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课例

合集下载

教育教学实践课例(3篇)

教育教学实践课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课例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夏夜多美》一文为例,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感受夏夜的美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蜻、蜓、蛙”等生字,会写“蜻蜓、青蛙、萤火虫”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观察、讨论等方式,体会夏夜的美丽。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夏夜的美丽。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夏夜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夏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夏夜的美丽。

2. 提问:你们知道夏夜有哪些美丽的事物吗?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夏夜的文章——《夏夜多美》。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夏夜的认识,分享夏夜的美好瞬间。

2. 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四)朗读课文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夏夜的美丽。

(五)学习修辞手法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2.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是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教师点评。

(六)总结全文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概括夏夜的美丽。

初中语文教研组课例成果(3篇)

初中语文教研组课例成果(3篇)

第1篇一、前言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我校初中语文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通过课例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我校初中语文教研组近期取得的课例成果。

二、课例成果展示1. 《荷塘月色》教学课例(1)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荷塘美景的描绘;2.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荷塘美景;2.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5. 课堂小结: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强调学生的审美情趣;6.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3)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法。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不够,今后需加强。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课例(1)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2.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童年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2.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5. 课堂小结: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强调学生的生活情趣;6.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3)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手法。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情趣培养不够,今后需加强。

小学语文 名师课例

小学语文 名师课例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
小学语文名师课例:
一、课题:《故事巴巴的童话》
教学内容:
1、学习本课的文学语言和文学想象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文学的结构;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感悟。

教学方法:
1、集体朗读:让全班一起朗读本课,培养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
2、问答讨论:让学生提出问题,对文章进行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3、相关性活动:分组表演故事,激发学生的文学想象力,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
4、写作活动:拓展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故事看似平和美好的背后,找出其中令人思考的道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文学语言表达,培养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提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文学结构,找到其中道理和意义,从而更充分的发掘文学作品的美感。

语文教学课例

语文教学课例

语文教学课例《有趣的语文教学课例》“叮铃铃......”上课铃响啦,这节是语文课,可真让人期待!走进教室的是我们亲爱的语文老师,她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就像春天里温暖的阳光。

老师一开口,那声音清脆又好听:“同学们,今天咱们要一起去探索一个奇妙的语文世界哟!”这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

故事里的主人公小明,就像我们身边的小伙伴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快乐。

老师讲得绘声绘色,我们听得聚精会神。

“你们说,小明这样做对不对呀?”老师突然发问。

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抢着回答:“不对!”“对!”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就像菜市场一样。

“哎呀,别着急,一个个来说。

”老师笑着说。

小红站起来,声音响亮:“老师,我觉得小明不对,他不应该撒谎。

”小刚也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觉得小明也有苦衷,他可能是害怕被批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老师听着我们的发言,不时地点点头,眼睛里满是赞许。

接着,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一些优美的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哇,这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我好像看到了两只可爱的黄鹂在柳树上欢快地唱歌,一群白鹭排成一排,向着蓝天飞去。

这诗句也太美了吧!老师还让我们模仿着写诗呢!我心里直打鼓:这能行吗?我可从来没写过诗呀!但是看着周围的同学都在认真思考,我也鼓起勇气,拿起笔来。

“小花在风中笑,小草在土里摇。

”哈哈,我居然也写出了两句!这节课过得可真快呀!语文不就是这样吗?像一个装满了无数宝贝的大箱子,每打开一次,都能发现惊喜。

它能让我们感受故事里的喜怒哀乐,能让我们领略诗词的美妙,还能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世界。

我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它让我觉得语文不再是枯燥的课文和生字,而是充满了乐趣和魔力。

你们难道不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吗?反正我是爱极了!。

典型语文课例教学设计方案

典型语文课例教学设计方案

典型语文课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背景介绍语文课程是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关键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课堂设计,通过典型的课例教学设计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本次课例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习《红楼梦》中的经典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 培养学生对红楼梦的基本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方式本课例选择《红楼梦》中的经典文章《冬季观雪》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的背景知识、主要情节和语言表达方式。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讲授和互动的形式。

首先,教师通过讲解,引入文章的背景知识,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然后,教师将整篇文章分段解读,讲解文章的主要情节和细节。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续作,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用图片或文字呈现冬天的景象,引起学生对冬天的感兴趣,并提问学生对冬天的印象。

2. 引入《红楼梦》(10分钟)教师简单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并呈现一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近距离接触《红楼梦》。

3. 解读《冬季观雪》(30分钟)教师将《冬季观雪》分段进行解读,介绍文章的主题、情节和语言表达方式。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会拓展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4. 学生互动(2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并互相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5. 总结和延伸(10分钟)教师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与《红楼梦》相关的书籍和电影等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小组合作活动和课后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
- 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重点短语和句子
- 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及其用法
- 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运用语音语调
- 能够分析和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二、教学准备
- PPT幻灯片
- 教学课件
- 黑板、粉笔
- 学生课本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与预(5分钟)
- 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力
-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研究做铺垫
2. 新课展示(10分钟)
- 通过播放录音和展示PPT幻灯片,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句子和短语
- 逐一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并帮助学生掌握用法和发音
3. 听力训练(15分钟)
- 呈现录音材料,要求学生仔细听,理解并跟读
- 提问学生听到了哪些关键词和短语,帮助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 课文分析与讨论(15分钟)
-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分析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 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
5. 课文朗读与角色扮演(20分钟)
-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并进行朗读- 引导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加入感情和肢体语言,使其表演更生动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 总结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并回顾课堂讨论的结果
- 要求学生预下一课,并准备相关的作业
四、教学评价
-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表现
- 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合作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收集学生的作业并进行批改,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设计课例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设计课例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设计课例一、课题分析本课题旨在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某一具体语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将以高中语文中的《红楼梦》为例,设计一节专题教学课。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理思考,适合作为高中语文专题教学的内容之一。

通过对《红楼梦》的深入学习,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专题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红楼梦》的背景、人物和故事情节,掌握其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从文学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实际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能够通过文学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红楼梦》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2.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阅读法:组织学生阅读《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通过学习《红楼梦》的片段,让学生对于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1.学习《红楼梦》的背景和作者: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理念。

2.学习《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介绍《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对于每一位人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3.学习《红楼梦》中的情节发展: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介绍《红楼梦》中的主要情节发展,如宝黛之恋、贾母的选婿等,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分析情节的起伏和人物的变化。

教研活动优秀课例(3篇)

教研活动优秀课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目标,我校开展了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的《秋天的雨》一课,得到了教研组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现将教学设计及反思如下。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秋天的优美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2.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秋天的优美词句。

(2)难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秋天的雨》。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如“黄黄的”、“红红的”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色彩。

(3)品读课文,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如“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等,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受秋天的美丽。

(4)拓展延伸,提高素养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秋天的美景,如落叶、果实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魅力。

(5)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珍惜美好时光,热爱大自然。

4. 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2)教学过程中,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品味、想象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课例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而又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

故事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哲理。

我在上《小鹿的玫瑰花》时按新课标的精神,上完后,感触颇多。

一、追求感悟。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本文要让学生体验到“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努力,也可以做到。

教学中,我抓住一些看似平常实则颇具玩味的词句,如:“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和“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随着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体验也在不断地生成。

然后,适时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相关经历与体验,说说自己曾经认为“白做”其实没有“白做”的事情,虽然有难度,虽然只是试探性的提问,还是有几个孩子举出了相关例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表演课文内容。

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要演的角色,研究他们的表情和语言,然后在组内分角色试一试。

学生创造性地表演小鹿了一瘸一拐地来到门外没见到玫瑰花的情景。

在表演中揣摩小鹿的心理。

表演小鹿听到了黄莺和微风的述说后高兴的样子,体会到了他心情的变化。

——由“惋惜”到“也高兴地笑了”。

玫瑰花开的时候,虽然小鹿自己没有看到,但是花儿给大家带来了美丽和快乐。

因此,他感到高兴,觉得这玫瑰花“没有白栽。

”通过表演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体会到了黄莺和微风欣赏到玫瑰花时的快乐。

二、注重体验。

课堂中,我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内涵。

多处引“移情”进课堂,注重体验。

学生一会儿是小鹿,在“如果你就是小鹿,可是一朵玫瑰花也没看到,你的心情会怎样?”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看到玫瑰花,感受他看不到花时的那种惋惜和难过。

一会儿又成了黄莺和微风,在“黄莺,你为什么见了玫瑰花就想唱歌?”和“微风,大伙儿在夸你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的玫瑰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

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自然就感受到小鹿自己没看到玫瑰花但仍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

三、引导想像。

培养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教学中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

如,在指导读好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我先提供给学生
的是一个帮助想象的平台: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学生举例——蝴蝶姑娘飞来了,她说……继而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话。

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讲得都非常好.。

小鹿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了幸福和快乐,正可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常常地想到学生喜欢什么,常常地为他们带去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