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师秋田道夫访谈
秋田道夫

秋田道夫日本工业设计师秋田道夫—他的作品不追求去做石破天惊的形状。
机能上的创新是他所追求的,机能的新鲜,比较是日本工业设计的特色。
他是個工業設計師,卻更像個哲學家;他追求極至的簡約,產品卻有豐富的哲學意涵;以一个我所设计的双筒咖啡随身杯为例,那种弧形的造型,其实你在建筑或其它地方也可以看到,只是过去不曾出现在咖啡容器上。
而它的线条很简单。
我觉得成功商品的造型应该可以让人一眼就明了,在十公尺外看到也可以明白,这我称之为「形态语言」,因为造型本身就是很重要的沟通工具。
而这种「传达心意」的设计,是国际化重要的元素。
企业的产品设计,一样要反映企业深层的文化,没有文化特色的企业,很难有好的传达心意的设计商品。
模特娜嘉·奥曼(Nadja Auermann)以着亮片装的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形象出现在安娜·苏的时装发布会中。
安娜•苏时装设计的关键是对不同服装的奇妙混搭,而非单件衣服本身。
比如这里展示的设计,她把不同时期的时装摩登化。
这种改良的怀旧风格是20世纪90年代时装的主要特色,而安娜•苏的设计比许多别的牌子更具有可穿性。
安娜·苏曾就读于纽约Parsons设计学院,做过时装造型师——这个经历使她善于把不同种类的衣服搭配在一起。
还在学校的时候,她就与同班同学、摄影师史蒂芬•梅塞尔(Steven Meisel)组成了摄影团队。
她也曾在一家运动服饰公司做过一阵设计师,于1981年成立自己的品牌,当时美国梅西(Macy)百货公司已经开始销售她的时装。
她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四十年来杂志上的裁减样板——存在她所谓的“天才档案”中。
Anna Sui:1955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迪尔伯海茨。
模特Nadja Auermann演绎亮片套衫和皮草围巾。
摄影,Chris Moore,1995。
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
汽车设计师专访:顶尖设计师分享创意与灵感来源

汽车设计师专访:顶尖设计师分享创意与灵感来源近日,本媒体有幸采访到汽车设计界的顶尖设计师,他曾参与过多款备受赞誉的汽车设计项目。
在本次专访中,他分享了自己的创意与灵感之源,以及他对未来汽车设计发展的看法。
作为一名从事汽车设计多年的资深设计师,他说自己的创意和灵感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就是日常生活。
他认为,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蕴含着设计的灵感,在观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可以找到汽车设计的灵感。
他会观察自然界的形状和色彩,会关注建筑物和家具的设计,还会留意时尚和艺术的潮流。
通过不断观察和吸收,他能够深入把握时代的氛围和审美趋势,从而为自己的设计注入更多新鲜、独特的元素。
其次,他提到旅行也是他获取创意与灵感的重要途径。
在旅行中,他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景和建筑,这些都对他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旅行让他接触到了不同的人和事,拓宽了他的眼界,使他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而且,旅行也为他提供了一个观察人与汽车的互动的机会,进一步深化了自己对汽车设计的理解。
在关于未来汽车设计发展的看法上,他提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汽车设计也在不断演进。
他认为未来的汽车设计应该更注重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汽车设计也应该积极响应环保号召,采用更环保的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他还强调了智能化的趋势。
未来的汽车应该更加智能化,具备更多的科技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便捷、安全和舒适的使用体验。
在谈到自己对汽车设计的追求时,他表示,作为一名设计师,他的目标是设计出既具有美感,又符合实用性和功能性的汽车。
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实际的使用价值,提供一个愉悦的驾驶和乘坐体验。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学习和探索,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合作,继续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突破。
本次专访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这位顶尖设计师对创意与灵感的获取方式,还让我们对未来汽车设计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扼经济之喉——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结课论文姓名:张彩霞学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专业:设计艺术学题目:扼经济之喉的关键——设计2011 年 12 月结课论文摘要在我们这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里,设计已经作为一门学问和一种文化出现在我们周围。
设计的出现本身就代表一种文明的进步与飞跃,尤其是在现实的社会中,这种表现更为明显,而经济又是我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得以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正常发展和生活。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设计本身就等于经济进步,而经济的发展直接制约着设计的进步。
因此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彩绘影响设计的发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艺术实体,它的存在既代表着一个文明的社会形态,是一种文化,但是当它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在时间和社会的背景下,让它开花发芽,并赋予经济实体,直到结果,并有新的一代降临,这便是经济的酝酿下的产物。
而设计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当今这个现代化、信息化程度高的时代,空有艺术性、美的外观,而不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不能推动经济和时代发展的设计,在现今是没有市场,是不能为广大所接受的。
设计要为发展社会经济服务。
社会经济状况的好坏,可以制约艺术设计的发展;艺术设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推动作用,而不能决定经济发展的状况。
归根结底,设计的价值必须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得以实现。
关键词:设计;产品设计;经济效益;附加价值—Ⅰ—结课论文论扼经济之喉的关键——设计一设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既具艺术性,又有经济性的一种实用的艺术形态。
在我们这个高度文明的社会里,设计已经作为一门学问和一种文化出现在我们周围。
设计的出现本身就代表一种文明的进步与飞跃,尤其是在现实的社会中,这种表现更为明显,而经济又是我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得以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到整个国家的正常发展和生活。
设计名人名言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美国著名建筑师)语录:1>忘掉世界上的建筑,除非在它们方法上和在它们时代的某些奇妙的东西。
2>形成思索“为什么”的习惯,对任何使你快乐或厌烦的影响。
3>谁要以为自己独创了“永恒的美”,他就确定会陷于仿照和停滞不前。
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不是静止。
现代建筑不是老树上长出的新枝,而是从新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幼株。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德裔建筑师)语录:1>建筑学必需前进,否则就要枯死。
建筑没有终极,只有不断变革。
2>完整的建筑物是视觉艺术的最终目的。
3>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当转向应用艺术。
4>艺术不是一门特地职业,艺术家和工艺技术人员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分。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筑师)语录1>在建筑中的墙体中,有的是侵入性的,有的是抵抗性的。
换言之,它们既可能是暴突的,也可能是拒绝的。
迄今为止,在我设计的一系列都市住宅中,墙体无疑表现为侵入性的,在宁静中具有一种暴力的因素。
这些墙体试图对当代社会的本质提出质疑。
2>一个建筑场地是街道和城市河流上的一片池塘,它是以天空为顶棚的房屋。
Michael Graves 迈克尔·格雷夫斯(美国设计师)语录建筑创作是绘画作品的接着和发展,充溢着色块的堆砌,犹如大笔涂抹的舞台布景。
贝聿铭(华裔建筑大师)语录1>完备的建筑作品体现在三个方面:历史和将来的完备结合;时间和空间的完备结合;建筑和艺术的完备结合。
2>新材料、新技术当然重要,但对建筑艺术创作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找到正确的民族化道路,使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风格。
3>医生们可以掩埋掉他们的错误,而建筑师却不得不和他们的错误一起生活。
4>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念,你必需对自己说,假如我信任某件事是对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谁密斯·凡·德罗(德国著名建筑师)语录"LESS IS MORE""少就是多"。
工业设计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

工业设计生涯人物访谈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业设计作为一门专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了解工业设计师的生涯和经验,笔者特意进行了一次访谈。
本文将以工业设计师王先生的访谈为例,介绍他的职业经历、工作动力、设计理念和个人成长等方面,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够对广大工业设计师有所启发。
二、王先生的职业经历王先生毕业于某著名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从大学四年开始,他就对工业设计充满了热情。
毕业后,他先后在两家知名企业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项目实践。
目前,他已经在一家国际设计公司担任高级设计师,负责领导团队完成一系列重要的设计项目。
三、工作动力在访谈中,王先生表示,他对工业设计的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首先,他热爱创造和设计,工业设计为他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创意和想象的平台。
其次,他关注并追求用户体验的提升,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工业设计作品应该能够满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需求,并给用户带来便利和快乐。
四、设计理念在谈到自己的设计理念时,王先生强调了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工业设计作品应该是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并且在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要考虑环保和可持续性。
此外,他还强调了设计与艺术的结合,在设计过程中加入艺术元素可以提升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
五、个人成长在个人成长方面,王先生表示,他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每年都会参加一些行业内的培训和研讨会,与同行们交流分享经验。
此外,他还在工作之余进行自我学习,掌握最新的设计软件和技术。
他坚信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六、结语通过这次访谈,我对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王先生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经验和创造力的工业设计师,他的职业发展之路充满挑战和机遇。
我相信随着工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工业设计师将在创新中不断壮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广大工业设计师有所启发和帮助通过对一位工业设计师王先生的访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工业设计师致力于提升用户体验,并追求用户需求的满足。
中国设计·大家谈

中国设计·大家谈作者:来源:《设计》2020年第14期2019年的秋冬,在中国的南方先后开展了两场纪念中日设计交流的学术交流活动。
10月,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和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围绕1982年在湖南大学开办的工业设计研究班,开展了一系列中日设计溯源交流活动。
当时参加研究班授课和学习的师生齐聚一堂,回顾追忆往事,审视工业设计发展的当下,探讨中日设计教育界进一步深化交流的未来。
12月,中日工业设计教育高峰论坛暨百利达工业设计研究班22周年纪念会在广东工业大学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举办,来自日本和中国的多位资深教授、企业家和设计教育界翘楚为东莞的产业和设计界发展献上了一场关于工业设计的思想盛宴。
这两次活动,成为中日设计交流合作四十年承上启下的节点,增强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对设计与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刊编辑全程参与了这两场纪念活动,对两个工业设计研究班曾经的老师与学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很多学生都是如今中国设计界中流砥柱,以此为契机,与读者分享中日設计交流的前世今生。
本期专题话题围绕“中日设计交流”展开,专访嘉宾包括筑波大学教授、札幌市立大学原校长、曾任日本设计学会会长原田昭博士;日本千叶大学教授永田乔博士;千叶大学的副校长、工学研究院教授渡边诚博士;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原主任程能林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美术学院原院长、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明旨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殷正声教授;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赵江洪教授;湖南大学建筑系原副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柳展辉教授;湖南大学设计院原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谭子厚教授;日本百利达株式会社原董事长、总经理,东莞百利达健康器材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国际艺术研修所所长谷田大辅先生;原长冈造型大学清水吉治教授;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朱钟炎教授;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硕士生导师杨向东教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张福昌教授;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及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宋武教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刘洋教授。
看稻盛和夫访谈后感-企业文化

看稻盛和夫访谈后感-企业文化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被誉为日本的企业文化之父。
他创办了“帝人”(Teijin)集团,将其发展成为日本最成功的化纤企业之一。
稻盛和夫的企业理念和文化一直备受关注,他的访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稻盛和夫在访谈中强调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他认为企业文化是支撑整个机构运作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他强调了企业文化的三个关键要素:人的尊严、个人成长和企业目标的达成。
首先,稻盛和夫强调了人的尊严。
他认为企业应该尊重每个员工的劳动价值,注重员工的人格和尊严。
他强调企业家要通过正直、公正、公平的态度来管理企业,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力。
他特别提到了信任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家需要相信员工并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和责任,让员工感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
其次,稻盛和夫强调了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他认为企业家应该为员工的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他提到了他自己的经历,他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非常慈爱和关心他的老师,这位老师启发了他对知识和学习的热爱。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才智,企业家应该为员工提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最后,稻盛和夫强调了企业目标的达成。
他认为企业家应该有远见和使命感,要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他提到了自己创办帝人集团的初衷,他希望通过生产合成纤维来改善当时日本人们的生活。
他认为企业家不仅要追求利润,更要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强调企业家要有高尚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要以身作则,影响和激励员工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通过听稻盛和夫的访谈,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和他对于企业家责任的理解。
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于现代企业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注重人的尊严。
只有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劳动价值,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企业家要建立公正、公平的管理制度,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在工作中感到愉悦和满足。
其次,个人成长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足那个给树浇水的人——日本汽车模具制造专家久保田喜夫访谈

返 回。 中国也有一些业 内优秀、 拔
N O E 01 1 1 24 国际人才交流 I TERNATI NALTAI NT 2 1 0
人物
P OP E E L
尖的人才, 他们中的某些人甚至可
以 跻 身 攀 登 珠 峰 的 行 列 , 除了 但
挑战越来越少了。 一个 员工不求发 展 只求平稳也能过得去。 但这种 曰
建 更 大 的产 业 , 日登 上 珠 峰 。 早 客 观地 讲 , 目前 中 国 的 汽 车 模 具 制
我 是 属 于 那 种 喜 欢 挑 战 的 人 。 了中 国 以后 , 时 时 刻 刻 能 到 我
够感受 到一种年轻、 一种活力。 我
周 围 的年 轻 人都 有 很 强 烈 的 求 知 欲望 , 什么事 情 都 想 知 道个 究竟 ,
的交通事故可是不得了!
随 着时 代 的进 步, 活质量 的 生
工, 就可 以完成 。 很多看似需要精 密 仪器才 能完 成 的作业 , 日本钳 工都 可 以手工操 作完 成 。 是这 但
种 技 术 需 要 一 定 时 间 的 沉 淀 和 经 验 的 积 累才 能 获得 。 以 , 国还 所 中
复一 日、 复一 年 的 碌 碌 无 为 的 日 年
子 是非常 乏味 的。
久保 田喜 夫 : 不适 应的 地 我
方, 第一 个可能是语言这一关 。 工 作上 , 因为有翻译在身边, 我没怎 么感觉 出来, 是在生活中, 但 尤其 是独还需要 有 良 好的设备、 社会大环境等各方面因 素, 只有所有这些条件都具备了, 中国的汽车模具 制造业才可 以构
和芜湖 市人力 资源和社会 保障局 领导的 陪 同下, 在他任 职的 瑞鹄 汽车模具有限公司采访了他。 久保 田打开话匣子, 像腹 有干言, 妙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去二十年,日本工业设计界的重要人物秋田道夫,谈到台湾的工业设计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产品国际化之前,反而需要带有「文化的安心感」,台湾缺的,就是一份对文化的认同!早在一九五二年,日本就已经出现了工业设计师协会,并且发起了「生活改善运动」,希望透过工业设计的商品,带动战后日本的文明生活。
无论是一九七○年代的「小即是美」、八○年代的效率、多任务化,或者九○年代追求强烈的个性符号,与爱护地球的绿色概念,工业设计师,一直是领导日本,甚至是全世界生活潮流的灵魂人物。
在日本工业设计界相当出名的秋田道夫,是日本过去二十年工业设计界的重要人物,曾经在二十四岁时成为日本每日ID大赏(编按:日本重要工业设计奖)最年轻的得奖者,秋田一路获奖无数。
从他的眼睛,怎么看工业设计的灵魂根源?魅力工业设计的元素包含哪些?什么是真正好的工业设计产品?
以下是秋田在八月三十日来台时,接受本刊专访的摘要:好设计要注入生意元素《商业周刊》问(以下简称问):你曾经得过许多日本工业设计大奖,可以谈一下你对于「好的工业设计产品」的定义吗?设计师需要灌注什么精神?
秋田道夫答(以下简称答):一般人都认为好的外观就是好的设计,事实上,好的设计,需要符合「Good design business」的特色,工业设计是一种生意,要能够卖得好,得到广大接受性。
另外,就是设计师要有勇气去怀疑现有的产品。
以一九七七年我得到的每日ID大赏设计为例,那是个迷你音响,三角形的造型,可以挂任何墙角,连在厨房也可以欣赏音乐,这就是我的概念。
当时的音响体积都很大,我是第一个把音响变小的设计师。
其实我把大型音响拆解,发现里头根本浪费了很多无用的空间,所以可以把大小减一半。
尝试与挑战,是很多好的工业设计产品需要的精神。
问:身为设计师,通常你从哪里着手你的设计构想?你如何了解使用者需求或时代的感觉?答:我不是个关在房里的灰色设计师。
我每天都会花半天去逛街、很阳光的。
基本上我会先把自己当成消费者,很贵的我可能买不起,但大部分我会去买相关的产品来使用,感受消费者的感觉。
我可能不像某些设计师是透过市场调查数字来判断,我凭直觉比较多,我会花很多时间与人互动,我也会花很多时间与生产者、销售商会谈,最后让我自己成为这两者中间的一种桥梁,找出最对的产品概念。
像是我设计的一种单瓶酒放置架,
生产的工厂在中国的东莞,我就会直接去东莞的工厂与他们沟通。
工业设计其实像电影,是一种综合艺术。
好的工业设计师,则像是个电影导演,把各种资源概念整合出来,变成一个好的商品。
够魅力设计与功能要一眼明了问:工业设计追求的魅力为何?答:我自己基本上是不会追求去做石破天惊的形状。
机能上的创新是我所追求的,机能的新鲜,比较是日本工业设计的特色。
以一个我所设计的双筒咖啡随身杯为例,那种弧形的造型,其实你在建筑或其它地方也可以看到,只是过去不曾出现在咖啡容器上。
而它的线条很简单,所以即便东莞的工厂人员也不会搞错。
又例如我设计了一款给重听人士使用的电话话筒,让我画给你看(起身在白板上画造型),这是结合扩音耳鼓与电话的设计,加强声音对耳膜的震动,让人很容易接收到声音。
它的造型可以让人一眼就了解它是电话,你不需要多做解释,但是耳鼓与电话之间的无形弧度,却
是适合人体工学,拿着的时候很舒服,而电话的充电座是篮子式的圆形,怎么放置都不需要考虑方向,而圆形的边缘有一圈LED(编按:发光二极管,不会使用过久而发烫)设计,来电的时候,可以闪亮,让重听的人知道电话来了。
这就是我所谓的机能上的创新。
我觉得成功商品的造型应该可以让人一眼就明了,在十公尺外看到也可以明白,这我称之为「形态语言」,因为造型本身就是很重要的沟通工具。
问:日本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有Good Design标志,从那时候到现在二十一世纪,你有观察到日本的工业设计概念有什么重要转变吗?答:在三天前,我才在自己的网站上写了一篇「莎吆娜啦,Good Design」。
日本许多大企业的设计,这几年反而感觉有点僵化了,尤其目前变得太重视技术的突破,过去很重视使用性的设计却逐渐消减。
以Sony的爱宝狗为例,宠物与机器人结合的概念固然很特别,我个人却不认为是最好的工业设计。
日本的工业设计,现在工程师的观点太重。
还有现在就是常会在一些非常小的地方做一些改变或设计,但却无法让人一眼看见,这是我对日本工业设计目前不是很欣赏的。
国际化先从认同自己的文化开始问:在面临全球化的年代,工业设计如何突破地域性的限制?答:我认为一个好的设计产品是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接受的。
反倒是,我观察到,台湾的企业或设计师面临的不够国际化问题,却是来自于缺乏更深层的文化骨干。
日本的设计师,通常在深层都会受到日本文化骨干,尤其是京都的熏陶与感化。
但台湾,却看不太出来文化骨干在哪里。
我去过故宫,我觉得商朝、周朝的物品很有特色,但这些文化遗绪似乎也不属于台湾的文化深层,所以你们的手机设计,并没有人从那里撷取灵感。
问:有没有文化主干,跟工业设计国际化有什么关系?答:国际化之前反而先要有认同感。
有深层的文化主干,设计才会有自信,设计有自信,才会显出魅力。
产品国际化之前,反而需要带有「文化的安葽P」;一种浑然天成又有特色的稳定与美感,是来自于文化深层的。
不过,这并不代表我认为需要用明显的形状来表达文化认同。
我看你们的一○一大楼,有点失望,因为太明显的把一些文化的符号嵌在建筑上去表现中国风。
如果是我来设计,或许我会想:如何让它在夜晚的灯光中,让人联想到一条龙。
简单的形状,反而可以让人感觉到三百六十五天都有感觉,而这种「传达心意」的设计,是国际化重要的元素。
企业的产品设计,一样要反映企业深层的文化,没有文化特色的企业,很难有好的传达心意的设计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