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展示

合集下载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1.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
2.20世纪的战争和发展历程研究
3."法轮功"与"太平天国"的联系
4.服饰的历史与发展
5.硝烟弥漫―中东地区为何迟迟不见和平曙光6.难以磨平的伤痕———"九一八"
7.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当代社会的发展
8.从"流氓"到"皇帝"——袁世凯其人
9.中西方文化进程与差异
10."九一八"事变分析
11.游戏与战争
12.封建社会制度在中国漫长存在的原因
13.欧洲的火药筒-巴尔干
14.二战后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的原因探究
15.我看李鸿章
16.军事天才-—拿坡仑
17.从美国西部片看西进运动
18.我看第三次科技革命
19.如何发挥宿迁项王故里的社会服务功能
20.从大英雄到大汉奸-—对汪精卫人生轨迹的思考
21.大运河的。

历史组教研成果展示活动(3篇)

历史组教研成果展示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推动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我校历史组于近日开展了教研成果展示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总结历史组近年来的教研成果,分享教学经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活动目的1. 总结历史组近年来的教研成果,展示教师的教学风采。

2. 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 推动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三、活动内容1. 教学成果展示本次教研成果展示活动分为三个环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展示:历史组教师针对某一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

教师们通过PPT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进行简要说明。

(2)课堂教学展示:历史组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反思:课后,教师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2. 教研成果交流历史组教师就自己在教学、教研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交流。

内容包括:(1)教学方法创新:教师们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新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资源开发:教师们介绍自己开发和利用的教学资源,如微课、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

(3)课题研究:教师们展示自己在课题研究方面的成果,如论文发表、课题立项等。

3. 教学研讨针对历史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进行研讨,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研讨内容包括:(1)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四、活动成果1. 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中学生的历史研究成果展示

中学生的历史研究成果展示

中学生的历史研究成果展示近年来,随着历史教育的深入发展,中学生对历史研究的兴趣逐渐增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许多学校纷纷举办历史研究展示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和老师。

本文将介绍这一活动的意义和影响,并分享一些中学生历史研究成果展示的具体经验。

历史研究展示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研究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参与历史研究,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历史研究展示也是一种锻炼学生口头表达和演讲能力的机会,学生们需要清晰、准确地将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呈现给观众。

在进行历史研究展示时,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选择一个适合的主题。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研究,或者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或历史潮流进行深入分析。

无论选择何种主题,学生都需要深入研究,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他们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文献或者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资料收集。

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实地调查或采访,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

在展示历史研究成果时,学生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来呈现,包括制作海报、幻灯片、视频等。

在设计展示材料时,学生要注意内容简明、重点突出,以便观众能够快速了解研究的核心内容。

同时,学生还可以结合展示材料进行口头介绍和解释,向观众传达更多深度的信息和观点。

在口头表达过程中,学生要注意语言流畅、逻辑清晰,以确保观众能够理解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除了展示成果,历史研究活动还提供了学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

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研究经验、借鉴彼此的创意和思路,并对他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和进步,还能够丰富整个活动的内容和成果。

学校可以组织评选优秀作品或设立展示奖项,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进行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成果展示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历史学习和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助于推动整个历史教育的发展。

历史遗存研究性学习范文

历史遗存研究性学习范文

历史遗存研究性学习范文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你想过吗?咱们身边那些古老的东西,就像神秘的时间胶囊,藏着过去的无数秘密。

我们开展这个关于历史遗存的研究性学习啊,就是想扒一扒这些老家伙的底细,看看以前的人是咋生活的,他们的文化又是啥样的。

比如说咱城市里那个破旧的古城墙,它就像一个不会说话的老爷爷,默默站在那儿好久好久了。

我们就好奇,它是什么时候建的呢?当初为啥要建它呢?这背后肯定有很多故事。

所以,我们的目的简单说就是揭开历史遗存背后的神秘面纱,跟古人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我们可没打算一口吃个胖子,所以先选了一些咱身边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遗存。

像刚刚提到的古城墙,还有村子里那个有点阴森的老祠堂,以及博物馆里那些古老的青铜器。

古城墙那是城市历史的守护者,它见证了城市的兴衰荣辱。

老祠堂呢,是家族文化的集中地,在那里面能看到以前家族的规矩、传承啥的。

青铜器就更厉害了,那可是古代文明的高科技产品,从它们的造型、纹饰就能猜出当时人们的审美和工艺水平。

我们的研究范围主要就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以及周边的乡村,毕竟离家近,调查起来方便,而且说不定还能发现一些被大家忽视的宝贝呢。

三、研究方法。

(一)实地考察。

这就像是探险家亲自到宝藏的所在地一样刺激。

我们到古城墙那儿,就像考古学家一样,拿着小本子和卷尺,量一量城墙的厚度,看看城砖上有没有刻字或者特殊的标记。

走进老祠堂,感受那种古老的气息,观察它的建筑结构,是几进几出的,门窗上的木雕都刻了啥。

在实地考察的时候,我们还跟住在附近的老人聊天。

这些老人就像活着的历史书,他们给我们讲了好多关于古城墙和老祠堂的传说。

比如说,古城墙曾经挡住了敌人的进攻,老祠堂里以前每年都有盛大的祭祖仪式,还有那些犯了错的族人是怎么在祠堂里接受惩罚的。

(二)文献研究。

光靠实地考察还不够,我们还得翻翻那些厚厚的书本。

跑到图书馆,一头扎进历史文献的海洋里。

找关于本地历史的地方志,上面详细记载了古城墙是什么朝代建的,当时的城市规模有多大。

初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案例

初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案例

初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案例标题: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导言: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学生们有机会通过研究性学习案例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

这个主题涵盖了许多关键的历史概念,如封建制度、等级秩序、社会阶层等。

本文将通过深度研究和广度讨论,从多个方面来探究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并提供我对这个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封建制度的起源与演变(800字)1. 封建制度的定义和特征2. 封建制度在中国的起源3. 封建制度的演变和发展4. 封建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影响第二部分:社会等级与统治者阶层(800字)1. 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和分类2. 统治者阶层的组成和特点3. 统治者阶层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4. 统治者阶层的特权和权力第三部分:士人与农民的社会地位(800字)1. 士人的社会地位和角色2. 士人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作用3. 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4. 农民的贡献与限制第四部分:商人与奴隶的社会地位(800字)1. 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地位变迁2. 商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奴隶制度的存在和影响4. 奴隶制度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总结与回顾:(400字)通过本文的深入研究,我们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封建制度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石,影响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发展和相互关系。

统治者阶层的特权和权力决定了社会的等级秩序,而士人和农民则在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商人和奴隶的存在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深入理解和探究这些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

观点和理解: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我认为它既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也反映了统治者对社会的控制和权力分配。

在这个体系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具有不同的责任和权益,但也限制了他们的行动和选择。

尽管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平等,但社会等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稳定,推动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 福州历史与发展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 福州历史与发展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福州历史与发展p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展示福州城市历史与发展所在班级:2021级高一年级十三班课题组长: 08号郑好课题成员: 52号欧某某 43号毛某某06号林某某 42号张某某24号陈某某指导教师:林某某老师福州城市历史与发展福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当地的新石器文化。

在公元前202年,福州成为了闽越国首都冶城的所在地。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福州由落后的蛮夷之地渐渐跟进时代的步伐。

在近几年里更是以清晰可见的速度发展着。

我们本次课题的目的则在于探究福州的历史和她的发展之路,由此深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发展进程,提高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加强主人翁精神,在日后对社会的参与中能积极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通过这次探究,也能提高各个成员的办事能力、工作效率,在合作与分享中提高默契,更好的理解团队合作的精神。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了解福州的历史起源,理清福州古代史的大致脉络,再精确到早先的生活习俗,名人名地,重要史实等。

课题研究的学术目标活动计划任务分工活动步骤:郑好:把握课题发展方向,统筹规划,把握课题的研究进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林某某:对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筛选整理、统计及监督工作陈某某:通过网络、图书馆、报纸等方式查找相关资料毛某某:进行网上调查以及向本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张某某:对资料编辑、排版、上传以及相关费用的收取欧某某: 对有关学生、市民进行采访,并做好记录()第一阶段:确定课题,明确目标与分工。

()第二阶段:查找福州古代、近现代相关资料。

()第三阶段:采访本地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了解他们对福州市近几十年来变化的看法。

()第四阶段:收集并分析资料,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第五阶段:相互交流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网上收集资料、街头采访等调查对象:同学、街头年轻市民、老人、老师等预期研究结果:对福州历史的宏观认知和更深一步了解,熟悉福州的发展进程,通过早先福州和近代福州的资料对比,感受福州方方面面的进步。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作文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作文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作文《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胡同里的历史韵味》篇一:走进胡同北京的胡同,那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

我一直对胡同充满好奇,这不上次我就专门挑了个日子,一头扎进了那些错综复杂的胡同里。

我刚走进胡同,就像跳进了一个时间胶囊。

两边的四合院墙看上去灰扑扑的,墙根儿下还有几丛草,细细瘦瘦的,像是在倔强地证明生命的存在。

胡同里特别安静,我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咯噔咯噔”,这种安静感觉有点神秘,就像有无数的故事在等着我去发现。

我看到一位大爷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手里拿着个大蒲扇。

那大爷的脸就像胡同里的老墙皮一样,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我就凑上去问大爷这胡同的事儿。

大爷的眼睛一亮,把扇子一合开始给我滔滔不绝讲起来。

他说这胡同啊,打老早就有了,过去好多名人都在这儿住过呢。

我就跟大爷互相也算一见如故了,他直接邀请我进他家的四合院瞅瞅。

四合院一进门就是个小天井,不大,但是布置得挺精巧。

地上有个砖头砌的小花坛,里面种着几株月季,粉红粉红的花朵在绿叶中特别扎眼。

屋里的家具虽然看着老旧,但是透着一股古朴劲儿。

那种大木柜子,上面的铜锁都有些生锈了。

大爷给我指了指屋顶的大梁说,你看这大梁,当年可是用上好的木头做的,到现在还稳稳当当。

从大爷家出来后,我才真觉得这胡同里就藏着无数人的记忆和历史呢。

篇二:胡同里的过往在胡同里走着走着,就看到墙上有一些斑驳的痕迹。

我凑近了仔细瞧,似乎还能看出过去的标语残留的影子。

这些墙也许见证了各种运动和变革呢。

我又看了看胡同里那些不整齐的石板路,这石板路啊,经历了不知道多少人的脚步。

就想象以前那些穿着长袍马褂或者中山装的人,在这上面来来去去,这儿送个信,那儿串个门儿。

我还碰到了一个卖糖葫芦的大叔。

他的糖葫芦那叫一个诱人,红彤彤的山楂裹着亮晶晶的糖衣。

我就买了一串,边吃边听大叔扯几句。

大叔说他在这胡同口卖糖葫芦可有年头了,他小时候就看着外地人来胡同参观。

那时候胡同更热闹,孩子们在胡同里跑着玩捉迷藏,大人就坐在门口聊天晒太阳。

高中历史 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一代风骚——曹孟德素材

高中历史 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 一代风骚——曹孟德素材

一代风骚——曹孟德研究目的:1.通过对曹操人物性格特征的探究及其人生历程的分析,客观评价曹操的人物形象,并了解从东汉末年到三国这段历史背景,以史明志,从而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2.初步了解研究性课题的一般研究步骤及过程。

研究思路:1.到图书馆、书店或者上网查阅、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背景,为开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小组分工对周围人士进行采访调查,总结曹操的大众形象。

3.整理有关材料及调查结果,系统评价曹操并总结出社会意义。

课题内容:背景:东汉末年, 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皇帝昏庸无能,导致了大权旁落,政局混乱。

人民生活困苦,发起了黄巾起义,政府无力抵抗,只好利用地主私人武装。

这样镇压起义后,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军面。

在镇压黄巾农民大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地主武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强占地盘,从而形成一股割据势力,“务相兼并以自强大”。

正是在这混乱的天下局势下,才开始了曹操金戈铁马的一生。

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人,汉族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庙号太祖。

于公元184年汉末黄巾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

董卓死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吕布、袁术,并接受了张绣的投降。

公元200年10月,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挫败河北袁绍,公元201年在仓亭再次击破袁绍大军,并于公元207年十二月北伐三郡乌桓,彻底铲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

公元208年,成为东汉政权丞相。

公元208年7月,曹操南征荆州刘表,12月于赤壁与孙刘联军作战,失利。

公元211年7月,曹操领军西征击败了以马超为首的关中诸军,构筑了整个魏国基础。

公元212年又击败了汉中张鲁,至此,三国鼎立之势基本成型。

公元213年,汉献帝派御史大夫郗虑册封曹操为魏王,于邺城建立魏王宫铜雀台,享有天子之制,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至高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和田地区是古代丝路重镇,也是对外文化交流 的枢纽,在这里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如何处理 民族关系是贯穿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大事。而历 史的学习,不仅是了解过去,更要关注现实,以 史为鉴,为现实社会服务。唐太宗时期采取的和 亲政策,对于今天民族团结的发展依然有借鉴意 义。
二、课题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 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历 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 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 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2、小组成员与任务分工
• 组长:麦尔哈巴·奥斯曼 • 任务分工: • 艾孜海尔·阿布都力米提:文献资料查找 • 古丽切合热·亚日:影视资料查找 • 苏卜汉·奥斯曼:摄像拍照 • 热依拉·阿布都拉:材料汇总与整理 • 排孜丽娅·吐尔诨:结题报告及论文编写:
六、活动步骤
• 2016.9月中到2016.10月中:确定课题,任 务分配,完成开题报告(PPT形式和纸质版)
自己的学习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 1、唐太宗时期采取和亲政策的背景 • 2、唐太宗时期和亲的概况 • 3、唐太宗时期采取和亲政策对当时民族关
系的影响 • 4、唐太宗时期采取和亲政策对今天的借鉴
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及小组分工
1、主要研究思路:通过查阅文献史料、参观 博物馆、调查研究、查找视频和影视资料, 集中展示和合作探讨,形成论文
• 2016.10月中到2016.11月底:查阅、收集 资料,访问历史老师
• 2016.11月底到2016.12月底:材料汇总与 整理、编写论文、结题
—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
高一四班 高一七班 报告人:麦尔哈巴·奥斯曼
• 学 校:和田地区二中 • 课 题:中国古代和亲政策探究
—唐太宗时期和亲政策 • 主导课程:历 史 • 指导教师:王妮媛
布达拉宫里供奉的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像
远嫁吐谷浑 ---弘化公主
中国古代和亲政策概述
• 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是统治阶级用来 换取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一 种外交工具和民族政策。
• 到了唐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发展,成为了 广泛运用的安边政策。唐太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唐代这 个强盛国家的奠基者,其实行的和亲政策 对于当时民族关系的发展更具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说明
• 1、当前教学改革形势下,提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及团队合作学习的的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为适应这个发展变化,我们课题组决 定以此为平台,尝试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 历史的兴趣及学习方法的养成。
2、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 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 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 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 1、对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有一定的了解, 并能从多方面分析取和亲政策对民族关系 的影响。
• 2、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 3、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总结适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