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准则字体:黑体/宋体字号:初号/一号/三号/小四行距:1.5倍行距编辑请保持叶序不变(编者按:DOC版 ms-word阅读最佳,PDF版 adobe reader8,acrobat9cn或foxit reader3最佳)内部审计准则004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006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008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00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0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01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02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02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02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03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03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03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03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037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03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04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04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04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05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05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02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06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06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06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07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07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08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08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08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09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2009年后增补…内部审计准则指南103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125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2号――物资采购审计145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附录158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61 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163 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办法165 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
29个 内部审计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 号--审计计划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2 号——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3 号——审计证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4 号——审计工作底稿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5 号——内部控制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7 号-—审计报告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8 号——后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9 号-—内部审计督导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控制自我评估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益性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 号—信息系统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本序言旨在说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目标、体系、约束力、适用范围、制定与发布程序、修订和解释权.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依据与目标(一)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二)制定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目标:l.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内部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职业化。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关于审计档案工作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关于审计档案工作首先,审计档案的建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建立和完善具有一定标准和规范的审计档案管理制度。
在建立审计档案时,应包括审计计划、年度工作总结、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工作底稿等内容。
审计档案的建立要注重整理和归档,档案材料要细化、精细、规范、完整,并应于审计活动开始后的合理时间内建立相应的档案。
此外,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对涉及敏感信息的审计档案要进行特别处理,确保相关信息的保密性。
其次,审计档案的保管是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内部审计准则要求建立健全的审计档案保管制度。
审计档案应存放在审计机构内部的专门档案室,并采取适当的防火、防潮、防盗措施。
同时,应制定详细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相关责任人,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内部审计准则还要求对重要的审计档案应采取备份措施,以防止档案丢失或损坏。
此外,凡是涉及审计结果和问题的审计档案,必须按照规定的期限加盖“保密”字样,并建立相应的档案借阅管理制度,限制档案的查阅和复制。
最后,审计档案的利用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
内部审计准则对审计档案的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审计档案应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进行合理利用。
一方面,可以通过审计档案对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审计结果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和领导。
另一方面,审计档案也可以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依据,在后续审计活动中起到参考和补充的作用。
此外,内部审计准则还要求审计档案的利用要注意保密和权限控制,确保审计档案的安全性。
总之,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关于审计档案工作主要包括审计档案的建立、保管和利用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准则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内部审计的有效进行、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对审计档案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并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以保证审计档案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同时,公司高层管理者也应高度重视审计档案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管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且经过提炼 , 可以总结 出同类审计业务 的共性 , 还 为以后工作年度 的审 计业务提供很大的参考价值 。 二、 当前内部审计 工作底稿管理中存在 的问题 西方国家内部 审计发展迅速 , 而我国内审事业起步晚 , 发展不成熟 , 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防范风险意识差。由于对工作底稿 的管理工作不 重视 , 审计工作底稿管理存在不少问题 , : 如 编制不规范 , 底稿不成体系 ,
一
2 稿不 成体系。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求是 : . 底 所建立的审计 工作 底稿体系 , 应能够让一个没有具 体参 加审计项 目的审计人 员 , 在阅 读该项 目 审计工作底稿后 , 可以清晰地 了解审计的全过程并得出大致相 同的审计结论 。实际工作中存在 的问题有 : 没有标注审计标识或者是有 审计标识但前后不一致 、 底稿勾稽关 系不清 、 排列顺序不科学 , 甚至是底 稿根本不成体系 , 前后排列毫无 章法 。诸如此类问题使得阅读者难以理 清审计底稿之间的勾稽关 系和填制过程 , 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读工 作底稿 , 为审计工作带来 不便 , 降低 了工作效率 。所以建立科学 、 合理的 审计工作底稿体系 , 全面提高审计质量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有重要意 对
弱化复核程序等问题 , 因此影响 了内部审计 的质量 , 加大 了审计风险 , 所
以加强内部 审计工作底稿的管理成为当前发展 内部审计的重要 工作 。 1 . 底稿内容不符合准则要求。《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 4 号——审计 工作底稿》 第五条要求“ 审计工作底稿应 内容完整 、 记录清晰 、 结论明确 , 客观反映项 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 , 并包括与形成审 计结 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但在审计实践 中工作底稿的编制 经常出现许 多问题 : 如底稿内容不完整 、 重要事项反映不清楚 、 只记录事 实不反 映观点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 降低 了审计工作底稿 的质量 。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求内容

审计工作底稿编制要求内容1.底稿名称和编号:每个底稿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名称和编号,以方便查找和整理。
名称应该描述底稿的内容,编号则用来对底稿进行编号和分类。
2.底稿目的:明确底稿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何种审计目标,例如确认抽样销售合同的准确性。
3.底稿内容:底稿应该包括所有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便审计员进行分析和判断。
例如,如果底稿是关于现金流量的分析,那么它应该包括所有与现金流量相关的数据和记录。
4.底稿程序:底稿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编制,以确保审计员能够按照预定的步骤完成审计工作。
程序应该清晰明了,并且能够复现审计员的思路和思考过程。
5.底稿时间和日期:底稿应该标注编制的时间和日期,以方便追溯和回溯审计工作。
时间和日期可以帮助审计员了解底稿编制的顺序和时间先后。
6.底稿参考文件:底稿应该包括所有相关的参考文件和数据,以便审计员进行核对和查证。
参考文件可以是公司的财务报表、银行对账单、合同等。
7.底稿结论:底稿的最后应该包括审计员的结论和意见。
结论应该明确、准确,能够被其他审计员和相关人员理解和接受。
8.底稿审阅和审批:底稿应该经过专业审阅和审批,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阅和审批可以是其他审计员或高级审计员对底稿进行复查和确认。
以上是一些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要求内容,可以帮助审计员进行有效的审计工作。
底稿的编制应该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同时要注意保密性和真实性。
底稿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审计员在编制底稿时应该认真对待,做到严谨、客观和公正。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布日期】2003.04.12•【文号】中内协发[2003]20号•【施行日期】2003.06.01•【效力等级】行业规定•【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审计正文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中内协发[2003]20号2003年4月12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使用,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达到以下目的:(一)为形成审计报告提供依据;(二)说明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三)为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四)证实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五)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第五条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第六条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可以是纸质、磁带、磁盘、胶片或其他有效的信息载体。
无纸化的工作底稿应制作备份。
第七条审计工作底稿主要包括以下记录:(一)内部审计通知书、项目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及其调整的记录;(二)审计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三)获取的各种类型审计证据的记录;(四)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
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复核的要求和责任。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
第三章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复核第九条审计工作底稿应载明下列事项:(一)被审计单位的名称;(二)审计事项及其期间或截止日期;(三)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记录;(四)审计结论;(五)执行人员姓名和执行日期;(六)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和复核意见;(七)索引号及页次;(八)审计标识与其他符号及其说明等。
审计日记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审计日记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一、审计日记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审计责任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责任的工作不容乐观。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作业准则规定,审计工作的底稿的主要内容应有“实施审计具体程序的记录及资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出台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也要求应该包括“审计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由于一种文本要求记录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且无具体的检查措施,造成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而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
实际审计时,有的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才编制底稿,查不出问题则不编制底稿,这样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则很难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人员全部审计过程,有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难以反映,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能有效防范,检查风险增大。
一旦审计过的单位暴露出新的问题,便无法分清审计时是否检查过这个环节,是谁检查的,是通过什么方式检查的。
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审计责任无法追究,审计工作往往陷入比较被动的境地。
李金华审计长曾经指出:目前的审计工作底稿只注重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而忽视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这不利于检查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和保证审计质量。
因此,急需一种文本来记载和反映审计人员的查证过程,继以对审计实施阶段进行质量控制,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相关责任。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规定审计日记的要素包括“审计项目名称、审计人员姓名、审计分工、实施审计的日期、审计工作具体内容、索引号和页次”,其中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又包括“审计事项的名称、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查阅资料的名称和数量、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以及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这一现场审计的“记录仪”清楚地记载了审计人员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样,是一种过程控制、程序控制,它既可以督促审计人员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关注和提前防范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降低检查风险,减少“秋后算账”,又可以通过审计组长或委托的审计人员对上述事项的检查,形成第二道关口,进一步减少由于重大审计误差导致有关总体审计结论错误的可能性。
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最新版全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准则第四条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后续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对于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所获取的信息保密。
第三章作业准则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考虑差异或者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第十三条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年度审计计划确定的审计项目,编制项目审计方案。
第十四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员送达审计通知书,做好审计准备工作。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关注信息系统对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601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工作底稿
中国内审协会2003-04-1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使用,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达到以下目的:
(一)为形成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二)说明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为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
(四)证实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
(五)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
(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第五条审计工作底稿应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
第六条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可以是纸质、磁带、磁盘、胶片或其他有效的信息载体。
无纸化的工作底稿应制作备份。
第七条审计工作底稿主要包括以下记录:
(一)内部审计通知书、项目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及其调整的记录;
(二)审计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记录;
(三)获取的各种类型审计证据的记录;
(四)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记录。
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复核的要求和责任。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负完全责任。
第三章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复核
第九条审计工作底稿应载明下列事项:
(一)被审计单位的名称;
(二)审计事项及其期间或截止日期;
(三)审计程序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记录;
(四)审计结论;
(五)执行人员姓名和执行日期;
(六)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日期和复核意见;
(七)索引号及页次;
(八)审计标识与其他符号及其说明等。
第十条审计工作底稿中可使用各种审计标识,但应注明含义并保持前后一致。
第十一条审计工作底稿应注明索引编号和顺序编号。
相关工作底稿之间如存在勾稽关系应予以清晰反映,相互引用时应交叉注明索引编号。
第十二条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应由内部审计机构中比工作底稿编制人员职位更高或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担任。
第十三条在审计作业中,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加强对工作底稿的现场复核。
第十四条如果发现审计工作底稿存在问题,复核人员应在复核意见中加以说明,并要求相关人员补充或重编工作底稿。
第四章审计工作底稿的整理与使用
第十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应及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整理,按相关法规的要求归档、管理和使用。
第十六条审计工作底稿归组织所有,由内部审计机构或组织内部有关部门保管。
第十七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工作底稿保密制度。
如果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组织或个人要求查阅工作底稿,必须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或其主管领导批准。
但法院、检察院和其他有权部门依法进行查阅的除外。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八条本准则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并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准则自200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