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单元复习第二单
元知识梳理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进行复和
梳理,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的生长
植物需要哪些条件生长?
- 光线:植物需要阳光照射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 水分:植物需要水分供给,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 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 空气:植物通过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并排出氧气。
植物的生长过程是什么样的?
- 种子发芽: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芽,从而形成幼苗。
- 幼苗生长: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水分、养分等进行生长。
- 植株形成:幼苗逐渐长大成为植株,根、茎、叶等器官形成。
- 结花结果:植株经过一定的生长过程后,会形成花朵并结出果实。
第二部分:动物的生长
动物是如何生长的?
- 幼体成长:动物从幼体逐渐成长为成体。
- 饮食摄取:动物通过进食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
- 新陈代谢:动物通过新陈代谢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代谢。
- 生殖繁衍:成体动物通过生殖和繁衍后代。
动物生长的特点有哪些?
- 个体差异:不同种类的动物生长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 生命周期:动物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如昆虫的完全变态等。
- 周期性生长:动物的生长一般呈现周期性,如鸟类的孵化季节等。
以上是部编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梳理,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总结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总结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总结本单元的科学主题是“昆虫的生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虫的分类、外部特征、生长发育过程以及昆虫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我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
首先,我们学习了昆虫的分类。
昆虫是动物中最大的一类,大约有80%的动物属于昆虫。
昆虫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它们的骨骼结构、翅膀的形态以及口器的形状等特征进行划分的。
我们学习了一些常见的昆虫类别,比如鳞翅目、膜翅目和半翅目等。
通过了解这些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昆虫的多样性。
其次,我们学习了昆虫的外部特征。
昆虫的身体主要由头部、胸部和腹部组成。
头部有一对触角和一对复眼,用来感知外界环境。
胸部有三对脚,用来行走。
腹部主要有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
通过观察昆虫的外部特征,我们可以对不同种类的昆虫做出区分。
接着,我们学习了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
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不同种类的昆虫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
我们了解了蝉和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在实践中观察和记录了它们的成长过程。
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昆虫的生长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最后,我们学习了昆虫的生活习性。
昆虫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我们了解了昆虫在食物、栖息地以及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习性。
例如,一些昆虫喜欢吃花蜜,所以它们经常会出现在花朵附近;一些昆虫喜欢吃寄生在其他昆虫身上的寄生虫,以此为生。
通过学习昆虫的生活习性,我们对这些小小的昆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它们。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通过教科书上的知识了解昆虫,还参观了昆虫馆,观察了各种昆虫的外貌和行为。
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和实践,我们对昆虫的认识更加全面而深入。
除此之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还培养了一些科学探究的能力。
我们学会了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做实验、分析数据以及得出结论等。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课件

听到“动物”这个词 我们想到了哪些动物?
狗和 鸭子
蝴 蝶
鸡
蝗虫
孔 雀
虎
老鼠
蚂蚁
蜜 蜂
瓢 虫
企 鹅
青蛙
蟾蜍
蜻蜓
蚯蚓
狮子
跳 蚤
去观察小动物时 要注意什么?
蚂蚁
观察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观察蚂蚁,可以把馒头留给蚂蚁吃吗? 不行,这样会干扰蚂蚁的生活。
观察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 1、观察动物时不能抓住它,可以静静地观 察,也可以放在观察盒里观察。 • 2、观察完了,要原样放好。
作业
• 蜗牛的特点是:
• 。 • 蚯蚓的特点是:
• 它们的相同点是:
观察蚯蚓
• 蚯蚓身体是否分节? • 蚯蚓体表是否有黏液?想想它有什么作用。 • 用湿手指触摸蚯蚓的腹面,有什么感觉,并用 放大镜观察,看看能看见什么。 • 观察蚯蚓的运动状态,想一想蚯蚓能运动的原 因是什么。 • 仔细观察蚯蚓是在玻璃板上运动快,还是在糙 纸上运动快。为什么?
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它外 表有刚毛,和我们人类的脚一样。
看短片,概括蚯蚓的运动原理。
• 依靠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提 供运动的动力,与刚毛协 调配合完成运动。
五、蚯蚓对刺激的反映
刺激中间
蚯蚓遇到危险,缩成一 团或逃走。
刺激前端、后端
四、蚯蚓的呼吸
•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依靠湿润的体表进 行气体交换。(湿润黏滑的体表还可以减少身 体与土壤表面的摩擦)
二、思考蚯蚓吃些什么?
• 今天我在觅食的路 上遇到了蚂蚁,他 拿了好大一块饼干, 看上去很好吃的样 子哦!口水都要流 出来了!
好啊,要 吃饼干吗?
你好。
蚯蚓的食物
小学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课件

朝下
不会湿
占据
鼓起来
空气
占据
鼓起
有孔
没有孔
拓展提高
思考—交流
谁能说一说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瓶子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
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后,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水就升上来了。
拓展提高
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
空气质量轻,并占据一定的空间。
课堂总结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
课堂练习
做一做
1.我们把纸塞入干净的杯子 ,杯口 竖直放入带水的水槽,纸 。 2.空气是 空间的,例如打气后的皮球是 。 3.我们吹气球,把 进气球,气球会 来,说明空气会 空间。 4.__________的瓶子里的气球能吹大,__________的瓶子里的气球不能吹大。
压缩
弹性
弹性
压缩
推动
空间
气垫船
玩空气枪
体积
拓展提高
压缩空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你知道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吗?
说一说
拓展提高
空气具有可压缩性,经空气压缩机做机械功使本身体积缩小、压力提高后的空气叫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是一种重要的动力源。与其它能源比,它具有下列明显的特点:清晰透明,输送方便,没有特殊的有害性能,没有起火危险,不怕超负荷,能在许多不利环境下工作,空气在地面上到处都有,取之不尽。
塑料瓶中的气球——不能吹大
带孔的塑料中——气球会吹大
作业布置
做一做
请认真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第二单元 3.压缩空气
新知导入
已经打了好多次,但球的大小没有多大变化
球里的空气被压缩了
说一说
新知讲解
活动1:给篮球充气
我们一起来体验给篮球充气的过程。
三年级上册科学资料 第二单元 (空气3-4课)全

三年级上册科学资料第二单元(空气3-4课)[名校内部资料]3,压缩空气一、填空1.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改变,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改变。
2.推动活塞压缩水时,很难推动,说明水不易被压缩。
推动活塞压缩空气时,可以推动到一定程度,说明空气容易被压缩,但体积不能被压缩为0。
3.被压缩的空气有辘,被压缩的程度越大,弹性越强。
4.空气可以认为时由很多空气微粒组成的,压缩空气时,体积变小是因为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小了,空气微粒的大小和数量都没有改变。
5.空气压缩枪利用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子弹发射得越远。
6.压缩空气的应用:篮球、打气喷雾器、充气轮胎、充气坐垫等。
7.空气相对于水和石块而言,更容易被压缩。
二、简答1.向上拉和向下压注射器的活塞,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答:用力向上拉或向下压抽入空气的注射器活塞,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空气占据的空间是可以改变的;用力向上拉或向下压抽入水的注射器活塞,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水占据的空间很难改变。
三、实验1.实验名称:压缩空气和水2.实验器材:两个完全相同的注射器水3.实验过程:①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的空气和水,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向下压。
现象:抽了空气的注射器活塞位置发生了变化,抽了水的活塞位置基本没变。
②重复第一个步骤,记下初始刻度,堵住注1寸器管口,慢慢用力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
现象:抽了空气的注射器活塞弹了回来。
③慢慢用力向上拉注射器活塞,然后松手。
现象:装有空气的活塞被拉动了,空气占据的空间被扩大了,松手后活塞弹回原位。
装水的注1寸器活塞位置基本不变。
④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
⑤在记录单上画出向下压和向上拉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情况。
4.实验结论:空气可以被压缩,水不易被压缩,即空气占据的空间是可以变化的,水占据的空间基本没变化。
4.空气有质量吗一.填空1.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虽然很轻,但也有一定质量。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知识要点

第二单元空气单元知识要点一、证明空气存在的实验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结论用塑料袋套空气塑料袋鼓起来证明塑料袋里有空气把注射器向水槽里推水槽里有气泡产生证明注射器里有空气把气球套在塑料瓶的瓶口,气球吹不起来证明塑料瓶里有空气用力吹气球把纸固定在玻璃杯的底部,纸没有湿证明玻璃杯里有空气倒扣在水槽中二、空气占据空间1、在塑料杯底粘一个纸团,把杯子慢慢竖直倒扣在水中,纸团没有被浸湿,这是因为塑料杯内有空气占据空间,水不能接触到纸团。
2、在杯底扎一个小孔,再把杯子压入水中,纸团被浸湿,这是因为杯中的空气被从小孔中挤出。
3、用打气筒连着气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空气能将水挤出杯子。
三、空气能被压缩和扩张在注射器里装满空气和水,推动活塞,发现空气很容易被压缩,水很难被压缩;拉动活塞,发现空气很容易被扩张。
这是因为空气是由微粒组成的,微粒间的间隙很大,所以很容易被压缩或扩张。
四、空气有质量在简易天平两端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空气,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一端的小桶里,发现天平向皮球一端倾斜。
这说明空气有质量。
打入的空气越多,里面的空气微粒就越多,质量就越大。
五、空气的流动1、热空气比空气轻,在空气中向上流动,所以加热孔明灯和热气球中的空气后,孔明灯和热气球会在热空气的升力作用下升上天空。
2、由于不同位置的空气的冷热不同,使空气流动开成风(1)温暖的地面加热它上面的空气(2)暖空气从地面上升,越升越高,然后又开始冷却下降。
(3)冷空气补充到暧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里六、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大气层。
在空中、地下和水中都有空气的踪迹。
动物、植物和我们都离不开空气。
1、我们需要空气维持呼吸。
2、我们需要空气来助燃。
3、我们需要利用压缩空气所作充气床垫、轮胎、气钉枪、喷水壶、充气拱门等。
4、我们利用空气流动形成的风来发电。
作者留言: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于分离》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于分离》
知识梳理
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知识梳理
本文档旨在对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复和掌握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1. 溶解与分离的概念
- 溶解:指将固体溶质加入液体溶剂中,形成均匀混合物的过程。
- 分离: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恢复到原来单独存在的状态的过程。
2. 溶解的条件
- 溶质的大小:溶质越小,溶解得越快。
- 搅拌:搅拌有助于溶解,使溶质和溶剂更充分地接触。
- 温度:温度升高,溶质溶解得越多。
- 浓度:溶质浓度越大,溶解得越多。
3. 溶解与分离的实验方法
- 蒸发法:将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溶质留下。
- 过滤法:利用滤纸和漏斗将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 沉淀法:利用加入特定试剂产生沉淀,将溶质与溶剂分离。
- 蒸馏法:利用液体的沸点差异将液体分离出来。
4. 溶解与分离的应用
- 溶解:糖溶解在水中制作饮料。
- 分离:制备食盐可以通过蒸发法,从海水中分离盐类。
5. 安全注意事项
- 在进行溶解实验时,注意不要用手去品尝溶液,以免发生意外。
- 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清理工作台和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和安全。
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的知识梳理,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是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五个小节,分别是《力与运动》、《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合成与分解》和《利用力的原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下面将对这五个小节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个小节是《力与运动》。
在这个小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示例来解释什么是力,比如推动书包、拉动小车等。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力是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一些力的实验,比如使用不同力大小的推力使小车前进的距离变化等。
第二个小节是《力的大小》。
在这个小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描述力的大小。
学生需要了解力是可以用大小和方向来描述的,同时学习如何使用力的单位“牛顿”来度量力的大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使用一个弹簧秤来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算出其所受的力的大小。
第三个小节是《力的方向》。
在这个小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学生需要明白力有方向,可以使物体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等不同方向运动。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有效方向,并进行相关的实验,比如让学生用力将一张纸片吹向不同的方向,观察力对纸片运动的影响。
第四个小节是《力的合成与分解》。
在这个小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力的合成和分解。
学生需要理解多个力合成时会产生一个合力,这个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合成力有关。
同时,还需要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两个力,这两个力的合力等于原来的力。
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感受力的合成和分解,比如使用两个弹簧秤来测量合力和分力。
第五个小节是《利用力的原理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在这个小节中,学生将学习到如何利用力的原理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比如运动中的物体可以通过施加推力或拉力使其改变速度或方向,静止的物体可以通过施加力使其产生运动。
可以通过一些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如让学生用力将一滑板推上斜坡,观察力对滑板运动状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教学过程
复备
五、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
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植物·动物·人----------1课时
课型
新授
课题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时间
共1课时第1课时
备课
整理
教学目标
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教学难点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引入新课:
你看到过有生命的物体吗?我们去校园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好吗?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教学过程
复备
它们能长大。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水。
它们都需要养料。它们都对刺激有反应。
四、小知识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四大类。所有的生物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生物体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都能生殖和发育,都有应激性,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都有新陈代谢的作用等,这些特征都是生物所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也就是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单元备课
课题
第二单元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
学
总
目
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姿多彩。
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5、知道常见动物的名称,了解更多的动物种类,感受动物世界的纷繁复杂。
重点
难点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3、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4、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空间。
课
时
安
排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1课时
校园里的植物-----------3课时
校园里的小动物----------2课时共计7课时
二、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观察过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
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
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三、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六、拓展应用: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板
书
设
计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
学
反
思
课型
新授
课题
2、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时间
共3课时第1课时
备课
整理
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你发现了那些有生命的东西?
二、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三、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学过程
复备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四、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五、拓展应用: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板
书
设
计
校园里的植物
教
学
反
思
课型
新授
课题
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时间
共3课时第2课时
备课
整理
教学目标
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教学难点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观察大树和讨论,大家对于大树这种植物已经了解得较为透彻了。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在校园内的观察中,还看到了哪些生物?
二、学生汇报
说一说你的记录纸上的内容,是如何获得的?
你还在哪些地方发现了什么生物?
在操场上发现了青蛙、蜻蜓、卷叶虫、蝴蝶、蚂蚱等小动物。
还在操场上发现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大家有没有把它画下来呢?
三、讨论
我们观察到了这么多的动物和植物,大家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呢?
生物名称青蛙、蚂蚱
发现地点校园围墙边
6、能用不同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能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7、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空间。
8、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9、珍爱动植物生命,不伤害它们。
教
材
解
读
本单元以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为认识对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探究活动的进行。本单元涉及到的科学概念以层级形式分布在各课中,生物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级概念,只停留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几个方面,即: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对刺激有反应等。二级概念主要是认识具体动物,如蜗牛、蚂蚁、鱼等的特点。同时,本单元还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观察、交流等基础过程技能的培养。通过用语言、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等方法,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通过观察获得证据,促进学生基础过程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在活动中感受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培养其热爱生命的情感。在第4课中,还渗透了中科院著名科学家张光鉴研究员创建的科学教育理论一相似理论,就是在两个相差甚远的事物间找相同,在两个极其相近的事物间找不同;通过找不同、找相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知道大自然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
教学难点
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中观察了生物,同学们主要对大树进行了观察,大树的树干上、树枝上、树叶上、树根下,各个地方都有生物,我们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