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7版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合集下载

药理学人教版7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大全

药理学人教版7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大全

药理学人教版7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的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受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配体,能激活受体的配体称为激动药,能阻断受体活性的配体称为拮抗药。

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双有内在活性。

拮抗药: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

分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第二信使:环磷腺苷(cAMP)、环磷鸟苷( cGMP)、肌醇磷脂、钙离子、廿烯类第三章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解离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而非解离型药物极性小,脂溶性大,易跨膜扩散。

第六章胆碱受体激动药一、M、N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ACH) 作用:1、M样作用:心率减慢、血管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扩张几乎所有血管,血压下降,胃肠道、泌尿道及支气管等平滑肌兴奋,腺体分泌增加,眼瞳孔括约肌和睫状收缩。

2、N样作用:激动N1胆碱受体,表现为消化道、膀胱等处的平滑肌收缩加强,腺体分泌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和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过大剂量由兴奋转入抑制。

激动N2胆碱受体,使骨骼肌收缩。

3、中枢作用: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另有:氨甲酰胆碱二、M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芸香碱作用:1、眼:表现为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分泌增加尤以汗腺和唾液腺。

应用:1、青光眼2、缩瞳另有:氨甲酰甲胆碱三、N胆碱受体激动药:烟碱、洛贝林第七章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一、易逆性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口服吸收小而不规则,不表现中枢作用。

免疫药理学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药理学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药理学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作为人体的天然防御机制,对抗外界的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可能会出现过度活跃或抑制不足的情况,导致一系列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为了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系列免疫药理学药物,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旨在降低免疫系统的活性,从而减少对自身正常组织的攻击。

这类药物通常在器官移植术后使用,以防止机体发生排斥反应。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A、他克莫司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T细胞的功能,减少免疫反应的程度,从而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时间。

二、免疫增强剂的作用与免疫抑制剂相反,免疫增强剂旨在增强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以对抗病原体的入侵。

这类药物对于免疫系统低下或免疫功能衰竭的患者尤为重要。

目前,常见的免疫增强剂包括重组人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

它们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增强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

三、免疫调节剂的疗效免疫调节剂是一类既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反应,又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这类药物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性肿瘤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

常见的免疫调节剂包括环孢素A和MTX等。

它们能够修复机体的免疫平衡,调节免疫反应的程度,使免疫系统恢复正常功能。

四、免疫抗炎剂的研究进展免疫抗炎剂作为免疫药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旨在抑制和调节炎症反应。

免疫抗炎剂有望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免疫抗炎剂的候选药物,并进行了临床试验。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组织损伤,对改善免疫系统功能具有潜在疗效。

五、免疫药理学药物的副作用尽管免疫药理学药物在调节免疫系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可能导致感染和肿瘤发生率的增加,而免疫增强剂可能引起免疫系统的过度兴奋,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免疫药理学药物时,医生需要权衡利与弊,合理规划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状况。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免疫相关疾病的影响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免疫相关疾病的影响

药理学研究药物对免疫相关疾病的影响药物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调节免疫系统、治疗免疫相关疾病起到了关键作用。

药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的学科,通过研究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揭示药物对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潜在机制。

本文将探讨药理学在研究药物对免疫相关疾病影响方面的重要性,介绍常用的药物类别及其应用,以及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优化。

一、药理学在免疫相关疾病研究中的重要性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过程中的相关规律和机制的学科。

在研究药物对免疫相关疾病的影响时,药理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关键过程,从而揭示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和治疗效果的机制。

其次,药理学可以研究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通过药理学的研究,可以优化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常用药物类别及其应用1.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类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免疫相关的炎症性疾病。

比如,糖皮质激素是最常用的免疫调节剂之一,广泛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治疗。

此外,免疫抑制剂也属于免疫调节剂的一种,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以预防排异反应。

2. 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常见的免疫增强剂包括免疫球蛋白、维生素C等。

免疫球蛋白是一种通过注射给予的外源性免疫物质,可以短期内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常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3. 抗炎药物抗炎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免疫相关的炎症性疾病,如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是最常用的抗炎药物之一,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和疼痛等症状。

其他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也常用于治疗免疫相关的炎症性疾病。

三、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优化在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药效、副作用、安全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

药理学重点(人卫第七版)

药理学重点(人卫第七版)

一名词解释 1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与机制的科学。

2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响。

3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代与排泄过程。

4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5肝肠循环:是指某些药物经肝脏转化为极性较大的代产物并自胆汁排出后,又在小肠中被相应的水解酶转化成原型药物,再被小肠重新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6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7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8在活性〔效应力〕:是药物本身在固有的,与受体结合后可引起受体激动产生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9 不良反响:指不适合用药目的而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响。

10 耐药性:病原体与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11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响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12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13 肝药酶诱导剂:能诱导肝药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药物的代,便药物效应减弱。

14 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药物的代,使药物的效应增强,甚至引起毒性反响。

15 药物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机体反响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选择性。

16 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局部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7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混乱,如停药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18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在活性物质。

19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在活性的药物。

20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而后出现微弱的降压作用。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药理学作用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药理学作用

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药理学作用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药理学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和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是人体内的一道防线,它可以识别和攻击入侵的病原体,以保护机体免受疾病和损伤。

药物的干预可以在免疫病理学上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增强免疫应答、抑制免疫应答或调节免疫应答。

本文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药物在调节免疫系统方面的药理作用。

一、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是一类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

在免疫系统受损或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下,使用免疫增强剂可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

免疫增强剂主要通过增加免疫细胞数量、活性和功能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

常见的免疫增强剂包括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和免疫调节剂等。

干扰素是一类天然产生于人体的蛋白质,主要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

干扰素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和T细胞,增加它们对病原体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从而增强免疫反应。

此外,干扰素还能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免疫应答过程。

白细胞介素是一类细胞因子,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功能。

白细胞介素的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免疫调节作用。

白细胞介素-2可以促进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增强免疫应答。

而白细胞介素-10则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过度激活。

免疫调节剂是一类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它们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平衡机体的免疫应答。

免疫调节剂通常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调节剂的范围很广,包括免疫抑制剂、免疫增强剂和免疫调节素等。

二、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类可以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的药物。

它们可以减少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阻碍免疫反应的进行。

免疫抑制剂通常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情需要的情况。

免疫抑制剂主要有免疫抑制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免疫抑制素是一类可以抑制免疫细胞活性的药物。

免疫抑制素主要通过阻断免疫细胞的信号传导、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来抑制免疫反应。

药物对免疫系统药理学的影响研究

药物对免疫系统药理学的影响研究

药物对免疫系统药理学的影响研究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受外界入侵和内部病变的重要系统。

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这是药物对免疫系统药理学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并深入了解药物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一、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1.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类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

例如,免疫抑制剂能够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免疫增强剂则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

这些药物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调整机体的免疫状态。

2. 抗炎药物:炎症是免疫系统的一种反应形式,因此抗炎药物也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并显著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

这些药物能够减少炎症过程中释放的炎性介质,从而干扰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抗生素: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虽然抗生素主要针对细菌,但某些抗生素也会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例如,广谱抗生素不仅能杀灭感染的细菌,还会干扰机体的免疫系统,破坏正常的免疫细胞。

这种干扰可以导致机体对细菌感染的抵抗能力下降。

二、药物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机制1. 免疫抑制作用:某些药物能够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目的。

这些药物通常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干扰免疫细胞之间的通信以及调节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产生来实现。

典型的免疫抑制剂有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2. 免疫增强作用:免疫增强剂可以通过增加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改善其活性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这些药物通常通过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以及增加免疫相关的细胞因子的产生来实现。

常见的免疫增强剂有丙种球蛋白和白细胞介素。

三、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1. 免疫调节剂的临床应用:免疫调节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13药理学 第十三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习题及答案

13药理学 第十三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一、选择题【A型题】1.环孢素主要选择性抑制()A.T淋巴细胞B.NK细胞C.B淋巴细胞D.巨噬细胞K细胞2.环磷酰胺主要选择性抑制下列哪种细胞()A.T淋巴细胞B.NK细胞C.B淋巴细胞D.巨噬细胞K细胞3.干扰素不能用于治疗()A.慢性乙型肝炎B.疱疹性角膜炎C.肾细胞癌D.黑色素瘤E.肺癌4.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不包括()A.环孢素B.环磷酰胺C.硫唑嘌呤D.肾上腺皮质激素类E.左旋咪唑5.临床上常用的免疫增强药不包括()A.转移因子B.白介素-2C.环孢素D.干扰素E.左旋咪唑6.免疫抑制剂中有明显的肝肠循环的是()A.左旋咪唑B.卡介苗C.IL-2D.环磷酰胺E.环孢素A7.环孢素临床用于()A.抗癫痫B.解热镇痛C.抗晕动症D.器官移植抑制排异反应E.抗肿瘤8.造成环孢素停药或改变治疗方案的主要原因是()A.刺激干咳B.粒细胞减少C.多发性溃疡D.帕金森综合征E.肾毒性9.即可抑制白介素-2的生成,又可抑制干扰素产生的药物是()A.左旋咪唑B.泼尼松C.卡介苗D.环孢素E.环磷酰胺10.可促进B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分化增殖的药物是()A.卡介苗B.环孢素C.干扰素D.白介素E.胸腺素11.主要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吞噬和处理的药物是()A.地塞米松B.左旋咪唑C.环孢素D.硫唑嘌呤E.抗淋巴细胞球蛋白12.对多数病毒都有效的药物是()A.地塞米松B.奥美拉唑C.干扰素D.枸橼酸铋钾E.吗啡【B型题】(13~15)A.环孢素B.泼尼松C.干扰素D.环磷酰胺E.白介素13.小剂量增强免疫,大剂量抑制免疫的是()14.小剂量抑制体液免疫,大剂量抑制细胞免疫的是()15. 只抑制细胞免疫,不抑制体液免疫的是()【X型题】16. 干扰素具有的作用是()A.抗真菌B.抗病毒C.抗肿瘤D.调节免疫E.抑制细胞增殖二、填空题1.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可分为两类:即________、________。

药理学——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药理学——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药理学——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考情分析一、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以抑制各种对机体不利的免疫反应,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疾病。

注意:这类药物选择性差,长期应用可诱发感染、肿瘤、畸胎。

1、环孢素(CsA)【作用】与环孢素受体结合,抑制钙调磷酸酶,从而使IL-2等细胞因子减少→选择性抑制T细胞活化,对B细胞抑制作用弱。

【应用】①器官移植时抗排异反应的首选药②自身免疫性疾病。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严重程度与剂量、血药浓度相关,为可逆性。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肾毒性,用药期间应监测肾功能。

◆有肝毒性◆此外还有继发感染、诱发肿瘤、胃肠道反应等。

2.他克莫司【作用】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似,强效免疫抑制剂。

【应用】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排异反应与环孢素相比,在降低急性排异反应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期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不良反应】与环孢素相似。

3.麦考酚酸酯(MMF)【作用】——也称霉酚酸酯——MMF进入体内→MPA(次黄嘌呤单核苷磷酸脱氢酶抑制剂)——抑制B细胞抗体形成和细胞毒T细胞活化。

【应用】① MMF主要应用于器官移植,能显著减少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

②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对银屑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疗效。

二、免疫增强剂免疫增强剂可增强机体的抗肿瘤、抗感染能力,纠正免疫缺陷。

临床主要用于:免疫缺陷性疾病、恶性肿瘤及难治性细菌或病毒感染。

1.左旋咪唑【作用】双向调节作用——◇对免疫功能正常人无明显影响;◇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肿瘤患者低下的免疫功能,增强特异性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应用】①免疫低下者的慢性反复感染;②多种肿瘤;③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2.卡介苗-- 减毒的牛型结核杆菌活菌苗(免疫佐剂)--【作用】——增强各种抗原的免疫原性,加速诱导免疫应答——刺激多种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应用】——黑色素瘤、白血病、肺癌。

【不良反应】·注射局部可见红斑、硬结和溃疡;·亦可出现寒战、高热、全身不适等;·反复瘤内注射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或肉芽肿性肝炎;·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出现播散性结核;·剂量过大,可降低免疫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基本要求[TOP]
1.1 掌握免疫抑制药及免疫增强药的各类代表药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主要适应证及不良反应。

1.2 熟悉免疫抑制药及免疫增强药的分类。

2 重点难点[TOP]
2.1 重点
免疫抑制药(环孢素、他克莫司、环磷酰胺、左旋咪唑、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和免疫增强药(卡介苗、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对免疫功能影响及临床应用。

2.2 难点
各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机制。

3 讲授学时[TOP]
建议2学时
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4.1 第一节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反应[TOP]
4.1.1 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免疫应答反应,可分三期:①感应期:是巨噬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处理和识别抗原的阶段;②增殖分化期:免疫活性细胞被抗原激活后分化增殖并产生免疫活性物质;③效应期:致敏淋巴细胞或抗体与相应靶细胞或抗原接触,产生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效应。

4.1.2 免疫病理反应正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在抗感染、抗肿瘤及抗器官移植排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当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可出现免疫病理反应,包括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免疫增殖病等,表现为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过度增强,严重时可导致机体死亡。

4.2 第二节免疫抑制剂[TOP]
免疫抑制药物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①抑制IL-2生成及其活性的药物如他克莫司、环
孢素等;②抑制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药物如皮质激素;③抑制嘌呤或嘧啶合成的药物如硫唑嘌呤等;④阻断T细胞表面信号分子如单克隆抗体等。

4.2.1 环孢素
其具有潜在的免疫抑制活性但对急性炎症反应无作用。

环孢素对多种细胞类型均具有作用。

已广泛用于肾、肝、胰、心、肺、皮肤、角膜及骨髓移植,防止排异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适用于治疗其他药物无效的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皮肌炎等。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均与剂量、血药浓度相关,多为可逆性。

最常见及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肾毒性作用,其次为肝毒性,此外还有食欲减退,嗜睡,多毛症,震颤,感觉异常,牙龈增生,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等。

4.2.2 他克莫司
作用机制与环孢素相似。

不良反应同环胞素大致相同但更严重。

肾毒性及神经毒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高而多毛症的发生率较低。

4.2.3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超生理剂量则发挥抗炎抗免疫等药理作用。

作用于免疫反应的各期,对免疫反应多个环节都有抑制作用。

用于器官移植的抗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疾病。

本品较大剂量易引起糖尿病、消化道溃疡和类柯兴综合征症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作用较强。

并发感染为主要的不良反应。

4.2.4 抗代谢药类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氨甲蝶呤(methotrexate,MTX)与6-巯嘌呤(6-mercaptopurine,6-MP)等是常用的抗代谢药。

故能同时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但不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主要用于肾移植的排异反应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此外尚有其他一些毒性效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等,口腔食道溃疡,皮疹及肝损害等。

4.2.5 烷化剂
临床常用于防止排斥反应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和糖皮质激素不能长期缓解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品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合用时对一些恶性肿瘤有一定的疗效。

此外,尚可用于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通过减少抗体产生,阻断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病理损伤,从而阻断病情的发展。

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出血性膀胱炎及脱发等。

偶见肝功能障碍。

4.2.6 霉酚酸酯
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又名麦考酚酸莫酯,是一种真菌抗菌素的半合成衍
生物,在体内可转化成霉酚酸(mycophenolic acid,MPA),免疫抑制作用的主要机制与MPA 选择性、可逆性地抑制次黄嘌呤单核苷脱氢酶(inosine 5-monophosphate dehydrogenase, IMPDH),从而抑制经典途径中嘌呤的合成,导致鸟嘌呤减少有关。

主要用于肾移植和其他器官的移植,其不良反应为腹泻,减量或对症治疗可消除,无明显的肝、肾毒性。

4.2.7单克隆抗体
巴利昔单抗和达珠单抗是IL-2受体α单链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Th细胞IL-2受体从而发挥免疫抑制效应。

单克隆抗体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偶可引起严重的超敏反应。

4.2.8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防治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可与硫唑嘌呤或糖皮质激素等合用预防肾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还试用于白血病、多发性硬化症、重症肌无力及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常见不良反应有寒战、发热、血小板减少、关节疾病和血栓性静脉炎等。

静脉注射可引起血清病及过敏性休克,还可引起血尿、蛋白尿,停药消失。

4.2.9 来氟米特
来氟米特(leflunomide)是一个具有抗增生活性的异噁唑类免疫抑制药,口服吸收后,在肠道和肝脏内迅速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A771726,通过A771726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的活性,阻断嘧啶的从头合成途径,影响DNA和RNA的合成,使活化的淋巴细胞处于G1/S交界处或S期休眠。

此外尚可阻断活化的B细胞增殖,减少抗体生成。

不仅有免疫抑制作用,还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半衰期较长,约9天,血药浓度较稳定,生物利用度较高。

不良反应少,主要有腹泻、可逆性转氨酶升高,皮疹。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抗移植排斥反应,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4.3 第三节免疫增强剂[TOP]
免疫增强剂种类繁多,包括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药物如卡介苗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如左旋咪唑、转移因子及其它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等,提高体液免疫功能的药物如丙种球蛋白等。

4.3.1 免疫佐剂
具有免疫佐剂作用,即增强与其合用的各种抗原的免疫原性,加速诱导免疫应答,提高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

除用于预防结核病外,主要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如白血病、黑色素瘤和肺癌。

近年来,也用于膀胱癌术后灌洗,可预防肿瘤的复发。

接种部位红肿、溃疡形成、过敏反应。

瘤内注射偶见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剂量过大可降低免疫功能,甚至可促进肿瘤生长。

4.3.2 干扰素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

INF对感冒、乙型肝炎、带状疱疹和腺病毒性角膜炎等感染有预防作用。

主要有发热、流感样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嗜睡、精神紊乱),皮疹、肝功能损害。

大剂量可致可逆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

5%患者用后产生抗INF 抗体,原因不明。

4.3.3 白细胞介素-2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癌、霍奇金淋巴瘤等,尚可与抗艾滋病药物合用治疗艾滋病。

不良反应较为常见。

4.3.4 左旋咪唑
对正常人和动物几乎不影响抗体的产生,但对免疫功能低下者,促进抗体生成。

主要用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恢复免疫功能,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可与抗癌药合用治疗肿瘤,可改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功能异常症状。

4.3.5 依他西脱
抑制由TNF受体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及炎症过程。

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不良反应主要是局部注射的刺激反应,
4.3.6 转移因子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是从健康人白细胞提取一种多核苷酸和低分子量多肽,无抗原性。

可以将供体的细胞免疫信息转移给未致敏受体,使之获得供体样的特异性和非特异的细胞免疫功能。

但不转移体液免疫,不起抗体作用。

临床用于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也试用于难以控制的病毒性和霉菌感染及肿瘤辅助治疗。

4.3.7 胸腺素
4.3.8 异丙肌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