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操作技能(六年级)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

(完整word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一、实验名称:杠杆实验实验目的:知道杠杆有三个点,收集并认识杠杆省力和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在实验中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实验步骤:组装杠杆尺实验装置,调整平衡。

自主确定两端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在杠杆尺两端相应位置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

观察用力点和阻力点与支点的位置关系。

总结规律:注意事项:每次在杠杆尺两端挂钩码时每端只选一个点挂钩码,便于比较。

二、实验名称:轮轴的秘密实验目的:掌握轮轴的构造,明白轮越大越省力。

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实验材料:轮轴、细线、钩码实验步骤: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

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通过反复比较轮上钩码和轴上钩码的数量进行分析。

注意事项:在轮和轴上穿线的方向正好使线落在轮和轴的槽里.三、实验名称:定滑轮和动滑轮实验目的: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的两端的钩码数相同,同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

改变用力方向(2)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用测力计或橡皮筋),动滑轮下挂重物,可以说明动滑轮省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实验材料:滑轮、铁架台、一根绳子注意事项:在使用动滑轮时提起物体的重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称量范围的二倍.四、实验名称:滑轮组实验目标:1、能够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滑轮组,2、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知道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3、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滑轮组中动滑轮越多越省力。

实验材料:铁架台、滑轮、长线、钩码、测力计实验步骤:1、小组合作组装滑轮组,测试一个钩码的重力,测试用滑轮组提起这个钩码用的力。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一、实验目标本科学实验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学生培养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内容本科学实验教学计划将涵盖以下内容: 1. 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 2. 实验二:研究气体的流动 3. 实验三:观察动物细胞 4. 实验四:研究水的循环过程三、实验目的和原理1. 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的原理和特性。

实验原理: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可以在真空或介质中传播,具有直线传播和反射折射的特性。

2. 实验二:研究气体的流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气体的流动原理和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气体的流动遵循流体力学原理,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气体流动的速度、方向和压力等特性。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和特性。

实验原理:动物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 实验四:研究水的循环过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水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下水的循环等过程,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过程。

四、实验步骤和方法1. 实验一:探究光的传播实验步骤: - 将一个光源放置在一个封闭的黑暗室内。

- 在黑暗室内设置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直线、凹面镜、凸透镜等。

- 观察物体对光的传播的影响,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2. 实验二:研究气体的流动实验步骤: - 准备一个封闭的容器和一定量的气体。

- 在容器上设置不同形状的孔,如圆孔、方孔等,以及可控制的压力差。

- 观察气体在不同形状孔的流动情况,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步骤: - 准备显微镜和动物组织样本。

- 将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调整合适数目,观察动物细胞的结构。

- 记录下观察到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细胞结构的特点。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暑假里的一天,爸爸买了一些馒头,过了几天,小明发现没吃完的馒头发霉了。

馒头为什么会发霉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与温度上下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二,分别放进塑料袋。

把其中一块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一块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

〔用一个馒头保证所含水分一样〕2.一周后,观察2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如今高温地方的馒头发霉了,这说明馒头等食物在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学生二: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和水分的多少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二,让一块馒头保持枯燥,在另一块馒头上滴10滴水,分别装进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

2.一周后,观察2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现枯燥的馒头发霉的面积很小,滴水的馒头发霉面积较大。

这说明馒头等食物的发霉和水分的多少有关。

学生三: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与温度上下、湿度的大小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四,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上水,2、4号烤干;3.将4快馒头分别放进塑料袋;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5.几天后,观察4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现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4号馒头发霉最晚,发霉面积最小;2、3号馒头发霉的时间和面积居中。

这说明馒头等食物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二:蜡烛在冬天硬硬的,夏天时却软软的。

蜡烛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哪些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测:我认为可以用切割、碾碎、加热等方法使蜡烛发生改变。

我的方案:用小刀切割蜡烛,用锤子碾碎蜡烛,或者用手弯折蜡烛,把蜡烛放在坩埚中用酒精灯加热等,观察蜡烛的变化。

我的发现:我发现这些变化只是蜡烛形态上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学生二:我的猜测:我认为点燃蜡烛可以使蜡烛发生变化。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

小学科学3—6年级实验操作六年级上册一、馒头发霉的实验参考教参P43页。

分别把馒头放在阳光下、和阴凉背光的地方,效果很明显。

一、第3课馒头发霉了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实验材料: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实验步骤: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潮湿,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潮湿,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现象: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实验结论:因为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二、P14第5课蜡烛的变化实验名称: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实验步骤: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用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开始燃烧,火焰下方蜡烛由固态变成液态,玻璃片上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一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方法有:1、用小刀切块,放在铁片上加热,再遇冷。

2、点燃。

教材P14有个实验记录表:蜡烛在点燃、熔化两种实验方法下的现象。

点燃的现象是: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

熔化的现象是蜡块逐渐融化成液体状态的蜡;冷却后,逐渐凝固成固体状态的蜡。

根据产生的变化,只改变形态的有蜡烛熔化、折纸、小麦磨成粉、铁熔化、木头破碎、泥塑……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的有:蜡、木燃烧,鸡蛋和面制成面包,铁生锈,泥烧成砖,石头烧成石灰……为看清点燃时的变化,可把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会在烧杯里留下什么物质(烟尘、水蒸气)。

实验得知,蜡烛燃烧时,不仅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新物质:光、热、二氧化碳、水蒸气(是否由蜡烛燃烧产生)、烟尘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教学指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教学指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教学指南介绍本实验教学指南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准备和指导。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将能够亲自动手、观察、实践和探索,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实验目标本教学指南的实验目标主要包括:-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建立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实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应的实验进行教学。

以下是本教学指南推荐的几个实验:1. 水的沸点实验水的沸点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沸水的现象,探究水的沸点。

- 实验步骤:将水加热直至沸腾,观察并记录温度。

- 实验材料:水、加热设备、温度计。

2. 物体的浮力实验物体的浮力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

- 实验步骤:将不同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现象。

- 实验材料:不同物体、水、。

3. 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 实验步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植物叶子的变化。

- 实验材料:植物、灯光。

4. 声音传播实验声音传播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 实验步骤: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声音传播器,观察声音传播的效果。

- 实验材料:不同材料(如纸片、纸杯)、声音源。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防止烫伤:在进行涉及加热的实验时,要使用隔热手套和适当的防护措施。

- 防止触电:在进行电路实验时,要确保电源和设备的安全使用,避免触电风险。

- 防止溅泼:在进行与液体有关的实验时,要佩戴防护眼镜和实验服,避免液体溅泼伤害。

实验教学步骤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准备工作:了解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实验引导: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步骤和安全事项。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引导他们观察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

4. 结果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解释相关科学原理。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点(六年级)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点(六年级)
3.将推测的结果画下来;
4.交流各自的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2.观察地球构造模型
1.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
2.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
3.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4.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秘密。
3.自制地球构造模型
1.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课题:1、各种各样的能量
实验器材: 吸管、剪刀、胶带、记号笔、橡皮筋若干、米尺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吸管火箭
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吸管火箭模型。注意不要剪到手,不要乱扔剩余的吸管。
2.制作发射器
1、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简易的发射器。
2、将吸管火箭模型放到发射器上,在吸管下端标记0刻度,然后往下拉吸管火箭,用记号笔在吸管上以厘米为单位依次标上刻度。
操 作 要 点
1.点燃花生米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并作好记录。
2、将花生米小心地穿在铁丝上,并将铁丝固定在木板上,注意高度略低于三角架。
3、用火柴小心地点燃花生米。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2.加热水
1、将三角架放置在点燃的花生米上,并迅速放上石棉网及装了水的烧杯,将温度计悬垂于水中。
2、等花生米燃烧完毕后,读出温度计上的读数,并记录。
5.实验总结
用文字和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
6.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实验内容: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部分]《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研究杠杆尺的实验实验材料:底板1块、长支架1个、杠杆尺1根、钩码若干。

(学具中有)操作方法:(1)按学具中的图组装好实验装置;(2)师介绍组装方法及支点、阻力点、用力点的位置及阻力点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何测量;(3)在杠杆尺两边各选一个位置分别放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直至杠杆尺平衡为止,并记录相应数据到P6记录表中,判断其用力情况;(4)交流分析实验数据;(5)得出结论。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实验实验材料:撬盖的铁片(或螺丝刀)、开瓶器、夹子(或镊子)、罐头、啤酒瓶。

(自备)操作方法:(1)用撬盖的铁片去撬罐头、用开瓶器开啤酒瓶、用夹子夹东西;(2)在课本P7图上分析三点位置及用力情况。

2、小杆秤的观察与制作(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材料:1根长竹筷(称)、螺帽或钩码(重)、粗棉线或钓鱼线、小塑料盘(称)、砝码(50g)、剪刀。

(自备)操作方法:(1)如课本P9图片,把一支竹筷打磨光滑,其中一个螺丝帽或钩码用钓鱼线系好做秤砣;(2)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3)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4)利用平衡原理制作托盘小杆秤刻度,在称盘内每次加一个砝码(50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秤杆用完为止。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实验材料:1根轴、1根销钉、24个钩码、2段棉线、1个底板和1个长支架。

(包含在学习工具中)(或机械实验盒中)操作方法:(1)如学具中的图组装轮轴装置;(2)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直至平衡,反复做4种,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课本P10表中。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准备可能较难)实验材料:添加1个轮圈。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试验操作

小学科学五六年级试验操作

⼩学科学五六年级试验操作⼩学科学五六年级实验操作1、组装带有开关的串联电路(于龙⾔整理)实验⽬的:认识简单电路实验材料:⽤电器2个(⼩电珠及电珠座);开关1个;电池⼀节;电池夹⼀个;导线⾄少3条。

实验步骤:(1)将⼩电珠装⼊电珠座。

(拧的时候注意松紧度,太松易接触不良,太紧则易坏)(2)⽤导线将2个电珠座,电池夹,打开的开关依次⾸尾相连。

(如图)L1 L2(3)检查⽆误后将电池放⼊电池夹。

(4)闭合开关,发现两个⼩电珠都亮了。

(5)断开开关,两个⼩电珠同时熄灭。

(6)拧下⼩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个⼩电珠L2不亮。

同样,拧下⼩电珠L2,发现另⼀个⼩电珠L1也不亮。

分析数据及现象:通过闭合开关,⼩电珠都亮;断开开关,两个⼩电珠同时熄灭,我们发现开关控制着整个电路的通断。

⽽拧下⼩电珠L1,闭合开关,发现另⼀个⼩电珠L2不亮。

同样,拧下⼩电珠L2,发现另⼀个⼩电珠L1也不亮。

我们发现各个⽤电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个⽤电器毁坏,整个电路就不通了。

实验结论:(1)串联电路是将整个电路串在⼀起,(包括⽤电器、导线、开关、电源)(2)串联电路的特点:A电流只有⼀条通路B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的通断C各⽤电器之间相互影响2、实验题⽬是:组装带有开关的并联电路(姜红⽟整理)实验⽬的:认识并联电路实验器材有:电池2节(⼀节也可以)、开关3个、电珠2个、导线若⼲实验过程:⾸先,我要组装的是具有⼀个总开关的并联电路,将电池安装到电池盒中,正极、负极分别连接上导线,在导线⼀端安装⼀个开关(注意,这个开关要断开)在开关的另⼀端连接两根导线,两根导线分别连接两个⼩电珠,再⽤⼀根导线将两个⼩电珠连接起来,最后,将电池另⼀端的导线连接到两个灯泡的导线连接处。

当开关闭合两个灯泡都亮,当开关断开,两个灯泡都灭。

当其中⼀个灯泡出现故障(同时,动⼿操作,将其中⼀个灯泡的电路断开)另⼀个灯泡依旧亮着。

这就是由⼀个开关控制所有⽤电器的并联电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操作技能
(六年级)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操作的几种形式
• 本着实验操作、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探究、深刻
认识和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观
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收集和逻辑分析信息的 能力的主要平台;也是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爱科 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的重要教育手段。作 为一名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师,把实验操作、实践

第6课 电能和能量
• 1、这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能量相互转化的图片和图示和 电能转化的调查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电能和其他能量形式 的基本概念、并且可以相互转化的。表面是看教材是没有安 排和要求具体的实验和实际操作活动。如果仅是教师讲解和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探究,可能还不够。 • 2、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结构合理设计安排有些更直观、学 生喜欢和能够充分体会的小操作、小活动。 例如:(1)教师设计个瓶口导有细玻璃管的烧瓶,加3050 毫升水,用酒精灯给它加热的装置,加热达水沸腾后, 蒸汽从细玻璃管口处冲出来,让小风轮转动。这样的简单实 验过程,实际是就包含了这样的能量转化过程。
• • • ------- 热能 ---------- 动能 化学能 转化 转化 ------- 光能



第4单元:生物的多样性 学生采集、制作植物标本课外实际操作活动
围绕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生长环境等特征的不 同,体现植物的多样性这个主题;也是植物分类的根据;指 导学生进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课外实际操作的活动是有必 要的,也很有意义。 一、植物标本采集的基本要求。 1、绿色开花植物 草本植物一般根、茎、叶和花齐全,完 整。如果有的植物茎太长,可以取一段。 木本植物一般茎、叶、花齐全,可以不要 根 。 2、绿色不开花植物的植物:有藻类、苔藓类和蕨类,一 般 采集蕨类植物,还是根、茎、叶齐全完整,叶上面有繁 殖器官孢子囊最好。 3、采集时,要记录采集的地点,生长环境、和日期。 4、采集较多品种的标本,装在专门的采集箱和用纸箱代替, 这样才不会挤压,保持完整。
活动以不同的形成贯穿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是
必要的,也是应该的。
• 一、教师课堂演示实验的形式。

有些实验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教师可以采取课堂演 示实验,或可以指名部分学生做小帮手参与。形成:问题 的提出——学生假想——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带着问题 观察、记录——讨论、思考——作出合理的判断——验证 假想并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可以收达 较好的效果。
• 不仅要以某个平面的图形作为参照,调节好两个 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安装在圆柱的时,还要考虑 离纸同上下口的距离,如果下面放大镜(相当于
显微镜的物镜)离观察孔距离超过了成清晰的像
的距离(物距),不管怎么调整,也不会看得清
楚。
第5课、第6课: • 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实验

• 一、临时观察装片的制作: • 1、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的装片,常见的有撕片、切片 和涂片这样几种。 • 撕片: 把动植物某部分用手撕拉的方法,自然形成 的,取其中厚度,宽度等较合适的小块制成的。例如: 叶的表面气孔和叶绿体的观察,动物肌肉细胞的观察, • 切片:把动植物某部分用实验刀片切成较簿的簿片制 成。 例如:植物根、茎、叶的横切面的观察, 涂片:把动植物某部分去下,直接均匀的涂在载玻片 上制成。例如:血细胞的观察,口腔上皮细胞观察,马铃 薯淀粉颗粒的观察。
• 三、标本上台基本方法:
• 1、植物标本的台纸,专用的较贵,可以用 较硬的废纸片、纸盒为材料剪取,一般A4 纸大就可以。 • 2、把标本按定形的样子,适当整理下,一 般摆放在台制中央位置;用胶水沾叶片和花 片,用胶布和透明胶合理固定枝条,茎和根 部。 • 3、在台纸的右下角贴上标签,对于小学生, 标签一般只要有录采集的地点,生长环境、 和日期、植物名和采集人就可以了,不要求 进行分类。教师可以统一设计标签,分发给 积极制作标本的学生。
• 第7课 铁生锈的快慢的实验 • 1、这个实验需要足够长的时间(2-3天),建议教师在课 前几天就开始做,可以按不同的条件编好号,放在教室的 观察角,让学生共同观察。在再课堂上展示,讨论。 只要认真做了这组对照实验,结果很明显。 • 第三单元 宇宙部分的相关实践活动和观察活动 • 应该说,这部分的内容,不管是模拟实验还的观察活动、 • 制作活动,大部分有一定的难度。 • 建议:1、以学生阅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指导课后实践观 察结合。 • 2、第3课造“月球上的环形山”模拟实验活动;第4 课 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因的探究模拟实验活动;小制作, 制作活动观星图等,只要材料准备充分,组织指导学生活 动应该不太难。
• 2、临时观察装片的基本要领:
材料染色和上片:根据需要用化学染 色剂滴入装材料的器皿中,进行染色处理再 上片,要求尽可能平整,均匀放在载玻片的 中央。
盖片:盖上盖玻片,要求尽可能没有气 泡产生,气泡会影响观察效果。
吸水: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也 可以在吸水的过程中,消除气泡。
• 二、显微镜的观察操作:
•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相关操作
• 本单元的操作、实践活动材料要求比较简单,操 作也较容易,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操做活动很 适合。 • 1、第1课、第2课、用于做各种形状的纸片有一
定的硬度,不要太柔软。
• 2、第3课做个拱,书上用的是西瓜,建议用冬瓜
更好。
• 第三单元:第1课电和磁 第2课电磁铁的实验 • 1、电源最好用6伏的电池一对,较细较长的导线,一个 开关,用较大型号的指南针,便于观察。 • 2、由于实验通电基本上是处于短路状态, 1课电和磁 、 第2课电磁铁的实验都不要持久通电。 • 3、第2课电磁铁的实验,铁钉最好用较粗、较长的,可 以绕圈数较多的线圈,产生的磁力强,效果明显。 • 4、在做铁钉电磁铁南北极实验时,线圈的顺时针和逆时 针两种绕法,最好铁钉顺着学生视线进行绕线圈,学生 在自己操作(如果没有这么多铁钉和导线,可以用小棒 和胶线替代)。 • 5、线圈的顺时针和逆时针绕法,用相同正付极电源通电 时,电流绕铁钉流动的方向就刚好相反,电磁铁产生的S 和N极相反。如果改变电源的正付极绕铁钉原来顺时针和 逆时针流动的电流方向刚好相反,样子观察铁钉两极磁 性的变化。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相关实验、操作
第4 课 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实验
• 这是个弱碱和有机弱酸混合后产生气体的化学反 应。实验操过程比较简单,只是在当反应进行一 定时候,有足够的气体产生后,为了验证是什么 气体,就快速移开玻璃片。 应该较慢的移动一小半,在燃烧的火焰伸得进去 就可以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还不知道产生的 是什么气体,是比空气重还是轻呢?如果是比空 气轻的气体,玻璃片完全移开,几乎都跑掉了, 从逻辑是这个道理。
• 例如:五年级的蚯蚓的选择观察实验,热的传 递快慢的实验,六年级的显微镜观察叶的气孔, 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等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 化等。
• 四、教师布置和指导的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 • 有些知识需要学生在课堂外的大自然或实
际生活中去体会、延伸,去进行实践应用,
有可能创新、小发明、小制做;学生更能够 感受科学的魅力和价值,也培养了综合能力。 例如: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活动;爱鸟护鸟 的活动;调查和保护家乡水资源的活动等
• 动物标本的制作基本方法。
• 小学生制作动物标本,一般是采集制作昆 虫类。 • 1、采集:用专用的昆虫捕捉网,(可以自 己做),要求完整,放小盒子自然死亡。 • 2、含水量较多的,例如:蟋蟀、金龟子、 蚱蜢要进行脱水处理,用高度酒精脱水后 晾干。 • 3、整形上台:


六年级下:第一单元
第4 课 做个简易的显微镜的制作
• 关于显微镜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功能、显微镜的 拿放,以及使用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书上有较详细的叙 述;这里操作的简单补充说明。 • 1、对光时,光的强弱的选择: • 光源一定, 一般较透明、较簿的材料用弱光,及光圈 减小;不太透明或较厚的材料用强光,光圈增大。 • 2、物镜的选择,一般先用低倍镜观察后,如果需要看 更细微的结构,改用高倍镜,不能直接用高倍镜,这于 观察的合理顺序有关系。低倍镜观察视野大,看全面, 也好选择进一步观察的观察点;选择好最佳观察对象才 改用高倍镜观察更细微的结构。 • 3、调节准焦螺旋时,不可以从上向下调。为什么?
• 六年级上:一单元: 4课 轮轴的作用实验 • 1、轮和轴在平面是看去,形成一大一小的同心 圆,并且是固定在一起的,实际是轴是垂直与平 面延伸的;许多轮也不是圆,而是个长柄,但在 着力的时候,运动的轨迹是形成圆弧。 • 2、在实验时,轮和轴挂钩码的左右着力点,一 定要在过圆心的同一水平线各自圆上为着力点, 这样轮轴不会转动形成平衡。 • 3、如果教师自作轮轴的实验装置,为了方便挂 砝码进行实验,要考虑轮和轴的半径比,最好是 2倍、3倍、4倍这样的整倍数。
• • • • • •
二、植物标本的制作基本方法
1、整形和脱水干燥处理:每个标本剪去多余的 枝条,叶 • 的着生方式完整就可以了,冲洗干净根部的泥土, 擦 净 叶是的污迹。 • 2、用吸水较强的草纸和废报纸代替进行定形和 干燥处理 理。在纸上把标本的每片叶和花尽量展 开,注意叶片要有几片进行翻转,上下叶面都可 以看到。花,当然是花心为正面。盖上吸水的纸, 每隔5—10张又放一个标本,依次进行完毕,用标 本夹压紧,最好放在阳光烘晒。一般 2天换一次纸, 更换3-5次(根据植物含水量灵活处理),以标本 基本干燥、基本没有变色、没有发霉现象为标准
• 第5、6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的实验。 • 1、不管是做定滑轮还是动滑轮拉动物体上升时,要缓 慢、匀速,否则,弹簧测力器上显示的刻度跳跃不定, 读出的拉力数据不说明问题。 • 2、在定滑轮或动滑轮装置静止保持平衡时,定滑轮是 的拉力读数与物体重力相等,说明不省力; • 动滑轮上的拉力读数是物体重力的一半,说明省力;而 在缓慢、匀速拉动物体上升的时候,拉力的读数分别都 要比装置静止时的读数稍微大些,要学生理解物理道理。 • 3、在做滑轮组的作用的实验时,不管是简单的滑轮组, 还是有两个定、动滑轮的较复杂的滑轮组,要注意所有 滑轮安装时要在一个平面上,这样拉动,线条才流畅, 绳子不会脱轨,否则影响实验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