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共21页共21页

合集下载

咏史归纳

咏史归纳

内容分类及各类特征1.伤己“伤己”指借叙写某一历史人物,感慨自身的不幸遭遇,抒发愤懑不平,怀古伤情。

借咏古人抒发自己的襟怀,即“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抓住历史人物和诗人自我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共通之处。

(1)正比(同病相怜):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

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如《贾生》《长沙过贾谊宅》《蜀相》等(2)反比(对比失落):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古今对比,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如,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伤己”类思想内容总结:感慨怀才不遇、感慨壮志难酬2.感时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事物由盛而衰、古盛今衰、盛衰无常的感伤,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的悲哀之情。

此类诗多写于社会动乱、民族危亡之时,长于情景交融。

如《扬州慢》、《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再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感时”类总结:此类诗歌常常运用古今对比,以自然界不变的事物(意象:古迹、野草、花鸟、树木、流水、明月),联想人事变迁,感时伤今。

思想内容多是表达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兴衰变迁、世态沧桑变化、盛衰无常的感伤。

3.刺世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由的时候。

咏史怀古诗鉴赏总结 上课

咏史怀古诗鉴赏总结 上课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怀古诗鉴赏总结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 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 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 ,兴亡贤愚而已。”
概念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 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 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1、对比手法。六代的繁华与现在的衰败、荒凉形成鲜 明的对比,抒发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 2、借古讽今。热闹、繁华的万千门 户已是杂草丛生 ,只因为一曲后庭花,揭示出统治者荒淫误国,借 此讽喻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n 3.用典 怀古伤今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 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 怀才不遇的感伤。
昔盛今衰,怀古伤今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灭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3、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 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 表达对现实的关切、不满、警戒。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 批判,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多忧国伤时和怀古伤今的 忧患思想。

咏史怀古诗总结

咏史怀古诗总结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 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 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 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 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衰的 感慨。 2、比喻。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为 非作歹;忧贤明的人不得重用,忧 国忧君。

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时空流转、世事无常
怀古诗主题:
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 ,抒志士壮志难酬之幽思
——伤己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 起忧愤讽喻之劝
——伤今(伤时)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评论古人、描
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
乌衣巷
刘禹锡
石头城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越中览古
李白
评价本诗的思 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这首诗着重 渲染越宫昔日的 繁华,结句聚焦 在今日荒凉的遗 址,以强烈的对 比表达了昔胜今 衰的感慨,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贾生
李商隐
作者借贾生的历史故事生 发议论,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咏史怀古诗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 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所谓 怀古诗,则是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 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怀古咏史诗-初中语文知识讲解

怀古咏史诗-初中语文知识讲解

怀古咏史诗1.怀古咏史诗【考点解读】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一、类别: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二、思想内容: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尤其是作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

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咏史怀古诗词

咏史怀古诗词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 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 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 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 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 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 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 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 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 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早在先秦时期,《诗经》 《楚辞》中就有这种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 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 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咏史怀古诗词的分类:
有一种是诗人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自己并 不置身其中,只用史实或就史实作出假设,表明自 己的态度倾向。 怀古咏史诗的构思是不尽相同的。常见的是先即事 即景,由此引发议论或抒发感慨。也有诗中史实的 叙写不多,却以议论为主的。 还有一种则全诗只叙史实(当然不是历史书中的 “史实”),不着一字评论,甚至对自家身世也不 发一语。这种构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 另有一种景中寓有史实,以景衬情的构思。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怀古咏史诗取材常是 一人、一事,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则取材于与京口(现在的镇江市)有关的不同朝代 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与京口无关,属于诗中用典。元曲中一些以“怀古” 为题的小令,又常常组合几个典故以表达思想抒发 感情。
一、介绍词的一般知识:
咏史怀古诗词的特点:
咏怀古迹的诗,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 自抒身世遭遇之感。诗人创作怀古咏史的诗篇,往 往不是为发古人之幽思,他们常常把史实与现实扭 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论社会时政。 借古讽今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金陵这座古城,东 吴、西晋、宋、齐、梁、陈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 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 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 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 心政治的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
对比
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突出社会变迁、物是 人非的感慨。
夸张
运用夸张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
用典
运用典故或神话传说,丰富诗歌内涵,增强 文化底蕴。
04
咏史怀古诗的价值与影响
文化传承及普及教育
传承历史文化
咏史怀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提高文化素 养。
特点
借古抒怀:通过对历 史事件、人物或地点 的描述,表达诗人的 情感和思考。
对比强烈:常将现实 与历史进行对比,突 出古今的差异和矛盾 。
寓意深刻:通过对历 史的反思,表达对现 实的不满或对未来的 展望。
历史背景与传承
历史背景
咏史怀古诗源于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其背景是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诗人多借此抒发对历史事 件和人物的感慨。
使用借古喻今手法
03
描绘历史细节
通过咏史怀古诗中的借古喻今手 法,表达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看 法,增强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在文章中可以描绘一些历史细节 ,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吸引读者的兴趣。
THANKS
感谢观看
传承
咏史怀古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抒发的感 慨和思考具有普遍的意义,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创作动机与表达方式
创作动机:诗人们通过咏史怀古诗表源自 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抒发内心的情感 和思想。
对比现实与历史:将现实与历史进行对 比,抒发对古今的感慨和思考。
刻画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 和描绘,表达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或 批评。
借景抒情
借助景物描写,抒发内心情感,情景交融。
意境营造及情感表达

古诗分类讲解(一)-咏史怀古诗

古诗分类讲解(一)-咏史怀古诗

古诗分类讲解(一) 咏史怀古诗一、概念阐释: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无论是读史有感,还是登临故地、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咏史不是目的而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

“咏史”与“ 言志”的结合最终归结于对自身或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所咏史事的内容多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的担忧;二、咏史怀古诗的特点: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三、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常表现为以下三类㈠怀人伤己:1.对比失落型此类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常常借赞颂历史上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建立丰功伟绩或得遇明主或少年得志,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2.同病相怜型此类诗常常是诗人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怀古诗总结

怀古诗总结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一咏史怀古诗简介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二典型咏史怀古地点典型咏史怀古地点: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①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

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

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

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②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