这一政策的出现有其背后的原因,并且对明朝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一、海禁政策的原因1. 防止外族残忍侵略:明初的海禁政策是基于对蒙元入侵的历史背景而制定的。

蒙元时期,入侵者猖獗,社会动荡不安。

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实行海禁政策,目的在于通过限制贸易和人员流动来减少入侵者的渗透和侵略。

2. 维护国内经济:明朝初期农业经济为主,国内商品生产不足,使用铜和铁的需求迅速增长。

为了保护本国工艺和冶炼业的繁荣,明朝政府将限制铜和铁的出口,并鼓励国内生产。

3. 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明朝自诩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为此,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主要目的是压制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二、海禁政策的影响1. 经济发展停滞:虽然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产业,但它也限制了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导致了中国经济的相对停滞。

欧洲在这一时期正处于高度探索与发展的时期,而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其错失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机会。

2. 船舶技术落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明令禁止中国民众出海。

这使得船舶制造技术在明朝时期相对滞后,无法与欧洲的船舶技术相媲美。

这也为后来的航海时代,外国列强的入侵提供了条件。

3. 科学技术交流限制:由于海禁政策的限制,明朝错过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交流。

这使得明朝在航海、地理、天文等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相对滞后,失去了与欧洲国家对等竞争的机会。

4. 社会对外开放意识的缺失:海禁政策使得中国社会沉浸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乏对外开放的觉悟。

这也使得后来明朝面临外族入侵时,无法与外来势力进行有效的抗争。

总结起来,明朝海禁政策的背后有着历史背景和国家利益的考虑,然而这一政策的实行却带来了许多不良后果。

明朝错失了贸易机会,导致经济发展停滞,船舶技术和科学技术落后。

明朝的海禁政策分析

明朝的海禁政策分析

明朝的海禁政策分析明朝时期,由于世界贸易路线的变化和外族势力的崛起,大批外国商人涌入中国,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本国工商业,减少对外贸易的依赖,明朝开始了禁海政策。

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清朝的开放政策出现。

本文将从海禁政策的实施、原因以及影响等方面对明朝的海禁政策进行分析。

一、海禁政策的实施明朝的禁海政策是在明朝初年开始实施的。

早在明初,禁海的政策便已经开始了。

但是一直到明朝中期,禁海政策才真正的实施起来。

此时,明朝的海禁政策开始逐渐加强,同时也开始与对外开放的政策形成对比。

明朝实施禁海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1.防止侵略。

国内外奸商倾向于将外国军队和海盗引入中国的领海,扰乱当地稳定和经济发展。

2.保护本国工商业。

明清两代皇帝对海外贸易持有的保守态度,基本上是因为他们认为外商的进入对本国的产业和工商业有影响,而要求禁止这种进口,以保护国内生产的需求。

3.整顿商业税收。

明代政府加强禁海政策,主要是出于税收方面的考量。

明代政府在其后期重税商人,目的是对商业进行整顿,使这一经济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国家指导财政收支。

二、海禁政策的影响禁海之策实施,对于明朝国内的经济生活和对外贸易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成国内经济产业的发展。

对于当时中国经济状况来说,进一步扩大本国市场对于保护本土的工业有重要意义。

禁海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种保护程序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

2.抑制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明朝实行“海禁”,对于海外贸易的发展造成了压制。

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禁海政策的约束,对外贸易产生了不良影响。

明朝实际上曾试图禁止海外贸易,以避免自然灾害、饥荒、其他文化的输入以及恶性商业活动的影响。

3.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政府管理。

禁海政策的实施,要求对海上商业活动进行监管,这对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来说,对部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海禁政策探析
摘要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明末海禁的废弛经历
了一个多变的过程。

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永乐后(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明末海禁的废弛。

这些政策对明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明朝海禁政策
一、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
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措施全面而有效,私人海外贸易活动大体被禁绝。

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官方的朝贡贸易范围内,其贸易规模十分有限。

(一)禁令屡颁
明代海禁主要是禁止私人出海贸易。

所谓“片板不许下海”,其实就是指不许私人船只出海。

通过《明实录》和《国榷》我们可以发现,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看到申谕海禁的记载。

据《明实录》所记,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朱元璋就颁布了禁海的诏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此后也不断加以重申,洪武十四年(1381)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二)征船户为军和在沿海广置卫所
为了有效的实施海禁,明朝统治者采取了征船户为军、加强海防等措施。

整饬海防是推行海禁和防止海上势力内扰的重要措施。


廷在沿海广置卫所,派驻重兵,严行稽查。

以后又不断派军政大员到沿海督促修建城堡等防御工事。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因年号是“建文”,故史称建文皇帝。

他仍然严格忠实地推行海禁政策,其严厉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广东通志·前事略》载,建文三年(1401)十一月,建文帝颁诏,在洪武年间,只是“禁民间用番香番货”,这时连官员也在被禁之列了。

二、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年号“永乐”,明成祖是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对朱元璋制定的对外政策做了诸多改革,虽未明令废除海禁,但却大大放松了海禁,并在永乐年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

(一)重新设立市舶司和创设四夷馆
朱元璋最初设市舶司于太仓黄渡,以专管朝贡贸易。

后来因这里距南京太近,遂罢去,另于宁波、泉州、广州分设。

由于朱元璋一再限制外国来贡,并反复申严海禁,致使外国来贡者日益减少,于是,洪武七年(1374)九月,朱元璋断然将三处市舶司全部罢去,朝贡事宜交由地方官员管理。

明成祖即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重新设立三地的市舶司:“于浙江、福建、广东设置市舶提举司,隶布政司。

每司置提举一员,从五品;副提举二员,从六品;吏目一员,从九品”。

(二)放宽海禁,优待来使
明成祖即位后,也未敢明令废除海禁。

明成祖指责建文帝“变乱祖制”,自己打的旗号是恢复祖制,所以对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不敢轻易取消。

明成祖对来华人员一概采取欢迎的态度,并为他们提供很多的方便条件,并给以很高的礼遇。

明成祖对来华贡使都给予友好的接待,不管他们的国家是大是小、是强是弱,明成祖都要亲自接待,并给以丰厚的赏赐。

(三)恢复对日邦交
明代的中日关系长期不谐,只是在永乐年间得到较大的改善,并在此后一个多世纪中维持着正常的交往。

明成祖对朱元璋保守内向的海外政策有诸多改变,恢复对日邦交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明成祖一即位就遣使赴日通好,恢复了两国正常的邦交关系。

(四)郑和下西洋
自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使明王朝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友好关系。

随着郑和船队在汪洋大海上劈波斩浪,洪武、建文时消极保守的海禁政策受到了有力冲击,中外贸易得到有力推动。

三、永乐后(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强化
明成祖死后,仁宗即位,年号“洪熙”。

由洪熙至弘治的80年间,明王朝对海外交往的态度明显趋于保守。

永乐年间有所松弛的海禁政策又重新有所强化。

但是,由于政治腐败、海防废弛等原因,这
时的私人海外贸易反而在暗中有所发展。

洪熙至弘治时期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尤其是正统年间发生了“土木之变”,更明显的成为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四、正德年间海禁的废弛
从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的角度来看,正德年间是重要的转折时期。

这时正值16世纪初期。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人最先来到中国沿海,西班牙和荷兰人接踵而至。

于是,中国传统的海外贸易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海外交往的性质和内容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

正德年间的海禁进一步废弛,私人海外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

明武宗不理政事,经常出游,宠信宦官,像臭名昭著的大宦官刘瑾就活跃在正德年间,这时皇庄恶性发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从而引发了明中期规模最大的刘六、刘七大起义。

明宗室宁王朱宸濠也趁机在南昌起事,差一点夺走了明武宗的皇位。

在这种背景下,正德年间的海防自然进一步废弛,海禁也不像过去那样严厉。

五、明末海禁的废弛
鉴于海禁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制定的“祖训”,所以终明一世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敢于明令废除,只是在具体执行中有松有紧。

到明末的天启、崇祯年间,海禁的“祖训”和各种有关诏令已如一纸空文。

崇祯帝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有时重申海禁,但收效甚微,且因臣民的反对不久即又放宽。

这时来中国进行朝贡贸易的国家已寥寥无几,而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已呈不可阻遏之势,涌现出众多的海商
集团。

其中,郑芝龙海商集团势力最大,几乎完全控制了东南海上的私人贸易。

天启帝在位7年,崇祯帝在位17年。

此时传统的海禁政策更加废弛,继续来中国朝贡的只有周边少数几个关系密切的国家。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