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机能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逐渐形成并巩固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培养高品质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审美观对于一个人的良性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一个人拥有了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有效区分社会上的善与恶、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才能在生活、工作中拥有一个正确发展的方向,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修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调动学生潜在的审美需求,构建并完善其心灵审美结构,才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促进学生成为品格端正、品质高尚、积极进取的人。
一、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激发审美感知力,学生是审美感知的主体,对审美对象(课文)的感知,可以先从诵读开始。
诵读是启动视听感官的首要环节,通过美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艺术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锻炼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以激发其审美感知。
比如,在教学《采薇》时,笔者通过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早读课上反复诵读,揣摩文字中蕴含的美体现在哪里,领悟诗歌内容中的美感。
课堂上,笔者又让学生自荐朗读,看哪位学生朗读得好。
在朗读的同时,笔者让学生感悟诗中以“薇”起兴并在章法和词法中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感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朗读时会有一唱三叹的回环往复之美,由此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在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章之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示范朗读,或借助多媒体播放录音,在给学生布置朗读作业时,也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练习中感受文章蕴含的语音、节奏及情感美。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的思想,欣赏美的表现,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发现美的思想。
教师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引出关于美的概念,如礼仪、和谐、和平、爱心、宽容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其次,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审美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欣赏美的表现。
教师可以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如抒情、哲理、比喻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表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高中语文教学中还应注重审美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体会美的情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美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总之,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注重审美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来发现美的思想、欣赏美的表现和体会美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的知识 , 他们马上会 与其生活 中的点点滴滴 联系起 来, 在知识形式基础上 , 调动记忆、 想象 、 情感 等心理功 能, 丰富和完 善审美知觉形式 , 创造 出更多 、
第三, 抓住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激发情感是审美教育 的前提 , 揭示诗中
表达 的高 尚情感, 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实现 以情育情 。如穆旦的 《 赞美》 一 更意味深长 的审美 。
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 的过程 。具体的教学 中,教师可 以运用媒体的教学方
第三 , 要赏析课文 , 深入挖掘美 的内涵 。这是语文教学过程 中的主体部
’
其次 ,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具有很强的语 言表现 。 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 法, 好 创设感受作 品美 的情境 。 言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读一篇课文 时,教师会 让 自己首先沉浸在课文之 分。 教师应着重 以美的眼光从不 同的层 面上拈 出美 的亮点, 深入挖掘美的内
三 、 效 利 用 学 生 自身 的 特 点 进 行 审 美教 育 有
高 中学生的思维在感知层次之外, 已经 加上了伦理的、 社会 的、 政治的、
历史的尺度 。在语文学 习中,古今 中外的文艺名作开始进 入他们 的欣赏视
野, 杜甫、 鲁迅 、 士比亚、 莎 贝多芬 等伟大艺术 家成了他们甚至崇拜的人物 。
而要特别注意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
其次 , 高中学生记忆力强, 别容易记住那些让 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特 语 言是形象 的, 很容易引发学生 的记忆兴 奋点, 这就为高中生理解 并接受美奠
定 了一 个 良好 的基 础 。
第三 , 高中学 生想象 力强 , 能够 由此及彼 地产生强烈的联想, 习书本 学
其次, 要创设美的环境氛 围, 领略动人 的审美情韵。语文学科既是培养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正 确 的生 死 关 。
1 . 3愉悦性 。 欣赏美是愉悦 的。抓住这一切人点 , 在教学 过程 中引领学生进人作品的意境 , 学生默读 之 , 赏析之 , 领略 其 中无 限的美妙 、 悦 目; 教师在教学 中深受作品感染 , 声情 并 茂 的朗读之 , 歌咏之 , 捕摹之 , 悦耳 。悦 目悦耳 之间 , 愉悦 无
穷, 学生 审美情 趣倍增 。例如 , 在教学朱 自清的《 荷 塘月色》 时, 可选用与文章意境相近的民乐《 春江花月夜》 作配曲, 并 声情并茂地朗读 , 调动学生情感 。融会 作品情 、 师生情 , 营造
2 . 1 培养学生 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 知力是 审美活动的 基础 , 是美感产生 的基础 , 是 审美 的核心 。 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主要是听和看 , 让学生身I 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 首先 , 要重 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 培养审美感知力 的重要手段 。朗读 往往能引起学 生的兴趣 , 调动学生 积极 参与 , 帮助学生理 解 作品 , 提高学生 的审美感知力。 朗读是一种心、 眼、 口、 耳并用 的一种学 习方 法 , 朗读 过程便是 了解 和欣赏 的过程 , 启 发培 养学生美读 , 品味其情 调 , 或情绪激 昂, 或豪放悲 壮 , 或凄 切 哀婉 , 或伤感低沉 , 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 , 涵养美 感。优美 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 和知觉有较强 的冲击力 , 朗朗书声 之中 优美 的意境 、 传神 的描 绘 、 美 学蕴味往往能 充分而酣畅 的体 现。美读还 能创设情感氛 围, 领 读或教读始终伴 随着感 悟和 理解。例如 , 教学柳永的词《 雨霖铃》 和苏轼 的词《 念奴娇 ・ 赤 壁怀古》 时, 可采用范读法 , 指导学 生注意感情基 调的把握 , 整体感 知词 的内容及词蕴含 的人情美和哲理味。 《 雨霖铃》 的 感情基 调格外低沉 , 词的上片写词人 与爱人在 和深秋 的傍晚 依依惜别 的情景 , 下片是词人想 象别后羁旅生活 的情状 。 《 念 奴娇 赤壁怀古》 被视为宋词豪放派 的代表作 , 应读得铿锵有 力, 表现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 的感怀 和对英雄 的景仰 同末 作低调处理 , 读得洒脱些。 其次 , 加强多媒体教学 , 运用幻灯 、 投影 、 录像 、 录音带 、 电视媒 介等把文字作 品变 为具体 可感 的 审美形象 , 增强学生的审美 感知力 。 2 .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 品在描写社会 生活 的同时 , 展示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 审美评价 、 爱憎态度 。读 者 阅读作品产生共 鸣 , 就受到了美感 的熏陶。高 中语文教 学应 引导学生抓住撼人 心灵 的故事情 节 , 感 人至深的形象 , 通过 鉴赏 , 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 自然之美 、 理趣美 、 人格之美 。 因此 , 高 中语文教学中 ,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 首先 , 在传授知识 中培养鉴 赏力 。应让学生初步认识 了解一 些文学常识 , 诸知文学形象 、 文学典型 、 意象 、 意境 , 诸 如作者 的风格流派甚 至不 同文体不 同风格的作 品鉴赏 思路都会有 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 的是 自然美 , 蕴含 的是意境美 。 2 . 3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 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 、 鉴赏 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 的 目的。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 力才是审美教育 的关键 。因此教学 中, 教 师有 意识地 培养学 生创造美 的能力 , 表现生活的能力。 首先 , 发挥想象 , 创造美 。 在阅读教学 中 , 引导学生感 受作 品的弦外之音 与言外 之音的 过程 , 即为创造美 。 我们必须引导学生 , 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 中的记J 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 的心理过程。 综上所述 , 在高 中语 文教学 中进行 审美教育 , 有其必 要 性和重要性 , 我们应选 准切人点 , 努力培养 学生的审美感 知 力、 鉴 赏美的能力 、 创造美 的能力 , 塑造学生健全 的人格 , 发 展个性 ,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例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例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开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审美教育强调结合自然、生活以及精神中一切美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学生的心灵、行为、语言和体态,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富含自然美或是人文美,可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既有优势,又十分必要。
一、引发阅读想象,丰富审美体验为达成审美教育的目标,教师应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打造富有活力的、开放的语文课堂,将审美意识渗透其中,引领学生关注美,感受美,塑造审美人格。
教师应当认识到,审美人格的形成应当与高中生审美情感开展规律相符。
对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遵循这一规律,借用形象化的物象激活学生思维,使其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以提高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效果。
二、创设语言情境,促进审美理解三、丰富教学形式,强化审美感知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明显特征,而这些特征最终都会表达在语言表达之上。
尽管语言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解能力,语言也无法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成效。
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要求学生学会理解语言,能够通过简单的文字来感受其中的文字美、画面美以及情感美。
相信不少教师都深有体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审美教育,也不可能一朝一夕便能达成目标,而需要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慢慢渗透。
心理学研究说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通常会经历一个由体验到联想再到创造的认识过程。
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生活经验、认知积累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审美水平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对此,教师在渗透审美教育的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
在研究和分析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后,教师可以在不同年级进行分层审美教育。
在高中一年级阶段,根据教材内容安排,侧重通过现代文、文言文引领学生感受美;在高中二年级阶段,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可以通过中国诗歌、小说以及戏剧等文体引领学生认识和理解美;到了高三年级,那么可以通过议论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美,鉴赏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内容之一,需要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
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体会。
1、在语文教学中,注意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一种善于在生活、自然、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一种感觉上的能力,而且是一种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能力。
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与其美学理论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说来,美学理论水平高,审美能力就强。
现在学生审美能力总体水平不高,有必要在学校普及美学理论知识。
诚然,美学知识的教学主要由美育学科的教师来承担,但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有这个责任,应该为普及美学知识作出贡献。
而且美育和德育、智育有互相促进的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并不影响本学科的学习。
语文学科历来提倡与美育相结合,在语文教学中传授美育知识是必要的、可行的。
在语文教学中,以何种形式传授美学知识呢?在卫生部颁发的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通过优秀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品德熏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的途径是范文的学习,传授美学理论知识也要通过范文的学习来传授。
然而,语文课毕竟不是美育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寻找最佳的切人点、适当地讲授美学理论知识。
2、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人格是一个人的根本之格,人格美能唤起人类最珍贵的感情——敬重;能化为强大的道德力量,激人向上。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正是确立人生价值观时期,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
语文课文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格美育资源,语文教师可通过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的教育。
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人格美教育时,要遵循美育的规律,按照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进行诱导,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忽视了这一点,那是德育而不是美育。
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计好教学程序,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感反应,适时诱导学生感受人格美。
2、利用课文体裁、语体进行形式美的教育形式相对于内容而言。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寓教育于艺术》中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高中语文教学既要激发、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更要注重激发、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审美需要,实现美学教育。
要进一步培养语文教学中的审美趣味和美感效应,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征对学生审美心理特征做出准确地分析,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
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来看,学生的审美心理呈现阶段性。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
高一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感官形成一些感性认识,而对意象的认识有赖于在头脑中将单个属性整合为统一体,这种由单个到整体的变化,就是由审美感觉上升到审美知觉的过程,即审美感知过程。
高二学生审美感受逐渐深入,在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能对作品所隐含的情感和意味在审美感受中达到直觉性的把握,在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有感受、拓展、丰富意象的需要,即审美想象。
高三学生的思维具有了充分的独立性、批判性和内省性,其辩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日趋成熟,智能发展上体现出以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的方向。
在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想象的共同作用下,学生对作品的深入认识达到了审美理解,逐步能从美学的意义上去体味和认识作品。
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越来越需要把握作品的精髓,赋予对象以不落俗套的内涵。
学生能够感性思维中注入理性思维,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捕捉新鲜而独特的情思,在一连串原来表象的分解与重组中创造出新的意象。
学生在这种精神活动中发挥创造性,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净化心灵,提升人格。
二、显现美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美的因素,在内容方面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在形式上包括语言美、节奏美、结构美等。
表现自然美的描述性文章,如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冬天之美》(高中语文第二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而生动的法国乡村冬景图,让人流连忘返;朱自清《荷塘月色》(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情景交融之美又何尝不是审美与情感教育的典范之作呢?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物美,如《孔雀东南飞》(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刘兰芝所表现出来的对爱情的忠贞;曹植《白马篇》表现的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浅谈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和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基础常识的积累与运用能力,却常常忽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根本没有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初衷。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
标签:审美教育;审美意识;审美体验语文教学中,常会听到部分教师感叹学生对语文没有足够的兴趣,学生也越来越感觉到语文课很单调。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一方面是迫于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激发。
针对这种现象,我想谈一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
一、什么是审美教育通俗来说,审美教育就是“美育”,它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提高个人和民族素质的重要渠道。
审美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
在对学生实施德育和智育的教育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入美育因素,借助美育坚定人们的道德信念,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通过审美价值唤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二、语文和审美教育多少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十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并多次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足以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领会教学大纲的实质和根本性的目的,所以对大纲提出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的要求就不能很好地落实。
主要表现在:(一)写作教学中缺少审美教育近年来,学生的作文水平越来越差,优秀的文章少之又少。
大部分学生作文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语言直白,缺乏一定的文学味道,让人读了觉得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