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过庭《书谱》有感

合集下载

书谱 临帖心得

书谱 临帖心得

书谱临帖心得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所著的一篇有关书法学习的理论文章,其中涵盖了孙过庭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心得。

在《书谱》中,孙过庭提到了临帖的重要性,以及他对临帖的一些看法和心得。

孙过庭认为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和关键。

他指出,通过临帖可以掌握古人的用笔方法和结构规律,从而为自己的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认为,初学书法者应该从基本点画开始,逐渐掌握每个字的形态和神韵,进而理解整个篇章的布局和气息。

孙过庭强调了选择好的范本的重要性。

他认为,选择优秀的范本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书法的精髓和韵味。

同时,他还建议学习者要认真研究范本,从用笔、结构、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领悟。

在临帖的过程中,孙过庭强调要注重笔法、字形和气息的把握。

他认为,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要掌握正确的用笔方法和力度;字形是书法的骨架,要注重字形的准确性和美感;气息是书法的神韵,要通过气息的调节来表现出书法的韵味和情感。

此外,孙过庭还提到了一些临帖的技巧和方法。

他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对范本进行整体观察和局部剖析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范本的精髓和特点。

同时,他还建议学习者要注重实践和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逐渐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书谱》中的临帖心得是孙过庭对书法学习的独到见解和体会,对于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这些心得,
学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书法的技巧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

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以孙过庭“书谱”为例古代中国哲学在书学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许多经典著作为我们理解书学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孙过庭的《书谱》是一部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对古代哲学与书学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思考与呈现。

本文将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探讨古代哲学对书学的启示。

在《书谱》中,孙过庭首先提出了“识字为理”这一观点。

他认为,认识和理解文字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基础,文字通过表达语言和思想,使人类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

这一观点源自于古代哲学家孔子的思想,孔子认为“知书达礼”是学习的基础。

这一观点对书学的启示是,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活动,更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通过书写文字,艺术家能够传递自己的心情和思想,与他人进行心灵的交流。

孙过庭在《书谱》中还提到了“道法自然”这一哲学观点。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方式,人类应当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孙过庭认为艺术家应该在创作过程中尽量顺应自然之道,追求笔墨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这与古代哲学家所倡导的“养生”观念相呼应,强调艺术家应该在养生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书法艺术来寻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孙过庭还提到了“经世致用”这一理念。

他认为,书法艺术不能只停留在纸上,更应该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

艺术家应该关注社会实际需求,创作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示。

这一观点对书学的启示是,书法艺术不能空洞和孤立地存在,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人们带来实际的益处。

孙过庭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他认为,书法艺术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的书法作品和技法,从中吸取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与古代哲学家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呼应。

通过学习和继承传统,艺术家能够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对《书谱》的浅析和感悟

对《书谱》的浅析和感悟

对《书谱》的浅析和感悟·陈俊杰·唐垂拱3年(687),孙过庭著《书谱》。

孙过庭,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富阳(今浙江省)人,又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生于唐太宗贞观22年(648),卒于武则天长安3年(703),一说生于646年卒于690年。

出身寒微,幼时“不及学文”,成年“不及从事”,40岁任地位不高的官右卫胄曹参军,一说官率府录事参军,不久又遭议谗弃官,遂潜心于书法研究,以此自慰。

由于出身寒微,官职不高,当时名气不大,故而没留下确切的身事记载。

墨迹有《千字文》、《景福殿赋》,于垂拱3年(687)撰文并书《书谱》(又名《运笔论》)。

《书谱》流传始于宋代,宋徽宗亲书“唐孙过庭书谱序” 七字,此书为皇室内府所收藏,曾一度流入民间,至清朝又收入内府,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并有多种刻版传世。

《书谱》3700余字,共有47个自然段,分为 8个大段。

第一大段自《书谱》开头起,至“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追朔书法的源流,并对世人公认的几位祖师爷作一比较评说。

第二大段自“余志学之年” 起,至“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叙述自己毕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及自己对书体、笔法、学习态度、方法上的认识体会,以供后学者采择。

第三大段自“又一时而书” 起,至“睹迹明心者焉。

”分析书法作品的优劣,是具有其特定因素的问题,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四大段自“代有笔阵图七行” 起,至“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自叙其《书谱》中的取材选择之精,详析其取舍范围及所尊崇之重点,也涉及所研究的书体——真、行、草——并对当代流传的伪劣产品给予驳斥,启导后学。

第五大段自“夫心之所达” 起,至“纵未窥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

”说明书本无一定之体,随作者思想感情而变化风格;而思想感情之变化又必须与目前实际相结合,方能形神融合,心手相应。

推其本源,仍须在心精手熟上用功夫。

心精思则全局无遗,手熟练则下笔无滞,自然会言忘意得,翰逸神飞了!第六大段自“若思通楷则” 起,至“慕习之辈,尤宜慎诸!”指出书法之进步会与年俱增,但亦不可存偏激之见、自以为是。

《书谱》意义之我见

《书谱》意义之我见

《书谱》意义之我见《书谱》,孙过庭书法论著,原著分序、谱两卷,有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编(六部分),内容涵盖了书法的各个方面。

是唐时最有影响力的书论著作,亦可谓历史上最早“书法概论”,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至今仍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书谱》更值得习书者研读。

下面,就将自己研读的一些见解公布预后,纯属一孔之见,全当抛砖引玉,敬请道友斧正。

《书谱》在书法发展观上,能运用唯物的、发展的、变化的观念看待书法的进步,反对一味厚古薄今。

他认为书法时风与发展水平,受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时代氛围的影响。

指出,虽然文字创造最初是为了记录语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书风亦会不断变迁,“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

”“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质以代兴,妍因俗易。

” “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即,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符合事物流变沿革的常规。

书法今不同古,古风质朴,今体妍丽,质朴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丽亦随世俗变化在更易。

书法贵在既能继承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体现时代风尚,又不混同时下弊俗,“文采与质朴相融合,有高雅的君子之风”。

列举了“东晋士人,互相陶淬。

至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

” 即,东晋文人墨客,互相陶冶影响,到了王、谢族人,郗、庾之辈,他们的书法水平即使没有完全达到通神出奇的境界,也都有其时代风韵。

“去之滋永,斯道愈微。

”离开当时风韵的滋漫,影响渐远,书法技艺就愈加衰微的历史势态。

对书法本体的认知上,一,认为书法肇于自然,点画线条当“同自然之妙”,有象有势。

如,点有奔雷坠石之奇势,画似雁飞兽愕、鸾舞蛇惊之殊姿。

有的像绝壁险峰之态,有的犹如危崖枯木之形姿。

笔画重得像黑云欲崩,笔画轻得如秋蝉的翅膀。

笔势顺导如同泉水流注,笔锋停顿就像大山般安稳。

纤细般如同天涯升起月牙,疏落的如同银河布列的群星等。

学书谱,练书法,谈体会8——学书谱心得

学书谱,练书法,谈体会8——学书谱心得

学书谱,练书法,谈体会8——学书谱心得近期集中时间学习《书谱》,从《书谱》文章的内容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一、《书谱》全面客观科学的总结了有史以来著书家和孙过庭自己的书法经验。

《书谱》分别从《书家论》、《学书论》、《书牒论》、《运笔论》、《授书论》、《评书论》等六个角度对书法艺术的指导思想、书法艺术的目的作用,到书法艺术作品的构思设计、结字造形、运笔用墨、学书授书,进行了论述。

手笔之大,笔融之细,历代书论均无法比拟。

最为关键和重要的,还在于以往的书法理论大都没有挣脱玄学与神学的束缚,而孙过庭的书法理论彻底摒弃了玄学与神学,使中国书法理论步入了客观与科学的轨道。

二、《书谱》明确了书法的宗旨。

书法艺术的“书旨”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法艺术的作用和目的是“达情表意”,书写情感是书法艺术活的灵魂。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是孙过庭对书旨的进一步阐述。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情感的产生和表现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会自发地产生出不同的情感,所产生的情感又会自然地以各种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犹如诗词一样,目的在于表现和反映一定的意境和情趣。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解决了中国书法艺术中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即中国书法艺术的作用和目的是什么?中国书法艺术是用来干什么的?孙过庭认为,人的情感的产生和表现是人的一种自然本能,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情感会自觉地反映和表现。

反映和表现的过程中,情感还会发展变化,发展变化最终会形成一种意境,这就是情感表现和反映的艺术规律。

书法艺术如同诗词文学一样,它的目的和作用也是用来抒发情感的,是用来反映表达意境的,书法艺术的目的和作用就是“取会风骚之意”。

书法艺术会什么意呢?会“风骚”之意。

什么又是“风骚”之意呢?所谓的“风骚之意”,就是诗词的意境、情感的意境。

作为艺术的书法,书法家书写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书写情感产生的本意表现出来,在表现和反映书写本意的过程中,书写情感还会发展变化,发展变化最终就形成了一种意境。

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共5篇)

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共5篇)

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共5篇)第一篇: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关于孙过庭和他的《书谱》一、孙过庭的字与名名,是在幼年时由父母所起,供长辈呼唤。

按照古人的称谓习惯,姓名分别用于自称、作介绍、为人作传、或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字,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时和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表示已成人,是供朋友称呼所取,表示对本人的尊重。

《书谱序》开篇有“吴郡孙过庭撰”,按唐人的称谓习惯孙过庭自己不可能以字相称,此处自称应为其名,在此有孙过庭自己的笔墨作介绍,当最为准确无疑。

据此可知其名为“过庭”,字“虔礼”。

另外,自己的长辈和尊者可以直呼其名。

又根据《宣和书谱》记载:“文皇尝谓过庭小子,书乱二王。

” 按照古人的称谓习惯,“文皇”不可能唤其字或号,一定是直唤其名。

这一点也符合以上说法。

再者,“文皇”在其名后以“小子” 相加的称谓,明显是古人尊者对卑者的贱称。

再者,根据窦臮《述书赋》下注云:“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人,右卫胄曹参军”的记载也作了进一步证实。

至于陈子昂《陈伯玉集》卷六《四部丛刊》景印明刻本《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云:“呜呼!君讳虔礼,字过庭”。

和张怀瓘《书断·能品》云:“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与以上说法有所不同,启功先生论及这一点列举了《四库提要》卷二十一,论及窦、张二书关于孙过庭名字问题云:“二人相距不远,而所记名字爵里不同,与《旧唐书》称房乔字元龄,《新唐书》称房元龄字乔,同一殆伪异,疑唐人多以字行,故各外所闻不能尽一”,这里就不再加以考正。

二、孙过庭的籍贯孙过庭《书谱》自云:“吴郡人”。

窦臮《述书赋》云:“富阳人。

” 张怀瓘《书断》云:“陈留人。

”朱关田先生根据《旧唐书·地理》所知,富阳汉时为富春县,晋改为富阳,隶属会稽郡,而会稽郡首府在今江苏吴县。

东汉时将吴郡划出,吴郡即今江苏吴县。

会稽郡移至山阴,即今浙江绍兴县。

因此窦臮所言富阳人与孙氏本人所说是同一地方。

孙过庭的《书谱》,文章书法俱佳,值得反复品读和认真临习

孙过庭的《书谱》,文章书法俱佳,值得反复品读和认真临习

孙过庭的《书谱》,文章书法俱佳,值得反复品读和认真临习孙过庭的《书谱》,文章书法俱佳,草法引以为范,灼见启悟后学。

千百年来,光辉依旧。

复读之,犹如循循善诱之长者,在提醒、告诫、启发、引导我们如何去正确地认识书法、学习书法、欣赏书法、对待书法。

学书之疑惑,书中或有明确的答案或有指导性启悟,令人常读常新。

现将所学提炼为十条心得,结合当下书坛,条分缕析,就有道而正焉。

一、何为善书者其一,善书者何人?文章开篇便说:'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之绝,晋末称之妙。

'就是从书法源头至今(唐代),在孙过庭看来善书者只有四人: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

这里的善书者,理当是历史公认的大师级人物,超一流书家。

在不同人眼中善书者是不同的,孙过庭显然代表了时代的评判,不仅仅是个人的主张。

再者,善书者的名录是发展的,在晋代以前,王羲之认为:'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在王羲之眼中,只有钟繇与张芝是善书者;在现代人眼中,唐以后又有很多善书者。

仔细品读会发现,孙过庭虽然列上了二王,其实他还是褒大王而贬小王的。

其二,善书者何能?孙过庭至少论及到三点:一者,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书法的发展,古质而今姸,善书者要把握好形式与内容的尺度,使其相得益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是儒家的审美观。

如果用这个条件来审视一下当今书坛,当引起书者的重视。

快餐文化的兴盛,人多涉浮华,为吸引观者眼球,展厅中的作品往往形式夺人,但看长了,又觉得内涵不足,久而生厌。

此可归结为'文胜于质'。

二者,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善书者要善于继承优秀书法传统,又要具备极强的鉴别能力。

这是习书者必知,善书者必备的能力。

尤其在当代书坛,科技发达,资源共享,信息同步,咫尺天涯。

一日之内可看遍天南海北的大展,鼠标一动可浏览高清版的皇宫内府的真迹。

那么在古与今的交汇中,如何选择有益于自己的学习,在传承古法中不背离时代的审美需要,身处当下,又不会被时风俘虏,委实难矣!三者,专精一体,以致绝伦。

读《书谱》之对追求书法正统的认知

读《书谱》之对追求书法正统的认知

读《书谱》之对追求书法正统的认知《书谱》是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所著书法理论性文章,现有手书墨迹存世,乃是后世书者学习草书的不二法帖。

《书谱》全文虽仅有3600余字,但文辞优美,言简意深,对后世书家影响深远,是历代书家学书过程中不可绕过的宝山。

我利用从文俊先生的《中国书法史·秦代卷》对照,完成对书谱的研读分析,可以系统地探索古代书家的哲学观、艺术观、价值观等等,为自己的进步提供更加坚定的理论依据,树立更正确的书法史观。

一、社会伦理道德的体现当谈论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时,感觉这更多是社会精神意识层面的问题,和书法的表现上并无关联。

但中国书法作为自先秦贯穿至今不曾断绝的艺术形式,必然融入时代的思想意识,书法以文字表现为用,以中国道德价值为体,这是一个世界观指导方法论的问题。

在中国儒家“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熏陶下,这种价值观也是古代书家所倡导并实行的。

在书谱中,孙过庭用这样一则小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

“谢安素善尺牍……子敬(王献之)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提后答之,甚以为恨(遗憾)。

安尝问子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

’安云:‘物论殊不尔。

’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

’”王献之虽然以自己“胜父”来回答谢安,但在孙过庭眼中这样的答复“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

”孙过庭用曾参经过“胜母里”( 因憎恶这个名称, ) 而不肯进去的典故表明对王献之“胜父”思想的排斥,以至于批评王献之“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既是对王献之艺术高度不及王羲之的说明,也很难说没有在社会伦理道德观影响下对王献之思想上的批判。

二、对楷模书家的学习传承什么是楷模书家?是书法发展中一个时代的标杆,这种楷模书家有两个作用,一是指引书法风尚,二是成为传统的环节。

书家楷模势必会成为追随者追赶超越的目标,其书法风貌自然成为后世书家学习、汲取营养的典范,由此引领一世或几世的书法风尚,而在历史长河的迭代更新中屹立不倒,成为书法正统的标识,成为传统书法一个时代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谱》有感
偶得谢佳华老师给我的推荐孙过庭《书谱》,但一直未能挤出时间来认真拜读,印象中《书谱》仅是用来临习的一本好字帖,未曾想《书谱》不仅是他的书法给学习者所产生的变化,而他的书法理论更是他的精髓所在。

一、学书正确途径
他的“初学分布,且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观点扩大了平正在书法学习过程中的内涵,明确了书法学习的正确路径,点画练习得多,积累起来才能够把一个个字写好。

除此之外我认为他学习书法的经验值得效仿。

(1)选对老师:他以钟繇、张芝及二王四贤为师,起点高,收获大;(2)持之以恒:他向四贤专精学习二纪,一纪为十二年,也就是专心学了二十多年,他不是一般的专精,而是“极虑专精”的向四贤学习了二十多年,他谦虚地说:尽管还未能达到入木三分的精妙,却没有间断和降低过临池学书的积极姓。

其精神实为可佳;(3)敢于实践,善于总结:他撰并书《书谱》,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三点,缺一不可。

二、学书不可脱离勤奋
他说到:王羲之自己在跟张芝作比较时只能用“不相上下”来衡量,那是因为张芝学书的“池水尽墨”世人皆知,张芝能有如此成就,被称之为“草圣”无可非议。

三、学书者要德艺双馨
《书谱》明确地指出:“然君子之立身,务修其本。

”书法虽是小
道,但想成为一个书法家,就必须“修其本”。

书法家的“本”是什么?我认为,除了精通书艺外,更重要的是“修德”。

中国历来认为人品重于书品,学书法,首先学做人。

古人也曾云:字如其人,立品为先,笔墨技法,熟能生巧。

可见学书法先立德的重要性。

德高书雅,缺德书俗。

雅则美,俗则丑。

对待他人评论,应放下架子,抱虚心的态度,因为观赏者的欣赏水平有高有低,其中不乏内行,多而言中要害,但言辞或诚恳,或冷言诮语,不宜计较;其中多为外行,但喜欢议论者,难免言出有误,也可作为参考。

四、他解书法的“执、使‘转、用”
执,是说指腕执笔有深浅长短一类的不同;使,是讲使锋运笔有纵横展缩一类的区别;转,是指把握使转有曲折回环一类的笔势;用,就是点画有揖让向背一类的规则。

五、书法创作五合一
精神愉快,事务悠闲合一;感人恩惠,酬答知己合一;季节调适,气候温润合一;佳纸良墨,互相映发合一;偶然高兴,提笔作书合一。

其实有过书法创作的人都深有体会,一幅好作品的诞生一定离不开这些客观因素。

六、解答了我的一个困惑
受诸多书家的影响,认追古者为上,在此虽有不同之意见,但一直未能有足够的底气来辩驳,而在《书谱》中找到了答案:“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
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

所谓“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清雅的风度”。

何必闲置着华美的宫室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学书法追古没错,但对现代书法岂能不屑一顾呢?
七、纠正了我的一个认识
不曾记得在哪看过的一篇关于书法的文章,他简化了书谱的理论,而变成了“真书在点画,草书在使转”,出于先入为主的规律,我一直把它当成我学书的理论之一,使得我在行草作品书写中没有法度,羞惭不已,今得真理“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

”真书与草书的关系,其实是真为草之体,草为真之性,真与草都重形质,但更重情性,书法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情性上。

但各有侧重,我认为,真书更应注意情性,因为曾有说道:“作品有形无神为废品!”之说法。

在书写草书时,要像书写真书一样认真、既奔放又严瑾,以防浮滑;当书写真书时,要善於用行草书的笔意去书写,这样,真书既端庄又灵动,不致板滞。

总之,孙过庭的《书谱》就其理论而言,在历代的书论中可谓独步,我用三个字来概括,即“广而精”。

内容涵盖之广,由上述可见一斑,它涉及史学、文字学、美学、甚至哲学,它以历史唯物的观点阐述了书法的历史,又以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书法中的个性和共性、对立及统一的关系,强调“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亦即阴阳观点,即对立统一规律,是万事万物之根本。

并且突出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在创作中要“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此乃羲之之风范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