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专科技术操作规范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骨伤科技术操作规范1、中药贴敷治疗:依据所选取物的功用不同,对肿疡起到消肿定痛,对溃疡起到提脓祛腐、生肌收口的作用。

【适应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

【用法】1、告知患者中药贴敷治疗的作用、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及患者应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贴敷部位大小准备厚纱布或棉垫3、在上面均匀地涂一层软膏4、根据病情辨证选用掺药并均匀掺入。

5、单层纱布覆盖以防止药物撒落并用少量液体湿润后贴敷在患处。

6、胶布固定或包扎。

【注意点】凡皮肤湿烂,疮口腐肉已尽,摊贴油膏应薄而勤换,以免脓水浸淫皮肤,不易干燥。

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

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上长过剩而影响疮口愈合。

2、箍围法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促其消散;若毒已结聚,也能促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早日成脓和破溃;即使肿疡破溃,余肿未消,也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

【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

【用法】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热的不同.所以在应用时应分别使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如金黄散、玉露散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的阳证疮疡;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

微红微热,属半阴半阳证者,可用冲和散;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属阴证者,可用回阳玉龙散。

箍围药使用时,是将药粉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

调制液体有多种多样,临床应根据疾病的性质与阶段不同,正确选择使用。

以醋调者,取其散瘀解毒;以酒调者,取其助行药力;以葱、姜、韭、蒜捣汁调者,取其辛香散邪;以菊花汁、丝瓜叶汁、银花露调者,取其清凉解毒.而其中用丝瓜叶汁调制的玉露散治疗暑天疖肿效果较好;以鸡子清调者,取其缓和刺激;以油类调者,取其润泽肌肤。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

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节、筋伤等二级专科)。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中医骨伤科整复推拿治疗作业规范

中医骨伤科整复推拿治疗作业规范

附件一中醫骨傷科整復推拿治療作業規範一、作業目的:藉傷科正骨手法整復骨折或關節錯位,推拿理筋手法施術於穴位產生平衡陰陽,補虛瀉實,調理氣血及緩解疼痛的目的。

二、適應症:(一)骨折。

(二)脫臼。

(三)筋傷。

(四)骨病。

(五)傷科雜症。

(六)神經系統疾患:腦中風後遺症、肋間神經痛、頸臂神經症候群、坐骨性神經痛。

(七)肌肉、骨關節疾病:網球肘、冷凍肩(五十肩)、下背痛、骨關節炎、肌肉痠痛。

三、禁忌:過飽、過餓、特別疲勞、酒醉等不宜過重手法,懷孕者應告知醫師。

四、用物準備:診療床或坐椅、無菌口腔棉枝、75%酒精、優碘、生理食鹽水、換藥車、紗布、副木、棉捲、骨折換藥醫材、治療巾、紅外燈、常備外用藥紫雲膏、金創膏等。

五、作業方法:(一)經望、聞、問、切確診病人,向病人說明治療目的及步驟,並取得病人同意。

(二)懷疑骨折者,可照x- ray確定診斷,再行復位。

(三)拉上圍簾,協助病人選擇合宜體位。

在患處或治療相關部位進行開功舒緩手法。

(四)進行中醫骨傷科手法整復與推拿。

(五)進行緩和收功手法。

(六)若需外用藥包紮則在患處敷貼外用藥。

(七)初診病人及遇異常特殊狀況,應有護理紀錄。

(八)正骨手法:手摸心會、拔伸牽引、旋轉屈伸、提按端擠、搖擺碰觸、夾擠分骨、折頂迴旋、按摩推拿。

(九)上骱手法:手摸心會、拔伸牽引、屈伸收展旋轉回繞、端提捺正、按摩推拿。

(十)理筋手法:舒筋通絡、活絡關節。

(十一)夾縛固定:夾板、石膏繃帶、膠布、副木支架固定。

(十二)骨傷內治法:損傷三期辨治,按損傷部位辯證施治。

(十三)骨病內治法:消、托、補。

(十四)傷科雜症內治法:發汗解表、養陰清熱、固澀收斂、鎮納安神、健脾利濕。

(十五)外治法:敷貼類、搽擦藥、熏洗濕敷類、熱熨類。

(十六)練功療法。

六、護理指導:(一)教導病人放鬆心情,坐或臥應採舒適、能持久之姿勢。

(二)告知與施術者合作,勿隨意移動體位,防止因手法用力而受傷。

(三)施術時間依病情醫囑而定,一般為需5-60分鐘。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包含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眼科和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内科急症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高热:包括中暑、中风、神昏等高热症状的护理。

3.痛证:包括各种疼痛症状的护理。

4.暴泻:包括腹泻、呕吐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5.脱证:包括晕厥、昏迷等意识障碍的护理。

6.中药中毒:包括中药过量、误用等中毒症状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风温:包括感冒、咳嗽等风寒热症状的护理。

3.内伤发热:包括内伤、发热等症状的护理。

4.胃痛:包括胃痛、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疾病的护理。

5.黄疸:包括各种黄疸症状的护理。

6.水肿:包括水肿、淋证等泌尿系统疾病的护理。

中医外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外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疖、疔、痈、发、丹毒、疔疮、走黄等皮肤疾病的护理。

4.窦道、压疮、脱疽等伤口护理。

中医妇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产科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产前、产后的护理。

3.妇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4.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绝经前后诸证、带下病等妇科疾病的护理。

5.妊娠恶阻、胎漏、、胎动不安、小产、滑胎、异位妊娠等孕产妇的护理。

中医儿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肺炎、喘嗽、鹅口疮、泄泻、疳证、惊风、痫证、水肿、麻疹、水痘、痄腮、顿咳、小儿暑温、疫毒痢、遗尿、紫癜等儿科疾病的护理。

中医肛肠科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包括体位、营养、水、气、温度等方面的护理。

2.肛肠科手术护理常规:包括手术前后的护理。

3.痔、肛痈、肛漏、肛裂、脱肛、直肠息肉等肛肠疾病的护理。

中医骨伤专科门诊规章制度

中医骨伤专科门诊规章制度

中医骨伤专科门诊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工作秩序,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医务人员及相关医疗服务人员。

第三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依法提供医疗服务,遵守医疗伦理、专业规范,保护患者隐私和人身安全,严格遵守医疗质量监控要求。

第四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建立健全患者信息管理制度,确保患者信息的保密性,禁止泄露患者隐私。

第五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患者投诉,并积极改进服务质量。

第二章门诊服务第六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门诊排班计划,保障患者就诊的便利性和及时性。

第七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确保医疗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第八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维护医生患者关系和谐,严禁医生患者之间发生恶劣行为。

第九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建立规范的患者就诊记录,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第十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加强医患沟通,耐心解答患者疑问,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生活方式。

第十一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做到个性化治疗。

第三章工作制度第十二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做好值班制度,保障门诊正常运转,避免因紧急事件而影响门诊服务。

第十三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加强医疗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质量问题。

第十四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建立患者满意度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及时调整医疗服务工作。

第十五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加强医疗事故风险管理,制定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确保医疗安全。

第十六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建立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加强医疗技术交流,提高诊疗水平。

第四章安全管理第十七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做到分类、妥善处理,确保环境卫生。

第十八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做好火灾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消防设备检查和维护,确保医院安全。

第十九条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应做好职业暴露防护,提高医务人员安全意识,做好职业暴露风险管理。

中医骨伤科手术操作规定及指南

中医骨伤科手术操作规定及指南

中医骨伤科手术操作规定及指南一、引言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研究骨与关节损伤及其疾病诊疗的学科,手术操作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指南旨在规范中医骨伤科手术操作,确保手术安全、有效,提高患者康复率。

二、手术前的准备1. 接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包括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等,了解病情,确定手术指征。

2. 术前应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X光片、CT、MRI等,以明确骨折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

3. 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包括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步骤等。

4. 术前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解释手术目的、风险、预期效果等,签署知情同意书。

5. 准备好手术器械、敷料、药物等物品。

三、手术操作流程1. 患者取适当的手术体位,常规消毒、铺巾。

2. 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3. 根据手术方案,进行皮肤切开、分离肌肉、暴露骨折部位等步骤。

4. 手法复位:根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采用适当的复位手法,使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

5. 固定:选用适当的固定器材,如小夹板、石膏、外固定架等,固定骨折部位。

6. 缝合:关闭皮肤及软组织伤口,必要时放置引流管。

7. 术后处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伤口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止血药等,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四、手术注意事项1.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2. 手法复位时,避免过度牵引、暴力,以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

3. 固定器材应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 注意保护周围组织,避免损伤。

5.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

五、术后管理1. 术后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

2.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3. 按需调整药物治疗,促进骨折愈合。

4.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六、总结中医骨伤科手术操作规定及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规范化、系统化的手术操作流程,以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医生应熟练掌握本指南,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提高中医骨伤科手术水平。

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科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刮痧疗法【适应症】感冒、哮喘、便秘、高血压、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

【禁忌症】患部皮肤破损、溃疡、严重皮肤病者、急性传染性疾病、心力衰竭。

【操作】一、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暴露刮痧部位。

二、将刮痧油均匀抹在患处。

一手持刮痧板,倾斜45°,按气血运行方向,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先阳后阴的顺序刮拭。

三、刮后患部皮肤充血,有舒适感,2~3天后可进行第二次治疗。

四、每次刮痧后可饮一杯白开水,以协助排毒。

五、保健强身仅刮颈、背部。

【注意事项】一、治疗室温暖、舒适,勿冷风吹和寒冷侵袭。

二、刮痧板边缘必须光滑,防止损伤皮肤。

三、刮痧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疲劳等,可立即刮涌泉、百会、人中、合谷穴或稍休息。

拔罐疗法【适应症】腰背疼痛、软组织扭挫伤、肩周炎、颈椎病、神经痛、疖、痈、感冒、支气管炎等。

【禁忌症】心力衰竭、血友病、浮肿及广泛性皮肤病者。

【操作】一、准备不同型号的火罐数个,另备火柴、酒精灯、镊子、95%酒精及少许凡士林。

二、常用方法。

闪火法:先将酒精灯点燃,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患部。

术者左手握罐体,使罐口向下,右手持镊子,夹住沾有酒精的小棉球,在洒精灯上点燃后,伸进罐内绕1~2圈,迅速抽出,随即将罐扣在治疗部位。

投火法:用薄纸做一小纸卷,燃着后投入罐内,然后将罐迅速扣在治疗部位。

架火法:先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做一点火架,再将一小酒精棉球放在架子上、点燃酒精棉球后随即扣上罐子。

滴酒法:向罐内滴入1~2滴酒精,将罐倾斜,转动一周,用火柴将酒精点燃后罐口向下,迅速将罐子扣在治疗部位。

贴棉法:取0.5~1cm见方的脱脂棉,沾少许酒精,贴在罐内壁的中部,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治疗部位。

三、留罐时间一般为10分钟,治疗中患者有烧灼感或皮肤颜色变化过于明显、起水泡等异常现象,立即起罐。

四、起罐时,术者左手扶罐,并轻推罐体使其倾斜,右手食指尖轻按罐口边缘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缝隙,空气进入,罐子随即脱落。

中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

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节、筋伤等二级专科)。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

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伤科
专科技术与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1、手法整复
一、作业目的:骨伤科正骨手法整复骨折或关节错位。

二、适应症:
(一)骨折。

(二)脱臼。

三、禁忌:
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等不宜过重手法,怀孕者应告知医师。

四、用物准备:
诊疗床或坐椅、常备外用药消炎止痛膏、百草伤膏等。

五、作业方法:
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回旋。

六、护理指导:
(一)教导病人放松心情,坐或卧应采舒适、能持久之姿势。

(二)告知与施术者合作,勿随意移动体位,防止因手法用力而受伤。

(三)施术时间依病情医嘱而定,一般为需5-60分钟。

(四)施术期间请勿随意移动身躯,若觉疼痛请患者随时告知医师或护理人员,以免发生危险。

(五)施术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症状,请患者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六)过饱、过饿、特别疲劳、酒醉、感染疾患、伤口、肿瘤等宜慎
用施术者,怀孕者应告知医师。

(七)若有伤口应依无菌操作技术予以消毒。

(八)施术部位若有酸痛红肿等反应,立即告知护理人员。

七、异常状况及处理
(一)晕倒
1.发现晕倒病人,应立即通知医师,并由医师决定处置方式。

2.立即使病人平卧,采头低脚高姿势。

3.注意保暖,给予温热开水或茶。

4.若已晕厥,可用指甲掐人中、百会、合谷、足三里、内关等穴,
一般即可苏醒过来;若症状不能缓解,则依生命急救复苏术抢救。

(二)疼痛
1.请病人勿惊慌,放松心情,以免肌肉收缩加剧。

2.操作手法后可能会有稍酸痛情形发生,若有此种情形应随时告
知医护人员。

2、骨折小夹板固定术
一、目的
四肢骨折复位后,采用相应型号的杉树皮小夹板固定骨折部位的肢体,以达到骨折固定的目的。

适用于四肢闭合性骨折(含关节内和近关节骨折经手法复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胫腓骨不稳定性骨折须配合牵引;四肢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处理后闭合者。

二、用物准备
杉树皮,桃花纸,绷带,布胶带,树皮剪,镰刀,消炎止痛膏,金黄散等。

三、操作方法
骨折整复完毕后,在助手维持牵引下,贴敷消炎止痛膏,桃花纸安放于适当的位置,放上修剪好的杉树皮小夹板。

布胶布缠扎夹板,绷带包扎,再用布胶布缠扎即可。

四、注意事项
1. 抬高患肢,以利肿胀消退。

抬高原则是患部高于心脏水平,其远侧高于患部,如怀疑患肢有筋膜间室综合征,则不宜抬高。

2. 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情况,特别是固定后1~4天内更应注意观察肢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

3. 观察夹板固定部位远端肢体的运动。

4. 防止骨突皮肤受压,如发现骨突处疼痛,及时打开夹板检查。

5. 及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夹板后的7天内复诊,进行夹板调整,更换贴敷膏药。

6. 定期X片复查,前2周每周1 次,以后每两周1 次。

7. 指导患者行未固定关节功能练习。

五、骨折愈合标准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无反常活动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固定解除后受伤肢体活动正常。

3、操作流程
(一)经望、闻、问、切确诊病人,向病人说明治疗目的及步骤,并取得病人同意。

(二)怀疑骨折脱位者,可照x- ray确定诊断,再行复位。

(三)拉上围帘,协助病人选择合宜体位。

在患处或治疗相关部位进行开功舒缓手法。

(四)进行中医骨伤科手法整复。

(五)敷贴消炎止痛膏。

(六)正骨手法: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碰触、夹挤分骨、折顶回旋。

(七)固定:杉树皮夹板、石膏绷带、胶布、支具固定。

(八)骨伤内治法:损伤三期辨治,按损伤部位辩证施治。

(九)骨病内治法:消、托、补。

(十)伤科杂症内治法:发汗解表、养阴清热、固涩收敛、镇纳安神、
健脾利湿。

(十一)外治法:敷贴类、搽擦药、熏洗湿敷类、热熨类。

(十二)练功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