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 1 基本原理 (1)

Para 1    基本原理 (1)
Para 1    基本原理 (1)

Para 1 基本原理Notes:

Para.

1.appreciate: understand fully,评价,估价,理解

unsuitability :不适合,不相称,不匹配

present: submit, offer, give,提出,设置

2.patent: n,专利v,取得…专利

athodyd: 航空热力管道,冲压式喷气发动机

ram jet: 冲压喷气发动机

3.turbo-propeller engine: 涡轮螺桨发动机

viscount aircraft: 子爵式飞机

twin-spool: 双转子

triple-spool: 三转子

by-pass: 双涵式,内外涵

ducted fan: 管道风扇式,涵道风扇式

4.piston engine: 活塞发动机

solely:单独地,独自地,只是

5.pulse jet: 脉动式发动机

turbo/ram jet: 涡轮/冲压喷气发动机

6.momentum: 动量

issue:流出,放出

impart…to…:give,给予

jet: 喷嘴

8.sprinkler: 喷水器

by virtue of: 凭借,利用

firefighting: 消防

hose: 软管

carnival: 狂欢节

9.resultant: 合成的,总的

10.convert…into…:change…into,

11.convergent: 收敛的

divergent: 发散的

target vehicle: 耙机

12.intermittent: 间歇的,周期性的

static:静止的,静态的

dynamic:动力的,动态的

aero-:空气的

aerodynamic:空气动力学的

robust:坚固的,强壮的

spring-loaded:绷有弹簧的

(图1-7):shutter valve:薄片式,快门式阀门,节气活门depression:下降

rotor:旋翼

helicopter:直升机

dispense with:免去,不用

resonate:共振,谐振

13.decompose:分解

14.inherent:内在的,固有的

up to:直至,高达(上限)

15.somewhat:比较,有点

blade:叶片

16.blade-tip:翼尖

departure from:偏离,违背

17.offset:补偿,弥补,冲淡

18.Mach number:马赫数

19.variable intake:可调进气道

afterburner:加力燃烧室

shut down:停车,关闭

guide vane:导向叶片

divert:redirect

sustained:stable,稳定的,持续的

cruise condition:巡航状态

20.alternative:另一种结构型式

21.kerosene:煤油

multi-stage:多级

in the order of :数量级

22.interceptor:截击机

space-launcher:航天飞机

high altitude:高空

short duration:短的巡航时间

gnss测量原理及应用(1)

GNSS测量原理及应用 一、GNSS测量原理(以GPS为代表) (一)、GPS基本原理 GPS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是测量出已知位置的卫星到用户接收机之间的距离,然后综合多颗卫星的数据就可知道接收机的具体位置。要达到这一目的,卫星的位置可以根据星载时钟所记录的时间在卫星星历中查出。而用户到卫星的距离则通过记录卫星信号传播到用户所经历的时间,再将其乘以光速得到(由于大气层电离层的干扰,这一距离并不是用户与卫星之间的真实距离,而是伪距(PR):当GPS卫星正常工作时,会不断地用1和0二进制码元组成的伪随机码(简称伪码)发射导航电文。 GPS系统使用的伪码一共有两种,分别是民用的C/A码和军用的P(Y)码。C/A 码频率,重复周期一毫秒,码间距1微秒,相当于300m;P码频率,重复周期天,码间距微秒,相当于30m。而Y码是在P码的基础上形成的,保密性能更佳。导航电文包括卫星星历、工作状况、时钟改正、电离层时延修正、大气折射修正等信息。它是从卫星信号中解调制出来,以50b/s调制在载频上发射的。导航电文每个主帧中包含5个子帧每帧长6s。前三帧各10个字码;每三十秒重复一次,每小时更新一次。后两帧共15000b。导航电文中的内容主要有遥测码、转换码、第1、2、3数据块,其中最重要的则为星历数据。当用户接受到导航电文时,提取出卫星时间并将其与自己的时钟做对比便可得知卫星与用户的距离,再利用导航电文中的卫星星历数据推算出卫星发射电文时所处位置,用户在WGS-84大地坐标系中的位置速度等信息便可得知。可见GPS导航系统卫星部分的作用就是不断地发射导航电文。然而,由于用户接受机使用的时钟与卫星星载时钟不可能总是同步,所以除了用户的三维坐标x、y、z外,还要引进一个Δt即卫星与接收机之间的时间差作为未知数,然后用4个方程将这4个未知数解出来。所以如果想知道接收机所处的位置,至少要能接收到4个卫星的信号。 GPS接收机可接收到可用于授时的准确至纳秒级的时间信息;用于预报未来几

建筑设计基本原理思考题

《建筑设计原理》练习题 1:建筑 答: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活动的需要,利用物质技术条件,按科学法则和审美要求,并通过对空间的塑造,组织与完善所形成的人为物质环境。建筑可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两类。2:早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在其论著《建筑十书》中表明,(实用)(坚固)(美观)为构成建筑的三大要素,而这三要素又通过(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建筑艺术)。 3:建筑功能 答:建筑功能主要是指建筑的用途和使用需求,而随着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将产生出有不同功能要求的建筑类型,不同的建筑类型又有着不同的建筑特点,与不同的使用要求。 4:建筑技术包括(材料)(结构)(设备)(施工技术)等 5:建筑艺术包括(建筑群体)(单体)(建筑内部)(外部的空间组合)(造型设计)以及(西部的材质)(色彩)等方面给予体现 6:(建筑功能)是目的,建筑技术是手段,而(建筑艺术)则是前两者对审美要求的综合表现 7:建筑设计原则可分为两部分1(建筑方针政策)2(基本原则)早在1953年我国就制定了(适用)(经济)(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1986年由建设部制定并颁布《中国建筑技术政策》明确指出:(建筑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方针) 8:建筑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守有关法律、规范、条例、 2结合地形与环境,满足城市规划要求,满足城市规划要求 3结合建筑功能,创造良好环境,满足使用要求 4充分考虑防水,防震、防空、防洪要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保障使用要求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建筑形象,满足人们审美要求 6考虑经济条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节能减排 7结合施工技术为施工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建筑工业化 9建筑物的分类(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等 10按照主体建筑结构的耐久年限分级:一级(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二级(50-100)年适用于(一般建筑)三级(25-50)年适用于(次要建筑) 四级(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建筑) 11建筑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人体尺度和人体活动所需的空间尺度,自然条件和环境条件,技术要求 12建筑设计工作通常包括(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 13建筑设计包括? 建筑设计包括外空间的组合,环境与造型设计以及细部的构造做法的技术设计,建筑设计的房屋设计的龙头,并与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相协调 14结构设计包括? 包括结构选型,结构计算、结构布置与构件设计,保证建筑物的绝对安全 15设备设计包括? 包括给水,排水、供热、通风电气、燃气等,他是保证房屋正常使用及改善物理环境的重要设计

第二章 结设计基本原理

第二章结构设计基本原理 本章的意义和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结构上的作用、作用效应、结构抗力,结构的功能 要求、结构功能的极限状态,以及可靠度、可靠指标的概念,同时还介绍了荷载的分类和取 值方法,最后给出了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实用表达式,对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做了一定阐述, 对初学者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章内容是后续各章学习的基础。 概念题 (一)填空题 1、结构的可靠性包括、、。 2、建筑结构的极限状态有和。 3、结构上的作用按其随时间的变异可分为、、。 4、永久荷载的分項系数是这样取的: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由可变荷载控制的效应组合 取,由永久荷载控制的效应组合取;对结构有利时,一般取,对结 构的倾覆、滑移或漂流验算可以取 。 5、结构上的作用是指施加在结构上的或,以及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 束变形的原因。 6、极限状态是区分结构与的界限。 7、结构能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不能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 两者相加的总和为。 8、我国《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规定,对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构件,在延性破 坏时可靠度指标β取,脆性破坏时β取。 (二)选择题 1、若用S表示结构或构件截面上的荷载效应,用R表示结构或构件截面的抗力,结构 或构件截面处于极限状态时,对应于式。 a、 R>S b、 R=S c、 R<S d、 R≤S 2、设计基准期是为确定可变荷载及与时间有关的材料性能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统 一标准》所考虑的荷载统计参数,都是按设计基准期为[ ]年确定的。 a、 25 b、 50 c、 100 d、 75 3、下列[ ]状态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a、结构作为刚体失去平衡 b、影响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 c、因过度的塑性变形而不适于继续承载 d、构件失去稳定 4、荷载代表值有荷载的标准值、组合值、频遇值和准永久值,其中[ ]为荷载的基本代表值。 a、组合值 b、准永久值 c、频遇值 d、标准值 5、对所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都应进行[ ]。 a、抗裂度验算 b、裂缝宽度验算 c 、变形验算 d、承载能力计算 6、下列[ ]项属于超出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为:液-固色谱法、液-液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凝胶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液-固吸附色谱法) 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它是根据物质在固定相上的吸附作用不同来进行分配的。 ①液-固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吸附剂:一些多孔的固体颗粒物质,其表面常存在分散的吸附中心点。 流动相中的溶质分子X(液相)被流动相S带入色谱柱后,在随载液流动的过程中,发生如下交换反应: X(液相)+nS(吸附)<==>X(吸附)+nS(液相) 其作用机制是溶质分子X(液相)和溶剂分子S(液相)对吸附剂活性表面的竞争吸附。 吸附反应的平衡常数K为: K值较小:溶剂分子吸附力很强,被吸附的溶质分子很少,先流出色谱柱。 K值较大:表示该组分分子的吸附能力较强,后流出色谱柱。 发生在吸附剂表面上的吸附-解吸平衡,就是液-固色谱分离的基础。 ②液-固色谱法的吸附剂和流动相 常用的液-固色谱吸附剂:薄膜型硅胶、全多孔型硅胶、薄膜型氧化铝、全多孔型氧化铝、分子筛、聚酰胺等。 一般规律:对于固定相而言,非极性分子与极性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铜)之间的作用力很弱,分配比k较小,保留时间较短;但极性分子与极性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很强,分配比k大,保留时间长。 对流动相的基本要求: 试样要能够溶于流动相中 流动相粘度较小 流动相不能影响试样的检测 常用的流动相:甲醇、乙醚、苯、乙腈、乙酸乙酯、吡啶等。 ③液-固色谱法的应用 常用于分离极性不同的化合物、含有不同类型或不;数量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不同的异构体;但液-固色谱法不宜用于分离同系物,因为液-固色谱对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同系物选择性不高。 2.液-液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 将液体固定液涂渍在担体上作为固定相。 ①液-液色谱法的作用机制 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分配时,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小的组分较难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快;在固定液中溶解度较大的组分容易进入固定液,在色谱柱中向前迁移速度较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液-液色谱法与液-液萃取法的基本原理相同,均服从分配定律:K=C固/C液 K值大的组分,保留时间长,后流出色谱柱。 ②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正相分配色谱用极性物质作固定相,非极性溶剂(如苯、正己烷等)作流动相。 反相分配色谱用非极性物质作固定相,极性溶剂(如水、甲醇、己腈等)作流动相。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实验设计中,应当严格遵守对照、随机、重复和均衡四个基本原则。 1、对照的原则 1)设立对照的意义 设立对照组的的意义在于使实验组和对照组内的非处理因素的基本一致,即均衡可比。对照的意义还可以用以下符号表达: 实验效应是与混在一起的,实验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使能单独显示出来。 设立对照,使实验中两组(或多组)的均衡,即。这样,实验组的效 应就可以显示出来。 :处理因素;与:相同的非处理因素;:与之差;:实验效应, 与是与的影响结果;:与之差的效应。这样,通过对照就消 除了非处理因素对实验效应的影响。 2)对照的基本形式 对照的形式有多种,可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加以选择,常用的有下列几种。 (1)空白对照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因素。例如,观察某种疫苗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效果,选择人口数量和构成、发病水平、地理环境、主要宿主鼠类基本相似的两个疫区,一个作为试验区,在人群中接种疫苗,另一个作为对照区,不施加任何干预措施,处理因素完全空白。这种对 照只有在处理因素很强,非处理因素很弱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在临床试验中,一般不用空白对照。

(2)实验对照对照组不施加处理因素,但施加某种实验因素。如观察赖氨酸对儿童发育的影响,实验组儿童课间加食含赖氨酸的面包,对照组儿童课间加食不含赖氨酸的面包。处理因素是赖氨酸,非处理因素的面包量两组是相同的。 (3)标准对照不设立专门的对照组,而是用现有标准值或正常值做对照。在临床试验中常以某疗法为标准对照组,这种对照应注意标准组必须是代表当时水平的疗法,切不可用降低标准组的方法使实验效应提高。但实验研究一般不用标准对照,因为实验条件不一致,常常影响对比效果。 (4)自身对照对照与实验在同一受试者身上进行,如用药前后作为对比。一般情况下还要求设立平行对照组。 (5)相互对照这种对照不设立对照组,而是两个或几个试验组相互对照。例如用莫雷西嗪治疗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和失调症引起的室性早搏时,设立冠心病组、高血压组、心肌病组和失调症组四个治疗组,相互比较它们的疗效。 (6)配对对照把研究对象条件相同的两个配成一对,分别给以不同的处理因素,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效应。配对对照常用于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也可采用,但严格地说,很难找到相同或十分相似的对子。 (7)历史对照以本人过去的研究或他人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做对照。除了非处理因素影响较小的少数疾病外,一般不宜使用这种对照。用时要特别注意资料的可比性。 2、随机的原则 1)随机的意义 所谓随机,就是每一个受试对象都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任何一个组中去,分组的结果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实验设计中必须贯彻随机化原则,因为在实验过程中许多非处理因素在设计时研究者并不完全知道,必须采用随机化的办法抵消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 2)随机化的实施 实验设计中所指的总体不是泛指的无限总体,而是根据研究假设的要求规定的纳入标准,如动物的体重、年龄、病人的病情、经济条件、父母的文化程度等所选择的受试对象(即本次实验的有限总体),再把这些受试对象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以增强可比性,称为随机分配(randomized allocation)。随机化的实施就是如何进行随机分配。随机化的方法有多种,最简单的如抽签。但在实验设计中广泛应用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排列表。 (1)随机数字表和随机排列表

高效液相色谱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一、方法原理 1、液相色谱法概述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其工作流程为:高压输液泵将贮液器中的流动相以稳定的流速(或压力)输送至分析体系,在色谱柱之前通过进样器将样品导人,流动相将样品依次带入预柱、色谱柱,在色谱柱中各组分被分离,并依次随流动相流至检测器,检测到的信号送至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处理和保存。

HPLC仪器的基本结构 2、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HPLC) 与经典柱色谱原理相同,是由液体流动相将被分离混合物带入色谱柱中,根据各组分在固定相及流动相中吸附能力、分

配系数、离子交换作用或分子尺寸大小的差异来进行分离。 由于高压输液泵、高灵敏度检测器和高效固定相的使用,提高了柱效率,降低了检出限,缩短了分析时间。 特点是选择性高、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高沸点有机物的分析、离子型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以及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弥补了气相色谱法的不足。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相比,各有所长,互相补充。 如果能用气相色谱法分析的样品,一般不用液相色谱法,因为气相色谱法分析速度更快、更方便、成本更低。 3、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和流动相 (1)固定相 表面多孔型和全多孔型两大类。 (2)流动相(淋洗液) 流动相的选择对改善分离效果产生重要的辅助效应。 从实用,选用的流动相具有廉价、易购的特点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 ①与固定相互不相溶,并能保持色谱柱的稳定性。 ②高纯度,以防所含微量杂质在柱中积累,引起柱 性能的改变。 ③与所用的检测器相匹配。 ④应对样品有足够的溶解能力,以提高测定的灵敏 度。 ⑤具有低的黏度(可减少溶质的传质阻力,提高柱 效)和适当低的沸点。

实验1基本测量

实验1 基本测量 1[实验目的] 1.1掌握游标和螺旋测微装置的原理,学会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的正确使用; 1.2掌握用比重瓶法测定物体密度的原理,学会使用物理天平和比重瓶; 1.3学习仪器的读数方法,并能根据有效数字的概念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1.4掌握不确定度估算和实验结果的正确表示方法。 2[实验仪器]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物理天平,比重瓶(100ml),金属长方体,金属圆筒,小钢球,蒸馏水(简称水),温度计,细金属条,吸水纸,电吹风(公用)。 3[实验内容] 3.1用米尺测量金属长方体的体积; 3.2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圆筒的体积; 3.3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钢球的体积; 3.4测金属薄板的密度; 3.5用比重瓶法测小钢球的密度。 4[实验指导] 4.1用米尺测量长方体的体积 测定金属长方体长度(宽度、厚度)时,应选择不同部位测量5次,数据填入表4-1-1。 4.2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圆筒的体积 (1)检查零点,使游标卡尺两钳密合,观察游标“0”线是否与主尺“0”线对齐,若不对齐则记下零点读数。 (2)用卡尺测圆筒的外径(D1)、内径(D2)和筒长(H),对每一个物理量要求在测量时应选择不同部位测量5次,数据填入表4-1-2。 4.3用螺旋测微计测量钢球的体积 测定螺旋测微计的零点误差,记录量程、最小分度及单位,再将钢球直径测量6次,数据填入表4-1-3。 4.4测金属薄板的密度 (1)用物理天平测出金属薄板在空气中的相应质量m,m=()±0.05 (10-3kg)(2)记录天平感量()kg,天平最大称量()kg,环境温度()℃。 4.5用比重瓶法测待测小钢球的密度 (1)用物理天平称50粒小钢球的质量m,m=()±0.05 (10-3kg); (2)将比重瓶装满水,用吸水纸擦去瓶外及瓶口溢出的水,测出加满水的比重瓶质量Ma; (3)将小钢球放入比重瓶中,盖上瓶盖,擦去多余的水,测出小钢球和加满水的比重瓶的质量Mb; (4)按式(4-1-10)计算小钢球的密度ρ及ρσ,正确表示其结果。 4.6注意事项 (1)米尺的刻度可能不够均匀,在测量要求高时可以选取不同的起点,进行多次测量。 (2)游标卡尺的主尺用cm刻度,游标用mm刻度,注意单位统一。

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设计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各种设计活动,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被合理化和组织化。另外,设计管理还要负责处理设计与其它管理功能的关系,并负责有效地使用设计师。 在设计管理的过程中,设计管理者扮演了组织者、协作者、整合者、同中求异者、传达沟通者及媒介者等诸多角色。本章在管理学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1节设计管理的基本原理 原理是指某种客观事物的实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设计管理原理是对设计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原理,除具有管理原理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一、系统原理是指将产品创新设计的整个过程视为一个开放式系统,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设计要素、设计组织、设计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设计管理系统的最优功能,以实现企业产品的整体优化和产品创新的总体目的。 在一项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管理工作的内部存在着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还表现在这一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之间也存在着这种错综复杂、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何一种关系处理不好,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设计管理系统的正常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设计管理者必须坚持系统理论和方法论,通盘考虑,全面权衡,综合处理它们之间的各种问题。 产品创新设计系统内诸要素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其性质必然满足系统存在的一切条件。一方面,系统的整体目标规定着要素的根本性质及其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要素又随着管理系统是开放而同外部环境以及其它系统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输入和输出”,表现为一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态相关图景。设计管理强调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管理对象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充分的系统管理和综合,以实现设计管理的最优化目标。 为了正确贯彻设计管理系统的原理,必须掌握它的三个主要观点: 1、目的性观点 设计管理意义上的“目的”一词,是指设计管理系统存在的依据和最终目标。没有目的的设计管理系统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系统;目的不明确或混淆了不同的目的,都必然会造成设计管理系统的紊乱。一般讲,设计管理对象在未经管理之前呈无序状态。设计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的基本原理; 2.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构造; 3.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 二、基本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是以高压下的液体为流动相,并采用颗粒极细的高效固定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高效液相色谱对样品的适用性广,不受分析对象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因而弥补了气相色谱法的不足。在目前已知的有机化合物中,可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约占20%,而80%则需用高效液相色谱来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在基本理论方面没有显著不同,它们之间的重大差别在于作为流动相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性质的差别。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原理: (一)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流程:由泵将储液瓶中的溶剂吸入色谱系统,然后输出,经流量与压力测量之后,导入进样器。被测物由进样器注入,并随流动相通过色谱柱,在柱上进行分离后进入检测器,检测信号由数据处理设备采集与处理,并记录色谱图。废液流入废液瓶。遇到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极性范围比较宽)还可用梯度控制器作梯度洗脱。这和气相色谱的程序升温类似,不同的是气相色谱改变温度,而HPLC改变的是流动相极性,使样品各组分在最佳条件下得以分离。 (二)高效液相色谱的分离过程:同其他色谱过程一样,HPLC也是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连续多次交换过程。它借溶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亲和力、吸附力或分子大小不同而引起的排阻作用的差别使不同溶质得以分离。 开始样品加在柱头上,假设样品中含有3个组分,A、B和C,随流动相一起进入色谱柱,开始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分配。分配系数小的组分A不易被固定相阻留,较早地流出色谱柱。分配系数大的组分C在固定相上滞留时间长,较晚流出色谱柱。组分B的分配系数介于A,C之间,第二个流出色谱柱。若一个含有多个组分的混合物进入系统,则混合物中各组分按其在两相间分配系数的不同先后流出色谱柱,达到分离之目的。 不同组分在色谱过程中的分离情况,首先取决于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吸附能力、亲和力等是否有差异,这是热力学平衡问题,也是分离的首要条件。其次,当不同组分在色谱柱中运动时,谱带随柱长展宽,分离情况与两相之间的扩散系数、固定相粒度的大小、柱的填充情况以及流动相的流速等有关。所以分离最终效果则是热力学与动力学两方面的综合效益。 三、系统构成 1.主机:Waters Allance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分为①分离单元Allance2695;②紫外-可见检测器2487;③荧光检测器2474;④示差折光检测器2414。 2.操作控制系统:DELL Dimmsen 4550微机;Waters Millunnium32 V4.0 色谱管理器软件。 3.打印机:HP LaserJet 1000激光打印机。 四、实验步骤 1. 系统开机准备

液相色谱仪的原理和分析方法

液相色谱仪的原理及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最高输送压力可达4.9′107Pa);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使柱效大大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每米塔板数可达几万或几十万);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 特点: 1.高压: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称为载液),液体流经色谱柱,受到阻力较大,为了迅速地通过色谱柱,必须对载液施加高压。一般可达150~350×105Pa。 2. 高速:流动相在柱内的流速较经典色谱快得多,一般可达1~10ml/min。高效液相色谱法所需的分析时间较之经典液相色谱法少得多,一般少于1h 。 3. 高效:近来研究出许多新型固定相,使分离效率大大提高。 4.高灵敏度:高效液相色谱已广泛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进一步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如荧光检测器灵敏度可达10-11g。另外,用样量小,一般几个微升。 5.适应范围宽: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气相色谱法虽具有分离能力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沸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都难于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只要求试样能制成溶液,而不需要气化,因此不受试样挥发性的限制。对于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量大(大于400 以上)的有机物(这些物质几乎占有机物总数的75% ~80% )原则上都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进行分离、分析。据统计,在已知化合物中,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约占20%,而能用液相色谱分析的约占70~80%。 高效液相色谱按其固定相的性质可分为高效凝胶色谱、疏水性高效液相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高效离子交换液相色谱、高效亲和液相色谱以及高效聚焦液相色谱等类型。用不同类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或分析各种化合物的原理基本上与相对应的普通液相层析的原理相似。其不同之处是高效液相色谱灵敏、快速、分辨率高、重复性好,且须在色谱仪中进行。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1测量技术讲解

1H412010测量技术 前言 本节的重点是:机电工程项目工程测量技术、起重技术、焊接技术,也是机电工程一级建造师必备的基本专业技术知识。 工程测量是指遵照施工图纸的要求,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工具,将工程项目的建(构)筑物、机电工程工艺生产线上的设备、系统管线等的坐标位置、几何形状、相关数据等准确地测量、放样到实地,并在施工全过程中进行测量控制。 本目重点是: 机电工程测量的方法; 测量的要求; 测量仪器的应用。 1H412011测量的方法 工程测量是按照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将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工作,以衔接和指导各工序之间的施工。 本条主要知识点是: 工程测量的目的和内容;工程测量的特点、工程测量的原则和要求;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工程测量的程序;竣工图的绘制;常见的机电工程中的测量。 一、工程测量的目的和内容 1.工程测量的目的 (1)工程测量的首要工作也是要做好控制点布测。工程测量包括对建(构)筑物施工放样、建(构)筑物变形监测、工程竣工测量等,以保证将设计的建(构)筑物位置正确地测设到地面上,作为施工的依据。 (2)工程测量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从场地平整、建筑物定位、基础施工、建筑物构件安装等,都需要进行工程测量,以使建筑物、构筑物各部分的尺寸、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2.主要内容 (1)建立施工控制网。 (2)建筑物、构筑物的详细测设。 (3)检查、验收。每道施工工序完工之后,都要通过测量检查工程各部位的实际位置及高程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合。 (4)变形观测。随着施工的进展,测定建筑物在平面和高程方面产生的位移和沉降,收集整理各种变形资料,作为鉴定工程质量和验证工程设计、施工是否合理的依据。 二、工程测量的特点 与测图工作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目的不同。测图工作是将地面上的地物、地貌测绘到图纸上,而工程测量是将图纸上设计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测设到实地。 2.精度要求不同。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取决于工程的性质、规模、材料、施工方法等因素。 一般高层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于低层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钢结构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程测量精度,装配式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于非装配式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 此外,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各部位相对位置关系的精度要求较高,因而工程

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电路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人经过整理得出如下的电路设计方法,希望对广大电子爱好者及热衷于硬件研发的朋友有所帮助。 电子电路的设计方法 设计一个电子电路系统时,首先必须明确系统的设计任务,根据任务进行方案选择,然后对方案中的各个部分进行单元的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最后将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画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的完整的系统电路图。 一.明确系统的设计任务要求 对系统的设计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充分了解系统的性能,指标,内容及要求,以明确系统应完成的任务。 二.方案选择 这一步的工作要求是把系统要完成的任务分配给若干个单元电路,并画出一个能表示各单元功能的整机原理框图。 方案选择的重要任务是根据掌握的知识和资料,针对系统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条件,完成系统的功能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要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力争做到设计方案合理,可靠,经济,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并且对方案要不断进行可行性和有缺点的分析,最后设计出一个完整框图。框图必须正确反映应完成的任务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清楚表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相互关系。 三.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和期间选择 根据系统的指标和功能框图,明确各部分任务,进行各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 1.单元电路设计 单元电路是整机的一部分,只有把各单元电路设计好才能提高整机设计水平。 每个单元电路设计前都需明确各单元电路的任务,详细拟定出单元电路的性能指标,与前后级之间的关系,分析电路的组成形式。具体设计时,可以模仿传输的先进的电路,也可以进行创新或改进,但都必须保证性能要求。而且,不仅单元电路本身要设计合理,各单元电路间也要互相配合,注意各部分的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和控制信号的关系。 2.参数计算 为保证单元电路达到功能指标要求,就需要用电子技术知识对参数进行计算。例如,放大电路中各电阻值,放大倍数的计算;振荡器中电阻,电容,振荡频率等参数的计算。只有很好的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正确利用计算公式,计算的参数才能满足设计要求。 参数计算时,同一个电路可能有几组数据,注意选择一组能完成电路设计要求的功能,在实践中能真正可行的参数。 计算电路参数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元器件的工作电流,电压,频率和功耗等参数应能满足电路指标的要求; (2)元器件的极限参数必须留有足够充裕量,一般应大于额定值的1.5倍; (3)电阻和电容的参数应选计算值附近的标称值。 3.器件选择 (1)元件的选择 阻容电阻和电容种类很多,正确选择电阻和电容是很重要的。不同的电路对电阻和电容性能要求也不同,有解电路对电容的漏电要求很严,还有些电路对电阻,电容的性能和容量要求很高。例如滤波电路中常用大容量(100uF~3000uF)铝电解电容,为滤掉高频通常

实验1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

实验一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 【实验目的】 1.熟悉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测量显微镜的构造、测量原理及使用方法,练习使用分析天平进行精密称衡; 2.学习有效数字和不确定度的计算,掌握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方法,熟悉精密称衡中的系统误差补正. 【实验仪器】 米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测厚仪,分析天平,球体,圆柱等,金属块、玻璃块、有机被璃块等. 【实验原理】 一、米尺 “米”是国际公认的标准长度单位,历史上由保存在巴黎国际标准度量衡局的米原器二刻线间的长度决定。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米”的新定义为:1m是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s的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 常用米尺(包括各种常用直尺)的分度值是1mm毫米,因此用米尺测量长度时可以读准到毫米级,估计到0.1毫米级(1/10毫米位)。 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要领是紧贴、对准、正视。米尺自身有一定的厚度,若不贴紧待测物,观测者从不同角度看去,将产生读数的差异,测量时应尽量减少视差。为避免端边磨损带来的误差,也可以不用零刻度线,而以某一刻度线(如1.00cm)作为测量起点,考虑到刻度的不均匀,可以不同刻度线为起点作多次测量而取其中平均值。 二、游标卡尺 (1)游标卡尺构造 游标卡尺的构造如图1-4所示,卡钳E和E'同刻有毫米的主尺A相连,游标框W上附有游标B以及卡钳F和F',推动游标框W可使游标B连同卡钳F、F'沿主尺滑动.当两对钳口E与F,E'与F'紧靠时,游标的零点(即零刻度线)与主尺的零点相重合.用游标卡尺测定物体长度时,用卡钳E F或E'F'卡着被测物体,显然此时游标零点与主尺零点间距离恰好等于卡钳E、F间或卡钳E'、F'的距离,所以从游标零点在主尺上的位置,根据游标原理就可测出物体的长度(卡钳E'F'部分是用来测量物体的内部尺寸,如管的内径等).图中螺钉C是用来固定油标框的,防止游标框在主尺上滑动以便于读数.

(完整版)反向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

谁能告诉我一下反向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吗?它与正向的有什么区别吗? 高效液相色谱法按分离机制的不同分为液固吸附色谱法、液液分配色谱法(正相与反相)、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及分子排阻色谱法。 1.液固色谱法使用固体吸附剂,被分离组分在色谱柱上分离原理是根据固定相对组分吸附力大小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吸附-解吸附的平衡过程。常用的吸附剂为硅胶或氧化铝,粒度5~10μm。适用于分离分子量200~1000的组分,大多数用于非离子型化合物,离子型化合物易产生拖尾。常用于分离同分异构体。 2.液液色谱法使用将特定的液态物质涂于担体表面,或化学键合于担体表面而形成的固定相,分离原理是根据被分离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分离。分离过程是一个分配平衡过程。 涂布式固定相应具有良好的惰性;流动相必须预先用固定相饱和,以减少固定相从担体表面流失;温度的变化和不同批号流动相的区别常引起柱子的变化;另外在流动相中存在的固定相也使样品的分离和收集复杂化。由于涂布式固定相很难避免固定液流失,现在已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化学键合固定相,如C18、C8、氨基柱、氰基柱和苯基柱。 液液色谱法按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极性不同可分为正相色谱法(NPC)和反相色谱法(RPC)。 正相色谱法采用极性固定相(如聚乙二醇、氨基与腈基键合相);流动相为相对非极性的疏水性溶剂(烷烃类如正已烷、环已烷),常加入乙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三氯甲烷等以调节组分的保留时间。常用于分离中等极性和极性较强的化合物(如酚类、胺类、羰基类及氨基酸类等)。 反相色谱法一般用非极性固定相(如C18、C8);流动相为水或缓冲液,常加入甲醇、乙腈、异丙醇、丙酮、四氢呋喃等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以调节保留时间。适用于分离非极性和极性较弱的化合物。RPC在现代液相色谱中应用最为广泛,据统计,它占整个HPLC应用的80%左右。 随着柱填料的快速发展,反相色谱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已应用于某些无机样品或易解离样品的分析。为控制样品在分析过程的解离,常用缓冲液控制流动相的pH值。但需要注意的是,C18和C8使用的pH值通常为2.5~7.5(2~8),太高的pH值会使硅胶溶解,太低的pH值会使键合的烷基脱落。有报告新商品柱可在pH 1.5~10范围操作。 正相色谱法与反相色谱法比较表 正相色谱法反相色谱法 固定相极性高~中中~低 流动相极性低~中中~高 组分洗脱次序极性小先洗出极性大先洗出

第1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

教师教育专业必修课程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简介 教学目标 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学会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与结果处理的方法技术,并能应用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管理工作评价。内容大纲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 1.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1.2教育评价系统结构与功能 1.3教育评价的类型 1.4教育评价的模式 第二章教育评价方案设计 2.1教育评价方案概述 2.2教育评价内容的设计 2.3教育评价的权集及其构造 2.4教育评价的标准与量表 第三章教育评价的实施 3.1教育评价的实施程序 3.2收集教育评价信息的主要方法 3.3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分值转换与汇总 第四章教育评价结果的处理 4.1教育评价结果的质量检验 4.2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 4.3教育评价信息的反馈与利用 第五章学生评价 5.1学生学习成绩评价 5.2学生综合评价 5.3真实性评定方法 第六章教师评价 6.1教师评价概述 6.2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 6.3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绪论 一、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作用“教育评价实例”分析 (1)一次教师暑期培训课上的经历:一位教了多年教师略带神秘地告诉我:“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到“唯一追求升学率”。 (2)一位语文优秀教师的课例:从高考题目引入“唐诗欣赏”教学。(3)“应试教育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泞”?(4)新课程改革的评价逻辑:、“评价跟着改革走”、“发展性评价”、“教学-评价”的一体化 1、教育评价的目的: ◆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质量水平 ◆改进、提高教师的教学与质量水平 ◆改进、提高学校管理决策与质量水平 ◆为学校、地区、国家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2、教育评价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对教育活动状况做出事实判断的功能; ◆教育评价具有对教育活动质量做出价值判断的功能。 3、教育评价的作用 ◆诊断作用——诊断教育活动过程与方法的优劣得失 ◆导向作用——引导教育活动的方向、方式、重点 ◆鉴定作用——鉴定、甄别教育结果的水平、级别、资格 ◆监控作用——监督、控制教育活动实施规范与质量水准

1光电检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1光电检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光电检测系统是指对待测光学量或由非光学待测物理量转换成的光学量,通过光电变换和电路处理的方法 进行检测的系统。 光电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份的主要作用。光电检测系统的组成:三要素:检测对象、光、光电变换。 能否使光束准确地携带所要检测量的信息,是决定所设计系统成败的关键 光电检测技术的现代发展1)非接触化发展2)尽可能多的信息量3)集成化,智能化发展 光电检测方法 (1).光信息携带的物理量可分为: 光强型、频率型、相位型、脉冲型、偏振型、位置型等 (2).所用的光学现象分为: 衍射法、干涉法、全息法、散射法、光谱法、莫尔条纹法、光扫描法等 (3)从检测系统角度分为: 直接作用法、差动法(差分法)、补偿法 光辐射所带的信息如光强分布、时间、光谱能量分布、温度分布等由光电探测器转变成电信号测量出来 2系统误差 在检测过程中产生恒定不变的误差叫恒差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叫变差,统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工具误差、装置误差、方法误差、外界误差和人身误差等 随机误差 在尽力消除并改正了一切明显的系统误差之后,对同一待测量进行反复多次的等精度测量,每 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会完全相同,而呈现出无规则的随机变化,这种误差称为随机误差。 灵敏度 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引起此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比值 算术平均值 : 均方差或标准误差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均方差的标准误差σσ 最大误差 测量精度 大误差测值出现的处理 主要方法是:(1) 认真检查有无瞬时系统误差产生,及时发现并处理。 (2) 增加检测的次数,以减小大误差测值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 利用令人信服的判据,对检测数据进行判定后,将不合理数据给予剔除 辐射度量(Radiometry ):能量的分布的强弱、时间、空间等特性 辐射能本身的客观度量,是纯粹的物理量。 光度量 (Photometry) :考虑到人眼的主观感受,包括生理学、心理学在内。 1)辐射能(Q):简称辐能,描述以辐射的形式发射、传输或接收的能量,单位焦耳(J ) 例:地球表面垂直阳光方向上,每平方米面积上每分钟太阳辐射能48000J 。 (2)辐射密度(w) :定义为单位体积元内的辐射能,即 (3)辐射通量或者辐射功率(Φ,P):定义为以辐射的形式发射、传输或接收的功率,用以描述辐能的时间特性。 8416.011==∑=N n n x N x σ?0025.0)(11?12=--=∑=N n n x x N σ00095.0===N s x σσ00067.02==N σσσx k x σ=?% 100??=x x J D

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一:基础理论 用美和技术两方面衡量生活的合理性。网页界面设计是将技术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 在网页出现的早期,和设计发展的早期阶段一样,网页设计是以功能性为第一指导原则,以技术因素为主要考虑对象,以完成或实现必要的功能为目标。以字符组成的界面可以起到基本的信息传达作用,同时技术要求相对较低,易于实现,并且有较好的稳定性,故而这种形式的界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人机交流的主要形式。 我国对网页界面设计这一课题的系统研究还略显薄弱,特别是载艺术设计领域中对网页界面设计的探讨尤显不足。 版式设计对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要求比较高,往往不如文字编排和图形设计那样容易把握。 从艺术领域来看,色彩本身及其有无,并不意味者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高低,但在网页界面设计领域,彩色的网页总是要胜于单色的网页。 一般情况下使用256色就可以将图片的色彩基本还原出来。 网络信息的受传者存在着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生活经验以及消费水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因此在网页界面中出现的视觉形象要适应大多数浏览者的口味,越明确,越通俗,越具体越好。在这样一个内容丰富、信息繁杂的巨大网络世界里,网页界面设计必须以其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来吸引浏览者的注意,进而使特定的信息得以准确迅速地传播。这就要求网页界面设计的形式应力求删繁就简,“以少胜多”,一切分散浏览者注意力的图形、线条、可有可无的“装饰”都应摒弃,使参与形式构成的诸元素均与欲传播的内容直接相关。 “简洁”是各种艺术形式都必须遵循的普遍原则,正所谓“无声胜有声”,网页界面设计尤

其要做到这一点。在社会文化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因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变化,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更趋向简洁、单纯。简洁的图形,醒目的文字,大的色块更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和当今人们的欣赏趣味,给人以悦目、舒适、现代的感觉以及美的享受,令人百看不厌,并能回味无穷,联想丰富。 网页界面可以依据其传达信息内容的特点来进行类型的划分,主要可分为6种形式:(1)信息查询类:以实用功能为主,注重视觉元素的均衡排布,较少装饰性的元素,如Yahoo!。 (2)大众媒体类:如新浪网新闻中心。 (3)宣传窗口类:从企业特有形象入手,充分表现企业文化特征,如Adidas。 (4)电子商务类:使浏览者在访问时进行愉快的交流是设计的重点,要求既要具备人们乐于接受的交互性,又要有吸引浏览者注意的页面形式,如当当书店。 (5)交流平台类:以方便使用为主要特点,指示性强,易于理解,如BBS。 (6)网络社区类:由于网络社区通常不带有商业性质,因此它的界面设计可以根据社区内容充分发挥创造性,营造一个自由、舒适、愉快的氛围。 二:与视觉传达的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简称视觉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或 Graphic Design),有时也被称为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是设计者将思想和设计概念转变为视觉符号形式的过程,即概念视觉化的过程,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是相反的过程,即视觉概念化的过程,贯穿和联结两个过程的是信息。 图形符号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但同时在信息传达明确性方面不如文字,有时会出现“误读”的可能。 在界面设计中,要求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必须具备部分相同的信息知识背景,否则在两者之间就必须存在一个翻译或解说系统作为中间媒介来进行沟通。例如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西方

1测量技术讲解

1H412010 测量技术 前言 本节的重点是:机电工程项目工程测量技术、起重技术、焊接技术,也是机电工程一级建造师必备的基本专业技术知识。 工程测量是指遵照施工图纸的要求,使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工具,将工程项目的建(构)筑物、机电工程工艺生产线上的设备、系统管线等的坐标位置、几何形状、相关数据等准确地测量、放样到实地,并在施工全过程中进行测量控制。 本目重点是: 机电工程测量的方法; 测量的要求; 测量仪器的应用。 1H412011测量的方法 工程测量是按照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将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在地面上标定出来,作为施工的依据,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工作,以衔接和指导各工序之间的施工。 本条主要知识点是: 工程测量的目的和内容;工程测量的特点、工程测量的原则和要求;工程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工程测量的程序;竣工图的绘制;常见的机电工程中的测量。 一、工程测量的目的和内容 1. 工程测量的目的 (1) 工程测量的首要工作也是要做好控制点布测。工程测量包括对建(构)筑 物施工放样、建(构)筑物变形监测、工程竣工测量等,以保证将设计的建(构)筑物位置正确地测设到地面上,作为施工的依据。 (2) 工程测量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从场地平整、建筑物定位、基础施工、建筑物构件安装等,都需要进行工程测量,以使建筑物、构筑物各部分的尺寸、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2.主要内容 (1) 建立施工控制网。 (2) 建筑物、构筑物的详细测设。 (3) 检查、验收。每道施工工序完工之后,都要通过测量检查工程各部位的实际位置及高程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合。 (4) 变形观测。随着施工的进展,测定建筑物在平面和高程方面产生的位移和沉降,收集整理各种变形资料,作为鉴定工程质量和验证工程设计、施工是否合理的依据。 二、工程测量的特点 与测图工作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目的不同。测图工作是将地面上的地物、地貌测绘到图纸上,而工程测量是将图纸上设计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测设到实地。 2.精度要求不同。工程测量的精度要求取决于工程的性质、规模、材料、施工方法等因素。 一般高层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于低层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钢结构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程测量精度,装配式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要求高于非装配式建筑物的工程测量精度。 此外,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各部位相对位置关系的精度要求较高,因而工程的细 部放样精度要求往往高于整体放样精度。 3 .工程测量工序与工程施工工序密切相关。 三、工程测量的原则和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