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内容主题归纳

合集下载

咏史怀古诗鉴赏经典版

咏史怀古诗鉴赏经典版

怀古伤今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肯与君王卷土来。
1、对比失 落型
借古讽今
南乡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 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 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 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 [注释 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 注释 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 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 郁不得志。 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 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 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 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 才调:才华气格。 可怜:可惜,可叹。苍生: 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苍生: 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贾生列传》 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 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 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 帝前席。 帝前席。”
补充注解: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 补充注解: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 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 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 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 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 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 非作歹;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 忧君忧民。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汴河曲 [唐 ]李 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 一段。 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 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 ④不较多:差不多。
咏史怀古诗鉴赏
• 【温故知新】 • 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 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 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 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 景交融 •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 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尾句中的“吟魂”在诗中指的是什么?该诗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尾句中的“吟魂”在诗中指的是屈 原想象中的屈原。 该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既有 对屈原伟大爱国精神的崇敬之情,也有 对时局的愤慨之意,还有对屈原悲剧的 凄婉 之慨。
⑴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 点不同,抒发的感慨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 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 感慨(喻伤今之意)。 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 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 的斥责。
⑵ 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 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别加以说明。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古伤今
二、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风景依旧,只是朱颜已改。 物是人非给人带来幻梦似的感觉, 不由得让人做冷静的思考。
怀古伤今
二、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贾生
唐·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怀人伤己
二、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1、昔盛今衰型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 借古讽今;或忧国伤时,揭露统 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 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 运。
怀古伤今
二、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鉴赏咏史诗三步曲 弄清史实 体悟感情 分析技巧
二、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一)怀的主题归纳
1、对比失落型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 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 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人伤己
二、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2、同病相怜型
咏史怀古诗
一、咏史怀古诗特点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 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咏怀”等 2、写法上 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 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一、咏史怀古诗特点
3、诗歌的内容一般为: 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 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4、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 统一 ;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 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
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 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 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 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 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 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 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3、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 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 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 去掌握。
1.弄清史实
2.揣摩意图 3.领悟感情
4.分析写法
1、弄清史实。读懂咏史怀古诗,对作品所涉及的 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要积累一定的 历史知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在南京,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晋朝王 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 得名。朱雀桥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乌衣巷相邻,昔日 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以燕栖旧巢唤 起人们想象,昔日的王谢权门现在已居住着寻常百姓 之家;今昔对比,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令人叹 惋再三。如果不了解这些历史知识,就很难深入的理 解蕴涵其中的诗意。
中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 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 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 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 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 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 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特征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 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 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 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 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 法委婉。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
从西晋灭吴角度:警告重新抬头的割 据势力,不要违背历史潮流。
从东吴覆灭角度:提醒骄奢腐败的唐 王朝要吸取教训。“兴废由人事,山 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 借古讽今 寓情于景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拓展阅读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怀人伤己 分

怀古伤今
怀 人 伤 己
对比失落型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自己 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 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 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 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
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
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 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唐太 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 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
• 新亭对泣: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 藉卉(同“借”凭借、依靠;卉,花草的总称) 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 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 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鼎盛时代的 朱雀桥上衣冠往来车水马龙繁华一时。 王谢: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谢安。
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刘禹锡咏史怀
刘备

咏史怀古诗思想情感教师版

咏史怀古诗思想情感教师版

(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表达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 慨,抒发今昔盛衰之慨,吊古伤今之情 。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 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寓情于景,兼有抒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 角度独特。(意思对即可。)
4、理性分析,独抒机杼:
反思历史,表达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 点,抒一己之感慨,启迪世人。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本诗(某句)揭示了什么主旨? 2、此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 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3、分析诗中景物(事件、典故、字词等)对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
2.要领悟区分感情态度。或仰慕颂 扬、或批判嘲讽、或同情怜惜等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 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 能饭否?
1、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注: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 【答题格式】本诗通过( )的描写(叙述、回忆、或通 过字词),运用( )手法抒发(表现)了诗人( )的感 情。(有时要记得先总后分)
注意点
1.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 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可从 相似点或从相反方向来找。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 叹王朝的兴衰。 (2分)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 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写法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写法

历史评说"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或在古迹、古人后加、等。

写作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诗词内容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思想感情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具体为:国家——国运衰微,国土沦丧(多为宋朝)统治者——昏庸腐朽,骄奢淫逸古地——昔盛今衰,人事沧桑古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艺术手法(1)“诗”与“史”(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语言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思想大多沉重,感情基调苍劲悲凉。

主题归纳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长安、汴京 B.赤壁、新亭、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表达风格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怀古诗总结

怀古诗总结

咏史怀古诗知识总结一咏史怀古诗简介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二典型咏史怀古地点典型咏史怀古地点:1、金陵:石头城、台城、六朝旧事、后唐遗事、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历史名城南京在漫长的岁月中曾经有过很多名称,其中最响亮的名字莫过于“金陵”了。

时至今日,金陵仍是南京最雅致的别称。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

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

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

(2)东晋。

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

(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

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至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等都不算在此六朝之中。

①石头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置金陵邑于此,筑城石头山。

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孙权改秣陵为建业,在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修筑石头城,内设石头仓、石头库,以存储军械、粮食等物资。

石头城南建烽火台,为军事重镇。

东晋义熙年间,以砖筑城,建"入汉楼",仍为军事重镇。

唐末再修石头城,依山筑城,因江为池,形势险要,古有"石城虎踞"之称。

明洪武十九年(1386)筑南京古城将其围在城内,今城垣尚存,烽火台、征虏亭遗迹尚可寻。

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

②台城,古城名,本来是三国时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时改建,遂成为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所以叫台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史怀古诗内容主题归纳
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一临古地——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主旨:怀古迹而伤今。

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

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这类诗作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或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
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题。

过去的繁华随风远去,只留下一片荒芜,这让人顿生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人借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
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二思古人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
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
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
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
“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
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故地重游,联想古人,
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幽幽思古,感慨万千,遥念诸葛亮一生,为他的业绩和精神所感动;盛赞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鱼得水的情景。

结尾两句,诗人想到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复汉室,具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大计,可惜操劳过度,死于军中。

对此诗人充满了哀思与痛惜之情。

因此,这不仅是一首咏史诗,而且将咏史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

写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平定天下;
写刘备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写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

因而咏史诗更显得情韵丰蕴、意义深远,富有现实主义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